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热点 >其他文案 >

数学图形教案8篇 "创新数学教学:激发学生兴趣的图形教案"

数学图形教案8篇 "创新数学教学:激发学生兴趣的图形教案"

本文将分享数学图形教案,这些教案适用于小学数学教学,涵盖几何基础、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等内容,结构清晰、教学有趣,可帮助学生掌握数学基本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图形教案8篇

第1篇

按照全套教科书的安排,本课时学生开始学习第三种图形变换——旋转。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平移与轴对称两种图形变换,对图形变换具备一定的认识。在学生对平移、轴对称、旋转概念及其性质都有一定的了解后,课本又综合运用这些图形变换的性质进行图案设计。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此在本节课中我采用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与教师启发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学生已经学习了平移与轴对称,对于图形的变换已经有所认识。从平移与轴对称的学习来看,学习一种图形变换大致包括以下内容:⑴通过具体实例认识这种图形变换;⑵探索这种图形变换的性质;⑶作出一个图形经过这种变换后的图形;⑷利用这种图形变换进行图案设计;⑸用坐标表示这种图形变换。本章“旋转”的教学也是从以上几个方面展开。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2.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3.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在生活中的应用,利用图形变换进行图案设计,感受图案带来的美感和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在方格纸上旋转90°的特征和性质。

2.钟表上分针从12转到6,转了多少度?这时时针转了多少度?

(1)教师用课件出示教材第84页例2三角形绕点o顺时针旋转90°的图形。

教师:刚才观察三角形的旋转过程你发现了什么?你怎样判断三角形是绕点o顺时针旋转了90°?

教师再次演示风车旋转的过程,让学生观察。然后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讨论并汇报。(教师注意引导)

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发现风车旋转后,不仅是每个三角形都绕点o顺时针旋转了90°,而且,每条线段,每个顶点,都绕点o顺时针旋转了90°。

教师:从画面中,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三角形旋转后,位置都发生了变化,那什么是没有变化的呢?

如果我们将三角形在旋转后的基础上,继续绕点o顺时针旋转180°,那么三角形应该转到什么位置?

教师:怎样画出三角形绕o点顺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呢?

组织学生先在小组中讨论交流:是怎样旋转的?应该怎样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先放手让学生独立画。再全班汇报交流,最后教师小结。结合生活中的数学介绍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

(1)第3题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有关对称、平移和旋转变换的知识进行判断,注意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体会图形变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第4题练习时,可以放手让学生设计,再进行交流,要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进一步理解旋转的特点和性质,体会旋转所创造的美。

日常生活中的图形丰富多彩,图形的变换千姿百态,如何在一堂课的时间里让学生透过各种纷繁的现象理解数学的本质,课堂如何发挥它的最佳效益,怎样让学生理清知识发生的脉络成为课堂知识的主动接收者,这是我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努力想突破的。

1、活动原理。即整堂课都是由师生的共同活动组成,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各种学习尝试,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休,课堂成为学生思维发生、发展的平台。

2、序进原理。即教学过程既符合知识的发生进程,又符合儿童认知规律。根据这个原理,我设计了从“具体”→“抽象”→“具体”→“抽象”的思维发展过程。先从生活中的实例中来,再到头脑中的模糊感知,再实践操作,再抽象出数学模型,再用作具体练习。

3、反馈原理。通过探索和练习的设置,及时让学生理解知识并起到矫正的作用。

在这堂课上,鼓励探索我觉得是最重要的。教给学生学习的兴趣远远大于教给他知识。

数学图形教案8篇

第2篇

第一次操作:颜色2种圆形、正方形图片若干个,第二次操作:颜色2种,大小不同的三角形、正方形图片每二位幼儿一份分类图。

1、请幼儿自己选择一种图形宝宝扮演这个图形宝宝。

3、请幼儿根据图形的一种特征进行一次分类。并请幼儿说说是怎么按什么特征来分类的,教师进行记录。

4、观察分完后的图形,看看它们现在都一样嘛?看看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可以怎么分分家?

1、教师讲述操作要求:两位幼儿一组先两人讨论,一幼儿根据讨论结果先进行一次分类,另一幼儿进行分类记录,同前方法再根据其他特征进行分类并记录。

2、再进行二次分类:海分为鱼类和两栖类、陆分为家禽和野生、空分为鸟类和昆虫类。

6、教师一边记录一边运用语言跟进,为幼儿下一步的分组活动奠定基础。

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强调让幼儿亲手操作材料,在实际的操作中探索和学习,获得有关数学概念的感性经验。幼儿只有在“做”的过程中,在与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才可能对某一数学概念属性或规律有所体验,才可能获得直接的经验。我用一个“给图形宝宝分家”的故事贯穿始终,孩子们便于理解,也十分愿意投入其中,加上我给幼儿提供了充分的操作材料,并加以引导,逐步深入,使幼儿真正在操作过程中去发现、归纳“图形的二次分类”的特征,让他们充满激情的完成了一个个任务。

第3篇

关于图形变换,除了上两节课复习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这三种外,我们还学过“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一个图形的放大图或缩小图与原图形相比较:形状相同,大小不同)

先按一定的比将原图形的各边放大或缩小,也就是计算出放大或缩小后相应各边的长度,再按算出的新边长度画出原图形的放大图或缩小图。

3.为什么要按相同的比进行放大或缩小?如何理解“相同的比”中的前项和后项?

(1)图形大小变换后,如果要和原图形的模样相同(中学里称为图形的相似),就必须做到各部分按相同的比进行放大或缩小。

(2)这个相同的比的前项可以理解为变换后的图形大小,后项可以理解为原图形的大小。

4.举例说明什么样的情况是放大的,什么样的情况是缩小的。

如果按3∶1变换,就是说变换后的图形大小是原图形的3倍。如果按1∶2变换,就是说变换后的图形大小是原图形的。

5.在图形的运动这节课中复习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以及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等相关知识,他们各自的特点和操作要点是什么呢?他们各自有什么应用价值?

分析:原平行四边形的上、下边均为9格,缩小到原来的后都变为9×=3(格),高为6格,缩小到原来的后变为6×=2(格)。

圆按2∶1放大,应该先把半径扩大到原来的2倍,再画图。

梯形按1∶2缩小,首先应先求出新图形的上底(2÷2=1)、下底(4÷2=2)及高(4÷2=2)的长度,再画图。

第4篇

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含义。

3、使学生在操作中加深对图形的认识,建立空间观念。

树叶图、青蜓图、天平图,图形左右部分一样,并且说明:这些图形给人以美感,如果想象一个图形不对称,使人觉得不舒服。

将树叶图对折、青蜓图对折,天平图对折,使学生观察到这些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

先把一张纸对折,在折好的一侧画出图形,剪下来,再把纸打开,看一看能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图形?

6、教师明确: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7、投影出示,做一做和练习二十六1题,引导学生判断。

(3)比较,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5)使学生明确:正方形、长方形、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圆,都是轴对称图形。

(7)引导学生回忆判断,学过的平面图形,哪些是轮对称图形,哪些图形只有一条对称轴,哪些不止一条,可以出示图形。

1、下面的数字,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2、把一张纸对折后,剪下一个图形,把剪下的图形展开,所得的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运用学过的知识,用纸剪去一个对称图形,可以怎样剪?

第5篇

1、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能根据它们的特征,并从具体的情景中辨别出这四种图形,初步运用这些图形进行拼图。

2、培养操作、观察、表达及思维能力学会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发展空间观念,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活动二:感知“面”是从“体”得到的。

出示长方体,讣学生试试能从长方体上找出什么图形:学生回答后,课件演示、再让学生从桌面上的物体找出长力形、师问:“你还能找到其他的图形吗?请大家4人一组,找找看。“让学生自主活动,通过观察、探索、合作、交流,从其他物体上找出其他图形。结合学生汇报小组活动结果进行课件演示

小熊猫说:“小朋友真能干,已经能从不同的物体找到不同的图形了,那我们能不能自己想办法用桌上的物体来描这些图形呢?小朋友试试看。”放手让学生思考探索合作交流,寻找用“体”描“形”的方法。展示学生作品,并让学生说说是用什么物体描出来的,描的是什么。学生评价结果。

出示3 6页l,说:“这些美丽的图形来到花园捉迷藏。小朋友找找这里有我们认识的哪些图形?”学生自由发言。 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这些平面图形,想起来的就站起来说。

放手让学生分小组用图形进行拼组。拼好后,学生自由参观,进行评价。让学生各自说说自己用什么图形拼成了什么东西。展示部分优秀作品。

第6篇

1。学习用各种几何图形片拼娃娃,能按图形特征进行分类并计数。

2。尝试变化图形片摆放的位置,以表示图形娃娃的多种姿势。

(1)师:图形片想请小朋友用它们来拼出各种各样的娃娃。

想一想:用什么图形可以拼出娃娃头?什么图形可以拼出娃娃的身体、胳膊和腿呢?

师:这两个娃娃一样吗?你能看出他们在做什么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再次拼图形娃娃,并用数字表示所用各种图形的数目。

提出操作要求:请小朋友们再拼一个图形娃娃,拼好后看看说说你这次拼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娃娃,分别用了哪些图形,再数一数每种图形有几个,然后用自己的方式在表格进行记录。

用大图形片展示幼儿的记录,这个娃娃在干什么?它是用哪些图形拼出来?每种图形有几个?

引导幼儿观察记录单上的数字与实际使用的数量是否一致。

数字是无处不在的,它们的存在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方便。

第7篇

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立体图形知识,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和它们的体积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①圆柱、圆锥的模型各一个;②画有形状、大小以及摆放位置不同的几个圆柱的投影片;③画有形状、大小以及摆放位置不同的几个圆锥的投影片;④分别画有圆柱、圆锥立体图形(标有各部分名称)的投影片;⑤画有圆柱的表面展开图的投影片。

教师:在这个单元里,我们学习了两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圆锥。知道了它们 的特征、学会了如何求出它们的体积等知识。现在我们就来整理、复习一下这些知识,以便加深认识,并学会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1)教师出示画有形状、大小以及摆放位置不同的几个圆柱的投影片。先让学生观察,然后指名让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引导学生说出正确的答案。

有什么特点?(圆柱是立体图形,圆柱有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侧面是一个曲面。)

让学生将圆柱的特征自己用简单的词汇填写在表中。教师指出“举例”一栏要填写在日常生活中形状是圆柱的实物。

(1)教师出示画有圆柱的表面展开图的投影片。先让学生观察,然后指名让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正确的答案。

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因为:底面的周长=长方形的长,高=长方形的宽)

圆柱的表面积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圆柱的侧面积十两个底面的面积)

(2)做第55页第2题的第(1)、(2)小题,第3题上半题求圆柱表面积部分。

让学生独立做题,教师行间巡视,做完以后集体订正。

(1)教师出示画有圆柱体的投影片。指名让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引导学生说出正确的答案。

计算的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把圆柱切割开,拼成近似的长方体,使圆柱体的体积转化为长方体的体积。根据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推出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让学生独立做题,教师行间巡视,做完以后集体订正。

(1)教师出示画有形状、大小以及摆放位置不同的几个圆锥的投影片。先让学生观察,然后指名让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引导学生说出正确的答案。

圆锥有什么特点?(是立体图形,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

指名让学生说一说简单的测量方法,学生说完以后,教师加以概括,并举起一个圆锥模型,提醒学生不要把母线当做高。(教师不说母线的名称,只在圆锥模型上指出来。)

让学生格圆锥的特征自己用简单的词汇填写在表中。教师提醒学生:“举例”一栏要填写自己知道的形状是圆锥的实物。

(1)教师出示画有圆锥体的投影片。指名让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引导学生说出正确的答案。

教师: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用底面积×高,再除以3。)

这个计算公式是怎样得到的?(通过实验得到的,圆锥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

让学生独立做题,教师行间巡视,做完以后集体订正。

此时,在黑板上已经形成了本单元所学圆柱、圆锥知识要点的板书。教师可根据 这些要点进行小结。(略)

这道题的第一步是求什么?(是求一个底面周长是34厘米、高是80厘米的圆柱的侧面积。)

让学生独立做题,教师行间巡视,做完以后集体订正。

然后让学生独立做题,教师行间巡视,提醒学生看清题目后括号里的要求。做完以后集体订正:

第8篇

1.通过拼、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实物与图形。

2.用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图形?

请小朋友涂一涂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知道各涂什么颜色吗?

反馈汇报哪些涂成黄色,哪些涂成蓝色,哪些涂成紫色,哪些涂成红色?

小结:如果物体的一个平平的面是什么形,那么它就可以画出什么形状来。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redian/qitawenan/50kr84.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