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热点 >教师文案 >

《生物》教案8篇

《生物》教案8篇

教案的撰写切忌抄袭和照搬,需要结合班级实际情况,优秀的教案可以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以下是本站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生物》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

《生物》教案8篇

《生物》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初步学会设计实验的能力。

(3)学会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图示和实验来归纳问题、总结规律;

(2)能运用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来解释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并树立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局部与整体相协调的科学世界观。

重点与难点

1、重点

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难点

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质壁分离实验的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三、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引入:小实验——萝卜条的软硬对比

1、浸在浓盐水中的萝卜条;

2、浸在清水中的萝卜条;

3、新鲜的萝卜条。

小结:细胞的渗透吸收和渗透失水

渗透:水分子通过细胞膜的扩散。

观察并分析造成软硬差异的原因。

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置疑1:如何从显微角度观察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思考引导学生透过到本质看现象

1、实验设计:洋葱外表皮细胞吸水和失水实验

材料:洋葱鳞叶

置疑2:为什么选用洋葱做实验?思考

2、渗透的结构基??

读图识图

复习:选择透过性的概念

为实验设计铺垫

置疑3:水分子通过渗透作用主要进入了细胞的什么结构或从什么结构离开了细胞?思考并判断为实验设计铺垫

仪器和试剂:显微镜、镊子、载玻片、盖玻片、刀片、30%蔗糖溶液、清水

讨论:如何设计实验

小结:

设计原则:对照原则

变量唯一原则

设计实验并交流

引导学生形成实验设计的科学理念

指导学生操作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技能练习

实验总结:洋葱外表皮细胞吸水和失水视频

质壁分离:植物细胞壁与其原生质层分离的现象。

质壁分离复原:质壁分离后的细胞恢复原正常形态的现象。

置疑4:联系实验思考细胞吸水或失水的外部条件是什么呢?

思考学会由现象到原理的自我归纳总结

3、原理

当外界溶液浓度 小于 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

当外界溶液浓度 大于 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根据操作过程中看到的三个图像逐一分析

学生总结

进一步探究:洋葱外表皮细胞液的浓度。讨论交流拓展思维,巩固实验

思考题

1、将动物红细胞分别放在蒸馏水中和浓盐水中会看到什么现象?

2、为什么对农作物一次施肥过多,作物会出现“烧苗”现象?

3、将新鲜的黄瓜放在蔗糖与食醋配制成的糖醋汁液中,开始时黄瓜呈现萎缩,糖醋汁液面上升。2天后,糖醋汁液面下降,黄瓜呈现膨胀并有酸甜味道,说明腌制的黄瓜细胞内既有蔗糖分子又有醋酸分子,试分析原因。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设计方面进行了多次改进,最后确定为先让学生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总结出原理,再由拓展实验将实验和原理整合在一起,为学生创设思维拓展的空间,最后联系习题解释生活和生产实践方面的现象,将知识运用到实际。作为教师,整个过程始终耐心细致的在引导学生如何思考、如何解决问题,个人认为这是值得肯定和有效的地方。在细节方面,如果以蔗糖分子和水分子为例,将原生质层选择透过性的特点讲透、讲深,相信学生在设计和理解方面会更快更好。另外在习题设计上,如果将“烧苗”现象讲透,点到植物会因外界浓度过高导致质壁分离时间过长而死亡,则学生在解释腌黄瓜现象时思维会比较流畅。

《生物》教案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说出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说明人的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理解生男生女的问题,学会分析色盲病的遗传方式,举例说出人类主要的遗传病,了解近亲结婚的危害和遗传病的预防。

能力目标:尝试通过分析实验现象推导出其包含的生物学本质,培养学生由现象到本质的抽象逻辑思维方法。尝试运用逆向推导法,探讨基因的传递。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尝试运用遗传学解释一些遗传现象,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激发学生深层次地对生命的思考和对生命的热爱,增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运用科学方法解释生命科学的有关问题,关注转基因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能用科学态度看待生男生女的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影响周围人们的旧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性状的概念,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基因的传递过程,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难点:基因与性状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的传递过程,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课前准备

课前向学生发放一调查表,对自己家庭成员的某些性状进行调查。调查结果为学生在上课时的讨论分析材料。调查表见书本:

调查前教师应注意:

1.要求学生如实填写表格中的内容,不能为完成作业而随便填写。通过这项活动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2.向学生说明如何识别这些性状特征,特别对上眼睑这一特征中的双眼皮、单眼皮,应说明不是美容后的特征。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言:在了解生物界的丰富多彩之后,有些同学会提出一些新的问题:各种生物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是否会有共同的规律?(比如说,每种生物是怎样将自己的特征传给后代的?最初的生物是怎样发生又是怎样演变的?)生物能否孤立的生存,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等等。我们将在以后的生物课的学习中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1.遗传的现象:

对于“遗传”这一词,我们并不陌生。同学们可以在日常的观察中发现许多遗传的现象,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虎父无犬子;一代没好妻,三代没好子;种下的黄瓜不会成为葫芦;儿子的长相像爸爸,等等。

在课下,同学们对人的一些特征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我们看到了这些特征在上下代的连续性。生物体的亲代与子代之间,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具有许多相似特征的现象,叫做生物的遗传。这些特征在上下代的传递过程中有没有规津?我们先来分析这些特征。

?学生活动】

(1)小组讨论。每小组选择一项特征,分析该特征在上下代传递中有几种方式,比如某同学的上眼睑是双眼皮,他的爸爸、妈妈也是双眼皮,这是一种传递方式。会不会还有其他的方式,大家可以根据本小组的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

(2)全班讨论。各小组介绍小组讨论的结果,所分析的特征有几种传递的方式;各种特征在上下代的传递中是否有共同点;将讨论的结果以列表的方式做出小结。

2、生物的性状与基因和染色体

遗传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不同种类的生物有不同的形态特征、生理特性,就是同一种生物的不同个体在这些方面也会有所不同。这些特征,也就是生物体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称为性状。同学们在自己身边到处可以遇到。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生物的性状。

观察图21-1生物的性状,讨论:图中观察到的是番茄、家兔的哪些特征?对同种生物来说,同一种特征在不同个体的表现都一样吗?联系生活实际,你还能举出同种生物具有的相似特征吗?

学生活动: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叫做相对性状。

那么你能否举例说出那些属于生物的相对性状?

习题:

1)、下列各组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一组是( d )

a、狗的卷毛和猫的直毛

b、菜豆的白花和菜豆的绿叶

c、豌豆的高茎和菜豆的矮茎

d、小麦的有芒和小麦的无芒

2)、下列各组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c)

a.狗的长毛与黑毛。

b.人体的身高与体重。

c.棉花的掌状叶和鸡脚叶。

d.豌豆的高颈与蚕豆的矮茎。

《生物》教案篇3

一、教材分析

高中生物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中“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的内容是细胞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内容要求学生通过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的学习,认识细胞膜的化学组成,理解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关系,为进一步学习物质的跨膜运输打基础。是在对前面“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同时也为后面学习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新陈代谢、物质出入细胞、物质代谢、生物膜系统等内容作铺垫。所以本节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细胞膜的化学成分和结构;

(2)说出细胞膜有哪些重要功能;

(3)说出细胞膜的“结构特性”和“功能特性”。

2、能力目标:

认识细胞膜的结构示意图,清楚细胞膜结构的功能特点。

三、教学重点

1、细胞膜的成分与结构特点: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糖类;

2、细胞膜的功能:物质交换、细胞识别、分泌、排泄、免疫。

四、教学难点

1、细胞膜上脂质和蛋白质都是运动的;

2、细胞膜怎样进行自由扩散和主动运输。

五、教学方法

讲解式教学法,融合直观教学法和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配合进行教学。

六、教学内容

1、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细胞的元素和化学组成,我们说了细胞是由哪几种元素组成的?首先是大量元素,有c、h、o、n、p、s、k、ca、mg等;然后是微量元素,有fe、cu、zn、b、mn 、mo等,其中讲到c是细胞最基本的元素;接下来讲的是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他们的统一性是说生物界中的元素在非生物界里都有,而非生物界中的元素在生物界里也都有,差异性是说生物界和非生物界中的元素含量有很大的差异;最后我们将了组成细胞的化合物:有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有水、无机盐,有机化合物有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讲由化合物组成的细胞的结构和由结构决定的功能。说到细胞的结构,首先来看细胞的结构是什么,细胞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组成,其中一些还有细胞壁,比如,植物细胞。所以我们先讲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下面同学们用两分钟的时间看一下课本上“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这节的内容,然后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细胞膜的元素和化合物组成是什么?2、细胞膜的结构是什么?3、细胞膜的功能是什么?

板书课题: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好的,时间差不多了,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刚才说的问题:1、细胞膜的元素和化合物组成是什么?2、细胞膜的结构是什么?3、细胞膜的功能是什么?今天我们就是围绕这三个问题来讲细胞膜的结构和工能。下面我们开始学习。首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细胞膜的成分。

2、教学课程

板书:一、细胞膜成分

1、磷脂双分子层(55~57%);

2、蛋白质(40%);

3、糖蛋白(糖类2%--10%)。

前面说过细胞是肉眼看不见的,作为细胞的结构细胞膜也是肉眼看不见的,由于细胞膜很薄,所以光学显微镜是看不清楚细胞膜的,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真正看到一层厚约8nm的膜。通过对细胞膜化学分析知道,细胞膜主要是由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组成的。下面请同学们看22页的图2-4细胞膜的结构示意图,从图上可以看出脂质分子是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它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在磷脂双分子层上有着镶嵌在上面的蛋白质,而有的蛋白质上面又有糖分子,当蛋白质和糖分子结合在一起形成糖蛋白。所以得出细胞膜由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糖蛋白组成。但是组成细胞膜结构成分的含量不同,其中,磷脂占55~57%,蛋白质占约40%,糖类占2~10%。

板书:二、细胞膜的结构

1、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支架;

2、蛋白质位于两侧或游离表面,或贯穿磷脂双分子层之中;

3、外层由糖被包围。

结构特点:具有流动性

细胞膜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支架,由它支持着许多蛋白质分子。这些蛋白质分成两类:一类蛋白质分子排布在磷脂双分子层的外侧,即镶在膜的表面;另一类蛋白质分子,有的部分嵌插在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贯穿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中。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多数不是静止的, 而是流动的,于是让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细胞膜具有流动性是细胞膜的一个特性。细胞膜的这种结构特点,对于它完成各种生理活动非常重要。

在细胞膜的外面,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多糖结合形成的糖蛋白,叫做糖被。它在细胞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功能。如,动物细胞表面的糖蛋白有细胞识别作用。以上学习了细胞膜的结构,一般而言,结构决定性质,有什么样的结构就会有什么样的功能与之相适应,了解了细胞膜的成分和结构之后,我们进一步学习细胞膜的功能。

板书:三、细胞膜的功能

细胞膜有多方面的重要功能,它与细胞的物质交换、细胞识别、分泌、排泄、免疫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首先,细胞膜是细胞系统的边界,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使之成为独立的系统,保障了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所以,细胞膜具有将细胞系统与外界环境分隔开,并具有保护细胞的功能。

板书: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具有保护作用 ;

其次,活细胞不停地进行新城代谢作用,它必须不断地与周围的环境交换物质,物质通过细胞膜进出细胞。而在对物质进出细胞的研究中发现并不是所有的物质都能进出细胞,比如,不被选择的离子、小分子以及大分子不能通过细胞膜。并且能进出细胞的物质也不是具有相同的方式。比如,水分子、o2、co2等能自由通过,不需要细胞提供能量,而k离子、ca离子等通过细胞膜时需要细胞提供能量。细胞膜这种控制一些物质能通过细胞膜进出细胞,一些物质不能通过细胞膜进出细胞的方式叫做“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同细胞膜具有流动性一样也是细胞膜的特性。于是得出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交换的功能,还具有选择透过性。

板书:2、控制细胞的物质交换,具有选择透过性;

功能特性:选择透过性

刚才说到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膜时,有的物质进出细胞膜时需要细胞提供能量,有的不需要,这种进出细胞膜的方式叫做细胞膜的“自由扩散”和“主动运输”。

板书:(1)、自由扩散

(2)、主动运输

那么,什么是自由扩散、主动运输呢?自由扩散是指物质从浓度高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浓度低的一侧转运,在整个过程中不需要细胞提供新陈代谢所释放的能量,是一种简单的运输方式,如水分子、o2、co2、甘油、乙醇、苯等物质。主动运输则是被选择吸收的物质从浓度低的一侧向浓度高的一侧转运,。在整个过程中需要细胞提供新陈代谢所释放的能量,如k离子、ca离子等物质。

再次,细胞膜对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就是说细胞膜具有细胞识别的作用。细胞进行信息交流主要有3种方式

1、通过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与靶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来传递信息。

2、通过相邻细胞膜的接触传递信息。

3、相邻细胞之间形成通道(如高等植物通过胞间连丝来传递信息)。

板书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细胞识别

(1)、分泌化学物质

(2)、细胞接触

(3)、相邻细胞形成通道

最后,细胞膜还有分泌、排泄、免疫等功能。

板书:4、分泌、排泄、免疫等。

以上就是我们要掌握的关于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内容。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以上我们学习的内容。

3、 总结

今天我们了解到,细胞膜是细胞系统的边界,它的化学成分有脂质,蛋白质,还有少量糖类。它是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基本支架,蛋白质位于两侧或游离表面,或贯穿磷脂双分子层之中,外层由糖被包围。

细胞膜的功能有:1 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具有保护作用 ;2、控制细胞的物质交换,具有选择透过性;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细胞识别;4、分泌、排泄、免疫等。

细胞膜有两个特性:1 细胞膜的流动性 2 选择透过性。今天我们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看一下还有什么问题。

4、布置作业

课上完了,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课后习题。

《生物》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以及亲子代间在性状上的延续现象。举例说出不同种性状和相对性状之间的区别。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2、过程与方法:以观察分析图片资料、文字资料及实验资料为主线让学生自己归纳得出什么是性状、基因控制性状的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转基因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1、性状、相对性状的概念。

2基因控制性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投影展示家庭成员性状调查表,学生拿出自己完成的调查表。

师生互动:统计数据,发现规律。提出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和概念。指出调查表中的各项调查内容,在生物学上属于生物的性状。

设计意图:课前安排的调查活动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方法的掌握,借此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提供了学生与家长的情感交流,促进亲子关系。同时为本节课的问题探讨提供了很多较好的素材。

观看录像:了解人的各种遗传性状。

提出问题:什么是生物的性状?

引导学生继续观察、思考,总结出性状的概念和相对性状的概念。

学生活动:观察几种生物的性状。

小组讨论:

1、仅凭肉眼的观察或简单的测量,就能知道自己所有的性状吗?

2、尝试概括什么是生物的性状。

3、通过观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出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常有哪些不同的表现形式。

小结:生物的性状和相对性状的概念。

提出问题:性状能否直接传给后代?它又是谁控制的?

学生活动:资料分析――转基因鼠的启示。

教师应较详细介绍此项生物技术的基本过程,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这是一种世世代代都是小体型的鼠,人们在对它做了一些特殊的处理之后,看看它的后代有什么变化。在雌雄小鼠 2-3倍,体积大一倍。

小组讨论:

1、在这项研究中,被研究的性状是什么?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是什么基因?

2、转基因超级鼠的获得,说明性状与基因之间是什么关系?

3、由此推论,在生物传种接代的过程中,传下去的是性状还是控制性状的基因?

小结: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教师播放录像:转基因技术的运用。

学生活动:观看录像,加深对基因决定性状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实验分析和观看录像,以学生非常关注的话题,可调整学生的注意力,增加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内容上看,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基因控制性状的事实,确信无疑,相信科学,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点。还能利用此片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教育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教师提出辩论话题:转基因技术的利弊(是让学生课前准备好素材以确保效果)。

学生活动:展开辩论(可临时组队)。

小结:转基因技术和其它许多科学技术一样,都似一把双刃剑……。

设计意图:既训练了学生的思辨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又使学生明白科学技术应该为人类造福,而不是带来灾难的道理,科学研究的过程应该是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另在教学中还要注意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力求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等其它各方面的综合能有更大程度的提高。

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性状、相对性状以及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等知识,关于这些问题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既然我们知道了生物在传种接代中传下去的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那么你还想了解基因是怎么传下去的吗?是通过什么传下去的吗?下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热情,保持生物学习的兴趣,养成对科学追求无止境的精神)。

课堂练习:p28(及时反馈并矫正)

课后作业:配套练习《学习与评价》。

《生物》教案篇5

一、教学分析:首先,我从这四个方面进行教学分析。(展示幻灯片)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前两章学习了细胞的定义以及组成细胞的分子,后面将要学习细胞的物质、功能以及生命历程,所以《细胞的基本结构》这章处于过渡的地位,在整个必修一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细胞膜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整章甚至整个高中生物学习过程中都占有重要地位,起铺垫作用。

学情分析:作为季延中学的高一年学生他们已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知道了细胞的分子组成,初步了解细胞膜;初步掌握了显微镜的使用;同时细胞膜的功能对于学生而言是抽象的、不易理解的;

2、能力基础:一定的自学能力;一定的分析材料和推理判断的能力;

3、情感基础:我们的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活跃,上课充满热情、积极发言、善于表达自己;具有合作精神;

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水平,制定了下列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如何选用提取细胞膜的实验材料,明确实验方法,理解的细胞膜的主要成分及功能。具体内容如下4点:(展示)

(1)能够解释选择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作为实验材料的原因

(2)能够明确提取细胞膜采用的实验方法;

(3)能够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推理得出细胞膜的主要成分;

(4)能够简述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具有的功能;

能力目标:能找出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并进行实验,提高实践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等。通过以下三点进行详细的阐述。

(1)尝试从已有知识背景中找出制备细胞膜的方法的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2)通过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的实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熟练掌握使用显微镜的技能,提高实践探究能力;

(3)通过对资料、图片的分析和推理,进一步提高提取信息的能力和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体验制备细胞膜的实验,体验自然科学基本的研究方法,培养科学兴趣,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1)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和过程,体验自然科学基本的研究方法,逐步形成科学素养;

(2)通过对细胞膜成分与功能的资料分析探究的学习,培养科学兴趣,探索科学精神,进一步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以课标的要求为出发点,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考虑到学生有较高的学习积极性,但对抽象的知识理解掌握能力仍有待提高的现状,我确定了如下重难点。

教学重点:(1)体验(利用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制备细胞膜的方法与过程;

(2)简述细胞膜的主要成分;

(3)理解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具有的功能;

教学难点:(1)选择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作为制备细胞膜材料的原因;

(2)理解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具有的功能;

二、设计理念

基于以上的分析,本节课的设计理念分为三个层次:

(一)实验探索亲身感知:

(二)理性探究把握实质:

(三)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三、教学策略

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实践能力,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着重用到这几个教法和学生的学法:(展示)

教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

学法:小组讨论法、实验探究法、问题归纳法、分析推理法。

四、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分析本节的教学过程。总体的设计如下:(展示总的结构)

环节1:创设情境设疑激趣:由奈利的实验视频引入。这样的直观视频不但能拓宽学生的实验思维,还能很好的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环节2:进行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分组实验的由来:为了让红细胞吸水涨破,教材的设计是直接在盖玻片一侧滴加蒸馏水,同时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这个方法并不理想,吸水纸极易把红细胞吸跑,以致视野中观察不到红细胞。所以我做了改进:采取分组实验、小组合作的方法进行。同组的两位同学分工合作,一位同学观察正常状态下的红细胞;另一位同学直接用蒸馏水对家兔血液进行稀释,制作临时装片,观察吸水涨破之后的红细胞的。这样调整之后实验效果比较好,基本上每组同学都能在显微视野中观察到正常状态的红细胞和吸水涨破之后的红细胞。(展示实验结果照片)

从知识完整性考虑,补充了实验室提取细胞膜用到的离心机的使用,最终获得较为纯净的细胞膜。

设计意图:分组实验、小组合作。动手实验,在做中学

环节3:细胞膜的化学成分:先提供两则科学家的研究结果作为知识背景,引导学生对细胞膜的化学成分进行讨论推理,得出细胞膜的可能成分。然后呈现科学家通过实验得到的几种不同细胞的细胞膜的化学成分数据图表,学生归纳总结细胞膜的组成成分。

设计意图: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推理能力

环节4:细胞膜的功能。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这个功能是作为边界的基本功能,学生能较好理解。设计时选用学生已做过的实验中见过的细胞图像,以学生熟悉的例子解释新的知识;

“这个功能是不是意味着细胞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呢?”以这样的问题过渡到细胞膜的第二个功能,引入生活中常见的红苋菜为例,说明活细胞能控制物质的进出,并鼓励学生尝试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解释这个功能;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这个功能要到后面才会深入学习,所以在这里我主要是通过这些材料让学生了解该功能。

细胞壁:解决学生产生的认知冲突,温故知新:为什么细胞壁不能作为细胞的边界?

达标检测巩固新知

1、过程性检测:在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巡视、指导,检查学生的实验操作方法是否正确,实验现象是否明显;

2、以练习题的形式检测知识的掌握情况。总结归纳构建新知:以概念图的形式将知识系统化,构建知识网络。

板书设计

《生物》教案篇6

第二节生物进化的历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生物进化的证据。

2.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重点:

1.生物进化的证据

2.生物进化的总趋势。

难点:运用对比的方法对生物的进化进行研究。

教学过程(1课时)

(一)导入

提出问题,引出新课:地球上生活着丰富多彩的生物,有绿色开花植物,有脊椎动物,有无脊椎动物……这些种类繁多的生物类群,是怎样由地球上最初的原始生命演变来的`呢?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节生物进化的历程

(二)生物进化的证据

科学家是如何了解进化的历程的?科学家又是怎样知道地球是曾经生活过什么类型的生物?生物化石可以作为研究地球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材料,通过化石了解生物进化的历程。

cai展示化石图片

⑴什么是化石?

⑵化石仅仅具有收藏和观赏价值吗?它还有什么更重要的价值?

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思考

cai展示马的进化过程

讨论:马的进化过程

观察、比较、讨论,回答下列课题:

⑴比较不同时期马的形态、结构有什么不同?

⑵比较不同时期马生活环境有什么不同?

⑶通过以上比较,你可以得出那些结论?

讨论:鸟的进化过程

小组讨论,研究以下课题:

⑴仔细研究各种鸟化石的结构特征,找出“鸟可能起源于古代爬行动物”的证据。

⑵研究各种鸟化石,排列出它们进化的顺序。

cai展示相关化石图片

学生分析、思考回答。

讨论:生物进化历程

根据以上马以及鸟类的进化过程分析生物进化历程

⑴比较、研究不同地质年代中发现的化石,找出化石类型与地层的关系;

⑵总结以上研究,得出进化规律。

cai展示

(三)生物进化的历程

与原始生命起源一样,生物进化的历程也是极其漫长的过程。现在地球上的丰富多彩的生物界是经过漫长的历程逐渐进化形成的。

活动: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拼图

小组讨论,研究以下课题:

⑴小组阅读、讨论,尝试在进化树上写出代表生物的名称及其所属的生物类群。

⑵仔细阅读、讨论进化树,尝试分别说出动物、植物的主要进化历程。

⑶进一步讨论,归纳出生物进化规律.

⑷游戏:对应两组交换自制的生物进化拼图,并在不看书的情况下,比一比哪个组配合得好,拼得好,拼得正确。

分析植物以及动物的进化历程

在进化的早期,由于营养方式的差异,原始生命的一部分进化为具有叶绿素的原始藻类,另一部分进化为不含叶绿素的原始单细胞动物。以后,这两类原始生物分别沿着一定的历程发展为动物界和植物界。

cai展示

完成拼图

科学家在研究生物进化的历程过程中对不同类群的生物进化比较,对比不同类群的生物的结构、功能和生活习性,发现各类生物的相同和不同的特点。一般说来,亲缘关系近的生物类群,相同的特点较多,反之较少。根据分析比较,找出不同类群生物的关系和进化发展的顺序。我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对植物和动物两类生物中的不同类群分析比较,认识它们的进化历程。

《生物》教案篇7

疏导引导

1.理解生态工程的概念

生态工程是指人类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系统设计、调控和技术组装,对已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从而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⒄躬。

在概念中应注意三个方面:(1)涉及的学科知识包括生态学和系统学;(2)运用到的技术手段或方法有系统设计、调控和技术组装;(3)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2.理解协调与平衡原理

所谓协调与平衡是指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协调主要指生物要适应环境,因此在建设生态工程时,不要盲目引种或栽种;平衡是指某环境下生物种群的数量与环境的承载力要平衡,如果生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承载力的限度,就会引起系统的失衡和破坏。如草原上的过度放牧就是典型的例子。

3.理解整体性原理

所谓生态工程的整体性原理,是指人类所处的自然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所构成的巨大的复合系统,三者相互影响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它既包括自然系统的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又包括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只有把生态与经济和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达到建设生态工程的目的。自然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图表示:

活学巧用

?例1】 下列不属于生态工程建设目的的是( )

a.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革

b.防止环境污染

c.单纯追求粮食产量

d.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解题提示:根据生态工程的概念可知,防止环境污染,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革,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都是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只有c项不正确,单纯追求粮食产量有可能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

答案:c

?例2】 从根本上达到造林和护林目的的措施是…( )

a.生态与社会习惯相结合

b.生态与法律制度相结合

c.生态与经济相结合

d.经济与法规相结合

解题提示:社会习惯、法律制度也对生态工程建设起重要影响,但生态与经济结合才是从根本上达到造林、护林的目的。

答案:c

?例3】 根据以下材料完成问题:

据国家林业局发布的一项调查表明,我国已经成为受荒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全国四分之一以上的田地荒漠化,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因此在实施西部大开发过程中,要切实搞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沙漠化等活动。

(1)从生态因素分析,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必须首先解决的非生物因素是 。

(2)“退耕还林(还草)”所依据的主要生态工程原理是 ,其目的是提高生态系统的 。

(3)保护环境、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键是保护森林。近年来,首都北京等地频繁出现了“沙尘暴”,源头主要来自黄土高原和内蒙古地区。这说明森林等植被在 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另外,我国在西北植树造林方面依据生态工程的 原理,要注意树种不要过于单一。

解题提示:本题考查了必修教材内容中决定生物的生态因素之一:非生物因素——水;联系西北地区特定的地理条件得出。还考查了生态工程建设中物种多样性原理的应用,“退耕还林(还草)”提高了物种多样性的同时,植被具有的特殊生态功能: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功能随之体现,改善了西北气候,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答案:(1)水 (2)物种多样性原理 自动调节能力 (3)防风固沙 物种多样性

《生物》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说出大量根毛对植物吸水的意义。

2.说明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初步了解茎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作用。

3.运用有关绿色植物吸收水和运输水的器官特点的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相关现象。

重点和难点

1.描述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解释生活生产中的相关现象。

2.从生物圈水循环的高度认识大量根毛吸水的意义。

方案一:学生四人一组,结合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进行猜想、归纳,小组间进行表达和交流,整体感知本节内容。

方案二:学生观看水分进入植物体的cai课牛(或自制投影片),描述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大体途径,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整体感知。

方案三:学生迅速浏览课本,概括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整体感知。引导学生猜想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对本节内容进行整体感知。

1.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方案一: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讲述参与老师培养长出根毛的幼苗的过程,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并分析原因。然后学生阅读课本p111《观察与思考》,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方案二: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结合平日的观察,大胆猜想根适于吸水的特点,然后通过观察老师发放的已长出根毛的幼根,四人一组讨论归纳确认猜想的正确性。

方案三:学生直接观察老师发放的已长出根毛的幼根,结合已有的知识,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小组间进行表达和交流,共同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方案四:学生直接阅读课本上的《观察与思考》四人一组讨论思考题,通过小组间的表达和交流,共同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教师指导课外小组的学生发言,指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2.从生物圈水循环的角度来理解根适于吸水的意义。

方案一: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后,暂不下结论,让问题留在头脑中随知识扩展不断完善。

方案二:学生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后,小组间进行表达和交流,理解根吸水实际上等于参与了生物圈中的水循环。教师引导学生随着知识增多从生物圈水循环的角度来理解根吸水的意义。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二、水分运输的途径

1.茎的结构

方案一: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在教师的引导下首先结合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猜想茎的结构,再通过观察茎横切和纵切示意图或观察实物,了解茎的结构,确认猜想的正确性,最后了解茎的结构。

方案二:学生四人小组通过观察茎的横切和纵切示意图以及本节课最后一个自然段,经讨论、归纳,小组间表达和交流后,归纳出茎的结构。

方案三:学生观察教师制作的茎的结构cai课件或投影片,经讨论、归纳,小组间表达和交流后,归纳出茎的结构。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俗语、日常生活经验,并通过观察茎的横切和纵切示意图或观察实物,让学生初步了解茎的结构。

2.茎各部分的作用

方案一:学生通过看本节课的后三个自然段,通过四人小组讨论归纳,小组间合作交流,归纳出导管、筛管和形成层的作用。

方案二:对学生水平较高的班级,学生可个人看书自学,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经同学间的表达和交流,归纳出导管、筛管和形成层的作用。教师指导学生自学看书,参与小组间合作学习。

3.探究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方案一: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的实验,经同学间表达和交流,确认方案。通过看课本上的p111的《观察与思考》,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方案二:先让生物课外活动小组的学生讲述自己参与教师制作木质部已变红的植物茎的过程以及对所观察现象的思考和分析。学生阅读课本plll的《观察与思考》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方案一:学生个人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说出本节课的知识和能力两方面的收获。最后师生共同小结。

方案二: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经小组间的表达和交流,师生共同小结(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引导学生从知识和能力两方面小结本节课内容。

标签: 教案 生物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redian/jiaoshiwenan/vxxd02.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