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热点 >求职经历 >

一个海归的无奈求职经历

一个海归的无奈求职经历

首先,我想说一下自己的基本情况,国内本科,二本院校,文科专业,毕业后很幸运地被美国综合排名20多的,专业排名前5的研究生项目录取。在美工作4年多,现回国找工作已快4个月,个中滋味只有自己知道。回国前的踌躇满志,已因现实情况有所收敛,但是本人并不想把自己当作鱼肉,各大公司为刀俎,对于国内一些用人单位对人才的态度也是有一些微词,很多招聘人员把自己放在绝对的优势地位上,总认为应聘者一定就是仰视姿态,殊不知他们的行为正代表着一家公司,传播着公司的文化,应聘者也从他们的言行举止中得以衡量一家公司是否值得去,是否尊重人才,是否有好的发展前景。

一个海归的无奈求职经历

第一站-杭州

我应聘的方式,除了传统的各招聘网投简历,发邮件外,就是去领英网上找目标公司联系人,加人微信或发邮件,很幸运地,有很多人都回复了我,并真诚地分享了他们的工作经历。这一点,我真的是非常感动,尤其是本校校友和一些大公司的员工,真的是素质相当高,对于素未谋面的我,都能友好地交流,告知我非常有帮助的信息。其中一位很特别,也让我印象深刻,是一位在猪厂的外籍员工,她在与我微信交流后直接问需不需要电话交流,我非常开心地答应了。她一股脑地把自己做的工作,如何找到这份工作,自己的感受等等都很详尽地与我分享了,当时的我都快有点招架不住了,信息量过大,而且非常真实毫无保留的分享。概括来说,这家公司非常大,福利不错,文化非常中国,这一点让她有一些不适应,尤其她提到了睡午觉的事情,她非常不理解。我顿时会心一笑,哈哈,我这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也是从不睡午觉,小时候经常因为不睡午觉被大人们嘲笑,取外号。。。言归正传,我说回国想去大公司有好的职业发展,她说这家公司能否让你有职业发展我就不知道了。这时的我,心里已经基本有了概念,或许猪厂不适合成为我的首选。

然而,神奇的是,第一个给我打电话去面试的就是猪厂,电话过来后的感觉有点草率,没有任何预约,电话中也没有多少交谈,直接就问你周几能来面试吗?我推迟了一天,她过一会就跟我确认了。我当时的心情是复杂的,欣喜是因为终于有了一个现场面试,焦虑是因为这家公司似乎并不适合我。之后,我又联系了另外一个在杭州的大公司,那边也确认让我去面试,这次就一箭双雕,不浪费一次行程。

来到杭州,猪厂很大,园区很气派,确实会让人有向往之情,当时面试我的是一个直接上司和人事人员。那位人事哥哥给人的感觉真是压抑啊,像是要吃人的感觉,其实颜值不差,但就是那种表情和气场,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这边上司姐姐挺和蔼的,现场就让我想创意点子,我也是醉了,胡乱地答了一答,自己也知道没戏了。这个职位不是我自己投的像是他们把我调济过来的,所以我真的没有什么兴趣,就这样匆匆结束了尴尬,压抑的面试。

第二天去另外一家自己向往了好久的杭州大企,相信我不说大家也猜到了,跟爸爸押韵的企业。那位联系人是我的直接上司,非常可爱的妹子,跟我聊天时就显得非常亲切。来之前她就问我要喝点什么,我当时都懵了,居然这么热情!把我当座上宾,我也是受宠若惊。见面以后,她的笑容非常有感染力,她帮我买了星爸爸的咖啡,让我那叫一个感动,面试过程非常和谐,她提前就告诉我了题目,所以我有所准备。然后,我们还聊了好多,包括她的未婚夫等等,我被她感染了,真不愧为国内电商的领头羊,公司文化相当亲人啊。但是,唯一让我无法接受的是这个工作的性质就是销售,且是跟第三方公司签合约,也就是说,我如果进去并不是爸爸的员工,是一个不知名的小公司的销售,底薪+提成,姑娘年纪比我小,骄傲地说其实年薪10W没有问题,我心里的OS是:10W人民币你当我什么呀?然后,我在愉快地面试后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第二站:深圳

这是一家联合办学的国际商学院,我当时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投递了简历,然后也是草率地一个手机打过来电话就约我去面试了,我当时觉得这学校真随意。第一次来到深圳,喜欢这里暖和的天气。面试是群体面试,我也是头一次经历,包括我一共三人,面试官两人,一个直接上司,一个大主管。面试题目,自我介绍,15分钟准备一个宣传演讲,然后问答时间。全部用中文,作为海归的我没有优势可言。也许是刚回国再加上紧张,我用中文自我介绍时有些结巴,有时词不达意,怪自己没有准备充分,然后是学习学校的宣传资料,做一次演讲。我花了太多的时间在细节上,忽略了把控全局,另外两位工作经验都较丰富,第一位上去演讲时沉着冷静,非常有条理,我当时就被她镇住了。轮到自己上台像是上刑场一样,我一开始还兴致勃勃地用提问方式开场,之后就结巴且忘词,完全不在状态。问答环节,我算是回答得还不错,觉得我的热情跟之前的经历与这个职位比较匹配。这一次面试算是一次很好的成长学习机会,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也意识到面试前需要做好充分地准备,临场不要慌张,无论对手如何,尽自己最大努力做好就行。对于应聘职位,尽量还是找能发挥自己英语优势的职位较好。

奇葩经历:

我投递了很多传媒,广告公关业界大公司,经历了很多次的电话面试,综合感受是招聘人员非常重视你的相关经历,恨不得你之前做的是一模一样的工作,而几乎忽略你的潜在学习能力和通用的技能,这一点让人非常苦恼。我之前的经历不可能什么都做过,但是我坚信自己有这个学习能力和通用技能去做好之后的工作,可是用人单位却不屑一顾,他们可没有这个时间和耐心来教你。其中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家小型公关公司的高层,其实是他们主动联系我的,在经历了第一轮电面和笔试后,就进入了高层面试。这位高层一上来就说我们就不浪费时间了啊,然后一股脑地把我的经历用一种贬低的方式说了一遍,并试图找出我目前没有工作的“不可告人”的原因,然后又问我年龄,说你这么大了也不是一张白纸了,我看过很多你这样的,之后都不行。。。我当时心里在想,没遇过一个奇葩人生是不是不算完整,现在算完整了。

这种只看重相关经历而不重视培养人才的招聘方式其实跟当下浮躁的急功近利风相得益彰,这样的社会只会鼓励人们走一条狭窄的职业道路,千万别想着试图拓宽自己的道路,甚至做一些“不合常理”的事情,“差不多就得了,别想着那些没用的”,没用?到底什么有用?能赚钱就有用?没钱赚就没用?这样的社会培养得出有抱负有理想的人才吗?出得了大师级的人物吗?为什么我们总是去仰视别的国家的成功企业,大师,创业奇才,却不好好审视这个机制是否在磨灭潜在人才的一个个“奇思妙想”呢?

第三站:北京

这是一家新兴的朝气蓬勃的新媒体企业,我在做了一番背景调查后相当向往,于是除了在招聘网投递外,我还发了邮件,然后在领英上找到了还几位联系人,有几位也欣然同意了帮我推荐简历,我真的是不胜感激。没想到,第二天我就收到了面试邀请,并且发现我的一位学姐也在这家公司,我当时感到自己像中了大奖一样,以为成功率一定很高。当时投递的是北京的职位,由于我人不在北京,就问能否视频面试,在等回复的过程中,接到了北京的电话,那边问我能否去现场面试,我以为是学姐安排的人,于是就爽快地答应了去北京。结果没想到,学姐后来联系上我是在美国,招的是美国的职位。我顿时懵了,招聘启示上明明写的是北京啊。而那位打电话的人事,招的是北京的另一个职位,我现在在同时应聘一家公司的两个职位。。。这让人有点尴尬,都怪我太想去了,导致了现在的局面。但是我还是信心满满,期待去那家公司看看。于是我来到了北京,久别重逢的北京,在这里度过了四年大学时光,这个城市总有一种骄傲,在高耸的摩天大楼中,在胡同里,在当地人的京味普通话中,在空气里,我有一种见到旧情人再次陷入情网的感觉。这家公司在海淀有自己的一栋办公楼,楼外一群男生在抽烟聊天,我兴奋地来到了前台,看着进进出出的都是颜值不错的男生女生,感觉很想要融入进去。等了一会,来了一位文质彬彬的男生,他蛮斯文地介绍了一下自己,然后我就跟他去了会议室。原来他是哈佛毕业的,我当时也是一惊,但还是冷静了下来。他开门见山地问了我到底想在北京还是去美国,我坦诚地说自己投递的其实是北京的职位,具体职位我也要看匹配程度决定去哪一个。其实我不想回答得太直接,因为哪一边都不想得罪,毕竟学姐的情况我也有所了解,她自己在美国几家主流公司都曾供职,也发展不错,现在在美国开辟新天地小有成就,我也是相当佩服的。然后他问了我一些工作经历和专业问题,面试就结束了。其实在这之前,学姐就已经跟我进行了视频面试,感觉她是一个很有亲和力的人,我自认为英语口语不错,对于她的问题我基本都答得还可以,所以我当时以为去这家公司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去哪一个组我其实也没有特别的要求。然而,第二天我就收到了北京组的拒信,那个打击真是大,像是自己一厢情愿地喜欢一个人结果发现他其实完全对你没意思一样。后来问学姐,她其实也不知情,说之后帮我争取一下。之后的之后,就没有下文了。这次经历,让我更加深刻地审视自己,我是不是待人接物还不够成熟?我自我感觉好的时候是不是没有顾及到别人的感受?是不是应该要多关注一下对方的反应再判断自己的面试成果?

第四站:上海及周边

在经历了这么多失败后,我并没有泄气,每天坚持背GMAT单词,写文章,看书,舔舔伤口,继续前行。我提醒自己,我回国不是为了仅仅找到一份工作,而是要找一个有平台有职业发展前景的机会。那就必须要挑,必须要有耐心等待好的机会,自己做好准备。这次我转站学术界,找了几家国际学校投递简历,其中一家是近几年办学的,合作院校是美国排名前10的大学,所以我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投递了求职信和简历。收到的面试邀请相当正式,邮件通知具体的时间和面试人员及她们的头衔,我这次充分地进行了准备和排练。视频面试的一位是美国人主管,一位是中国人直接上司。两人都感觉非常亲切,问的问题我也都回答得不错,全英文让我充分展现了自己的优势。结束时,美国主管主动说了一周内给出下一步通知。我想这是个好兆头。果然,过了一个周末后,电话就过来了,直接上司请我去学校面试,且校方承担旅费和住宿费,当时我忍不住惊呼“这么好!”后来反思自己不够矜持,怎么可以漏“切”呢?实在是在国内求职时,没有碰到这么好的雇主啊。

这所学校在上海周边的一个小镇,离市区很远,校园环境优越,在一处湿地,住宿就在校内,设施可能是以美国标准建设的,相当高级完善,这方面绝对可以点一个赞。面试是准备一个跟工作职责有关的演讲,我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现场有四位相关人员听演讲,我不断告诉自己别紧张,就当自己明天要死了,死前还有什么好怕的(这也是因为当时在读一本书《我所热爱的世界》,从作者的经历中得到的启发),然后我从容地开始了演讲,中间好死不死,手机响了,然后我又从容地把手机关掉继续演讲,中间没有忘词。结束后,我顺口问了一句“Do you have any questions?(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我就这么一问,他们一开始没反应过来,后来就开始问了,问了这所学校与其他学校有什么不同之处,如何用一句话总结这个学校,等等,这些问题我不断地引回到演讲问题上,当时有些没招架住,毕竟没有对学校有太深入的了解,当时在同时准备两场演讲,也就没有深入去了解学校的独特之处了。最后回答了一个问题,还算圆满,就这么结束了。最后,人事过了聊了一些简单问题,让我填了一张申请表,就结束了。总体感觉,学校的氛围不错,每个人都非常友好,感觉很亲切,舒服,虽然是新开的国际学校,但感觉很有前途,希望能跟其他国际学校只招富二代的风气区分开来,而是真正培育精英人才。这所学校,在我的应聘经历里算是最尊重人才,切招聘机制最完善的,现在还在等结果中,如果没面上,我也无憾。

另外一所国际学校一开始让我去现场面试,由于与之前那所学校有点距离,我无法赶过去就改为了视频面试,校方也欣然答应了。面试内容是做一个介绍自己的十分钟演讲。我的第一感受是,让我用十分钟聊自己,是不是会让人感觉我太骄傲自大,试想人际交往中,谁花十分钟介绍自己不会被人吐槽啊?于是,我巧妙地把命题把自己与职位相结合,而不仅仅是自说自话。做了PPT提前发给人事,然后视频面试是三位考官,全英文,感觉也是很好相处的人。我演讲后简单问了一些我对学校的了解和工作部门的了解,我根据官网上的信息做了回答,对方还表扬了我,我当时很高兴但告诫自己要谦虚。整个过程很愉快,结束后我感觉这场面试是有史以来发挥得最好的一次。没想到,第二天就接到了下一步的电话,直接上司让我做一个策划案,不限形式,就要达到效果。于是我回家开始了策划案。这个过程中,我不给自己压力,无论结果如何,只要自己竭尽全力就好,如果之后不被录用也许只说明我需要调整自己的求职方向。然后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制作H5页面,发现这原来并不难,还很好玩。其实很多招聘启事上说要会这个要会那个,可能有些技能并不难,只要有兴趣肯学,上手很快的,没必要卡得那么死。

第五站:再次进京

我跟北京就是有缘,这一次是一家美国大影视公司,职位偏初级,我看重的是公司平台大,发展前景不错。面试是直接上司和人事,整个职责几乎跟我之前的工作一模一样,所以我相当有把握,这回你们可不能因为没有相关经验拒绝我了。这一次,直接上司却问了一个大问题:你觉得你以后的职业应该做什么?你这一辈子到底要做什么?这个问题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啊,我知道我喜欢娱乐行业,喜欢内容,但是真的说我将来一定会做什么,我还真不能给你一个简单的答案。我像是被卸下了盔甲,不知该如何回答,只是套路地说着一些大话。直接上司觉得我不够有热情,于是她自己热情洋溢地跟我分享了一次她的成功经历。当时我确实被感染了,正当我准备回应她的时候,她突然有事情,先离开了。然后是人事,人事说我的经历看来很符合,回答很中规中矩,就是缺乏热情,不知道我之后会不会勇往直前地去做这份工作,我当时就懵了,我面试的时候表现出热情洋溢就一定表示我之后的工作会热情投入吗?而且,说实话,我投递过的职位涉及面也比较广,很多是我可以做,我认为我可以做,我喜欢做,我认为我会喜欢,我能适应,或者我认为我可以适应的职位,你要我说我之后一定会做什么,我不能回答你,但是我可以说的是无论是哪一个工作,只要是自己投递且决定要去的,我一定是以120%的热情去做好它。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喜欢的工作,有时也会有一些枯燥的部分,那才是真正考验我们的时候,我不能限定自己只做自己喜欢的吧,能不抱怨地做一些必须的“琐事”才是真正的成熟。后来我发现,这些评价都是为降低工资做好的铺垫,人事首先问我是重视职业发展前景还是工资待遇,我自然说前者,然后她就说公司预算可能达不到我的预期,不知道我能否接受¥¥,我当时信心受损,就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之后想起来,这一切都是做好铺垫的一个坑啊,就等着我往里跳。或许许多求职人士都与我有过类似的经历吧,不知道如果我们说不能接受,据理力争会有什么结果?有时候太想要一份工作,只好委曲求全了。

总结

这将近四个月的求职经历收获颇丰,我把每一次的面试都当作一次成长学习的机会,所以无论对方给我什么样的答案,或者什么样的态度和评价,我都当作自己宝贵的经验。深深的感触是在国内企业真的非常不尊重人才,很多招聘人员把人才当灰尘,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你不来还有下一个,每个人都是可以被取代的,人才商品化,这样的模式把人才限定成了一个个模子,谁要出挑谁就被拒之门外,然后模子人才们有如流水线生产出来的商品,随时有可能被另一个类似的商品取代。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海归选择创业吧,除了自己给自己打工,你还有别的途径保持自己的个性和特别之处吗?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redian/jingli/zrox.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