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热点 >其他文案 >

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7篇 微笑背后的神秘魅力

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7篇 微笑背后的神秘魅力

《蒙娜丽莎的微笑》是一幅闻名世界的艺术作品,由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达·芬奇创作。这幅油画以神秘的微笑和逼真的细节而闻名于世,诱人的目光引发了无数观者的思考和想象。本文将对《蒙娜丽莎的微笑》的艺术魅力和其背后的文化含义进行探讨。

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7篇 微笑背后的神秘魅力

第1篇

不是这次的学习,我还真事陋寡闻,原来还有这一样一部精彩的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

影片中的传奇老师,茱莉亚·罗伯茨扮演的凯瑟琳·华森,以及她和学生们的情谊,让我很受触动。教育到底所为何物?教育到底应该是怎样的?这部电影告诉了我很多很多,也让我思考了很多。

这部《蒙娜丽莎的微笑》应该说也是一部非常精美和有思想的影片。所反映的时代背景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人们的观念依旧很保守,女子要以结婚为神圣的使命。在威斯理女子学院,对学生的教育并不是教她们如何获得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而是把这些女孩子训练成贤妻良母,以便嫁个好丈夫。

?蒙娜丽莎的微笑》是从正面描写女性追求自我意识与自我价值实现的优秀影片,通过主人公之口,温和地表达了女性完全可以家庭与事业并重的看法。由茱莉亚罗伯茨扮演的凯瑟琳·沃森老师给女生们上的第一堂课非常失败,但她没有退缩,而是勇敢地坚持自己的教学理念,大胆地开拓崭新的教学思路与方法。在第二节课上,凯瑟琳给学生们展示了教学大纲外的几幅艺术作品,并顺着争论不休的学生们的思路,自然而然地提出了这门课所要回答的最重要的问题——“什么是艺术?是什么决定了艺术的好坏?又由谁来决定?”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实难回答,它往往使人陷入更深层次的思考。凯瑟琳不畏艰难,执著地影响着威斯理的这群女生们,引领她们找回自我,启迪她们大胆选择自己的道路,最终实现自我价值。

电影故事中很多情节让我想到:1、教育应当给学生足够的多元化发展空间,教师自己应当有独特的风格及,让学生们有自由独立思考的能力。2、在评判一件事物之前,先全面了解它。3、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有自己的想法,并且能够找到支持自己想法的理由,从而不害怕自己和别人不同,为了一个独特的自己而骄傲。我们的教学也应该如此。

真正优秀的教育电影,常常是在电影艺术、人生哲理与教育行为方面都有极其丰富的蕴藏。好的电影,让人终身难忘,终身获益。

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7篇 微笑背后的神秘魅力 第2张

第2篇

这部电影不比好莱坞大片,不紧张,不刺激,没有天马行空的想象,没有眼花缭乱的特技,朋友很好奇这么“无聊”的电影我竟然看过不下6遍。但是,它有思考,有感动。我个人觉得每个女孩子都该看一次,涵养一下气质。

电影的情节我就不赘述了,google一下就明白了。很多人看这部片子充满疑惑,我想是因为对历史大背景和卫斯里传统的陌生。

这部电影反映的是50年代的美国,那时候二战刚结束,经济大萧条。因为二战中,男人都上前线了,所以政府就号召女人要自力更生,出来工作。但是二战结束,男人归国了,却发现以前的工作机会都被女人抢占了,于是,政府又号召女人要回归家庭,照顾老公和小孩,这才是她们生来的职责和使命。这就导致以前的liberal(自由解放)话语重新回归到conversative(保守)话语。这种话语的转变首先就渗透到学校教育体系中,catherine期望改变这样一种教育,让女生学会为自己而生活学习。

卫斯里女子学院,美国最有名的女子学院,贵族女校,校友中大家比较熟悉的当属宋氏三姐妹,还有克林顿夫人。我有个朋友表示,如果她女儿申请到这所学校,她砸锅卖铁都要让她念。50年代美国的大学逐渐开放女生名额,让她们有高等教育的权利。卫斯里的女生都是来自富裕保守的中产阶级家庭,她们期望女儿在那里被培养成为得体的淑女,找到理想的丈夫(常青藤名校之一的哈佛就在附近),组成体面的家庭。所以那里的女生要修艺术,文学和欧洲语言,还有家政课,但是她们学习并不是为了让自己有所成就,她们最大的成就是成为高贵端庄的妻子,辅佐丈夫的事业。因此,卫斯里每年都有个滚铁环的传统,据说第一个滚到终点的就能第一个步入礼堂。她们大学四年就是赶快找到优秀的男人,把自己嫁出去。

电影中的四个卫斯里女生对这种话语和学校教育有的维护,有的认同,有的怀疑,有的不屑。最终,她们因为各自的遭遇都改变了自己原先的想法,都学着从表面看本质,不要为外象迷惑,要独立思考和做人。

电影里面最大的争议就是女人是否生来就是要履行妻子和母亲的主角,她们是否只能成为领导者的夫人而不是领导者,这个讨论在当时历史背景和卫斯里语境中,答案就是肯定的。

这天女人有了更多选取,但是也挣脱不了性别的宿命。一旦结婚,就面临生育的压力,事业和家庭难以两全的顾虑。当全职太太不简单,蜡烛两头烧更辛苦。虽然没有人规定女人生来务必当妻子,当妈妈,此刻很多女人选取不婚不孕,但是没人否认生理上只有女人能够担负这项社会生产的职责。如果你放下了社会生产,就会制造很多社会问题,老龄化,少子化。

这个社会对性别还是无法绝对公平的。女生从小要和男生一样,千军万马挤破头,受高等教育,研究所毕业,发现自己到了尴尬的年龄,要事业还是要生育?怎样都有遗憾。有了孩子,要付出全部的心力还要力图持续自我,担心对孩子的付出不够也担心对老公的照顾忽略,还担心自己的事业陷入瓶颈。社会的话语也是一样,一会儿要独立自主新女性,一会儿要新全职太太,但是社会保障体系还是停滞不前,无论扮演什么主角,都没有十足的安全感。大众舆论就更可怕了。不管怎样,我们得明白,任何时候都会有矛盾出现,船到桥头自然直。

第3篇

影片题材很讨巧,艺术史教师在貌似高端新锐实则固步自封而僵化的卫斯理女校中执教,遭遇鬼怪精灵一众女生放肆取笑,后凭借自己真性情、真见地赢得女生爱戴。为捍卫自己的教学与人生理念离开女校,得全班女生热泪相送。

女权啊,自我啊,反正还是这类老生常谈。本片时代背景系二战之后关于女性家庭社会地位的反思,编者努力给出女性在相夫教子、夫唱妇随的另一条高度自我实现的人生道路,不过那条道路该咋走,编者也没明明白白指出来。反正如果婚姻不幸福就离婚寻找自我,如果陷入甜蜜爱情就勇敢私奔,如果外在环境不容得做你自己就要勇敢的舍弃一切跳出来,如果爱情中遭遇谎言绝不妥协,如果误会爱人就要勇闯男生宿舍去承认错误。如果以上都不成,要么就忍气吞声在别人屋檐下吃糖果看垃圾节目、守着乏味日子等退休好了。从立意上没啥新的。

影片开篇很吸引人,后面却慢慢趋于程式化、脸谱化。在这样一个老套题材里,凭借群像演绎是很难挖掘出深度的。所以,本片侧重于故事的展开,而不是背后原因的深度挖掘。这让我原本被抬高的期待迅速跌落到地面。每个人的人生之所以不同,取决于个体与环境的共同作用。片中几个聪明绝顶的女生各自过上不同的生活,源于家庭、性格等多种不同影响的共同作用。当然,华森老师在此间发挥了重要的正面作用。鉴于篇幅,也鉴于本片的深度,无法对这些原因背后更为深层的元素进行剖析。

贝蒂的母亲希望自己女儿变成一个上流社会的精致洋娃娃,那是源于她自己也是这样被长辈一板一眼捏出来的。这个角色一点都不陌生,最唾手可得的例子就是《绝望的主妇》中的bree.这样的女性真是让人望而生畏。出身豪门的白富美,聪明、博学、多金,伶牙俐齿,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只是上帝总是很公平,所有的都给你了,就是不肯给你一颗凡人的心。这样的白富美太追求完美,于是水至清则无鱼,她的丈夫八成是享受不了这般太空艳遇的,与其守着一颗太阳被灼烧致死,不如回到地面找只听话小鸟厮混终身。

真会有这样的人么?实际上我从没遇到过。可能是我活得不够高端,我还真没见过身边有一个活得那么精致的人,如果换做是我去享受豪门恩怨,被窝里偷笑还来不及呢。

如果不是冲着她,这部片子真没啥看头了。真情与矫情只是一步之差。就冲她的一颦一笑我也要咬牙把这早就猜到结尾的电影看完。

开篇华森上第一课的编剧很出彩,真是所有老师最不愿意遭遇的一幕吧,正是从这一刻开始我才正襟危坐提神醒脑打算认真看完这部电影的。可惜,之后的课堂段落再无特别新鲜之感,对于当代艺术的看法也是隔靴搔痒,

本来很期待看到华森对当代艺术有啥诡异高调灵异的新说法,结果全是平铺直叙,压根没啥醍醐灌顶的妙语。看来编剧也不敢贸然表现什么先锋观点,于是影视剧创作中当代艺术大多都是被拿来做一个先锋的幌子罢了,有名无实,缺少实际精神内涵与真知灼见。本来就是难以言传的微妙瞬间。可惜又被拽来当载体。

还算是不不错的电影吧。至少服装很漂亮。贝蒂在舞会上的天蓝色纱裙太美了。那个吸烟高个女生也很美。

第4篇

电脑里积攒了许多乱七八糟的电影,有些已经存了多年却还没有看。今天终于把《蒙娜丽莎的微笑》看完了。

很喜欢“大嘴”美女朱莉亚罗伯茨,总记得在《我最好朋友的婚礼》中,最后她在婚礼上的泪与笑,从来没有见过张那么大嘴哈哈大笑的姑娘还能这么美!那时候我觉得她的光芒完全闪耀过了新娘。恩,跑远了,回到《蒙娜丽莎的微笑》。刚看到标题时,以为主题是讲某个类似蒙娜丽莎的女人,美丽而神秘。看到后来才发现是讲女性寻求独立人格的主题,而且背景是二战结束后。我很难想象那时候的女性有多保守,但是根据看的一些影视剧,大概那时候大多女人寻求的就是相夫教子。其实即使在今天,很多女子也将这个作为人生一大追求。在越来越多时代新女性的今天,这个话题仍然很有意义。

我自认为没有资格去评论女性究竟是否应该将日后组建的家庭作为第一位,这是社会对女性的期望,但也在很多时候成为阻碍女性发展自己独立人格的绊脚石。很多人说可以二者兼顾,就像katherine告诉joan的一样。的确这种情况是可行的,但也有一些时刻你必须做出选择。可是怎么选择并没有好坏之分。就像joan对上门来找她的katherine说,也许有一天她会醒来为自己没有成为律师感到遗憾,但绝不会比她没有在她的家庭陪伴这丈夫和孩子的遗憾要大。她知道自己放弃了什么,选择了什么,而这时候她的选择就不再让人觉得她好像牺牲了自己的发展,因为她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家庭主妇只是别人给她的标签,这并不会让她变得更愚昧、或者降低自己的人格。这也是为什么joan是这里面最可爱的学生,她明白老师告诉她的,但并不因此改变自己所想。

而与她看起来同样优秀的betty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她和spencer没有joan和tom之间的亲密,她看起来特立独行,似乎一切都有自己的想法,敢发社论赶走老师,却一直活在母亲给她灌输的价值观的阴影中。就拿朗诵诗来说,她知道spencer不想读,但她因为母亲告诉她,好妻子会让丈夫觉得他做的选择是出于自己,而不是被妻子逼,她就想办法让spencer读诗。在表面上看,她似乎得到了一切想要的,可是结婚之后却发现是一场噩梦。而最让她伤心的是母亲并不接纳她,并且母亲最在意的仍然是外部的东西。其实我不是很确定她是在什么时候改变对katherine的印象,是那次家庭主妇的幻灯片,还是在和母亲对话的绝望后?不过我这才明白蒙娜丽莎的微笑的来源。“noteverythingisasitseems.”蒙娜丽莎在微笑,她是否真的幸福?她看起来是开心的,所以幸不幸福似乎没那么重要了?这就是她母亲在意的,“theappearance”。看电影的时候总会觉得betty是碍眼的,太自以为是了,让人忍不住想说“suchabitch”。但是她的面貌很大程度是由她母亲造成的,也令人同情。她一直活在期望中,以组建人人称羡的家庭为目标,却发现得到的只是一具华丽的空壳,不管她怎么证明,是拍照发社论或是其他,她都没有办法改变她自己是不幸福的事实。最后她和giselle一起离开,虽然她也不知道从何开始,但至少她迈出了逃离她母亲控制的第一步。

再说说connie和giselle。connie让我有点琢磨不清,总觉得她跟《其实他没那么喜欢你》中的gigi有点像。她敢于追求自己想要的,却又特别容易受人影响。当然优点就是她也相信。所以一旦发现真相,她又会重新勇敢地追求心之所向。而giselle可能是唯一最与当时女性形象不符的了。她可以追求任何她想要的男子,不管是她的老师还是已婚男人,不管她在别人眼里看来是不是没有尊严的追求。她随心而动,不顾外界,却还是并不开心。可能是因为她内心的痛,就是她真正想要的却得不到。这大概和她父母离异有关,不过电影中并没有过多着墨。但是她的优点就是理解痛苦,因为痛苦过,所以懂得,所以在betty歇斯底里冲她破口大骂时,她还可以忍住愤怒,并看透betty心中的痛,给她拥抱,让她感受爱。

最后看看我们的女主katherine。显然她是电影的主旋律,也是寻求女性独立人格的典范。但是我禁不住在想,如果她18岁订婚的男朋友没有离开,她是不是也会组建一个幸福的家庭,放弃去ucla读书的机会。然而并没有如果。正是变数早就了今天的她。她在片中和两个男人的关系对我来说有点突然,甚至不记得她是怎么跟bill开始的,又为什么因为bill拒绝了从千里之外赶来的男友。但是撇开她的感情生活不说,她其实并没有明确的反对婚姻,她也说“iguessiassumethatiwillatsometime”,只不过她不把结婚作为计划。但是,有想法的人也容易犯一个错,就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他人身上,所以她几次三番想要“指引”joan做出她认为正确的选择,而joan最后回复她的话也成为本片的一大亮点。所以,拥有独立的人格和前卫的想法并不代表要完全与社会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从而选择自己的路。当然有她这样的女性代表的好处就是,她给我们打开了一扇思考的窗户,我们不一定要选择跟她一样,但我们可以思考她的话的意义,那些我们一直认为对的价值是否真的适合我们。那就是交流最大的意义了。

想法有些零散,也要草草收尾了。不过我觉得一部电影能给人些思考、启示就是有意义的,至于打星,那是影评人做的。我在这部片子里面看到了不同的女性形象,不同的性格特征,不同的人格魅力,还顺便学习了英语(自我安慰,哈哈),那就足够了。

第5篇

偶然的机会看完此片。油画的风格,60年代的复古着装,还有一些仿油画的调色和构图都是本人非常非常喜欢的元素。最重要的是本片新旧观念对抗的女性独立人格崛起的主题。让我有冲动想稍微写几笔。

本片的新,也就是主人公katherine。她生长于加州大农村,享受着阳光、海滩与相对自由。毕业于ucla大学。主人公由加州来到华盛顿贵族学校后就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障碍——学生不屑于她的课堂、同事质疑她的学问、与众人羡慕的男友疏远、后又与新情人出现问题。katherine面对障碍始终是用自己的坚强和努力化解着困难。学生自以为十分了解美术史,而她就用当代艺术的新兴视角,带领学生脱离对于艺术狭隘的定义;获得学生的喜爱来让那些观念传统的老师打脸;因为自己不爱了而选择放弃一段关系,而不是因为社会眼光同意男友的求婚;再次放弃大众情人、老司机意大利语老师。在这样主人公不断化解矛盾的过程中,足见编导对于主人公的偏心和喜爱。可是奇怪,为什么我并没有对katherine产生对于johnkeating那样的喜爱和怜悯呢?katherine在处处都看起来是一个独立、坚强的女性。即便是面对困难,编导也不舍让她漏出胆怯更别提将她摧毁。当得知自己不得不摈弃终于找到的教授美术史的方法才能留校时,katherine也只是摔了一跤。除了在爱情上由于忠于内心而始终无法对谁托付终身外,我没有感受到katherine的一点点柔弱。作为一个新女性内心的透不过气甚至是对自己的质疑。这个人物有些太过完美了。

etty:真正传统观念的产物。她原本应该是一个传统观念的完美符号——美丽、来自一个名门望族、与自己门当户对的男人拥有了一个完美的婚礼后成为了一名幸福的家庭主妇。但是此时,新婚丈夫却出轨并拒绝与自己发生性行为。得到了自己从小渴望的一切,却突然发现自己从来就不该把人生的梦想寄托在另一个人身上。由于婚姻的不幸和katherine老师的影响,betty最终选择了主动打破这看似完美的婚姻,并独自前往欧洲。在这个维度上,新观念成功改变了本该选择隐忍的传统家庭妇女。但是katherine究竟起了多少决定性作用呢?betty最后成了那个最不舍老师离开的学生......但是看似katherine对于joan花的心血远远多于betty,那么接下来让我们看看joan

joan:拥有完美爱情的知识女性。一个让人羡慕的女孩。在katherine润物细无声的引导下,尝试去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却最终因为无法摆脱从小到大收到的观念制约,选择了放弃耶鲁的offer,陪伴丈夫前往宾州。joan本是katherine最喜爱的学生和最渴望改变的一个孩子。但是最终她的选择,表现了作者对于那个时代女性尚未完全崛起的无奈。youcan do both!这句话即便放在今日,也会让很多女孩望而却步。我真的能兼顾事业和家庭吗?joan真的能和未婚夫分居两地,各自追求理想,同时维护好两人的情感吗?相信大部分人心中的答案都是否定的。况且,katherine的个人经历也在方方面面暗示着观众,womancan't do both.或者至少,如果joan选择了耶鲁,那么她也将拥有新的恋情,那她的下一个目标是否又注定了这段恋情的结尾呢?katherine最终没能改变joan,这次传统没有能被打破。

levy:个人认为是本片最大的遗憾。玛吉·吉伦哈尔的演出十分吸引人,叫我一度喜欢上这个狂放不羁、热爱自由、不相信爱情却又不断地努力追求爱情的女孩。但是她却从头至尾都是伤心着的。老司机只是把她当做玩物,有妇之夫又拒绝与她在公共场合亲热。看似她的一切选择都是错误。如果这样,编导是否是在暗示一个来自不幸家庭的女孩注定就是飘摇?做出的选择注定就是悲剧?这个人物的处理实在是有些草率...而且在这一层的师生关系中,katherine更多的是levy的情敌而非老师......这层关系也有点叫人困惑。两个人明明都是独立女性的象征,却都最终继续单身、离开?本片想要探讨的话题,在这个维度上就显得有些奇怪了。

本片的支线情节中,katherine本人的恋爱是一条占据较大篇幅的故事线。但是这条线在笔者看来实在是有些薄弱。

illy:好莱坞明星,与katherine相恋多时并千里迢迢的从美国东部飞到西部来和自己的爱人圣诞表白。而katherine的态度——老娘不舒服现在不想和你做爱。什么你要和我结婚?在加州的时候我们好像还没到结婚这一步啊!你好草率......这样的理智不得不让人觉得,哦?你独立,你聪明,你剩女,你活该~

aul:katherine最初对于paul十分高冷,但是却在与自己相恋多时的明星男友billy分手后,莫名其妙的就投入了paul的怀抱——只是因为一个类似vr眼镜的小礼物wtf??????虽然可以理解为billy想要带穷女孩katherine去欧洲看一看,知道她真正想要什么......但是我们坚强、独立,拒绝过两次完美婚约的katherine就是这样被“老司机”骗到手的嘛?k和p的感情实在是除了paul的颜值和装逼以外没有让人动容的地方...只有最后老司机的谎言被一个大胖子拆穿,k选择毅然决然的结束这段错误的关系时,让人有些爽感...

在katherine的个人感情上,本片的主题就更显得有些奇异了。katherine口口声声的说着you can doboth!但是在爱情上看起来并不愿意做出一点牺牲,而一直都是以自己的理想为主线。这样的态度在这所传统学校中被抨击可能也是无法避免的事情了......

相信本片的主题一定是本片打动大多数女性观众的原因——女人不应该扮演一个传统的家庭主妇,而应该追求自己的价值。但是笔者发现在烂番茄上面本片的评分只有4.9分,看一下影评人的评论主要原因就是批评者们都是女性主义的支持者。她们大都认为,本片建立了一个女性主义崛起的框架却最终讲了一个男权的故事令人失望。不得不说本片只是建立在当时60年代的时代背景,而且环境也是在一所封闭的贵族学校之中。katherine的结局的确是真实而无法逆转的。但为什么我每每看《死亡诗社》无论我多么不能理解青春期男孩子们的躁动和不安,但我总会在最后captain的那幕潸然泪下,而在看到betty骑着自行车追逐katherine的时候却完全没有一样的激动呢?

不妨比较一下《蒙娜丽莎的微笑》和《死亡诗社》两部影片中的几处情节。首先,死亡诗社中大量渲染的是ing和学生之间的亲密关系。他的幽默、随性、自由会打动每一个人。他的学生和观众都会不由自主的想要成为他的追随者。但是《蒙娜丽莎的微笑》中虽说katherine独立、坚强、奋发图强。但是无论在课堂上还是私下(那次奇怪的派对私会)katherine的言辞都没能真正的打动我们,让我们深深地爱上她。也可能诗歌毕竟能让所有人立刻理解,而将新观念深藏于古典主义与现代艺术之后就显得有些牵强了。毕竟两者不是完全对立的,只是随着科技和社会发展的一种文化发展。而且也很难将观众代入其中。其二,ing最终离开校园有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neil自杀了......这个原因足以构成学校不得不开除这样一个“先进、任性”的老师的理由。而本片中katherine是主动选择离开的。那么人物的悲剧性命运就弱了很多。最后,《死亡诗社》中的经典场面在前片中是有铺垫的——ing跳上讲台,让大家换一个角度去看世界。所以最后大家才跳上讲台,对老师的这种勇敢致敬。而大家骑着自行车追katherine就显得有些做作了。可能只是一种有些拙劣的仪式化的送别。

围绕蒙娜丽莎的微笑展开的讨论古往今来有过太多。看本片之前,原以为本片会牵涉到名画的人性主义——自由、平等、博爱。但本片中betty对于此画的评论是——她只是看起来很开心。在技术维度上这种质疑存在的一定意义(其实蒙娜丽莎并没有在笑,只是达芬奇使用的画法让她是关着产生了她在微笑的错觉)。这样的质疑当然透露了betty在当时处于下决心与一结婚就婚外恋的丈夫离婚的边缘的心境。透露着一种,她认为传统(由betty的资产母亲为典型的一类人)赋予女人的价值迫使她们拥有一个看起来令人羡慕的表象,实则却充满了悲伤。但是将之加于蒙娜丽莎身上,让本人觉得不免有些狭隘。

无论如何,笔者认为本片探讨的主题是极有意义的。而且演员的表演也撑起了半边天。虽然这样的剧作的确很难创作,尤其是探讨女性话题。但仍然希望有越来越多的编剧去做各种各样的尝试。包括自己吧~

第6篇

这部电影不比好莱坞大片,不紧张,不刺激,没有天马行空的想象,没有眼花缭乱的特技,朋友很好奇这么“无聊”的电影我竟然看过不下6遍。但是,它有思考,有感动。我个人觉得每个女孩子都该看一次,涵养一下气质。

电影的情节我就不赘述了,google一下就知道了。很多人看这部片子充满疑惑,我想是因为对历史大背景和卫斯里传统的陌生。

这部电影反映的是50年代的美国,那时候二战刚结束,经济大萧条。因为二战中,男人都上前线了,所以政府就号召女人要自力更生,出来工作。可是二战结束,男人归国了,却发现以前的工作机会都被女人抢占了,于是,政府又号召女人要回归家庭,照顾老公和小孩,这才是她们生来的责任和使命。这就导致曾经的liberal(自由解放)话语重新回归到conversative(保守)话语。这种话语的转变首先就渗透到学校教育体系中,catherine希望改变这样一种教育,让女生学会为自己而生活学习。

卫斯里女子学院,美国最有名的女子学院,贵族女校,校友中大家比较熟悉的当属宋氏三姐妹,还有克林顿夫人。我有个朋友表示,如果她女儿申请到这所学校,她砸锅卖铁都要让她念。50年代美国的大学逐渐开放女生名额,让她们有高等教育的权利。卫斯里的女生都是来自富裕保守的中产阶级家庭,她们希望女儿在这里被培养成为得体的淑女,找到理想的丈夫(常青藤名校之一的哈佛就在附近),组成体面的家庭。所以这里的女生要修艺术,文学和欧洲语言,还有家政课,但是她们学习并不是为了让自己有所成就,她们最大的成就是成为高贵端庄的妻子,辅佐丈夫的事业。因此,卫斯里每年都有个滚铁环的传统,据说第一个滚到终点的就能第一个步入礼堂。她们大学四年就是赶快找到优秀的男人,把自己嫁出去。

电影中的四个卫斯里女生对这种话语和学校教育有的维护,有的认同,有的怀疑,有的不屑。最终,她们因为各自的遭遇都改变了自己原来的想法,都学着从表面看本质,不要为外象迷惑,要独立思考和做人。

电影里面最大的争议就是女人是否生来就是要履行妻子和母亲的角色,她们是否只能成为领导者的夫人而不是领导者,这个讨论在当时历史背景和卫斯里语境中,答案就是肯定的。

今天女人有了更多选择,可是也挣脱不了性别的宿命。一旦结婚,就面临生育的压力,事业和家庭难以两全的顾虑。当全职太太不轻松,蜡烛两头烧更辛苦。虽然没有人规定女人生来必须当妻子,当妈妈,现在很多女人选择不婚不孕,可是没人否认生理上只有女人可以担负这项社会生产的责任。如果你放弃了社会生产,就会制造很多社会问题,老龄化,少子化。

这个社会对性别还是无法绝对公平的。女生从小要和男生一样,千军万马挤破头,受高等教育,研究所毕业,发现自己到了尴尬的年龄,要事业还是要生育?怎么都有遗憾。有了孩子,要付出全部的心力还要力图保持自我,担心对孩子的付出不够也担心对老公的照顾忽略,还担心自己的事业陷入瓶颈。社会的话语也是一样,一会儿要独立自主新女性,一会儿要新全职太太,可是社会保障体系还是停滞不前,无论扮演什么角色,都没有十足的安全感。大众舆论就更可怕了。不管怎样,我们得知道,任何时候都会有矛盾出现,船到桥头自然直。

第7篇

在附中老师转发的春节观影单里看到这了这一部片子,于是找了一个晚上看了它。1953年大学毕业的凯瑟琳.沃森来到了韦尔斯利学院,想要在这个墨守成规的女子学院里传播自由的种子。俏皮的学生们在第一节就给了这个新来的艺术史老师来了一个下马威,她们提前把课本上预习了一遍,并且准确地说出老师想要上课的内容。说出一幅画的出土时间,作者,外界的评价,并放言说如果老师没有其他东西可以教给我们,我们宁愿自己预习。作为美国最优秀的女子学院,果然个个都是学霸呀。想起自己的大学,学期期末了,考试的时候我们才开始预习的对比,就知道我们和别人差了多少,提前做好准备是人生最重要的课题。

也许应该补充说明一下韦尔斯利学院,冰心和宋美龄的母校,也是希拉里的母校,这所学校致力于培养一流的女性,听起来就很厉害的样子。想起一位好友说的话,永远有比你更厉害的人,比你更优秀的人已经站在更高的平台。教育,持续不断地教育自己才有改变和突破的可能。

回到电影,在受到刺激的沃森打电话向男友倾诉,然后研究每个学生的资料和背景,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呀。第二次上课的时候,沃森准备了课外的知识,这下子这些学霸姑娘懵了,她们翻遍课本也找不到这张图片,再也不能倒背如流了。沃森开始抛出问题,什么是艺术,什么是好的艺术?她开始慢慢引导这群优秀的女孩子去思考,去发现,去感受。

赫尔巴顿说,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沃森通过艺术史这么课向年轻的女孩子传递了很多新的观念,重要的是她教导女孩们如何去思考,去发现什么是艺术,什么是艺术的标准。她看到这群年轻的女孩子在大学里被教导的观念是毕业如何在家成为丈夫的贤内助,如何成为一个好妻子。她崩溃了,她一心想在这个地方做出一些改变,她带着激情和热血来散播自由的种子遇到了重重阻碍,她觉得这并不是一个大学应该有的样子。

她崩溃沮丧,她向一位男教师倾诉,因为能对比尔敞开心扉无所顾忌,所以他很快和他相恋了。虽然后来比尔欺骗了他,编制了谎言来圆她军人男友的梦想。说到爱情,片中有几对不同的爱情,因为形式婚姻结婚的贝蒂,以为自己能得到幸福,结果老公出轨了。俏皮的康尼爱上了蓝眼睛的男孩,她们很甜蜜去约会,你感受到的是真挚的爱情,当康尼不顾一切跑到男子学校找到她的最爱,带着惶恐内心不安地说我错了的时候,他的真爱低头吻她的那一刻内心真的被融化了呀。误解消除,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该是件多么幸运的小事呀。汤姆和琼斯,琼斯放弃了进入了耶鲁的机会和汤姆结婚了,沃森惋惜琼斯错过了那么好的机会,但琼斯说沃森教给了他们自由,要让他们学会选择自己想要的做的事情,琼斯说和汤姆结婚生小孩才是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在她的脸上,我看到了幸福的甜蜜,她对沃森说你真的以为我会在某个早晨醒来,觉得自己会因为没有当上律师而难过吗?此时的沃森内心应该是难过的吧,以为帮助琼斯找到了内心想要做的事,然而事实相反。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其实我们是不会也存在热心过头的现象,而忘记最终的选择权在他人的身上?

总是能在看电影的时候,产生了很多的感悟。生活是一连串的事情的总和,在这些事情上,你产生了不同的想法和感受,这些想法和感受驱使你做出了不同的行为。到底什么是对的,什么是好的?你说不出来,你所拥有是自由的权利,去感受和挑战。从纳粹集中营走出来的弗兰克说,一个人什么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在任何境遇下选择一己的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多少人不知道这点呀,才会随波逐流。接受了思想解放,追求自由的沃森,来到韦尔斯利学院,想要告诉这些孩子们她们有追求自由的权利。但在大时代下,这样的想法是格格不入的,学院想要保留传统,培养一个优秀的家庭主妇。嗯,所以接受教育吧,接受熏陶吧,只有你知道什么是好的时候,你才知道自己是多么愚蠢。

你可以从电影的叙事方式,拍摄手法,电影构图,从演员,编辑,导演,摄像等各个方面来评价一部电影。但对于我来说,更重要的是,从这部电影里我看到了什么,我有什么收获,对我的生活的启示。思想的进步,女权崛起,教育的重要性。每个人都有追求自由的权利呀。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redian/qitawenan/37ood8.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