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热点 >其他文案 >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分香蕉》教案范文6篇 "探究香蕉的分割法——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分香蕉》教案范文6篇 "探究香蕉的分割法——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中,有一篇名为《分香蕉》的教学内容。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通过将香蕉进行分割和分组,引导孩子们学习简单的加、减和乘法概念,并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以下将分享一份优秀的教案范文,以供参考。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分香蕉》教案范文6篇

第1篇

教学内容本课内容在教材第38页。具体教学内容包括:用除法算式表示等分;正确读出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会用除法表示等分的过程,知道除法算式的读法及各部分名称。2.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行思考和概括,初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3.通过具体情景,建立除法算式与等分活动之间的联系。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一分”的方式完成“分香蕉”活动,导入新课。2.引导学生用除法表示等分的过程,通过介绍除法算式的读法及各部分的名称,让学生了解除法并用它来解决问题。3.引导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把分的过程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完成本课练习。4.总结本课主要内容,强化学生对除法算式与等分活动之间联系的理解和体会。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在“分一分”、“圈一圈”的活动中了解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确立学好数学的决心。2.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在具体情景中独立思考,克服困难,体会除法算式的意义,增加学习的乐趣和信心。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重点1.用除法表示等分的过程。2.了解除法算式的读法及各部分的名称。难点如何建立除法算式与等分活动之间的联系。教学突破先从学生熟悉的“分一分”活动入手,在分的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概括,通过具体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加深体会,逐步建立除法算式与等分活动之间的联系。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应当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深刻体会,然后解决问题。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材第38页“分香蕉”主题图。学生准备若干小木棒。教学步骤(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出示教学主题图,引导学生阅读思考。2.引导学会动手操作,列出算式。3.讲解除法算式。4.组织学生分组练习,引导学生正确列式。5.总结本课,安排练习。i.认真阅读主题挂图,思考问题。2.积极参加活动,列出算式。3.认真听讲,了解除法算式的名称及读法。4.作练习,列出算式计算。5.复习所学内容,完成练习。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约 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出示“分香蕉”的主题图,请学生阅读图中的问题。2.请学生动手操作。3.引导提问:如果用数学算式来表示分的过程,应怎样列式呢?1. 朗读图中的问题,理解题意。2.用小棒代替香蕉,动手寻找答案,得出:每只小猴子可分6个香蕉。3.思考问题,寻求老师的讲解。 二、结合情景,获取新知(约 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板书:12÷2:6(根),解释算式的正确含义。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法及各部分名称。3.引导学生列出将12根香蕉分成3份的数学算式。4.请学生思考:除了以上两种分法外,你还可以怎样分,请两位同学上前列出算式。1.认真听讲,了解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的数学表示方法。2.朗读“12除以2等于6”,了解到“÷” 即为“平均分”的含义。3.正确列出算式:12÷3:4(根),熟悉除法算式的读法及名称。4.借助小棒,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踊跃上台演示,体会除法算式与等分活动之间的联系。 三、完成练习。熟悉所学(约 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教材第38页“练一练”,在行间巡视,适当点拨学生列出正确算式。2.根据学生作练习的情况,适当评讲,以鼓励为主。3.总结本课内容,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一些练习。1.分小组积极讨论,用小棒将算式表示出:18÷2=9(根);18÷6=3(根)。小组代表正确读出算式及结果。2.认真听讲,注意老师所提示的细节问题。3.回顾本课所学,独立完成练习。 本课总结我们通过前面的大量等分活动,了解到一些平均分物品的方法,进入到本课我们进一步学习了用数学算式表示等分的过程,这就是除法的作用。在本课中,同学们表现得都不错,很好地掌握了除法算式的读法及各部分的名称,希望小朋友们继续努力。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请同学们思考,如果将15根香蕉平均分,可以有多少种分法?列出算式计算。 教学探讨与反思1.让学生从“分一分”的活动人手,引出除法算式与等分活动之间的联系,便于学生对除法含义的理解,从而使学生明白,“除”就相当于把某物体或某个数进行分割,可以是等分,也可以是不等分,不等分就产生剩余数。2.通过具体的情景设置,鼓励学生进行除法算式的探讨活动,与学生互动,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分香蕉》教案范文6篇

第2篇

3×( )=12 ×5=15 5×( )=30 ( )×4=16 ( )×6=18 ( )×9=9

(1)平均分给了三个人,每人分( )个。 (生:每人分2个。)

(2)每人分三个,可以分给( )人。(生:可以分给2个人。)

(由“考考你”入手,既复习了平均分,又为新知的学习找到了知识的生长点,为新课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

(充分利用课件,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师:(课件演示:我能行)认真看图,找一找有哪些数学信息?

师:看得真仔细。今天,猴妈妈给猴兄弟俩准备的早餐是香蕉,猴妈妈可犯愁了,怎样分才公平呢?你们能帮帮它吗?

师:对不对呢?火眼金睛的大圣来了,请他做裁判。(演示课件)

师:像这样,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用圈一圈的办法知道每份是6根。笑笑可不同意这种办法。你们想知道笑笑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12表示有12根香蕉,2表示两只小猴,6表示每只分得6根。

师:(演示课件)淘气又给我们带了一个问题:12根香蕉,每4根装1盘需要几个盘子?

师:像起名字一样我们给这个算式中各部分都起个名字好不好?

师:到了中午,猴兄弟家来了客人,猴妈妈把剩下的12根香蕉全部拿了出来,让兄弟俩平均分给客人吃。猜一猜,兄弟俩是怎样分的呢?它们家来了几位客人?把你的想法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小组讨论,先分一分,再写算式。

生1:小猴家来了6位客人,每人2根。算式是:12÷6=2(根)。

生2:小猴家来了4位客人,每人3根。算式是:12÷4=3(根)。

生3:小猴家来了3位客人,每人4根。算式是:12÷3=4(根)。

生4:小猴家来了2位客人,每人6根。算式是:12÷2=6(根)。

教师出示课件: “齐天大圣”来帮忙,补充并订正结果。

(老师补充:小猴家来了12位客人,每人1根。算式是:12÷12=1(根)。)

师:你能说出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吗?(教师指着算式2 。)

(充分利用课件,通过帮猴子分香焦把学生吸引到数学活动中来,然后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圈一圈、说一说、淘气和笑笑来帮忙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除法的意义,掌握了平均分与除法算式的关系,并会读、写除法算式,整个活动过程教师充分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尊重学生,为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活动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1、把( )根蜡烛平均分成( )份,每份是( )根。

2、把( )个苹果平均分成( )份,每份是( )个。

12个草莓装3盘,每盘装几个?12÷2=6(个) ( ) 12÷3=4(个) ( )

把18根骨头平均分给6只小狗。平均每只小狗得几根骨头?

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根? ( )÷( )=( )(根)

(练习设计层次分明,形式多样,集实用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使枯燥的数字更具情趣,同时进一步巩固了今天所学的知识。)

师:小猴子今天有很多的收获,你们呢? 能说说你的收获吗?

师:学习了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学会了写、读除法算式,记住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这节课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但也有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利用学生喜欢火眼金睛的大圣引入新课,激发他们的兴趣。

2、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我根据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大胆放手让学生展开对新课内容的学习,我只是适当地指导、点拨。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思考空间,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3、 充分利用课件,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变枯燥的计算教学为有趣的动手活动, 充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以生活,数学就在我身边”。

4、在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与价值方面表现得不够,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去改进。

第3篇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会用2—5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本课“分香蕉”之前教材创设了三个“分一分”的实践活动,通过“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等教学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会运用具体的操作活动解决生活中平均分的问题,深刻地体验到平均分的意义。本课主要是在前面丰富体验的基础上,经历“平均分”具体操作的数学化过程,体会除法的意义与应用价值。从学生熟悉的“分香蕉”的活动引出除法算式,并把它与“平均分”的具体操作过程和结果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获得对除法意义的初步理解。同时,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和意义。这就是把直观操作符号化、数学化,使学生初步理解除法意义的过程。

1、结合平均分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记住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重难点: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这样的认识和本课学习内容的特点,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主动投入地学习。

1、提供现实而有吸引力的学习背景。结合“分香蕉”的情境,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让学生经历除法算式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除法算式的意义,精心为学生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特别是引导学生思考、寻找和发现除法与自己已有的生活体验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是实实在在存在我们的生活中,与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体会到学数学是有用的,我们学的是有用的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多给学生创造进行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多观察。数学虽不同于一些实验性较强的学科,能让学生直接观察实验情况,得出结论,但除法算式的抽象概括,可以让学生观察图片、寻找信息来加深理解,因为已经有了前面3节课的平均分的操作活动,所以这节课以观察为主。让学生多思考。除法算式的提出与抽象,算是中每个数表示的意义,算式表示的意义都需要学生多思考。让学生多说。数学学习活动基本上是数学思维活动,而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工具,所以掌握数学语言是顺利地、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我们要求学生应当把对数学语言的掌握同数学知识的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要训练学生多说。我认为,课堂上学生的说,比“做”更有意义。“说”是大脑思维内容的具体再现,学生能既清楚又有条理的解题步骤地说除法算式得意义,对应的平均分的过程说出来,才说明学生真正地理解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质疑、设问可讨论,问题怎样解决可讨论。通过讨论,学生间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达到交流进而共同提高的效果。此外,教学中让学生多练习、多提问、多板演等都可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提高学习的效率。

师:你们瞧,这两只小猴皱着眉头正在发愁呢!猜猜它们是为什么事发愁?(学生自由猜一下)对,它们为分面前的香蕉发愁。猴哥哥和猴弟弟谁也不肯吃亏,想分的公平一些,你们说怎么分才好呢?——引出平均分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比较熟悉的分一分的情境,符合学生帮助别人的心理,学生很容易进入问题的情境中。)

(1)用12根小棒代替香蕉平均分成2份,请你分一分。

(2)你能用一句简单的话把刚才分的过程和结果说一说吗?(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

(3)抽象除法算式:像这样“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你知道怎么写吗?板书:12÷2=6(根)

分别提问:12、2、6分别表示什么意思?÷表示什么意思?这个算式表示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有了多次平均分的操作经验,所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请学生用小棒摆独立解决:12根香蕉平均分分成2份,每份几根?有了正确的答案后,由教师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是考虑到第一次出现除法算式,由教师出示规范的写法,有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学生的记忆会比较深刻。对于算式中每个数的意义的解读是非常重要的,能促进学生对具体平均分的过程及结果与抽象除法算式的联系的理解,也就是对除法意义的理解有了现实的依托。只有解释清楚除法算式中每个数的意义才算是理解了除法的意义。所以应该重点让学生解释表达。)

2、如果又来了一只猴子,你怎么把这些香蕉平均分呢?分的过程和结果又怎么说呢?独立分——同桌互相说。

分别提问:12、3、4分别表示什么意思?这个算式表示什么?

(设计意图:在前面的环节中,由教师抽象出除法算式,并给了学生解释理解的空间,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初步建立了解决类似平均分问题的模型,接着继续独立解决:12根香蕉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根?并让学生尝试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来表示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说一说它表示的实际意义,结合具体情境描述除法算式的意义是不容忽视的。第二次平均分之后就让学生尝试写除法算式,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是对模型进一步的建立与巩固。)

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名字,除法算式中各个部分也有自己的名字,谁能来当小老师说一说?(板书)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对平均分用相应的除法算式表示这个模型的更进一步巩固。在这个过程中有无声的操作,有有声的语言,有动笔的练习,可以说,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把平均分的具体操作与抽象的除法算式进行了很充分的联接,对于除法意义的理解会比较扎实到位。)

师:你们帮小猴解决了烦恼,他们非常感谢你们呢!想邀请你们和它们一起去闯智力关,你们愿意去吗?

2、说一说,分一分。(看课件说,在练习纸上分一分)

(四)课堂总结:1、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和大家分享一下。

(机动)排座位:马上就要召开校运动会了,准备邀请18位二年级的家长来观看,校长把安排座位的工作交给我们班去完成,你认为这怎么排比较合适?说说你的理由。

(设计意图:这是对模型解释应用的过程,有正向的看平均分图列相应除法算式的练习,有逆向的看算式进行平均分的圈一圈的练习,在正向和逆向的思维碰撞中对于除法运算的意义将达到更深刻的理解与应用。)

第4篇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对大量物体的等分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从学生对“分香蕉”的具体情境,抽象出除法算式,从而理解除法与平均分的联系,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同时,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让孩子认识一个新朋友——除号,并教孩子怎样写好这个除号,然后,让孩子动手操作,进一步体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喜欢童话故事是孩子们的天性,我觉得只要我们有意地创设情境,把所要学的内容创编成故事,孩子们都会被精彩的片断所吸引。

本节课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利用孩子喜欢的童话故事引入新课,不仅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让孩子们很好地展示自己的智慧。我现在采取的是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引入新课时,让孩子进一步加深理解把一个物体平均分的意义,让孩子直接说出除法算式。引导孩子回忆以前学习过的加法、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从而认识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算式的读法。

在此基础上,让孩子动手操作探究除法算式各部分表示的意义!让孩子在实践中,体验总数的不同分法:如: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3份、4份、6份、12份时,每份得到的是不同的个数。同时,让孩子学会用图表示它们的分法。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让孩子展开对新内容的学习,分一分、摆一摆、说一说、写一写,我只适当地指导和点拨,我相信孩子,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和思考的空间,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的潜能得到一定的开发。

当然,在教学中还会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如:课堂上孩子比较活跃,有时课堂纪律难以调控。在作业反馈时,还有三、四个孩子掌握不够好,对除法算式各部分表示的意义理解不够。这些有待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这节课我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利用学生喜欢的故事引入新课,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而且还能让他们很好地展示自己的智慧。让学生动手操作,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变枯燥的计算教学为有趣的动手活动,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有事情可做,能自主地探索、交流。总体上来说学生在课堂上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我认为课堂教学效果比较成功。不足之处在于经过前面几节“分一分”的除法意义的感受课中应让学生边分边说分的过程,和明确分东西有一个分的总数,还有分成的份数及每份分得的数量,到今天这一课感觉学生在动手操作时还是不知所以然,胡乱分的现象还大大存在。还有就是学生探究合作学习的机会还是少了点。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要多多思考用什么样的活动方式让学生能主动地去探讨解决课中的难点。争取让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有所提高。

第5篇

1、结合平均分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同学们你们家里来过客人吗?通常你用什么来招待客人呢?

你们真是热情、懂礼貌的好孩子。你们知道吗,今天,智慧老人家来了两位特殊的客人,既不是淘气和笑笑,也不是机灵狗,而是两只可爱的小猴子。智慧老人拿出又大又长的香蕉给他们当午餐,看一看有多少根香蕉?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要把12根香蕉分给2只小猴子,怎样分才公平呢?(平均分)谁能说一下什么是平均分?智慧老人想请我们班的小朋友来帮忙分香蕉,你们愿意吗?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分香蕉”。

3、如果我们都没有学具可怎么办?大家还有没有别的方法,知道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根吗?

4、你真了不起。大家知道吗,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计算。

(中间有一横,上面有一个小圆点,下面也有一个小圆点,大小一样,对得很整齐。领学生读2遍——“除号”)

“12”是平均分的香蕉的总数,写在了除号的前边。 “2”是表示平均分成的份数。写在除号的后边。

瞧瞧,我们的除法算式站得多整齐呀。它就能表示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了2份。你知道,这个除法算式该怎样读吗? 这个除法算式读作:12除以2。(跟读2遍。)分得的结果是“每份6根”,把“6”写在等号的后边。

6、练一练。(除法算式的读法、看图意说出除法算式。)

大家读得可真整齐。那么,下边这些除法算式你也会读吗?

大家读得真响亮。我们已经知道了,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的时候,用除法计算。

1、如果今天,智慧老人家来的不是2只小猴子,而是3只,那12根香蕉,又该怎样分呢?我想大家一定行,小组里的同学一块来,组长做好分工和组织,一人出主意,一人摆图片,一人写除法算式,。比比哪个小组的分法多,谁的除法算式最漂亮

同学们,除法算式里,除号娃娃已经有了自己喜爱的名字——除号,(屏显:除号)

你知道吗?除法算式里其它的数字也都有自己好听的名字。你知道吗?

12根香蕉除了可以平均分成2份,或平均分成3份,还可以平均分成几份?

①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算式:12÷4=3(根)

②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2。算式:12÷6=2(根)

③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12份,每份1根,算式:12÷12=1(根)

教 师:同学们真聪明,能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那么多不同份数,列出那么多个整齐的除法算式,真了不起。这就是咱们今天学习的新课。请同学们打开课本p38——《分香蕉》。大家边玩边学可高兴了。那么,你认识了什么,特别开心?你学会了什么,特别高兴?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都认识了除号和整齐的除法算式。

(1)大森林里小兔家正在装修房子,它要把这18根木材平均分成2份,可它弄不清每份有几根。你们能帮助它吗? 18÷2=9(根)

(2)这18根木材除了平均分成2份,还可以平均分成几份呢?

(1)仔细观察图,提数学问题。(12个果子平均分给4只小刺猬,每只小刺猬运几个果子?)

(2)根据图意列算式,并说出你是怎样知道商是多少的?

第6篇

本节课采用从生活情境引入新课。在学生不知道除法的情况下,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及学生从中积累了一些平均分的经验,开始认识除法。利用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活动的分一分、说一说,体现让学生在玩中学的理念。

小组活动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兴趣给激发出来了。教学成功的地方主要体现在贯彻了课改的新思想,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利用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引入新课,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而且还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大胆放手让学生展开对新课内容的学习,只是适当地指导、点拔。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思考的空间,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

3、让学生动手操作,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变枯燥的概念教学为有趣的动手活动,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有事情可做,就能自主地探索、交流。

这个学期由胡主任负责我们二年级的教学常规检查,我欣然接受了,只想在这个活动中得到更多老师地指导,以求自己在教学艺术上的更大进步。

按照课时进度我将要《分香蕉》这一课,可由于这是同学们初次接触除法,在教学上可能会存在一定难度,本想给领导求求情,让她下节课再听。可想到听课后可以得到更多老师的指导,我决定就在今天让同学们来认识除法。

本节课是要学生结合平均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认识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在学生还不知道除法的情况下,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操作水平上解决除法问题的过程。学生从中积累了一些平均分的经验,开始认识除法。

课前,我首先利用教材提供的情境 “小猴分香蕉”一故事情景导入新课,然后让学生用小棒代替香蕉分一分: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根?由于有了分东西的基础,学生很快分出结果,这时我问:“你能不能用一个简洁的算式来表示?”这时有学生说出:2×6=12,很不想听到的答案居然被同学们说了出来。这时,我只好停下来,请另一位同学说一说:刚才这位同学所列的算式到底求出的是什么数学问题呢?很快,同学们安静了下来。思考之余,大声喊到:求的是一共有多少根香蕉?我紧接着重复了先前的提问:请同学们用一个算式表示刚来我们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的过程和结果。这时隐隐约约听到下面有同学在小声的说道“用除法”。唉,我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

这时学生才猛然想到所见过的除法算式,很快地举起了小手。教师写出除法算式,引导学生看书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这样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掌握了学习方法。在练习中我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中列出除法算式,并说出每个部分的意义。可还有少部分学生存在问题:有的学生会摆,会圈,却不会列式。有的学生会摆、会列式,但却不会说各部分表示的意义。还有的学生不知除数是谁?如: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根?他列式:12÷4=3,学生知道每份是4根,可是动笔列式时不知除以哪一个数,但是通过数数学生在括号里都能填正确,这种情况必须具体学生具体分析,进行个别指导。在以后的做题中慢慢积累经验,逐步提高自己。

我在巡听二年级(北师大版)“分香蕉”一课时,主题图是“把12根香蕉平均分给两个猴子”教师让学生动手分一分的时候,我发现有的学生是两个、两个分小棒,最后形成6小堆。而老师强调的是两小堆里有6个小棒,算式是:12÷2=6。在“试一试”中(18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根?)教师先让学生圈一圈,结果我发现又有很多的学生是两个两个地圈,而教师巡视的时候也看到这种情况很是“着急”,反复强调是“平均分成了2份,应该圈几个?9个吧!”这引起我的注意和思考:难道圈两个就不对吗?圈两个就是一个一个地拿放在一起。拿了几次结果就是几,我想那些学生或许就是这样想的吧?和老师们交流的时候,她们不太同意我的意见(我没有教过低年级)。请任老师给予指点。谢谢!!

谢谢一叶轻舟老师,很难说我的意见能给你具体的答案,只谈谈自己对这部分内容的思考,供参考。

小学生从具体实物的动手操作到算式抽象是很难的事。

先要有借助具体实物的动手操作,然后才能脱离实物操作到心象操作,再到抽象的算式。教材注意到了这一点,安排了几节分一分:

第一节《分桃子》:8个桃子,两个猴子分,数目较小,没有余数。

——借助于学具圆片、木棒实物操作以及图画,让学生圈一圈,连一连。

第二节《分苹果》:12个苹果分到4个盘子中,10个苹果每3个装一袋,数目相对较大,分一分时有了余数。可以引导学生初步发现与乘法口诀的联系。

——借助于具体操作或图示,分一分,圈一圈,连一连。

第三节《分糖果》:20块糖果分给5个小朋友,大数目平均分。试商,平均分的合理性,策略的多样性。

——借助于具体操作、图示、表格,分一分,圈一圈,连一连,填一填。

第四节《分香蕉》:12根香蕉,两只猴子分。认识除法意义和算式。

从教材的编排看,从实物操作到算式抽象,一直是借助于具体操作和图示。虽然前面已有了三节的教学作基础,但学生的发展不会这么顺利,仍然需要一个过程,由实物操作体会什么是平均分,然后,他要摆脱实物操作,到用心去想象着如何分,到把这个算式表达出来,看到算式知道且能想象到这个算式是什么意义。对于小学生来说不是容易事。我认为,三节课的铺垫是远远不够的。

我听过一节《分桃子》,在学生解决分桃子问题时,学生用圆片代表桃子,很快得出了答案。但在解决第二个问题给小狗分骨头时,学生并没有仿照上题的摆法再用手中的小圆片表示骨头去做,而是把圆片收起来,换成了长长的小木棒。我问陪同的听课教师,学生的小圆片有多少?他们说,有二十片,和小木棒的数量一样多。学生把圆片换成小木棒,不是因为手中的圆片不够用,而是因为长形的小木棒比圆形的纸片与骨头更相像。他们还不知道用“圆形”的东西也可以代表“长形”的东西。他们并没有意识到,手中的“一个”圆片也可以对应于书上画出的“一根”骨头。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学生从具体实物的分一分到脱离实物的抽象有多么困难。

这样来看,教师先让学生圈一圈,结果发现又有很多的学生是两个两个地圈,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但为什么教师看到这种情况很是“着急”,反复强调是“平均分成了2份,应该圈几个?9个吧!”我不知老师的想法,只可做一猜想,老师在前面的分一分的几节课中,已让学生体会分一分与乘法口诀的联系,在上节分一分时已作过分一分的策略方面的比较(也就怎样分可以一步到位,简便快捷,不易出错),学生应当出现直接的结果“分9个”。如果前面几节课老师已有过这样的要求,学生出现的情况与老师的预设不符,老师当然就会着急了。

在具体的内容的教学处理上,老师有调整的权力。但我建议,引出算式不要忙着做试一试,回过头来再看《分糖果》《分桃子》《分苹果》,让学生将前面的分一分写成算式,使原有的经验与新的知识结合起来,不要象黑熊掰玉米,掰一个,掉一个。成人的思维有联系性,小学生这方面还太弱,需要我们教学中引导与示范。

你说“那些学生或许就是这样想的吧”,我很赞同你的观点,老师你可以这样教,也可以那样教,但是最好的老师也不会阻挡学生不能这样想。这是规律,也是我们教学的出发点,学生出现了这种想法,我们要思考学生的基础到了什么地方,只有明了这个问题,我们才可能给学生有效的指导,否则,就象两个学生走到了不同的*路口,你却发出指令让他们都同时向右拐一样的荒唐。

我询问了很多低年级老师关于“平均分”让学生摆或圈的具体指导操作方法。她们都说是平均分成几份就是圈几个“大圈”,然后让学生可以“一个一个地拿或两个两个地拿”分别放进大圈里,最后看一个大圈里有多少个结果就是几。然而我多次听此类的课时发现很多学生在自主操作的时候总是喜欢“平均分成几份”就首先拿出几份放在一起作为一堆,然后数出一共分成几堆结果就是几。

有人说老师那样分是“平均分”而学生那样分就是“包含除”。我不太赞成这种观点。因为在孩子的思维里他并不知道什么“平均分”、“包含除”这么专业的术语。对学生而言,是一次圈起来9个方便呢?还是一次拿两个(就是平均分成两份)圈在一起,然后再一次拿两个(还是平均分成两份)圈在一起……最后看分了几次,结果就是几这种方法简便呢?由此想到似水流年老师写的《 孩子的心是透明的玻璃》一篇文章,其实很多时候孩子的想法很简单、很单纯的,只不过被我们成人想复杂了、繁琐了,抑或我们“根本没朝简单的事实方面去想”吧。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redian/qitawenan/4xlok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