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职场 >职场升职 >

古代状元真的可以升职加薪走向人生巅峰吗

古代状元真的可以升职加薪走向人生巅峰吗

在人们耳耳相传的民间故事里,有很多关于状元,少年奇才,考中状元郎,飞黄腾达,走向人生巅峰,但是在历史往往是和民间故事不一样的,考中状元的才子,固然有飞黄腾达的,也有并不太为人熟知的。

状元是伴随着中国历史一个很重要的制度的诞生而出现的,就是科举制度。隋炀帝大业三年四月,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10科举人。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在隋唐,科举第一名称之为状头,到了明清时期,确定第一名称为状元。

古代状元真的可以升职加薪走向人生巅峰吗

在人们印象中,考中状元是要穿着这样的行头去游行的。所以大人常为小孩穿状元服以图吉利。

状元考试可不是一次考试就能当的。以明代为例,旧时科举先得考县试、府试,考中之后叫做童生。有了童生身份才能参加院试,考中之后叫秀才,第一名叫案首。正式较高级别的国家考试叫做乡试,考中之后称举人,第一名是“解元”;再高一级是会试,考中之后称贡士,第一名是“会元”,第二至五名是“经元”;殿试则在紫禁城的保和殿举行,皇帝亲自主持,赴考者是贡士,考中之后称进士,此殿试的第一名为“状元”。也就是说,想混成状元,得经过六个级别的考试。而在乡试、会试、殿试里都考上第一的,就是所谓的连中三元,这种人客可是状元中的状元。

科举是极其难的,以最高级别的殿试录取情况看,明代常科共举行了89次,录取的进士约为25000名,平均下来明朝200多年过程中一年录取进士人数不过百余人。和现在国内最难考的国考来讲,2018年共需要录取16144人,是明代一年进士路人人数的百倍以上。科举考试如此艰难,那么考中了会有什么好处呢?有清代为例,头甲三人,即状元、榜眼和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诸人赐进士出身;三甲人数最多,赐同进士出身。科举进士一甲者授予翰林修撰、编修,为六品,相当于副市级别。另外从二甲、三甲中,选择年轻而才华出众者入翰林院任庶吉士,称为“选馆”,为七品,相当于正县级。其余的进士通常会授予各种官衔,通常品级都为七品。由此可见,过了科举,就可以当一个县级官员。虽然现在有七品芝麻官的说法,但是在古代,县官可是老百姓仰视的存在,所以说一旦过了科举,当个官就是个水到渠成的事情。

至于状元,在翰林院学习几年,待到有空岗位,就可以去外调了。由于有状元的名号,通常比别的官员要升迁的更快。但是状元是不是一定比其他官员更容易位极人臣呢,其实也不尽然。因为科举考试,以做题目取胜,考中第一的,一般都在学术上造诣很深,是非常优秀的考试型人才。但是处理政务,毕竟不是考试,需要考验官员的各种素质和经验,所以历代状元虽然在考试中获得头彩,但是总体上政治层面建树并不多。例如明清能连中三元的,黄观、李骐、商辂、钱棨、陈继昌,就这五个人。其中黄观死于靖难之役,商恪虽然成了尚书,但是成就远远不如同时代的同朝为官的于谦,钱棨建树不多、陈继昌是以著书为名的。

周星驰扮演的状元唐伯虎。但是历史上唐伯虎身前极其坎坷,状元身份也被剥夺。

历代对于中国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状元可能就是光绪帝师翁同龢,清代大名鼎鼎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就在他手上得以平反昭雪。

满清四大奇案之一的杨乃武和小白菜,是在清朝状元翁同龢手上得以平反。

在甲午战争中,翁同龢先极力劝谏光绪帝与日大战,最终战争以失败告终。在维新变法里,先引荐康有为支持变法,后认为变法不能触及“祖宗法制”之根本,前后不一致的态度最终惹怒了慈禧和光绪,最终被革职永不录用,并交由地方官严加看管。翁同龢最尴尬的是,身为常熟人,职位是农事的官员,相当于古时司农,但是当时的满清几乎已经风雨飘摇,灾民四起。人送对联“司农常熟世间荒”,与同时代的李鸿章“宰相合肥天下瘦”形成一个绝佳的对联。

清朝进士李鸿章和状元翁同龢,凑成一个绝佳对联“宰相合肥天下廋,司农常熟时间荒”

有此可见,状元们搞政治实在不太顺手。但是如果搞文学,当个安静的文艺青年呢,那就成就有颇多了,如唐代贺知章、王维这都是大诗人,明代的胡广、杨慎是著名的文学家,曾经考中状元的唐伯虎,是著名书画家。而杨慎,就是三国演义开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词作者,短短数句,就高度囊括三国那段英雄史。让这么多有对文学有天赋的人去搞政治,确实难为人了。西方有个说法,考试考第一的成了大学校长,而考试在前十左右的,是可以回校作为嘉宾来演讲。可见考试型人才毕竟不是实用性人才,伴随着中国历史进入三千年未有的大变局,科举制度实在是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也就寿终正寝了。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zc/shengzhi/8xn31.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