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热点 >教师文案 >

雪中的我教案6篇

雪中的我教案6篇

优秀的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有效实施个性化教学和差异化教育,编写详细的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本站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雪中的我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雪中的我教案6篇

雪中的我教案篇1

◆教材分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这组课文以“父母之爱”为专题展开,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父爱,母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无私,令人震撼,让人感动,引人思考。《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了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时,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学情分析: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要让学生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二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进行语言文字实践。五年的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实践能力,虽然对于作者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表达情感的这种表达方法不难领悟,但是如何将这种表达方法运用于自己的习作中,还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本节课,我将侧重点放在引导学生通过朗读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和语言文字运用方面。

◆教学目标:

1、会认“杉、矶”等11个生字,正确认读“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重点指导书写“疾”

2、通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外貌描写的句子,体会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教学重难点:

通过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外貌描写的句子,体会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教学课时:

两课时

◆资源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情感激发。

1、同学们,第六单元导读中又这样一句说父母爱的话(让学生补充),谁有预习?能背给同学们听听,这节课,我们就带着对父母爱的体会走进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去读一读这个故事。

2、板题,齐读。

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3、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共同走进这一课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句子多读两遍。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检查反馈

1、认识生字。

2、检查词语认读。指导书写“疾”

混乱洛杉矶昔日废墟阿曼达爆炸

瓦砾砸破颤抖挖掘破烂不堪

(1)师评价,并相机理解:说到“疾”,你会想到什么?理解疾步。

4(2)指导书写:“疾”,先观察,怎样才能把“疾”写美观?

(3)师指导:包围部分病字头的两点可不能忘了,而且要写的舒展、大气,这样才能包住里面的“矢”,这样安排结构,我们就能把这个字写美观了,自己在书上练写一遍。

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再次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4、刚才我们还有一个问题,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同学们,课文中有一句话,对地震中的这对父子给予了评价。能找出是哪一句吗?

(课件出示)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1)指导朗读:“了不起的有谁?(相机板书:父亲儿子)

“了不起”是对这对父与子的称赞,心怀赞美的情感,来读一读。

(2)师总结提炼:课文就是紧扣这个中心句展开叙述的,一件事情,再加上文末的中心句提领全文,点明中心,就构成了这一篇完整的文章,我们在写记叙文时就可以按照这样的结构方式来布局谋篇。(板书:事情中心句)

四、聚焦父亲,感受“了不起”。

1、过渡:现在我们就走进这位父亲,看看作者是如何写出父亲的了不起。请同学们默读1—12自然段,划出描写父亲“了不起”的语句,并简单写一写批注,然后同桌交流交流。

2、交流:

预设一:(相机板书:语言)

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

5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的?”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1)这是面对周围人的劝阻,父亲回应的三句话。放回到课文中,自由读一读,看看父亲分别是什么样的情况下说出这几句话的?

(2)第一句: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父亲在说这句话时,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双眼直直的)你双眼直直地看着你身边的人,(抽旁边的人):你来描述一下他现在的模样。(无神,失常)在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人看人是双眼直直的?失了魂的父亲,他会怎么说这句话?你来读一读。

(3)第二、三句:后两句话又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他回答的是警察,是消防队长提出的问题吗?那这叫——答非所问。儿子找不到,又没有谁来帮助他,此时父亲该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呀?(崩溃、绝望)把这样的感受带到句子中,谁来读一读?

父亲说的话,做的事,在周围人看来,是一种怎样的举动?(精神失常)他为什么会精神失常?(对儿子的爱)就是因为他对儿子的这份爱,所以文中说,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板书:了不起)

预设二:动作(相机板书:动作)

(1)抓“挖”:对父亲动作的描写其实很简单,就只是一个“挖”字。现在我们就把画面定格在这一片废墟上,(出示句子,抽生读)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发现没有,这句话的表达方式和我们平时写作文运用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引导提示标点符号)

6(2)出示句子,对比读:

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抽两个学生读,发现他们读的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追问第一个同学:你为什么读的这么缓慢?(体现挖的时间长)

(3)父亲就这样一直挖,一直挖,这么漫长的36个小时里,你觉得他的心情会经历了哪些变化?(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导朗读,抽2个人)

(4)同学们,同桌间相互读一读,你觉得父亲的心情是怎样的,就通过你的朗读体现出来。

(4)他就一直坚持着做一件事,那就是挖!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了不起)

预设三:抓外貌

(1)最后,父亲把自己挖成什么样了?(课件出示: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句话抓住了父亲的什么进行描写?(板书:外貌)从哪些方面写的?(面、双眼、衣服)

(2)谁来读一读这句话,其他同学想象父亲当时的样子,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

五、体会父亲的品质,升华情感。

1、究竟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父亲这么做呢?(父爱的力量)

2、师引读:

当父亲看到儿子的学校变成一片废墟、悲痛欲绝的时候,支撑他的就是这句话─??

7当人们一次又一次地来阻拦父亲、劝他放弃的时候,回想在他耳边的还是这句话─??

当父亲伤痕累累、疲惫不堪的时候,给予他力量的依然是这句话——

3、同学们,从这句话中,你又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相机板书:坚强的信念,坚定的意志)

5、写法总结:作者就是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外貌描写把这位了不起的父亲形象呈现在了我们的眼前。

五、总结。

这位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会给儿子带来怎样的.影响呢?下节课我们再走近他的儿子,细细品味儿子的了不起。

2、作业:

(1)朗读描写父亲的语句,进一步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2)积累写父爱的名言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识,谈话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7课,齐读课题。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认识了父亲,父亲的形象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谁能说说你认识了一位怎样的父亲?(坚定信念坚持不懈了不起)现在我们走进儿子,看看儿子又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感动。赶快打开书,自由读13至23自然段。画出儿子令你感动的句子,读一读。

二、聚焦儿子,感受“了不起”

自学指导:快速默读13至23自然段。画出儿子令你感动的句子,读一读。重点指导以下三句话:“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事,你总会和我在一起!”什么让你感动?

1、很勇敢,为什么?(儿子在这么危险的情况还能如此沉着冷静,他不但告诉自己要冷静,还要安慰同学们要冷静,真了不起!)请你读读

2、读中悟:

a、还有谁找到这句话,说说你的体会?请你读

b、带上你们的`体会都读读!

3、想象说话:阿曼达在废墟底下整整煎熬地等待了38小时啊!没有水,没有食物,只有漆黑的瓦砾,坍塌的废墟,年仅7岁的阿曼达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请用心想想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4、你读出了怎样的阿曼达?(勇敢了不起坚定信念)作者是通过什么让我们感受到了这样的阿曼达?(板书语言)过渡:还有哪里让你感动?

9“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从中体会到阿曼达有先人后己的精神。)请你读读。

师:你还读懂了什么?(先人后己,信任关心同学。)

师:同学们,如果你就是阿曼达,面对生的希望,当父亲颤抖的双手接你出来,你会说些什么?师:出来吧!阿曼达。(好想念你呀!我们再也不分离!我永远跟你在一起!)

师:地震过后,余震随时可能发生,在场的人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可是阿曼达却是怎样回答的?

1、追问:从这个“不”字读出了什么?请你读读。你还读出了什么?带到句子中读一读。

2、感叹号:你们还从哪也读出他的坚定。感叹号(变红)应该怎么读?你来?谁再来?

3、你们看这个字--让。“让”这个字,阿曼达让谁?地震过后,余震随时可能发生随时都有生命危险,这一让,让出了(了不起,生命,信赖这一“让”,让的真不简单,随来读读。语气再鉴定点,请你来。

4、儿子对父亲的长期信任已经成为支撑他面对灾难、坚持活下去的坚定信念。连起来,谁再来读读。师:这一“不”一“让”,让你看到了怎样的阿曼达。

5、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对话(16--23),请同桌分角色读一读,一个读父亲的话,一个读儿子的话,练习读。分角色读:老师也想来读读,我来读旁白,男生读儿子,女声读父亲,准备好了吗?

10过渡:虽然只有7岁却能在生死关头表现的如此沉着勇敢,还能做到先人后己这是因为?(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看看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找出来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谁来说。

6、引读:当父亲孤军奋战,疲惫不堪,伤痕累累时,这句话让父亲充满了无穷的力量,读当儿子饥寒交迫难以支撑时,这句话给了他无尽的希望---当面对生的希望,儿子把安全让给了同学,把危险留给了自己,他坚信-----

7、体会好处:为什么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呢?

三、升华情感,习得学法

1、导出中心:我想问问大家,是什么力量让这对父子能够绝境逢生,紧紧的拥抱在一起?(板书:信任,爱,亲情、承诺)

2、指导写法:让我们再来好好的夸夸这对父子情深。齐读:“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

3、此时,还想夸夸这篇课文的作者马克、汉林,这对父子活灵活现的出现在咋们眼前,离不开他的刻画与描绘,现在让我们再回到课文中,作者是怎样把这对父子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马克、汉林就是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描写,刻画出了有坚定信念,遵守承诺的父亲形象;刻画出了儿子的勇敢无私,先人后己的形象。

4、体会写法的好处:

四、总结。

因为父亲的一句话连接着两颗心,让我们明白了“爱”会使人坚定勇敢;“爱”会使人产生信赖和力量,“爱”会创造奇迹,这种爱就是

11——父爱。下来请个同学们读一读朱自清的《背影》看看作者又是抓住什么描写来体现父爱如山的。

◆作业设计

(1)完成课后2、3题。(必做)

(2)推荐阅读朱自清的《背影》

◆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承诺

父爱——

儿子(语言)

信赖

雪中的我教案篇2

教材分析:

生活中离不开数字,车牌号、街道号、手机号码、红绿灯的时间、服装的号码等都是数字。数字在不同地方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吸引着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产生好奇与探究的欲望。本活动以幼儿已有生活经验为基础,带领幼儿观察、对比,发现数字在生活中传递给人们的不同信息,探究数字的不同作用,感知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体验数字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了解数字在生活中的不同作用。

2.能说出自己知道的数字在生活中代表的不同意思。

3.感受、体验数字给生活带来的便捷。

活动准备:

1.活动前引导幼儿找一找、画一画生活中带有数字的物品,将实物或绘画作品带到幼儿园。

2.在教室中投放含有数字的物品,如食品袋、钱币、时钟、温度计、遥控器、台秤、大小不一的鞋和衣服等。

3.《幼儿素质发展课程?多媒体教学资源包》课件27,“幼儿学习材料《快乐总动员》。活动建议:

一、组织谈话活动,请幼儿说一说自已发现的数字以及它们代表的意义。

1.提问:你在哪里发现了什么数字?

小结:小朋友们在门牌、衣服、手机、钱币、遥控器、挂历、钟表、电话等物品上都找到了数字。

2.引导幼儿讨论,了解数字的不同意义。

提问:你找到的这些数字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原来我们找到的数字代表的意义是不一样的,有的表示电话号码,有的表示时间,有的表示尺寸,有的表示住址。

二、引导幼儿找一找班级中物品上的数字,进一步了解数字的不同作用。

1.提间:我们班里有没有数字?在哪里?什么物品上有数字?这些数字表示什么意思?

2.根据幼儿的交流随机引导幼儿进行对比、讨论。

例如:幼儿说到鞋子上有数字,教师随机提问:鞋子上的数字有什么不同?哪个数字的鞋子大、哪个数字的鞋子小?还有哪些服饰上有数字?这些数字有什么不同?

小结:鞋子、衣服上的数字越大,说明鞋子、衣服也越大。

3.提到过小的数字时,教师可用投影仪显示,有针对性地引导幼儿讨论数字

例如:食品袋上有什么数字?“保质期:2018年12月22日”代表什么意思?温度计上的数字表示什么?硬币和纸币上的数字有什么不同?

小结:数字可以表示温度高低、服饰大小、钱币面值、保质期、物品重量、营养品。三、请幼儿阅读《快乐总动员》第22-23页,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的数字。

提问:书中的数字分别表示什么意思?“120”表示什么?生活中还有哪些特殊的号码?四、播放课件,引导幼儿进一步感知数字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提问:生活中可以没有数字吗?为什么?

小结:数字的作用可真大!它可以告诉我们时间、地点、车牌号、服饰大小、食物的保质期、货物的价格、物体的长短和重量以及特殊的号码等,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字朋友。

雪中的我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经历市场调查、消费、家庭消费情况、与同学交流的全过程。

2、会搜集、记录信息,并进性,能应用掌握得计算技能解决生活中实际的问题。

3、在“今天我当家”的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劳动的乐趣和光荣,增强做家庭小主人的自主意识。

教具准备:

纸、笔、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市场调查:

1、老师出示小黑板,提出做一天家庭小主人的`要求,并帮助学生看懂统计表和要完成的事情:(1)、让学生到菜市场调查,记录各种蔬菜的价钱。(2)、让学生记下自己买东西花了多少钱,然后填在表中。

2、老师与家长联系,请他们协助搞好这项活动。

二、消费:先让学生完成下面几个问题。

1、把自己亲手花的钱记录下来。

2、了解家中其他人花的钱,并记录下来。

3、完成“算一算”的要求。如果自己计算问题(2)有困难,可请家长帮助一起算。

4、写己的实践。

三、课内交流: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当家庭小主人的生活经历、解决的问题、获得的感受。

二、议一议:

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使学生了解父母的辛苦,增强做家庭小主人的自主意识。

三、:交流教法和学法。

教学反思:

雪中的我教案篇4

活动由来:

在玩沙的时候,班中的孩子对沙坑上的鞋印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们搬着脚看着沙地上的鞋印,叽叽喳喳的说着:“我的鞋能踩出花纹来”“我的和你的不一样”“我的鞋印比你的好看”这时班中的耿磊小朋友问:“老师、为什么鞋底上要有花纹呢?这个问题引起了大家极大的兴趣,孩子们逐渐对身边各种的花纹产生了兴趣,便形成了今天的主题。

活动目标:

1、通过探究使幼儿了解花纹在生活中的用途,进一步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及视觉的概括能力。

2、培养幼儿大胆想象创造的能力。

3、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准备:

利用玩具柜背面创设“请你参与”问题栏:鞋底上为什么要有花纹?你知道哪些花纹?花纹都能用来做什么?利用空白墙围及玩具柜背面创设“我给花纹照个像”“神奇花纹变变变”等板块,将收集的资料展示出来。信息区:增添各种花纹装饰图案及线条装饰欣赏图片、书籍。

美工区:提供各种花纹装饰的欣赏艺术作品基拓印工具材料。

益智区:花纹排序玩具利用家长专栏向家长展示主体活动网络图。

出示本主题教育目标及主要内容资源:

图书资料:《植物动物图案》《黑白线条画》《生活艺术装饰》等

网络资料:

有关民族服饰、自然景观等花纹的图片

边环境:

幼儿身边的生活环境。

主题网络图

主要活动:

1、鞋底为什么有花纹

2、花纹大搜索

3、会排队的花纹

活动一《鞋底为什么有花纹》

活动目标:通过此活动,培养幼儿大胆猜想并表述的能力,使幼儿了解鞋底花纹的防滑作用。

活动形式:小组活动

活动准备:轮胎、脚垫

设计意图师幼互动教育反思

个别幼儿的问题呈现了集体的需要,及时抓住这个教育契机,为幼儿提供探索的可能

教师让幼儿亲自触摸,感知花纹的作用。

通过提问引发幼儿更多的思考,唤起幼儿更多的生活经验,发展幼儿的迁移能力。在幼儿玩沙时,孩子们对踩在沙地上的脚印非常感兴趣。

耿磊问:为什么鞋底上还有这么漂亮的花纹呢?

教师说:“孩子们,耿磊提出的问题,谁能回答呀?

杨健:“老师,我知道,有花纹是为了好看。”

王泽平:“不对、鞋底又看不见。”

党思哲:“鞋底有花纹,走路舒服。”

老师:“小朋友们,你们摸一摸鞋底,告诉我是什么感觉?

王泽平:“有高有低”

“是不平的,疙疙瘩瘩的”

教师:那么鞋底为什么要不平呢?要是平的好不好?

党思哲:“鞋底太平了该摔跟头了。”

杨健:“要是平了,我们就可以走快了。”

耿磊:“你不是运动员,鞋底一滑肯定得摔跟头。”

教师:“平时穿的鞋为了人们的安全,都是有花纹的,可以防滑。”小朋友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上边有花纹是起防滑作用的?活动中幼儿提出的问题,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抓住幼儿的兴趣点,有效地进行引导,能够挖掘最大的教育价值。

活动二《花纹大搜索》

活动目标:通过此活动培养幼儿有目的的观察能力,激发幼儿参与探究活动的兴趣

活动形式:集体活动

活动准备:幼儿搜集的图片、照片、教师预先布置的教室环境

设计意图师幼互动教育反思

唤起幼儿的已有经验,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帮助幼儿归纳和分类,便于幼儿整理自己的思路,指导生活中的花纹处处可见。以竞赛的形式找花纹,能够很好的培养幼儿的观察及纪录的能力。教师:生活中有许多美丽的花纹,你们找到了吗?

李状:“我看到柜子上有很多波浪线的木纹。“

张元杰:“斑马身上有花纹,还有老虎、长颈鹿也有。”

王泽平:“我妈衣服袖子上有花纹,颜色可好看了!”

耿磊:我们家门口白杨树上有“眼镜”的花纹。

老师:“小朋友找可真不少,有的花纹在动物身上、有的在家具上、有的……,今天咱们班的教室当中,也藏着许多的花纹,你们也来找一找,看看谁能找到的多?找到了就把它画在纸上。孩子们找了起来,边找边画,忙得不亦乐乎。

张元杰:花瓶上有花纹。

杨建:树叶边是锯齿线。在活动中,教师能够及时的总结提炼,有策略的调动幼儿继续探索的积极性,是保持游戏兴趣的有效措施。

活动三《会排队的花纹》

活动目标:通过欣赏使幼儿了解二方连续及四方连续的装饰方法,尝试设计与创造

活动形式:集体

活动准备:1、民族特色的衣服、图案资料、有关的艺术品

2、纸、笔、颜料、拓印材料等

设计意图师幼互动教育反思

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

利用提问的方式,引出观察的重点,使幼儿清楚的知道连续花纹的特点。

为自己制作头饰,激发了幼儿的创作兴趣,将自己的操作结果利用起来,并进行展示,培养了幼儿的自信。教师:小朋友们,你们在这些东西上面都找到什么样的花纹了?

耿磊:有波浪线、小圆点、还有小桃心。

王泽平:那个花纹像小树叶,一个小树叶跟着一个小树叶。

党思哲:那个花瓶上有蜗牛线,蜗牛线一个正一个反。

老师:这些美丽的花纹都有一个特点,谁看出来了?

党思哲:这些花纹都是一串一串的。

李壮:这些花纹都排队,有的是都长一样,有的是隔一个就一样。

老师:小朋友说得很好。观察的很仔细,这些花纹都是连续的图案。今天我们就来当小设计师,小朋友自己来设计连续花纹,看谁设计的又多又漂亮。

幼儿设计,进行创作。

引导幼儿将自己设计的图案,装饰头饰,听音乐进行表演新疆舞。通过欣赏,给幼儿美的感受,使幼儿直接获取经验的有效渠道。观察中有效的提问能使幼儿找到观察的重点,使幼儿的观察更加具有目的性。

思维接力棒:

利用花纹装饰进行设计活动,设计装饰服装等

自然界中有那些花纹,这些花纹有什么作用(例如动物身上的花纹)。

启发幼儿探究生活中花纹的作用,将生活中的美运用到绘画创作中。

雪中的我教案篇5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82——8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图形,明确什么是“点阵”,了解点阵的基本知识。

2、能在具体的观察活动中,发现点阵中隐藏的规律,体会图形与数的联系。

3、培养学生观察、概括与推理的能力。

4、了解数学发展的历史,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活动,引导学生探索发现“点阵”中隐藏的规律。

教学难点:

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点阵图形的不同排列规律,并能把观察到的规律用算式表示出来。

教学准备:

(师)多媒体课件;(生)彩笔。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老师在黑板上画点)今天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图形朋友——点,不要小看了这个小小的点,早在2000多年前,古希腊的数学家们就是从这样一个小小的点开始研究,发现了由许多个这样的点组成的点子图形中的规律,还给这些图形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点阵。同学们想不想过一把当数学家的瘾,自己来寻找这些规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点阵中隐含的规律。(板书课题:点阵中的规律)

二、探究正方形点阵中的规律

1、探究正方形点阵的规律。

(1)我们一起来看看数学家们当年研究的点阵图,边看边说出各个点阵的点子数。

教师依次出示前四个正方形点阵图,并逐步引导学生想像、猜测:下一个点阵图会是什么样子呢?

(随着点阵图的依次出现,学生的思维逐渐活跃,当第三个点阵图出现的时候,学生已经忍不住地说出了点数。说明学生已经发现了正方形点阵中的规律。但这时,教师没有急于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而是给学生留出了完善自己想法的时间,同时也暗示学生:规律的呈现不能依靠一个或几个图形来归纳,应该有耐心地继续自己的观察活动。)

(2)除了能说出各个点阵的点数之外,仔细观察点阵图:你还有什么其它的发现?

(学生能够发现各个点阵的形状是正方形的,还能用1×1、2×2、3×3、4×4这样的算式来表示每个点阵的点数。)

(3)根据刚才发现的规律,想:第五个点阵是什么样子,独立画出来,并用算式表示点数。

(学生独立画出第五个5×5的点阵图)

(4)思考:照这样的规律继续画下去,第100个点阵的点数如何用算式来表示?第n个呢?

(结合发现的规律,引导学生逐步完善自己的想法,建立总结正方形点阵规律的模型。)

小组讨论:你觉得每个正方形点阵的点子总数与什么有关系?

(学会用简单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想法,使得初步的形象感知得到提升)

小结:每个正方形点阵的点子总数可以看作是一个相同数字相乘的积,这个数字与点阵的序号有关,与每个正方形点阵每排的点子数也有关系。

2、刚才我们研究了一组正方形点阵中隐含的规律,那么对于同一个点阵来说,如果划分的方法不同,所呈现的规律也就不同。

(1)请大家仔细观察第五个正方形点阵中点的划分方法,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会有如下发现

①是用折线划分开的。

②每条线内的点分别是1、3、5、7、9。

③这个正方形点阵的点数就可以表示为:1+3+5+7+9=25。

(2)如果把每条线所包围的点子数记下来,如何用算式来表示?

第一条线:1 = 1;

第二条线:1+3 = 4;

第三条线:1+3+5 = 9;

第四条线:1+3+5+7 = 16;

第五条线:1+3+5+7+9 = 25;

(3)每条线所包围的点子数与前面研究的一组正方形点阵的点子数有什么关系?(正好是第一到第五个点阵的点子数。)

(第二、三个问题需要老师引导,学生自己难以发现,尤其是第三个问题,学生很难想到它们和开始时依次出现的几个正方形点阵的点数之间的关系。当学生想不到这种联系时,是否一定要引导?)

(4)思考:表示这个正方形点阵的点数的算式有什么特点?

(这个点阵的点子总数可以看作是连续奇数的和。)

(5)如果按这样的划分方法划分第六个正方形点阵,它的点数该如何表示?

1+3+5+7+9+11=36;

(6)前面老师是把这个5×5的正方形点阵用折线进行了划分,你们还有哪些不同的划分的方法?在用算式表示上有什么规律?

学生的划分有以下几种

①横向划分:用算式表示为5+5+5+5+5;

②竖向划分:用算式表示为5+5+5+5+5;

③斜向划分:用算式表示为1+2+3+4+5+4+3+2+1;

至于前面两种方法,都可以简单地表示为:5×5;重点引导学生讨论第三种划分方法,观察这个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的发现如下

算式里的数是5;

从1开始加到5再加回到1;

这个算式是两边对称的;

这个点阵的点数是中间那个数字5乘5的积;

教师引导:照这样的规律类推,第六个正方形点阵的点数如何表示?第9个呢?第n个呢?

(在这里把寻找不同划分方法的任务交给学生,既是学生前面探究过程思维的延续,又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还用另一种方式解读了“练一练”中的第一题。培养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总结概括规律的能力。)

三、延伸应用,形成策略

1、除了我们刚才研究的正方形点阵,请大家猜猜看,还会有什么形状的点阵呢?

(学生列举了长方形点阵、三角形点阵、圆形点阵、椭圆形点阵等等。)

2、请大家尝试运用前面学会的方法探究长方形点阵规律。

(1)小组合作研究:如何用算式表示每个长方形点阵的点子数?

学生通过讨论很快达成共识

1×2;2×3;3×4;4×5;

(2)请你独立画出第五个长方形点阵并用算式表示出点数。

(学生独立画图并写出算式,互相交流。)

算式表示为:5×6;

(3)思考讨论:你们觉得自己所写的算式中的数字与图形中的点子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的发现为:乘法算式中的第二个因数总是比第一个因数多1,第一个因数是长方形点阵的竖排点数,第二个因数是长方形点阵的横排点数。并没有发现第一个因数与点阵序号间的关系,因此,当要求他们写出18个点阵的点数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答案:17×18、18×19。在争论各自的理由时,学生的注意力才联系到了点阵的序号与算式的关系,从而确定了正确答案。)

(4)照这样继续写,你能写出第n个长方形点阵的点数吗?

学生可以很顺利地写出:n×(n+1)。

3、看来对于任何一个点阵,只要我们认真观察研究,总能发现其独特的规律。在小组内研究三角形点阵中的规律,要求

(1)个人思考活动:观察给出的四个三角形点阵的规律,画出第五个三角形点阵。

(2)小组讨论:对自己画出的第五个三角形点阵进行划分,你能想到哪些不同的划分方法?分别用算式表示点数。

(学生活动)

全班交流

划分一:横向划分,1+2+3+4+5=15;

划分二:竖向划分,1+2+3+4+5=15;

划分三:斜向划分,1+2+3+4+5=15;

划分四:折线划分,1+5+9=15;

(对于前面的三种划分方法,都在我的预设之内,学生到此,已经很轻松地用语言表述出自己的想法:这样的三角形点阵的点数是从1开始的连续自然数的和。而对于第四种划分方法,是我没有想到的。有一个孩子却用非常强烈地要求,表达了自己的这种划分方法,并且说出了这个算式依次递加4的规律。)

4、同学们真了起!真正具有未来数学家的风范,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现并总结了各个不同的点阵图中隐藏的规律。那么你觉得应该从哪些方面来探究点阵的规律?

学生交流

仔细观察点阵的形状;

数清每一行的点子数;

看清前后两个点阵的变化……

(在这里不需要学生说出多么专业的、深奥的数学原理,只是引导学生对自己探究性学习方法的一个总结,尽管语言可能不够简练,总结不够到位,只要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在表述,就是对学生思维训练的一个提升,一种飞越。)

四、课堂总结

1、点阵的知识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击缶表演”、“太极表演”等,都是把一个人看作了一点,来排列有规律的队形。你还知道什么地方运用了点阵的相关知识?

学生交流

五子棋、阅兵式的方队、节日的花坛……

2、课后继续搜集点阵的相关资料,下节课继续交流。

(在这里,把学生的课堂学习延伸到生活,链接到学生已有的相关生活经验,然后让学生在生活中继续寻找哪里用到点阵的知识,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雪中的我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重难点: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新导入课

同学们齐读《父爱》这首诗歌,并谈谈读后的感受。

师:是的,父亲是一棵大树,用枝枝叶叶给予我们世界上最安全、最温暖的庇护。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地震中的父与子》,感受深沉而宽广的父爱。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 整体感知课文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地震中父亲与儿子之间又发生了什么故事?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读课文,在文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三、认读生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交流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并在课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

2、观看洛杉矶大地震留下的图片,并从中认识课文中必须掌握的生词。

3、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 品读课文,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1、 快速浏览课文,文中告诉我们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

2、 学生齐读“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3、 学生静心默读课文的1—12自然段,体会父亲的了不起,并找到相关的语句写上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4、 交流:

抓住父亲面对不同的人的劝告,回答的却是同样一个意思的三句简单的问话,“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体会父亲不同的心情。创设情境,指导朗读,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讨论: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父亲挖了36小时,而要这样罗列时间的进程?

创设不同的情境,指导朗读这句话,在读中感受如山的父爱。

?3〉抓住“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句外貌描写,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5、 小练笔:36个小时过去了,可儿子仍生死未卜,父亲会对儿子说些什么了?

五、 总结

同学们动情的话语,让我们再次感受到父亲的了不起。下节课我们走进阿曼达,看看这位了不起的父亲又有怎样一位了不起的儿子。

板书: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

了不起

儿子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redian/jiaoshiwenan/qokmqe.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