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热点 >其他文案 >

建立良好家风从小做起演讲稿4篇 从小建立良好家风

建立良好家风从小做起演讲稿4篇 从小建立良好家风

在当今社会,建立良好的家风显得更加重要。只有通过从小培养儿童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才能真正做到家庭和谐、社会和谐。本文将从多方面探讨如何从小开始建立良好的家风。

建立良好家风从小做起演讲稿4篇 从小建立良好家风

第1篇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它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形成了我们的仁义、宽厚的个性和忠诚国家、孝敬父母的观念。

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美德,良好的家风,注重修养,注重行为,以身作则,传道授业,培养和传承良好的家风。从我开始,良好的家风可以使个人获得进入社会的基本素质。

在道德观念上进行自我约束,特别是为实现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树立道德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家风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家庭多年构成的为人处世的风尚,或者是家规、家格、精神、性格等,包括家庭成员的态度和行动原则。

建立良好的家庭风格最重要的是理解和表达父母或家庭主要成员的思想、观念、态度和行动。其次,是家庭的规则,虽然大多数家规没有书面记录和要求,但身教、口传的传统美的教育非常关键。

最后,具有良好传统家庭风格的家庭,自古以来在中国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对孩子的教育,良好的教育,培养良好的素质,良好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基础教育,良好的家风是未成年人成长的基石。家风是人们在家庭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稳定的作风、风格和传统,包括为人处世的态度和行为准则。

家风是一种潜在的无形力量。它在日常生活中影响孩子的思维,塑造我们的性格。它是一种无声的教育,一本无声的书,一种无声的力量,是最基础、最直接、最频繁的教育,它对我们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良好的家风是一所好学校。在普通的学校教育中,家风体现在孩子的言行举止上。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这孩子有家教,那孩子没有家教。

家教也是一种家风的表现,通过孩子的言行表现出来,家风不仅是一种道德教育、礼貌教育,更是一种规范、一种文化、一种风气。良好的家风是一所好学校。

只有把良好的家庭氛围融入到每个家庭的血液中,不断规范自己做事的思路和方法,才能使良好的家风坚不可摧,经得起风吹雨打。只有让良好的氛围和千家万户的共同价值观相互融合、相互支持、才能在全社会激发出崇德向善的正能量。

家风如细雨,润物细无声。每个成年人都必须把掌握好自己的言行,为孩子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因为只有良好的家庭作风才能为未成年人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良好的家庭作风是孩子一生的财富。

建立良好家风从小做起演讲稿4篇 从小建立良好家风 第2张

第2篇

家风家规家训这是一个既崭新又古老的话题,说它崭新是因为最近几年才热乎起来,说它古老因为这是一个中国人流传了世世代代的话题,细心的人会注意到,不管是那些青史留名的古人,还是现代闻名中外的优秀的人物,无一例外他们的家里都拥有或流传着一些优良的家风家训家规。

说起来很惭愧,刚刚接触到这个话题,能知道它的大概意思,但是如果让我详细的解释什么是家风家训家规,还真的说不出它们的具体区别是什么,所以就去百度了一下。所谓的家风是指家族的传统、规范及习俗。旧指一家或一族世代相传的道德规则和处事方法。是上辈人对下辈子的言传身教,是靠自身的行为影响下一代。如勤劳、孝顺、友善、忍让、舍得、守法、勤俭持家、和睦相处等等。家训是指对子孙后代立身处世、持家立业的教诲。比如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等。而家规则是指一个家庭的行为规范,一般是有一个家族留传下来的规范子孙后代的准则, 正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违背家规就要像国民触犯法律一样受到处罚,所以也叫家法,这在古装剧里几乎都可以看到。

中国乃是礼仪之邦,五千年的古文明文化传承至今,深深铭刻在中国人的心中。自古以来,我们中国就是一个重视门规家风的国度,但凡成大事者,都有严谨的家风约束。每个家,多多少少都有家风、家训,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从孟母三迁到岳母刺字,从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到朱柏庐的《朱子治家格言》,再从诸葛亮的《诫子书》到包拯家训,这里面小到做人的道德准则,大到持家立业、立身处世无不一一囊括在内。从中可以看出一个好的家风、家训不仅承载了祖祖辈辈对后代的希望对后代的鞭策,也同样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之风!

在xx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强调每一个家庭都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千千万万的家庭家风好,就会促进全社会的风气好。家风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社会风气的好坏,而社会风气的好坏某种意义上又依赖于家庭风气的好坏。所以重提家规、重振家风是时代的需求!

让良好的家风成为每个家庭的名片,父母长辈完全可以成为每个孩子最好的老师,我们完全可以做到:即便不能给孩子优越的条件,但完全可以塑造他的优秀品格;即便不能给孩子高贵的出身,但完全可以培养他的良好习惯。

第3篇

家风是什么?我个人理解,家风除了中国中华民族历来倡导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外,通常是指在直系血缘家族中、传承了至少三代、用以规范家庭成员言行和维护家内之礼的秩序规范。

人家待你好,你得记住,不能认为是理所当然。我第一次聆听了妈妈的教诲。没有豪言壮语,就是一句简简单单的做人道理。妈妈的一言一行在我小小的内心里播撒着与人为善、知恩图报的种子,简简单单的做人道理,也伴随我一路走来。我父母对长辈的孝顺可是全村出了名。在我看来,家风是一本无字的书,言传身教是重要的传承渠道。家风是敦亲睦邻的一剂良方,母亲是维系家族孝道的核心力量。

父母这代人从小接受过严格、正统的家庭教育,父辈虽然没有给我多少物质财富,但他们朴实的作风和宽厚的胸怀一直令我们耳濡目染,是今生享用不尽的宝贵财富。在我看来,家风是育苗的土壤,我们子孙后代在它的庇护下茁壮成长。

我上初中时,有一次期中考试已经落下了帷幕,回家后,母亲从我怏怏不乐的神情中觉察了我考试的失利,可妈只是淡淡地问了声:考得怎么样?母爱是细腻的,当得知我的化学很差时,妈妈翻箱倒柜找出她的化学书,轻轻地拂去封面上的灰尘,一页一页地陪着我温习。母爱是温暖的太阳,奉献着七色光芒,哺育儿女茁壮成长,母爱是无限的宇宙,任儿女自由翱翔。

我上高中时,家境贫困,每周母亲为我准备好的一罐腌菜,这是我下星期的下饭菜。在学校吃饭时我带上饭盒到食堂打上一碗米饭,回到寝室,然后打开腌菜罐。一天,我照例在寝室中吃饭,班里有名的两个阔佬进来了,当他俩瞧见我的腌菜罐时,不禁放声大笑。其中一人竟将腌菜罐像球一样向空中抛起……我的脸由白变红,内心由窘迫变成愤怒,随着咣当一声,腌菜罐掉在地上摔得粉碎,我仅存的一点自尊也被践踏得烟消云散,忍无可忍的我挥动拳头和他们扭成一团……当我鼻青脸肿地回家把一切告诉母亲时,竟发现母亲哭了。母亲忙将泪水拭去,孩子,妈何尝不心疼你,但你要明白咱家的难处。如果现在你连这点苦、这点气都受不了,那你就得一辈子吃腌菜!……那天,母亲说的每一个字都牢牢地刻在了我心里。从此,我还是捧着腌菜罐去上学。面对那些异样的目光,我已不在意,更不自卑,因为我心里,那一罐罐腌菜里有母亲对我的殷殷期盼和浓浓的爱……

后来我考上烟台师范学院,刚来大学时,一个室友感冒卧床不起,我告诉她:买饭打水我就包了!你好好吃药打针!室友非常感动,后来和我成为最好的朋友。除了帮助身边的人,对于陌生人我也会出手相助:帮助陌生人撑伞,搀扶老奶奶穿过人行横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发现,当我帮助、回报他人时,内心也会感到无比的舒畅、快乐。

有什么样的家风,将会有什么样的人生。家风是祖辈留给我们赖以生存的一张网,让我们在茫茫人海中捞起晶莹的品格;家风是一口无言的井,需要我们饮水思源,默默为之守候。与人为善,领悟感恩。善良、感恩性格的养成来源于我的家庭,我庆幸我有这样美丽朴素的家风。

第4篇

据奶奶说,连她也没看过木箱子里的东西。好几次,奶奶好奇地想打开,却因上了锁而未能如愿。奶奶曾怀疑,箱子里是爷爷的私房钱。爷爷闻言,连连摇头否认。

这木箱子一直都是个谜。直到爷爷离世前,木箱子才被打开。箱子里是一本红册子,看上去有些年头了。翻开一看,是爷爷的党员证。爷爷入党那会儿,还是秘密的党员,常常在村民们的地下室里秘密开会,传达党的精神。后来,解放了,爷爷的党员身份才得以公开。

爷爷的一生,始终以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退休后,爷爷也没有闲着。终日奔波于各家,为村民们解决困难。哪家缺粮了,爷爷总是第一个伸出援手;哪家有困难了,爷爷从不吝惜自己的气力。爷爷不止一次说过,工作可以退休,但一颗共产党员的心,永远没有退休的日子。

看到党员证的那一刻,我也终于明白,为何爷爷将其看得如此重要!爷爷的一生,都凝结在了这张党员证中。

那张证书,被我保留了下来,珍藏至今。每次看到,我都会提醒自己,要将爷爷的党员精神一代代传下来,让子子孙孙都知道,共产党员是一种至高的荣耀。

小时候,就常看到父亲从抽屉里,拿出党徽,细细地看,充满感情地抚摸着。孩子们好奇,每次都想拿过来玩,但屡屡遭到父亲的训斥。父亲对这枚党徽,视若珍宝。

这枚党徽,是父亲入党时发的。当时,父亲是大队里的书记,领导着村民们,热火朝天地奔小康。父亲不怕苦,不怕累,有脏活累活,总是一马当先,从不假手他人。每天,父亲第一个出工,最后一个回来。

后来,村里有了一个入党的名额。经过讨论和民主决策,最终父亲得到了这个入党名额。父亲的入党,得到了大家的认可。那一年的七一,父亲在台上宣誓,接过党徽和党员证,语气都有些哽咽了。

对于父亲来说,入党不仅意味着对自己的肯定,也不仅意味着身份的不同,更多的,还是让父亲有了身为天下先的责任和不怕苦累的精神。

一心为民,甘于奉献。这是父辈们教给我们的,也是党徽里蕴含的意义。就让党员证、党徽及其代表的意义,成为我家代代相传的家风。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redian/qitawenan/egdd1g.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