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励志 >励志美句 >

为什么“一江春水向东流”

为什么“一江春水向东流”


为什么“一江春水向东流”

为什么一江春水会向东流,而不是向西、南、北、西南、西北、东南、东北等方向流呢?我看当时的亡国之君李煜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只是人云也云罢了。

国庆节期间,我的孩子读到李煜的《虞美人》这首词,曾问我“老爸:为什么一江春水向东流?”我当时没有直接解释,而是同她一起做了一个小实验。我找来一个玻璃杯、一根废弃的洗衣机排水管和一个小塑料板凳,并用指南针在洗脸间定好方位。排水管东西向摆放,并将西边管口固定在一小塑料板凳上,东端摆在下水道口,形成一个西高东低的走向;然后,让她用玻璃杯装上水往西边的管口灌水,当水顺着水管向东流出时,我就问她道:“你现在一定知道为什么一江春水会向东流了吧!只要你把水管当作一条江不就是了。”女儿生气的说,“你这个老爸,就知道忽悠小孩,如果我把小塑料板凳移到东边,不就一江春水会向西流了?”

为此,我不得不向她解释所以然。

于是我拿出一把伞撑开并告诉女儿,“我们亚洲的地势特点就象一把撑开伞,中间高四周低;我国地理位置刚好在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边;因此,我国的地势特点是西高东低,所以水总是向东流。”女儿不解地问道:“那西边哪来那么多水,总向东流而流不尽?”我回答道:“我国的西边都是几千米的高山,根据物理常识,地势(海拔)每升高一千米气温会降低6度,我国的长江发源于青海省唐古拉山主峰格拉丹东雪山西南侧的沱沱河,而格拉丹东雪山7111米高,常年气温在零度以下,最高峰温度比山下温度低40多度,因此常年积雪。每当春暖花开,气温较高时,冰雪部分消融变成水,流入长江,便形成一江春水会向东流的历史永恒。”女儿不领情地笑道:“这还马马虎虎。”不知道我的这个解释是否马马虎虎,请大家斧正。

接着,我又向女儿解说了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后唐李煜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中最后七个字。

李煜是五代十国时南唐的最后一个君主,史称“李后主”、“ 唐后主”。这首词是李煜对自己身世和遭遇的感叹,诉说自己人生的痛苦和无奈。

这首词是李煜囚居汴京时所作。当时李煜由南唐国君一下子变为宋朝的阶下囚,不仅失去了至高无上的皇权,更残酷的是失去了最起码的人身自由。残酷的现实使他“日夕以泪洗面”,也使他产生了特有的悲与愁。这首词倾泻的是作者的亡国之痛,哀叹的是朱颜已改之情怀。

“春花秋月”和小楼“东风”原本是令人赏心悦目的,可在李煜的笔下寓意却变了,一个“何时了”,一个“又”,把原本令人向往和盼望的良辰美景和春天醉人的浪漫变成了无尽的凄苦和哀愁,究其缘由,那就是这良辰美景更容易触发起作者的怀旧情结和思念故国的伤痛。“故国不堪回”,连回忆一下故国的过去都“不堪”又怎能愿意见这年年如是的春花秋月和报春的东风呢。每轮回一次,那就意味着又被囚禁了一年。

这与李煜当时所处的境遇是分不开的。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发前人未所发之愁。以水喻愁,一句巧妙的比喻,贴切生动地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具体化了,将那看不见摸不着的愁思变成了有形的、永无止境的一江春水,创造了意想不到的的艺术效果,这也成了李煜词的主要特点,对后人的影响很大。作品通篇一气盘旋、曲折动荡、跌宕起伏、如泣如诉、动人心魄。

全词写的是亡国之痛,抒的是念国之情,意境深远、感情真挚、结构精妙、语言深沉。尽管词作篇幅短小,但余音绕梁,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堪称婉约派之绝唱。

女儿最后又问道:“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词”?我也说不清楚,只是敷衍道:“自古以来,诗言志,词寄情,作者当时已经被关起来了,不可能有出去的一天了,也不可能写诗言志,只是写词以寄托自己的亡国之痛和念国之情吧!总之,你不要管那么多,把它记下来不就行了”。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lz/meiju/ekpmq.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