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热点 >其他文案 >

不同时期感悟随笔三篇

不同时期感悟随笔三篇

  不同时期感悟随笔三篇

像我们学校旗杆上的那面红旗,不管日晒风吹雨淋,始终坚守那一方属地,坚守那一份职责,也坚守着一缕似有似无的期盼。烟雨红尘里,它一如我心中的灯塔,指引我在漂泊的旅途中挺直腰杆迈开大步朝前走。以下是本站为大家整理的不同时期感悟随笔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不同时期感悟随笔三篇

不同时期感悟随笔一

书是要捧着读的。心头忽地跳上这一句话。

前些日子,在温暖的空调房间,我再一次捧读《红岩》,家人奇怪我怎么翻出了这一本书,这个似乎与时代格格不入与现在的气息相距甚远的“革命书籍”。当然是有原因的,为一本写中外优秀女子的书稿,江姐始终盘桓在心中。写她,是否不合时宜?不写她,作为一名女子,一个也还算是作家的人,怎么能忽略江姐受伤后十指上绽放的鲜血,那无比坚定的信仰令她将29岁的青春年华在黎明即将到来时作着最后绝美的一掷。还有她给孩子的一封信,心中委实放置不下。这本“不合时宜”的旧书,让我对女人与革命,青春与牺牲,母亲与妻子还有信念与理想,作着进一步的思考。我们这个时代离渣滓洞、刑具、铁镣、手铐很远了,理想、信仰这些词语,无人谈及你说起会令人不解甚至嗤之以鼻。而再次的捧读令自己在这个早春再一次思索:我们,我们很多人可能根本还没有理由和资格谈论信念与理想。其实,理想与信念如盏盏明亮的灯塔,任何社会任何制度都需要在它的光照与引领下,前行与发展。就是这样,好的书本,是让一个人,活得更像一个人的重要元素,是一个生命高尚丰富、优秀品质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 是人生向着真善美不断追求的必不可少。你去看《战争与和平》,你去读《牛虻》、《简爱》,你去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还有,我眼前这本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版本的纸页已泛了黄色,封面的红色如热血般殷红依旧灼灼耀眼的《红岩》。

那年秋日,去台北参加首届江苏省与台湾地区的女性论坛,临行时,不舍地合上了那几晚都放在案头边的一本书。圆山饭店那温婉的服务大姐对收拾行李的我说:您喜欢这本书的,是吗?可以带走的。可以带走的?!是圣严法师的《108,自在语》,房间为客人放置案头的书,住这儿的三晚倒真是每晚都拿出来看看的。圣严法师说: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圣严法师说: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圣严法师还说:用惭愧心看自己,用感恩心看世界……108句话,字字珠玑,智慧、慈悲溢满字里行间。一心想去久富盛名的诚品书局(台湾的书店称之为书局)寻圣严法师的这本书的,但因公务安排未能有自由活动的时间。将书捧在心口,向这位服务大姐致以深深的谢意。

曾在一个寂静的深夜捧读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苏轼在颠沛流离之间,怀念、想念、思念自己的逝去的妻子,铭心刻骨:是几千个日日夜夜“不思量自难忘”,是梦中还乡“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是思啊想啊“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凝视着清冷孤寂的如钩残月,捧读这首《江城子》,那一刻真的是不能自己,泪流满面。有时候,不需要对这首词的主题思想,时代背景等方面作一些理解(经典之作往往是不具有时代性的)。一首词、一句诗、一段话对应着我们心灵世界的某一个部分,就这么一下子叩动甚至震动着我们的心弦,令我们从庸常粗糙的生活中跳了出来,对生活与生命重新思考与打量。在阅读的世界里会跨越了时空,与一本书与一个人进行长久的心灵层面上的对话,甚至找到尘世间难以寻觅的知音。

有人说,书太多了,读不完的。不如不看。对的,是读不完的。上下五千年,书本浩如烟海,有哪一个人敢号称穷尽世界上所有的书?但“不如不看”,笑死我了又涌起无端的悲凉。怎么能不看?必须去看。一位兄长说:就说欧洲古典文学,人到这世上一遭,你怎能不去赏读这些文学的瑰宝人类智慧的精华?也许,这一本,你不喜欢,你再翻那一本,你还是看不下去。但你再翻再看,总有一本对你的喜好与口味,你喜欢上了,你就慢慢地去看,你看进去了,你会与书中的人物产生共鸣,你会觉得书中写的就是这个社会与这个人生,同时,也许你更会感觉到,同样的际遇同样的岁月,但是,可以这样地去对付去寻找去实现的。在书中发现人生,在人生中发现书本。相互作个印证,作个对比。心中升腾起对生命更加美好的渴望,这本书,就这样成为你生活中的好友或是生命中的不可或缺。看过了岁月长久了,你将其搁置一边了,身心却感到焕发并生出清新的一些东西,这个东西就慢慢地流入到你的血液中去,你微笑着。走了一段又一段生命之路,春花秋月寒霜冬雪,你一回头或是你不回头,你的心中却依然不会忘记这本书和书中的人物。当哪一日,你无意地,在书橱的角落里,你一下子瞥见了这本书,一直驻足在你心中的书,你会喜悦地似见到多年不见但一直在心中的好朋友。

书是要慢慢地捧着读的。一部书决不是一件冰冷的器物。书本是温暖的有灵性的,是活生生的存在。只有透过那一张张印满了文字的纸张,看到了站在纸张间的一个个活生生的面容,听到了那一个个面容所发出的——或温暖,或严厉,或多愁善感,或慷慨激昂的——声音,我们才算是真正会读书了。一目十行是一种读法,一字一句品味又是一种读法。用心去体味去欣赏,阅读、思考、发现与互证,这样在书中徐徐行走,可以使自己变得明智、灵秀、周密、深刻、庄重。更有对精神的向往还有道德、尊严乃至高贵的气质、优雅的风度,想象力、诗意、最好的爱。

千万别说很忙,忙得没时间看书。中国的文字非常有学问:忙,是心字旁加死亡的“亡”。如果太忙,忙得连读书的时间都没有,心灵一定会死亡。晚上,拧亮一灯将书捧至眼前,出差携一本书踏上旅程……总说是人的一生如同一个布口袋,扎上袋口时不可能没有遗憾。但我以为,一直有书本作伴的生命中,会更加智慧与从容,少些遗憾。

不同时期感悟随笔二

给你一支笔,你愿绘就怎样的人生画卷?

一张洁白无瑕的画板,落笔之前,我打算去繁从简。回顾走过的岁月,一些可有可无的事物,就此省略。

画上太阳!它是温暖,朝气,希冀的代名词。无论被温暖着或者温暖着别人,都是行径的路途中必不可少的场景和内容。向日葵,火炉等,一切和暖有关的事物都包含在太阳的万丈光芒里。这里有五星红旗的色彩;正义的思想发出闪烁的光;母亲般的慈爱贯穿始终;低谷中,一双双友谊团结的手,以及坚持不懈跋涉的步履……它们是太阳的同类,也是太阳的一分子,极富内涵的画面,是人间最动人的情怀。

画上树木!越来越喜欢一棵树的形象。历经凌冽的寒冬,就再也不能忘记树的风骨和深沉。它教会我:爱事物要爱它的本质,摒弃浮华。倘若没有冬天的坚韧信念,怎可能有春天的欣欣向荣?所以,当春天来临,站在一棵郁郁葱葱散发着勃勃生机的树的面前时,我并没有太多的陶醉和忘情。这一切得之不易!相比奉献和获得,因此,我爱冬天的树更甚于春天的花。

画上小草!一首“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的歌谣总是在耳畔回旋。是啊,我愿做一棵朴素无华的小草。在人世间的隐匿处,远离纷纷扰扰,吹自由的风,唱自在的歌,写自然的诗。

画上河流!川流不息的河流,纵横交错,通达四海八方,流水与流水水乳交融;血液和血液经脉相连;情谊和情谊似漆如胶;心意和心意心领神会。这里有大爱也有小爱。因为纯粹,所以向往;因为真诚,所以珍贵。因为爱你,所以爱全世界!

画上云朵!它是我的那个诗和远方。无忧无虑的时候,它就是我的那份惬意;满腹心事的时候,它就是我的那份牵挂;激情澎湃的时候,它就是我的那份依靠。

画上风雨!人生的旅途中,怎么可能没有风雨!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累累硕果,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丰登,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拼搏的泪泉,洒遍了奉献的血雨……

不同时期感悟随笔三

凉风习习的夜晚,悠扬的笛声飘来,和着楝树花淡淡的清香,飘来对故园的悠悠怀想。

家门前的池塘里应该涨满了水吧?池边上,芳草萋萋,池塘里,荷叶田田,荷花点点。毛绒绒的小鸭子在荷叶间钻进水里,倏地一下,又在另一片荷叶边钻出来,抖一下黄色的绒毛,晶莹的水珠飞溅开来,落在荷叶上,又轻巧地滚开去,滚到清水里,不见了。篱笆墙外,最惹眼的要算是麦秆花了,它的学名叫蜀葵吧?我们这里都叫它麦秆花,亭亭玉立的,开出一串串大花朵,大红的、粉白的,浓浓烈烈的,映着天边的晚霞,夹着翻飞的蝴蝶。翩翩蝴蝶成双过,两两蜀葵相背开……我在园子里背着诗句,看着眼前的景致,竟自陶醉了。

篱笆墙旁边是一大片玉米地,碧绿碧绿健健壮壮的玉米秆排成了整整齐齐的绿色方阵,像战士,像长城,像绿色的屏障,把我们的家围在中间。不由得叫我想起郭小川的《青纱帐——甘蔗林》:

哦,我的青春、我的信念、我的梦想,

无不在北方的青纱帐里染上战斗的火光!

哦,我的战友、我的亲人、我的兄长,

无不在北方的青纱帐里浴过壮丽的朝阳!

其实,青纱帐里的 “战斗”从未停止,玉米田里可以套种各种瓜类植物,小青瓜、小苦瓜、酥瓜、西瓜、香瓜,每当放晚学回来我们姐弟几个就会迫不及待地冲向玉米田,睜圆贼亮饥饿的双眼,找寻自己喜欢的“零食点心”,即便是小苦瓜蛋那样只有大拇指头大的吃物,只要黄熟了一点,我们也绝不放过——解馋,那是肯定的。那时,家里是没有真正的零食点心的,唯有玉米田里的瓜果才能填饱我们放学后的辘辘饥肠。

玉米田的旁边兀自矗立着一棵高大挺拔的楝树。远望楝树,犹如一顶硕大的华盖飘在蓝天白云下,落在青纱帐上,更像一位忠诚的战士,护卫着我的茅草屋,护卫着我那头发花白的母亲。无论是从远方归来,还是从单位下班回家,远远的,我总能看见母亲,我总能看见家门前那棵云蒸霞蔚的大楝树,母亲不就站在树下,拿着簸箕干着活儿吗?她或许也是望见了我,踮着脚,伸着头,手遮阳,向我这边探望呢!

母亲的坚强是我们这辈人难以企及的,父亲早逝,我们姐弟七人,最大的二十岁,最小的四个月,至今,我不敢想象在那样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年代,她一个人是怎么把我们姐弟七人一个个拉扯大的。现如今,多少对小两口养活一个孩子,都精疲力竭,没有父母或是岳父母的帮衬,几乎难以完成传宗接代这一地球人光荣而又艰巨的伟大任务。那时,有的人家为了一块玉米饼兄妹相争,甚至大打出手,以致闹出人命的事时有耳闻,但是,我们姐弟七人从没为吃的红过脸,也没为谁穿新衣服闹过别扭。“大穿新二穿旧三穿补衲头”已经成为全家人的共识。猪肉呢,是只有年三十才能尝到的荤菜,“穷日子穷过”也是我们家庭铁的纪律,没有了物质的纷争,人心的朴素得到了最大的升华,同时,盼年望年也是我们那辈人对新年的别样的怀想,可是,如今,孩子们还有对年的渴望吗?

夕阳西下,楝树摇曳。我们一家人依旧坐在楝树下吃晚饭,看月亮,数星星。头顶上,郁郁葱葱,芳香沁脾,桌子边,一家人有说有笑,其乐融融。日子是苦,可是,我们当初真的没觉得,就像这棵楝树学名苦楝,我们反倒觉得楝树的美是大自然中独一无二的,它的紫晕流苏,它的幽香暗度,它的繁花似锦,是其它树木不能给的,一如母亲坚强的血液注入我们姐弟七人的血管,每当遇到困难,我们就会想:我们有母亲当初的难吗?

秋雨霏霏,是不是有点朦胧美?可是,我们此时正在山芋田垄间追逐哦,我们的目标是自己家养的猪,连绵的细雨已经让我家的土猪圈塌了一道缺口,饥饿的猪望着田垄间的山芋秧,瞅着坍塌的猪圈缺口,如同在押的犯人看见了逃生的希望,使尽平生力气,终于挣脱绳索的羁绊,放开四蹄在山芋田间或信马狂奔,或大快朵颐。我和三姐、小妹、妈妈四人,在田垄间追捕逃猪,可是,两脚的哪里追的上四蹄的。有时,眼看追上了,又被山芋藤绊倒了。即使追上了,我好不容易抓住了猪蹄,可那一百多斤的疯跑的狂猪哪里是我这个十一二岁的小孩抓得住的?加之猪腿上沾满了泥巴,手一抓,滑溜溜的,狂猪蹄子一甩,把我甩个狗吃屎,满嘴泥巴,再瞧那头猪,早已跑得无影无踪。回头看看妈妈三姐她们,个个头发湿漉漉的,跑得满脸通红,张大嘴巴喘粗气呢!

阳光灿烂的日子美吧?我们正在用木板车运玉米秆呢!刚割下来的玉米杆其实是很沉的,我们把一大捆一大捆的玉米秆堆到独轮木车上,推着独轮车往家走,可是,面对架在木车上小山似的玉米垛,没有好样的力气是领不起来的,即使领起来也推不动,即使推动了也看不到车前的路。办法总是有的,我们会在玉米秆上插上一根芦柴,像打枪一样,眼睛、芦柴、远方的路面,三点一线,这样,在踉踉跄跄中,在摇摇摆摆中,我们也能把二里路外田里的玉米杆一根不少地运回来,引得不少大人们啧啧称赞: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呀!

那个越忙越穷缺吃少穿的时代像浮云飘散了,母亲也随着那朵云飘走了。那个家,我们再也回不去了。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遥望故园,唯有那棵楝树仍旧高高地直直地站立在那里,像我们学校旗杆上的那面红旗,不管日晒风吹雨淋,始终坚守那一方属地,坚守那一份职责,也坚守着一缕似有似无的期盼。

日思则夜梦,梦中,蜀葵依然涨红了脸,梦中,青纱帐里依然藏着许多好吃的瓜儿,梦中,华盖似的楝树依然在雨中静默着,而铁色的树干却分外挺拔,烟雨红尘里,它一如我心中的灯塔,指引我在漂泊的旅途中挺直腰杆迈开大步朝前走。

 

标签: 三篇 感悟 随笔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redian/qitawenan/35ekkr.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