当前位置:简历谷 >

职场 >职场跳槽 >

你需要理性的分析跳槽这门技术活

你需要理性的分析跳槽这门技术活


正如巴菲特所言,我们每个职场人都在一艘搜职场的船上。有的尚好,有的漏水,你是努力补船,还是努力尝试去换艘船?想必,你有答案。

十年面试官,作为过来人的总结:找工作的方法论,有时候比工作的方法论更重要。

你需要理性的分析跳槽这门技术活

如下有5个问题,请根据你的实际情况作答,如果有符合的,请在心里打勾:

□ 刚工作不久,在“大公司”和“小公司”的offer之间犹豫,感觉各有利弊;

□ 在大公司工作5-10年了,中/小型公司有管理岗,薪资也不错,又担心风险;

□ 曾经有过“后悔”经历,感觉跳槽了还不如以前的公司好,后悔啊;

□ 现在想跳槽,一直迟迟下不了决心,有时候感觉这里也挺好的,先干着吧;

□ 30多岁了,还是一个基层工作者,想通过跳槽走向管理岗位;

如果你有上面的问题,一点也不意外,因为我身边的朋友几乎人人都要。甚至有朋友说,他每天都想跳槽,只是一直没跳。

很多人的职场恐慌和焦虑,不是来自目前的工作压力,而是来自担心未来找不到理想的下家。

我朋友,35岁男性,在一家餐饮公司做销售,不带团队的那种。他的恐慌就在于35岁还没做到管理岗,如果再出去找工作,会不会被人”鄙视“,只能找继续干销售的工作。在他看来,一直做基础的销售工作无法实现他的职场抱负。

就如一个20多岁的程序员不会焦虑,30冒头的程序员稍微焦虑,35岁+的程序员天天焦虑。因为在现有的工作岗位上,人人都会考虑“下家”的问题,一旦意识到风险和无助,就会恐慌和焦虑。

再者,由于“跳槽”的不确定性,导致未来要去的那家企业存在顾虑,万一“没跳好”、万一“跳进了新坑”、万一“跳了还不如不跳”等诸多万一,又加剧了这种焦虑。

不跳,焦虑;跳,也焦虑。我好难啊!

请注意:

本文不是教你面试的文章,而是教你在跳槽前如何识别自身市场价值、判断跳槽时机、以及甄别目标企业风险的干货文章,教的是实打实的“跳槽思维”。

有了这项跳槽思维,可以在构思跳槽计划的时候,精准定位,先谋而后动,消除恐慌和焦虑。

首先,洞悉跳槽2大误区,了解自己以往走过的弯路

误区一、被惯性驱使

人也是动物,是动物就有本能,有本能就会有思维惯性。

被惯性驱使的表现有3种:

1、逃避挫折。在日常工作中,遇到不顺心、不如意的事情十之八九。但有一部分职场人会把“跳槽”当做自己的备胎,稍有不顺心就要打退堂鼓,心里想着“大不了不干了”、“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这是一种被自己的逃避挫折的惯性在驱使。

2、盲目追求高薪。工作中人人都喜欢升职加薪,这个人之常情。但将这种追求高薪的欲望加之扩大化,满脑子都是盲目追求高薪的想法,就是一种非常错误的想法了。已经失去了作为职场人的理想,而被“动物”的本能所左右。

3、这山望着那山高。追求更高的职位、更高的薪资,是每一个人职场人的“抱负”。这山望着那山高,就会引发自己的犹豫和彷徨,无法理性的去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而在这种犹豫中惶惶不可终日。每家公司、每个岗位都有自己的优势,心中不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只能来回纠结。

误区二、随遇而安

跳槽本应该是一项“高目标、高标准”的行为,很多时候一些人却只是为了跳槽而跳槽,完全没有了“跳槽的追求”。

随遇而安的表现有3种:

1、缺乏目标。在旅行中的随遇而安,是一种惬意。在职场生涯中的随遇而安,却是一种误区。造成职场“随遇而安”的首要原因就是缺乏目标,没有中长期的职业规划,更不知道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的方向在哪里。没有目标,就好像没有方向的航船,最终将会迷失在茫茫大海之中。

2、来者不拒。跳槽这事,有些人不知道该怎么跳,有些人却在天天跳,这就是来者不拒。这样的职场人,什么样的公司面试都会去,如果拿到的offer数量不多又赶上自己急于跳槽,不管对方公司怎样都会去。这样不加选择、来者不拒的跳槽风格,万万要不得。

3、没有更高追求。在“跳槽”“换工作”这件事上,我一直建议身边的朋友一定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努力提高自己“下家”的水准,这样才能水涨船高,拉高自己的段位。如果没有更高的要求,平薪跳、平级跳,甚至降薪跳、降级跳,就属于自我贬值,对于自己长期的职业发展没有好处。

其次,掌握“跳槽思维”3模块,高瞻远瞩避免跳进新坑

什么是“跳槽思维”?

日本著名作家北野唯我在《跳槽圣经》中,对“跳槽思维”进行了描述:

在跳槽过程中,需要的不是相关的知识和信息,而是如何选择的判断标准,也就是“思维方式”。

又如《认知》一书中讲到: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不是外貌、学历、智商、财富,而是认知能力的偏差。

有些人为何通过跳槽薪资翻翻、价值倍增,而有些人真的跳了还不如不跳、自我贬值。两者的差距就在于“跳槽思维”的不同。

上面讲到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其实就是“跳槽思维”。

“跳槽思维”包括3个模块,分别是?

模块一、向内看,识别自己的市场价值

什么是市场价值?

职场人的市场价值,是由技术资产、人脉资产和行业生产力3种要素共同决定的综合体现。由这三种要素所组成的立方体体积越大,那么工资/薪酬的预期就越高;相反,立方体的体积越小,工资/薪酬的预期就越低。

理想的职业,应该是这三种要素至少有两种处于较高的水平上。

你需要理性的分析跳槽这门技术活 第2张

工资/薪酬预期=技术资产*人脉资产*行业生产力

三种要素分开解析:

1、技术资产

所谓技术资产,是指一个人拥有多少有价值的技术。这里的有价值的技术,既可以是你的专业能力,也可以是你的工作经验。

比如你是20多岁的研发工程师,那你的技术资产更多的就是专业能力;如果你是一个40岁以上的资深销售,那更多的就是经验。

简单讲,20岁的时候依靠专业性技术来竞争,30岁以后依靠经验来竞争。这些都是我们的技术资产。

2、人脉资产

人脉资产,是指一个人所拥有的“人脉关系网络”。人际关系网络越多,就说明拥有的“人脉”越有价值。

无论在什么行业,你会发现总有这样的一些人,他们只依靠自己的人脉就可以拿到不错的业绩,这样的人的人脉资产就属于非常优质的资产。

如果你离开了现在的岗位,你的人脉、客户很快就会把注意力、资源、成本投入到你的替代者身上,就说明你原先的“人脉资产”只是靠你的岗位、权利,而非真正的人脉资产。

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我们应该尽力增加人脉资产,有目的的去积累。

3、行业生产力

简单讲,就是一个行业领域内的从业者的平均每人创造的价值。

你有没有发现,金融行业的从业者,有的甚至20多岁就已经身价千万,宝马奔驰、洋房别墅;而有一些传统行业的从业者,比如超市理货员,尽管40多岁还是月薪3000块。这个差距就来自于行业生产力。

市场价值,受行业生产力的影响最大。

你需要理性的分析跳槽这门技术活 第3张

识别自己市场价值的方法

如何识别自己的市场价值?

上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市场价值的三要素,并对每一个要素都一一做了解析,接下来我们进行自我市场价值的识别。

1、确认技术资产和“保质期”

在考虑跳槽时,首要的动作不是去构思意向的岗位和公司,而是盘点自己的“资产”,尤其是先判断自己有多少有价值的技术资产。

任何一家企业聘请你过去,都是要用你的技术资产(专业能力或经验)来解决实际的问题,所以对于企业而言,你的技术资产也是他们重点评估的地方。

常用的方法就是MECE法则,将你的技术资产穷尽的写下来,然后在归类。比如,你现在的技术资产包括:一是国内知名互联网金融公司的大客户销售工作;二是团队管理(10人左右的销售团队);三是新区域公司的组建;四是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既懂得项目管理流程,也有较多的疑难杂症的处理经验。

不光要盘点自己的技术资产,还要靠自己这些资产的“保质期”。这里的“保质期”,其实就是你的技术资产的有效性的通俗的说法。

比如,大客户销售经验的有效期就比较长,因为很多大型公司都需要这样的销售能力;而如果是纸质媒体的排版工作经验,保质期就很短,因为现在新媒体的兴起已经大大弱化了这项技术资产的价值。

这里必须提醒的一点是,能够应用到新岗位上的专业能力/经验才是真的技术资产,不可迁移的技术资产没有价值。

2、确认人脉资产和优质程度

如果你是刚入职场的小白,20岁出头,没有多少人脉资产也很正常。但如果你是工作了10年的职场老司机,还没有多少有价值的人脉资产,那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上文我们讲了,人脉资产=你的优质人际关系网络。对于很多优秀的人,紧紧依靠人脉资产就可以找到不错的工作。

比如,你确定要跳槽,目标是国内顶级的互联网公司。作为“有追求”的你,就不应该在招聘网站上海量投递简历了,那是比较低效的做法。

你可以通过自己的客户档案、社交群、社交APP、同学录和猎头朋友等,来查询你的人脉资产,从中找到可以帮助到你的优质人脉资产,从而快速的链接你和目标企业/岗位。

我有一个HR朋友,他换工作从来都不会在网上投递简历,因为他一直坚信人脉资产的力量。也幸好他的朋友圈比较广。除了第一份工作不是朋友介绍的以外,后边所有的工作都是朋友介绍的,且都是不错的公司和岗位,关键薪资也得到了一个较大幅度的提升。

重点提示:人脉资产的培养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越早有目的的搭建人脉资产越早受益。

3、确认所在行业生产力

无论一个人的技术资产和人脉资产多么高,如果选择错了行业,那么个人市场价值也不可能太高。

简单点讲,所在行业的生产力有可能成为一个人市场价值的天花板。

比如,你是一个刚入职场的小白,行业是互联网金融行业,经验没有,人脉没有,全靠一张嘴打天下。而你的叔叔,是一个车间主任,生产流水线的工作技能和经验超级丰富,并且在他那个行业内人脉非常广泛。按理说,叔叔的市场价值应该比你高,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的。叔叔年薪8万,算到每个月也就不到7000块钱。而你,大学本科一毕业,公司就给开出了8000的工资,假以时日月薪几万不在话下。

如果你确定要跳槽了,就要看看自己所在行业的行业生产力是否OK。如果发现你所在的行业生产力还处于高速发展状态,比如新媒体、互联网金融等,完全可以考虑在现在的赛道内继续深入发展。如果你发现现有行业已经处于“夕阳产业”,那我就建议尽早换赛道。

对于你想去的行业也是这样,判断新行业的行业生产力,已经处于行业生产力下降的领域,就不要去了,因为那很可能成为一个新坑。

模块二、向外看,专注上升行业

了解上升行业,我们需要先了解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在伊查克·爱迪思所著的《企业生命周期》一书中,将企业的发展阶段分为成长阶段和老化阶段,其中成长阶段包括孕育期、婴儿期、青春期、盛年期,老化阶段包括官僚期和衰老期。

你需要理性的分析跳槽这门技术活 第4张

企业生命周期模型

对于职场人跳槽而言,人人都想去成长期的企业,因为充满了无限机会和可能,尤其是婴儿期和青春期两个阶段。

回归正题,上升行业,我们就可以理解为处于成长阶段的行业。

我们为何要专注上升行业?

其实道理都非常明白,因为上升行业可以最大化提升我们的市场价值。

在《跳槽圣经》中,给出了一个“电梯模型”,我们来看下图:

你需要理性的分析跳槽这门技术活 第5张

电梯模型

从上图,可以清晰的看到:

处于上升行业的你,发展速度=V1+V2

处于衰退行业的你,发展速度=V1-V2

其中,V1是你个人的成长速度,V2是行业发展速度。如果行业的衰退速度大于你个人的成长速度,你的发展速度就为负值,不进反退。

发现上升行业的2种方法:

1、关注创业和投资的风向

创业者和投资家,是一群非常精明的人,他们的创业举动和投资风向都有非常好的借鉴意义。

如果你想做一次精明的“跳槽”,可以提前关注创业者和投资的风向。

比如,互联网教育行业,就是一个闷声发大财的行业。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你总是注意到了一些明星企业的融资情况,却往往看不到国内很多互联网教育公司,几乎天天都有的融资几个亿的信息。

再比如,一家已经成功的企业中,工号前几位的大佬出来创业,他们也一定是看准了某个行业的发展契机。如果你有胆量,这个时候跟进也不失为一次精明的跳槽。

不要只相信自己的判断,还要通过整合网络信息,依靠这些创业者和投资家的判断,来增强自己对行业发展态势的判断。

2、关注打破格局的“另类”

打破格局的“另类”,很多时候往往异军突起,成为新领域的领头羊。

比如,以公众号为首的新媒体崛起后,火速抢占了读者的第一心智,纸媒迅速衰退。但公众号的新媒体是基于朋友圈的阅读和转发,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受到了限制。而今日头条的发展,是依靠算法采集读者大数据从而推算出读者的喜好,从而有针对性的推动,大大提高了读者的阅读体验,增强了读者粘性。

再如,K12教育领域,前几年以线下开班为主,甚至有一些公司已经做上市了。教育直播、双师模式的兴起,不仅大大提高了师资的利用率,提高了教师的收入,还降低了教育公司成本和消费者的支出,可谓是多赢。于是此类公司发展迅速。

还有很多领域和行业,依靠先进的技术和理念,不断在打破现有格局,成为另类,实现弯道超车。这样的行业值得关注。

当然,获取行业信息的方式还有很多,以上是相对比较权威的两种方式。

你需要理性的分析跳槽这门技术活 第6张

模块三、有取舍,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跳槽的过程,其实也是一次取舍的过程,是炼心智的过程。

在《断舍离》书中讲到:断等于不买、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舍等于处理掉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离等于弃对物质的迷恋,让自己处于宽敞舒适,自由自在的空间。

虽然这是一部生活类的书籍,但引申意义对于职场通用适用。跳槽过程中,分析适合自己的因素,要敢于废弃自己的执念、与自己不匹配的要素,最终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才能得到职业发展的空间。

要取舍的地方有很多,比如:

小公司的高职位 VS 大公司的小职位

高收入的执行层 VS 低收入的管理层

跟着以前的老板去创业 VS 留在现在的公司继续干

......

这些地方,都需要我们去理性的判断,从中识别出风险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向。

你需要理性的分析跳槽这门技术活 第7张

如何识别一家企业的风险,三步走:

1、逆向分析,看企业竞对的发展态势

一家靠谱的企业,其竞对公司也往往因为要保持其市场份额,发展态势也较良好。这就好比我们刚才讲到的“电梯理论”,一家公司如何处于一个较好的行业内,发展势头自然也不会太坏。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处于好行业的公司就是靠谱的公司。判断一家公司是否有风险,也必须结合以下两点。

比如,2010年团购公司逾千家,各家公司纷纷拿融资、搞补贴,而真正在“千团大战”中活下来的也只有几家而异。美团公司,自千团大战中存活下来后,一直坚持“长期有耐心”,始终“以客户为中心”,这样的企业才算是靠谱的企业。

2、人员品质,看企业员工的人才构成

行业是好行业,还不够,还要看是怎么样的一帮人在经营这家公司,怎么样的一群人在这家公司里工作。好的公司,无论是从创始人,还是普通员工,都有着较好的精气神,关注产品、用户和企业的未来。

以前我听朋友说过一则故事,细想起来颇有道理:

一家互联网游戏公司,就20多个员工,每年轻轻松松赚个几千万,老板也不想太拼,于是就把公司搞成了“养老院”。上午11:00上班,到公司就开饭,然后各自找地方午休到14:00,然后起来敲代码,下午18:00准时下班。感觉这比养老院还舒坦。

好日子不长,他们的产品很快就被一家大公司顶上了。本来产品壁垒就不强,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提升用户粘性和体现。最终,他们的产品很快就被超越,公司也走向了末路。

如果你有一家意向跳槽的公司,不妨通过朋友、猎头或者内部资源,打探一下看看里面都是怎么样的工作氛围和人才构成。如果明显的很low,建议还是不要去了。

3、外部风评,看企业外部的评价舆情

这一点非常重要,外部的风评可以折算出很多冰山以下的问题,建议多多关注。

如果你想了解一家公司、一个行业,完全可以多去一下社交类APP逛逛,看看这里面的人都在吐槽什么,抱怨什么,或者炫耀什么。

如果一家公司被很多人吐槽加班多、非人性化管理、文化不好等等,那八成是真的。

如果一家公司被很多人点赞,被自家员工炫耀一些Good Case,那你就要看看这些地方是不是你想要的。

重要提示:

逛这样的社交APP时,要有自己的判断,不能人云亦云乱了自己的阵脚。有一些舆情亦真亦假,需要你多方探索来求证。

你需要理性的分析跳槽这门技术活 第8张

最后,总结一下

越是普通人,越应该通过选择在什么地方战斗来提升自己的价值。

阻碍你跳槽的不是现实信息的局限,而是你思维的局限。跳槽,从来都是一门技术活,不要只是靠凭空的想想来判断是否需要跳槽,以及跳槽后的风险。你需要理性的分析,需要“跳槽思维”。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zc/tiaocao/n2pem.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