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实用文 >发言稿 >

校本研训现场会发言稿

校本研训现场会发言稿


校本研训现场会发言稿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迅猛之势在全国深入进行,如何理解、把握新课程的精神实质,改变教学方法,落实课程改革的各项目标成为广大教师面临的共同问题。由此,教师在实施课程改革中必须加强教学改革实验与研究,以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来推动教学改革,推进课程改革。通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一年来的实践总结,本人认为,开展校本教研,及时解决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保证。下面,谈谈我在校本教研方面的点滴探索与思考。

把握基本原则,认识校本教研新实质。

校本教研与以往一般的教学研究有很多不一样,只有正确把握校本教研开展的原则,才能有效的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才能把校本教研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我认为在开展校本教研时必须把握以下的原则:

㈠自主性原则:由学校自主规划、组织,自主培训,自主考核、管理,教师自主学习、探究发展。

㈡针对性原则: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出发,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为中心、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和研讨活动。

㈢发展性原则:关注国际、国内教育发展趋势,适应教育改革和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适当超前安排学习和培训、教研内容。

㈣差异性原则:从学校和教师实际出发,校本教研计划的制定要突出学校特色,张显教师个性,体现以校为本,以人为本。

㈤系统性原则:根据学校长远发展目标和教师成长规律,统筹安排,分步、分类、分层实施,逐步提高学校和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㈥开放性原则:校本教研应有专家引领,开展多方合作、校际交流、网络互通,实行社会参与的开放市模式。

二.把握科研方向,树立校本教研新理念。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提出:"加强教育科学研究,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促进研究成果向实际应用的转化,为教育宏观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服务,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践服务,为繁荣教育科学服务。"这就明确指出,我们的教育科研只有牢牢把握统筹规划,突出重点,促进成果转化这个原则,科研管理才不会迷失方向。因此学校必须牢固树立"科研兴教"、"科研兴校"思想,把重视和加强校本研究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大事来抓,以新课程为导向,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着眼于教学活动的改进和教学质量的提升,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把开展校本教研作为学校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一把手工程、先导工程。

三.建立激励机制,推动校本教研新进程。

构建教育科研管理是校本教研进行管理的基本条件。那么,什么样的教学管理有助于激发教师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答案只有一个--赋予自主权。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指出,要建立以校为本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创造有利于教师研究的氛围,使教师有机会对改革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公开而自由的讨论,鼓励思维的独立性与创造性,加深教师对改革目标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作为研究者、作为主人来参与的,带着疑问与困惑,进行理性的思考,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不应该以任何形式、任何权威来压制教师个人的专业见解。教师是在由社会发展所牵动的教育改革当中,通过批判性的反思,做出新的选择。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教师、教师与管理者之间的沟通、交流、对话,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学校校本教研制度做到有章可循,要建立依法治校、教研工作规范化的机制。必须完善以下几个制度:

一是理论学习制度。"引导教师学会理性地思考教学问题,不要小看理论思维",更加指向实践中发生的真实问题。

二是建立对话交流制度。进行信息的交换、经验的共享、深度会谈、专题研讨。

三是建立课题研究制度,形成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例如,确定"新课程教研日",开展形式新颖、实效性强的教学研讨活动,总结、交流、反思每周教学情况,思考、研讨下周教学内容。通过集体备课、教学研讨、教学观摩、说课、评课、教学反思与交流、案例分析、问题会诊、教师与骨干教师对话、专题研讨、教育沙龙等,在实践与摸索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要求教师每周做一次教后记、提供一个典型个案、上一节研讨课、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记录、提供一个研究的问题等。同时,规定教师参加教研活动计入继续教育学时,教研工作作为新课程实验评估的主要条件之一,通过这些制度保障,使教学研讨活动扎扎实实地开展起来。

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它需要强而有力的支持系统与激励机制作保证。

㈠加强领导,确保校本教研工作健康有序地开展。各中小学校应建立由校长任组长的校本教研工作领导小组,统筹管理校本教研工作。校长是校本教研的设计者和第一责任人。校长要整合学校教育教学骨干力量,组成专门班子,结合本校实际,根据教师不同时期的不同教学要求和不同个体的实际情况,组织设计符合学校实际的、能满足每个教师个体发展需要的校本教研方案,制定校本教研规划、实施意见、培训模式和教师年度教研提高计划,建立教师校本教研档案。积极为教师参加校本教研提供良好的宽松环境,采取有效形式,合理安排学习和研究时间和内容,严密组织,有计划、分层次组织好教师提高培训,确保校本教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㈡充分发挥教师的参加校本教研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教师是校本教研的直接参与者,也是最大的受益者,促进教师素质提高和共同发展是校本教研的直接目的。随着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对教师专业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竞争日趋激烈。广大教师要认清形势,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顺应社会发展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校本教研,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提高自身综合能力。要把学科教学与自身实际结合起来,制定个人成长方案,并努力实现。

㈢加强过程管理,重视检查督促和考试考核。各学校要建立健全校本教研管理制度,包括考勤、考核、奖惩等。用科学的管理模式和强有力的措施保证校本培训的学习、研究有序而高效地开展,促进培训学习和研究的良性互动,构建学习型组织,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提高培训的整体质量。

㈣认真抓好典型,搞好典型带动。要积极培养校本教研的典型和骨干力量,使其成长为具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进行相关学科拓展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创新型教师,发挥他们在校本教研中的骨干、带头和辐射作用,从而大面积提高校本教研的质量。

㈤中心学校将不定期加强对校本培训工作的评估检查和督导力度。把校本教研开展情况列入对各学校教学工作评估的重要内容,作为考核中小学校长工作的基本内容之一,作为评选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重要条件。通过评估、督导,评选一批校本教研的先进学校和先进个人。各学校要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搞好对教师校本教研的考核和量化,其成绩作为教师评先选优、参加职务评聘和岗位聘用聘任的必要条件之一。

四.深化课题实验,提高校本教研新成效。

课题研究是教育科研的灵魂,教育科研只有扎根于教育实践的土地上才能枝繁叶茂。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必须有一个统领的核心课题,才能更加明显地提高成效。学校必须牢牢抓住如何实施新课程这个核心课题,将学习过程中最基本的问题凸现出来,把研究深入到师生课堂教学交往中的互动策略及教师教学方式等问题,并建立多子课题网络,使教育教学、课改实验及评价工作均以此为统领,融校本教研、课改实验、素质教育与课题研究为一体,提高了实效性,使校本教研有效促进学校教学改革的发展。

(一)强化课题管理,规范运作体系

课题研究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课题规划的制定、课题研究的制度管理和过程管理。学校必须遵循"科学性、整体性、重点突出性、可行性、创新性"的原则,严把课题立项关。学校要提出"科研管理规范化,课题研究实用化"的口号,加大课题过程管理,以科研促教学、以科研促教改。

(二)强化课题服务,发挥科研兴校优势

激烈的市场竞争牵动着教育。引起教育竞争的今天,个性化学校的发展成为学校生存的生长点。以课题化形式带动学校有特色的发展,才能使学校真正体会到教育科研的效益。象我镇三里畈初中承担"新课标、课改下的校园文化研究"的国家级课改课题后,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全体教师参加,克服困难,因地制宜,勇闯学校发展之路。从校本培训到校园建设,再到教育科研,全体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了,校园建设品位上升了。社会各界较高的评价和认可中,学校找到了科研与教研、科研与学校发展的结合点。

(三)实施课题引路,促进科研创新发展

科研的关键在于课题,课题的生命在于质量,质量的标志在于成果转化。新形势下的课题活动,必须找到新的生长点。必须认识到:只有在不断的创新中求发展,才能使课题及其成果长久不衰,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1、将课题实验与校本培训紧密结合,加强子课题实验的针对性,在实用性、实效性下功夫,使教师在经验加反思中成长。

2、课题要同课程改革紧密结合,注重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改革创新,探索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探索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使教师运用评价标准对自己的教育行为分析和反思,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3、将课题同信息技术、网络"虚拟教研室"相结合,及时吸纳、传输课程改革和课题的信息与研究成果,引发对课题的争鸣与交流,使课题研究在交互式、对话式等互动培训方式中不断深化发展。

总之,我们要通过校本教研,使不同层次的教师素质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较大提高,新的教育理念普遍掌握,知识结构得以及时拓展和更新,教育科研水平得到提高,教学手段不断丰富,新课程计划得以全面顺利实施。通过校本教研促进教师的自主成长和提高,逐步建立起有利于教师岗位成长的运行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通过校本教研指导教师学会自学,提高教师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教育创新能力,为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奠定基础。通过校本教研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课题研究,激发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兴趣,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科研意识和能力。根据目前农村中小学经济和师资状况,我们认为加强校本教研是一条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实用之路,才能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持久深入开展并取得实效。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syw/fayan/lkz5e.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