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职场 >工作计划 >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创新精神相结合。我们要鼓励学生以自

己独有的触角去搜寻知识与生活的结合点,活动的主题应生成于学生生活,与他的兴趣爱好、年龄特征、知识水平相适应,在观察、思考、活动、操作中有机生成。以自我为圆心,以能力为半径,去划定自己所要探索的领域,去探究其中的奥妙。在活动中,渴求个性的健全发展,珍视人生的价值体现。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她)有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我们应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帮助每一个学生确定自己的课题,运用体现其个性特征的方式展开全方位探究,从中获得独有的理解。要让学生真正发挥主人翁精神,在活动中充分展示个性和才华,“活”起来,“动”起来。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去。让每一个孩子都能醉心于此,乐此不疲。体验成功,感受幸福,创造快乐。

二、活动目标

1、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沟通课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教育教学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优化校本资源,培养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挖掘家庭、社会资源,加强小学生综合性学习实践;开发自然资源,拓展小学生综合性学习空间。

2、通过活动,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各种形式的达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等综合能力。

3、通过活动,让学生宏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激发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生态环境、关心地球、关心可持续发展,积极参与社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的信心,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自我发展意识。

三、内容安排

根据学校实际结合初中学生特点,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要求如下:

1、认识自我,做生活的小能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学会与人相处,养成理解、关心、帮助他人的良好品质。

3、通过学习,了解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的巨大成就。

4、渗透环保意识,知道环保应从自己身边做起,让学生关注地球,关注宇宙。

5、继续研究生活中的小科技问题,了解它们的基本原理,并进行小发明、小创造,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创新能力。

6、学会有关网络的基本操作方法,能利用网络收集、整理、应用信息。

7、通过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研究、表演,让学生感受艺术美,创造艺术美。

8、认识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四、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1、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每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都互相渗透。在学科教学中,学生会由本学科生成许多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时,教师要具有敏锐的捕捉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提炼加工使之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课题,每一个教师都要在教学中培养自己挖掘综合实践活动素材的意识,使学科教学深入、彻底,更使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选择具有广泛性。

如结合语文的阅读教学可开展阅读实践活动,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开展知识竞赛、演讲比赛,从而培养学生对各类读物和阅读活动的强烈兴趣,使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优良的阅读品质,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评价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还可以与音乐、绘画、体育等学科结合起来,如“剪纸”等,引导学生充分关注我国的民间艺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2、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生活,是学生学习的大舞台。但是很多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熟视无睹,丰富多彩的生活对他们来说是平淡无奇的。积极开发学生周围的有效资源,如美术馆、博物馆、翁同?纪念馆等环境空间和文化背景,拓宽学生活动空间和范围。

参与和热爱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参观校史陈列室、沉浸书香阅览室、图书馆,学校网络,充分了解学校的历史和发展,开展“今天我以实小为荣,明天实小以我为荣”等活动,培养学生爱校的情感,激发他们参与学校各种活动,使学生获得对传统文化的体验,获得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

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小事,用研究的眼光看待、分析、认识身边的小事,提高思维的品质和研究习惯。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使命。如开展赏识活动课:即通过多种形式开展赏识活动课,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正确赏识自己、赏识别人、赏识自我,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进而关注个人专长、能力、树立自信心,赏识别人,让孩子发现别人长处,学会与别人合作,发展学生合作过程中的人际沟通能力。

3、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

现在的学生不再是只会读书的机器了,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的焦点问题。对一些公众现象,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们渴望被大人们认同,希望得到和大人们一样的成就。我们把社会热点问题引入校园,指导他们采用具有个性化的方式展开深度探究,从而获得自己独创性的理解。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旨所在。如通过对自然界观察、参观、饲养、调查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懂得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珍爱生命,让学生从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中获得美的体验。

4、与传统节日相结合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传统的泱泱大国,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文化精髓是学生学习的极佳资源,为了让学生记住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结合传统的节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如由中秋节、重阳节引申开来的以敬老爱老为主题系列活动。

5、与学校工作相结合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课程,虽然没有固定的教材,但并不是没有目标。而这些目标和要求往往也是学校德育工作要达到的。因此,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校德育、少先队活动和校本课程的开发结合起来,互相借鉴、互相渗透,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如可结合金秋书市等活动。

结合学校德育处重点实施的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培养责任心的教育作为切入点,充分利用《思想品德》课程,使渗透德育的综合实践活动有教材依托。

五、活动评价

1、注重过程:即时评语,建立我的小档案:我的感想、我的发现、我的行动。

2、尊重多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教师,学生,家长,社会机构等都是评价的主体,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档案袋评价,展示性评价,研讨式评价。

3、注意反思:自我反思性评价的关键是设计出合适的反思性问题.例:小组行为的反思性问题:

(1)你们能提供什么证据表明你们小组成功地对该活动作出了贡献。

(2)陈述你们遇到的任何问题,以及解决方法,解释组员是如何帮助小组渡过困难时期和作出决定的。

(3)你所在的小组发现最有挑战性的是什么,你所在的小组成功地达到目标了吗 ?为什么?

(4)本次活动你最大收获是什么?

六、实施步骤

一个完整的综合实践活动一般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活动准备阶段

这一阶段的基本任务是:

1.提出问题,确定活动主题;

2.组建活动小组;

3.制定活动方案以及准备必要的工具和条件。(活动方案包括的内容主要有:活动的主题或课题、活动的内容、活动的具体目的和任务、方法、活动的具体过程、任务分工、保证条件等)

这一阶段的活动流程一般是:

(1)激发兴趣,产生主题

(2)围绕主题展开讨论,生成子课题研究的内容并归纳指导。

(3)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小课题研究方案

(4)交流课题方案,指导完善。

A.小组介绍自己的课题研究方案;

B.其他小组成员评价并提建议;

C.小组修改、完善研究方案。

(5)实践活动方法的指导

(6)强调注意事项

这一阶段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主题的选择:主题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宜过大,要小、近、实,具有可操作性。

2.计划的制定: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指导学生制作可操作性强的方案或计划。

第二阶段:活动的实施阶段

这一阶段的基本任务:按着制定好的活动方案,运用一定的方法(调查、考察、收集资料、讨论、服务、宣传、公益活动、生活实践、劳动、技术设计、制作),搜集文献资料和第一手资料,进行具体的活动操作,获得实际的实践体验。这是整个课程实施中最核心、最活跃、同时也是最艰难的阶段。

这一阶段的活动流程一般是:

(1)以小组为单位邀请指导老师或家长一起收集有关资料、采访有关人员,也可个人实践。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阶段性的资料整理和交流

(3)实践过程的指导

(4)交流阶段成果,指导完善

这一阶段要注意以下问题:

1.跟踪指导

2.关注进程

3.指导方法

4.随时调整

5.注意安全

第三阶段:成果展示评价阶段

这一阶段的基本任务:整理活动过程中获得的资料、经验、结果和感受,形成对问题的基本看法、问题解决的基本经验,发展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这一阶段的活动流程一般是:

(1)教师小结前阶段小课题研究情况导入新课。

(2)各小组展示课题成果。

A、分小组以各自的形式展示本小组的课题成果。

B、课题互动提问、答辩、建议。

C、活动总结与评价(包括自评、互评和教师评)。

(3)主题活动的拓展延伸

这一阶段要注意的问题有:

1.总结交流的内容要全面:如活动的过程与方法、结论、收获、经验等。

2.成果的表达方式应多样:口头材料、实物、图片、音像制品、简单的书面材料。

3.交流的方式应多样化:如辩论、研讨、展览、墙报、刊物、网页、小报等。

关于成果的表达方式要注意以下同三点:

1.既可以有静态的交流方式也可以有动态的交流方式

动态的交流如:一次讨论会、答辩、一场主题演讲、一次口头报告、一个节目、一场比赛、演示操作过程或谈心得体会。

静态的交流如:一幅绘画作品、一份调查报告、一小件制作等。

2.不同主题选择不同交流方式

(1)主题探究的展示可以有实验展示、写调查报告、小讨论等形式。

(2)项目与应用设计应以展示作品(模型、小件作品、小发明、设计图)及自己的探究过程展开辩论为主。

(3)参观与考察的展示可以办摄影展、放影象、开讨论会、演讲、调查报告的展示为主。

(4)社会调查与社区服务主题的展示,可以让学生展示资料集、写体验日记、文艺演出、写建议书、开交流会、办板报。

3.依据实际情况选择交流方式

(1)寻求与学生情况相符合的结果表达方式。

(2)寻求与学校条件相符合的结果表达方式。

(3)寻求与活动实际相符合的结果表达方式。

七、活动评价

(一)学生评价

1.评价原则

过程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应特别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实践的过程及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合作性、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还应揭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是如何解决问题的,而不应局限在对学生所得出结论的评价,允许失误。

多元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强调多元价值取向和多元标准,肯定学生与社会交往的多元方式。不仅允许对问题的解决可以有不同的方案,而且表现自己所学的形式也可以丰富多样,反对简单的量化手段划分等级。

整体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要求在评价中把课程、教学和评价进行统整,使它们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贯彻到活动中去。一方面,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产品如研究报告、模型作品、主题演讲等作为评价他们学习情况的依据:另一方面,注重把评价作为师生共同学习的机会,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的成长。

综合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本身是由四大指定领域组成,而各部分的教学目标又包含各自的认知、情感、技能和能力等要求,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内容、要求、过程和结论都应是综合而全面的。

2.评价内容与方法

评价是对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态度、情感体验及获得的知识、技能等成果进行评价。评价应采用学生评价(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应放在过程评价上,从而体现评价的诊断、导向和改进功能。

学生评价重点在参与态度、情感和过程体验方面;教师评价侧重于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发挥的作用和取得的实践成果上。

评价结论一般有两种形式,即过程性评价结论和终结性评价结论。过程性评价结论是指对学生平时的活动进行表扬、表彰,对研究得到的结论与成果在班内、校内或更大的范围进行交流,并把这些内容以图文声并茂的适当形式在校内外公开场所宣传、展出等。终结性评价结论是指学生学年评价结论,是由教师根据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三项评价的综合结论。终结性评价结论采用等第制,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和待提高四个等第。

标签: 小学 实践 计划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zc/jihua/pprz4.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