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热点 >其他文案 >

北师大版《回家路上》教学设计5篇 "纪念路上的回忆——北师大版《回家路上》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回家路上》教学设计5篇 "纪念路上的回忆——北师大版《回家路上》教学设计"

《回家路上》是一本由北师大版出版的初中语文教材。本教材以写作为核心,全面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素养,并引导学生在阅读、写作、口语表达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这里为大家带来一份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案,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和引导学生,提高教学成效。

北师大版《回家路上》教学设计5篇

第1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并灵活运用2~5的乘法口诀。会用2~5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有条理说明自己的想法,体会口诀优越性;

2、过程与方法: 采用你问我答数学游戏方法,让学生提问问题、解决问题;运用口诀解决数学问题,熟练掌握口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课前一题:我们教室有四组同学,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分别有14人,第四组有12人,请你告诉在座的老师我们班一共有多少人?怎样列式算出来的?

课前一题就到这儿,如果还是不太明白,课后和老师、同学交流一下。

1、我们已经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现在我们一起把这些乘法口诀背一下。

四七( ) ( )五一十(最后一句口诀可以怎样列式?)

谈话:同学们动物学校开学了,学习一天后大家高高兴兴地回家,你们看,他们在回家路上多高兴!(师板书课题)

提醒学生尽量把图意叙述完整,初步明确乘法的数量关系

(五)提高练习:玫瑰花每枝5元,菊花每枝2元,康乃馨每枝3元。问题:(1)买4枝玫瑰花要多少元?(2)买4枝菊花和2枝康乃馨一共要多少元?(3)给你20元,请你配一束花?

北师大版《回家路上》教学设计5篇

第2篇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四单元中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习了2、3、4、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安排的一节练习课,是对2、3、4、5的乘法口诀的巩固与疏理。学生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主动提出数学问题,进一步巩固乘法口诀,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从而提高学生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知识目标:在数学游戏的方式下会主动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进一步 巩固了乘法口诀,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2、能力目标:提高根据题中信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培养有条理地说明自己想法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利用数学游戏的方式激发学习兴趣,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为:根据题意提出问题,并运用乘法口诀解决问题。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行之有效的教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与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采取扶——半扶半放——放的教学方式,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活动体系。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相互促进的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科学的方法,真正做到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依据新的课程标准,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在具体的情景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习的快乐。

2、在小组合作交流活动中,来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学习方法。

3、通过灵活,有趣的练习,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总体回顾课,也是综合复习课,我从以下几方面设计此课。

1、通过学生背诵2、3、4、5的乘法口诀来了解学生对口诀的掌握程度。

2、出示一组口算题,要求学生说出结果的同时,说出对应的乘法口诀,以此来巩固乘法口诀的应用。

3、出示书中图画,并用讲故事的形式,创设情境,这样就会引起学生的兴趣,接着让学生观察图画,说说知道的信息(在这里采用自己说,同桌说,全班交流并补充的形式),这样,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且培养了学生勤于动脑,善于观察的能力。

4、根据信息提出乘法计算的问题,并解答这些问题。在这里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边提问题边计算,然后同桌合作一人问问题一人回答,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同时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培养了有条理地表明自己看法的能力。

总之,这节课的设计,我尝试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力图营造一种积极愉快而又富有智慧的教学环境,更好地将学生的情感与认知,感受与理解,学生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通过教学促进学生数学智能整体而和谐地发展。

第3篇

1、结合具体情境,逐步发展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2~5的乘法口诀,能比较熟练地用口诀进行表内乘法的口算。

理解教材中提出的问题并加以理解,提出新问题时有条理地表述,同时加以解决。

(1) 2个8的和 (2)2和8的和 (3)2个4相乘 (4)2个4相加 (5)3乘6

这幅图画的是动物学校放学后,小动物们回家路上的情境。图上有很多的数学信息。看一看图上提了一个什么问题。你能找到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条件,并完整地叙述出来吗?

4×4=16(只) 一条船有4只小动物,4条船就有4个4只小动物。4个4的和用乘法计算。

2、你能出一道用乘法解决的数学题吗,完整地说给大家家听一听。

板书学生问题。小鸟每5只为一组,有3组,一共有几只小鸟?

(1)小路两旁各有5朵花,问:一共有几只小鸟?(问题和条件不相关)

(2)河里小鱼每3条为一组做游戏,一共有4条船,问:一共有几条小鱼?(条件之间没有内在联系。)

4、你会提出问题了吗?同桌互相提问.提问的同学要说清楚条件和问题,听的同学注意听清楚同学的问题表述是否完整,并正确回答。

交流:。(抽生在讲台上说)谁愿意代表小组的同学来完整地叙述一遍应用题,听一听,他说得好不好。

一一得一,二二得四,三三得九,四四十六,五五二十五、乘数相同,只能写一个乘法算式。其余的可以写2个乘法算式。

(3)1个结论可以写几个乘法算式呢?(口诀的2 倍加2个)

两个数相乘,积相同的情况下,一个乘数变大,另一个乘数就会变小。(0除外)

2、看图填空。(从不同角度观察方阵物体和图形的个数。)

根据图意,你能写出几个乘法算式?说一说你的想法。

第4篇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充分掌握了2-5的乘法口诀,能熟练地用2-5的乘法口诀计算,并且在本单元的《做家务》、《需要几个轮子》、《可爱的小青蛙》等课中,已初步接触了乘法口诀的应用。

(1)结合具体情境,逐步发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2-5的乘法口诀。能比较熟练地用口诀进行表内乘法的口算。

(1)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提问题、解决问题。

(1)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提高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有条理地说明自己想法的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和采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破难点,达成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的有关特点及学生的学习习惯、认知基础和接受能力;充分发挥学具和教具的作用;遵循教学的规律和原则;本节课特采用了讲解法、谈话法、实验法、激趣法和小组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以体现“精讲、善导、激趣、引思”的课堂教学“八字”要求;达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指导思想。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学习能力,本节课准备指导学生学会在小组合作中,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的学习方法;

为实现教学目标,优化课堂结构,落实素质教育;根据以上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周围,很多地方都能应用到这些乘法口诀。你看,动物学校开学了,学习一天后大家高高兴兴地回家,瞧!他们在回家路上多高兴!

在这个环节中为了后面的提问题做铺垫,故要引导学生说出:在回家路上,我们看到了河里面有四艘小船,每艘船上有四只小动物……

(二)问题二:根据你们观察到的内容提出与乘法有关的数学问题。

三轮,共六人参加,淘汰三人,剩下三人获胜,派发小礼品。

准备六道算式,五把椅子,椅子上贴好数字:12,12,24,24,18

音乐起第一次撤掉数字24的椅子,第二次撤掉数字12的椅子,第三次,找到座位的三人获胜!

后师引导学生总结:同学们?在游戏的过程中,你们有没有发现老师设计这个游戏的小秘密?生:有两道算式的得数是一样的。

师补充:在乘法口诀表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口诀不同,但结果也就是乘法算式中的积是一样的口诀。我们在后面还要继续学习。

好,同学们!我们今天的课就先上到这里,大家今天玩得开心吗?开心之余,你又有什么收获呢?

课堂总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本课的总结采用了引导回忆归纳的方法,这样总结,既突出教学重点,又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进一步培养归纳概括的能力。

第5篇

这是我们听的一节练习课,教师使用的教材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科书。这节课处理的教学内容是第24页练习一。授课教师姓李。

李教师在让学生进行了5以内的口算练习之后,开始创设情境,处理练习中的第1题:“李老师在星期天去超市,观察了一些商品的价格,请同学们看”。李老师边往黑板上贴图片,边让学生说出图片上商品的名称和价钱。

李老师请一名学生到黑板前,对贴在黑板上的图片进行整理。学生整理完之后,贴在黑板上的图片摆成了下面的样子:

这里,李老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将教材内容加以变化,培养了学生分类整理的意识。由此可见,课程改革的新理念,经过了一年的课程改革实验之后,已经在老师的教学活动中,得到了相当深刻地体现。

李老师接着问:“看着黑板,同学们能提乘法问题吗?”

学生1:“买体育用品一共多少钱?我请李明同学回答。”

李老师:“不错,不仅会提出数学问题,还会解决问题。”

学生3:“学习用品和体育用品一共多少元?谁会回答?”(李老师将此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学生4:“跳绳3元加上笔记本5元等于8元,钢笔5元加上羽毛球3元等于8元,文具盒5元加鸡毛毽3元等于8元,一共3个8元,3乘8等于24元。”

听完学生的回答,李老师轻轻的“哦”了一声,接着问:“谁还能提不同的问题?”

学生5:“三种物品一共要用多少元?谁来回答?”(李老师将此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也许有了刚才那位学生的提示,立刻就有一位学生举手说:“5乘8等于40。”

学生6:“跳绳和笔记本合起来是8元,羽毛球和钢笔合起来是8元,鸡毛毽和文具盒合起来是8元,小汽车8元,布娃娃8元,一共是5个8元,就是5乘8等于40元。”

因为有了前面的分类整理,在这里,无形之中就扩大了学生的思考空间,为学生的发散思维提供了有效的思考依据,学生的创造性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也许,这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所没有预见到的。

李老师听完点点头,说:“哦,你是这样想的。谁还有不同的问题?”

也许李老师没有预料到刚才两位学生会把多步计算的问题用乘法计算,当学生再次提出这样的问题时,李老师就不再让学生自己站起来回答,而是急于引导学生进行分步分析,让学生用加法计算。

接着,李老师指着黑板上板书的“学习用品与体育用品一共多少元”分别提问:“学习用品多少元?”、“体育用品多少元?”、“它们合起来多少元?”让学生分别做答并板书:15+9=24(元)。然后指着黑板上板书的“三种物品一共多少元”问:“能不能用加法计算?”

生答:“9加15加16 等于40元。”李老师把学生说的算式“9+15+16=40(元)”板书在黑板上之后,小结:“我们一年级的时候已经学习过加法,当加起来特别特别特别长的时候,我们就用乘法计算。” 说完这句话,李老师停顿了一秒钟,也许她觉得自己刚才的这句话有问题,又紧接着说:“要是只有一步计算,也可以用乘法计算。”

显然,李老师认为这里出现的问题都不是“加起来特别特别特别长的”,所以才会在学生已经用乘法进行计算之后,而急着引导学生用加法进行计算。

接下来李老师又出示一摞儿口算卡片,说:“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有一摞儿卡片。在这摞儿卡片里,有得数是12的,有得数是16的,还有得数是24的。现在,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把它们分分类,并用圆圈儿把它们圈起来。”

李老师此时处理的是练习中的第3题。课本中创设的情境是智慧老人、淘气和笑笑射气球。李老师再次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将静止的课本情境激活,面向全体学生,不仅使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练习、巩固了乘法,而且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分类整理的意识和能力。

对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的内容进行讲评之后,李老师让学生在课本上完成练习一的第2题。

下课后,我们和李老师一起讨论了本节练习课中的有关问题。

首先,我们对李老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将静止的教材内容变为让学生动手操作,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做法,加以了肯定。

然后,我们着重和李老师探讨了“什么情况用加法计算,什么情况用乘法计算”的问题,是不是就像李老师上课时说得那样:“当加起来特别特别特别长的时候,我们就用乘法计算”呢?这个问题一提出,李老师也笑了。她说:“不是。当时我也没想到那个学生会想到‘跳绳3元加上笔记本5元等于8元,钢笔5元加上羽毛球3元等于8元,文具盒5元加鸡毛毽3元等于8元,3乘8等于24元’。另一个学生会说‘跳绳和笔记本合起来是8元,羽毛球和钢笔合起来是8元,鸡毛毽和文具盒合起来是8元,小汽车8元,布娃娃8元,一共是5个8,就是5乘8等于40元’。我备课的时候想的是,如果学生提出了买‘学习用品和体育用品一共多少钱’之类的问题,就让他们用加法计算,没想到学生会用乘法计算。”

其实,学生之所以会用乘法计算,一方面与教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有直接的关系。如果教师按照教材中静止的情境进行教学,学生是不容易发现“跳绳3元加上笔记本5元等于8元,钢笔5元加上羽毛球3元等于8元,文具盒5元加鸡毛毽3元等于8元,3乘8等于24元”以及“跳绳和笔记本合起来是8元,羽毛球和钢笔合起来是8元,鸡毛毽和文具盒合起来是8元,小汽车8元,布娃娃8元,一共是5个8,就是5乘8等于40元”的。也就是说,教师没有预见到自己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的结果,因此,才会在学生用乘法进行计算之后,又进一步引导学生用加法进行计算,并说了那么一句语言不准确的话。另一方面,李老师开始就明确要求学生提“乘法问题”,学生就认为对所提问题进行的回答,必然要用乘法进行计算,而且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和发现,用乘法计算用得还相当的好,但李老师没有抓住这一点。

由此看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且要能对在教学活动中可能会发生的各种情况,有一定的预见性,还要能根据学生在进行数学活动时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抓住学生回答问题中的“闪光点”,对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并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加强学生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体会,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redian/qitawenan/lezwz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