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热点 >教师文案 >

2024年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篇

2024年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篇

实用的教案应该结合实际的教学时间和学科要求,合理安排教学任务和学习进度,教案的实施需要教师具备灵活的教学策略,以下是本站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2024年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2024年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篇

2024年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1

全册教材分析

一、班级情况分析

从上学期的期末学习检测来看,学生的基础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比较浓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部分学生的综合素质较差,综合能力有待提高。

经过前三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适应了课堂学习方式,有小部分学生养成了课前预习、课后认真练习巩固的良好学习习惯,大部分学生养成了上课认真听讲,注意倾听他人发言,遇到不懂得地方及时向老师和其他同学请教,会通过独立思考、同桌讨论、小组交流解决学习中的难题。大多数学生学习习惯较好,能独立思考问题,按时完成作业,书写工整,读书、写字姿势正确。

数与代数这部分知识:90%学生都掌握了100以内的数的加减法,以及表内乘除计算,初步理解乘除法的意义,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但整体上的估算意识较薄弱,同时个别学困生计算速度较慢,出错率也比较高。对于空间与图形的这一大部分知识掌握的比较好,而统计方面的知识,学生已体会到统计的必要性,会收集数据、简单处理数据,会看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对统计活动具有较浓的兴趣。

二、本学期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除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学习有余数除法(商是一位数)。结合分物的实操活动,是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把一些物体 2

平均分后有时会有余数,进一步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正确掌握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和正确求商,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并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第二单元《混合运算》(乘加、乘减、除加、除减、加减混合以及两步有括号式题)。结合实际情境,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到要遵循“先乘除,后加减”及“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运算顺序,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运算顺序,以及小括号在运算中的作用,并掌握相应的运算。

3、第四单元《生活中的大数》,感受大数的实际意义,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使学生体会验到“一千”、“一万”有多大,能结合实际,对万以内的数进行估计,能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认识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会读、会写万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

4、第六单元《加与减(一)》、第八单元《加与减(二)》。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加减的口算,探索计算万以内数加减法及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培养估算意识,并能运用估算对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进行确定,形成习惯。能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能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三单元《方向与路线》,借助实践活动,认识八个方向;能给定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认识简单的线路图,能根据线路图说出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距离和经过的地方,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第五单元《测量》,通过动手测量操作和实际活动,感受1分米、1毫米、1千米有多长,以及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能根据具体情景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

3、第七单元《认识图形》,通过生活情境认识角,会借助三角尺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三种角;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能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会用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设计图案

(三)统计

第九单元《统计》,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并能完成相应的图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做出简单的预测。

另外本学期的学习,还安排了一系列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三、教学具体措施

1、加强学生的口算能力。采取课前速算、听算、对手互考等形式.

2024年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发展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和热爱数学的感情。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教学准备:

flash 课件、小棒、计数器

教学思路: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其创新意识与合作能力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这节课中,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自己操作、小组合作、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养成自主与合作学习的习惯。1、复习旧知:使学生熟练对以往2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通过用竖式对进位加法的计算,加深用竖式计算时“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要点。2、引入新知: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学校图书馆的画面,提高学生的积极性。3、教学新知:通过学生看画面发现问题,并同桌交流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列出算式,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小组交流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的精神。4、课间休息:让学生唱一支高兴的歌,放松学生,让他们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5、巩固新知:通过深化练习,使学生会正确地用不同的方法计算,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

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以下习题,学生口算:

13-7 15-8 16-9 28-6 20+6 10+7 30+7 25-4

用竖式计算:

26+7 17+8

指名板演(强调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二、引入新知

师:在我们学校的图书馆里有许许多多的图书,有故事书、连环画、儿童画报等等,同学们想不想去瞧一瞧呀?现在我们就随小小摄影师去看一看吧!

2024年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3

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首先用文字说明了储蓄的意义,介绍了本金、利率、利息的意义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然后通过例4让学生掌握计算利息的基本方法。

教学目标

1.知道储蓄的意义,理解本金、利息、利率的意义。

2.掌握计算利息的基本方法。

3.经历收集信息的过程,培养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

难点:正确理解概念,能解决与利息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思路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合作交流,探究新知→巩固应用,提升能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5分钟)

1.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一定很喜欢过年吧,因为过年不仅有好吃的,好玩的,还可以得到不少压岁钱。你们的压岁钱是谁在保管着呢?(引导学生想到储蓄比较安全,并且能够得到利息)

2.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了解储蓄吗?关于储蓄有哪些知识呢?这节课我们了解一下储蓄的知识。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20分钟)

1.引导学生自学教材第11页关于储蓄的知识。

(1)出示自学提示:

①储蓄的好处。

②储蓄的方式。

③什么是本金、利息、利率?

④利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2)检验自学成果,引导学生找出下题中的本金和利息。

课件出示:明明20xx年11月1日把100元压岁钱存入银行,整存整取1年,到20xx年11月1日,明明不仅可以取回存入的100元,还可以得到银行多付给的1.5元,共101.5元。

2.用储蓄的知识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例4,引导学生读题并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组织小组讨论:求2年后可以取回多少钱,就是求什么。

(3)组织学生尝试解题。

(4)组织全班交流,明确解题思路。

思路一:先求利息,最后求可取回多少钱。可取回钱数为本金+(本金×利率×存期)。

思路二:把本金看作单位“1”,先求出本金和2年的利息一共是本金的百分之几,再求可以取回多少钱。可取回的钱数为本金×(1+年利率×2)。

三、巩固应用,提升能力。(10分钟)

1.完成教材第11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14页第9题。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5分钟)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

2.计算利息时,存款的利率是年利率,计算时所乘的时间单位应是年;存款的利率是月利率,计算时所乘的时间单位应是月。

板书设计利率

例4方法一5000×2.10%×2=210(元)

5000+210=5210(元)

方法二5000×(1+2.10%×2)

=5000×(1+0.042)

=5000×1.042

=5210(元)

答:到期时王奶奶可以取回5210元。

培优作业1.刘亮有20xx元,打算存入银行2年。现有两种储蓄方法:第一种是直接存2年,年利率是2.10%;第二种是先存1年,年利率是1.50%,第一年到期时再把本金和利息合在一起,再存1年。选择哪种储蓄方法得到的利息多一些?

第一种储蓄方法:20xx×2.10%×2=84(元)

第二种储蓄方法:20xx×1.50%×1=30(元)

(20xx+30)×1.50%×1=30.45(元)

30+30.45=60.45(元)

60.45t;84,选择第一种储蓄方法得到的利息多一些。

提示:在累计存期相同的情况下,一次性存款比其他存款方式所获得的利息要多一些。

2.赵伯伯把一笔钱存入银行5年,年利率为2.75%,到期后取得275元利息。赵伯伯存入银行多少钱?

275÷2.75%÷5=20xx(元)

答:赵伯伯存入银行20xx元。

教学反思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为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公式计算各种情况下的利息问题。

微课设计点教师可围绕“利息的计算方法”设计微课。

2024年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充分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对含有小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进行脱式计算。

2.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引导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规范脱式计算的格式。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规律。

教学难点

运用运算规律进行脱式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小括号的知识。

你还记得58-(14+6)它的运算顺序吗?

58-(14+6)

=58-20

=38

学生在进行脱式计算时,提醒学生注意,用横线标出第一步的计算内容。把不参与运算计算的部分落下来。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也与小括号有关。(含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二、探究新知

(一)独立尝试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7×(7-5)(77-42)÷7

(二)根据学生板演,进行集体讲解。

总结运算规律。

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之处?

1都有小括号;都是两级运算;有乘除法,也有减法。

2含有括号的算式,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的呢?

算式里含有小括号的,我们一定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计算括号外面的。

在脱式计算时要注意在算式下面第一行落下没有参加计算的数和运算符号,在第二行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等号要对齐。

三、巩固练习

1.对比练习,发现小括号的作用。

课件出示练习题。

7×5-2 7×(5-2)

=35-2 =7×3

=33 =21

(1):左、右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小括号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

讲解:左面的算式没有括号先算乘法,再算减法;右面的算式有括号,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减法,再算括号外面的`乘法。

小结算式里含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通过比较发现小括号的作用可以改变计算结果不同,小括号还能改变运算的顺序。

2、先填空,再列综合算式。

在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基础上,设计有层次性的练习。在练习中不仅凸显小括号的作用,而且训练学生列综合算式的能力。这样既巩固了新知,也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024年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5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104页例3、“做一做”及第106页练习二十的第9题。

内容简析

例3安排了解决问题的内容,意在巩固学生已经建立的1千克的质量观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量能力。题目要求比较简单,但越简单可能越觉得无从下手,要引导学生转到对苹果个数的关注上,由此唤起学生已有的称量的经验。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感受质量单位,建立千克与克的质量观念,牢固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2.学生在实践、观察和推算的活动中,能够根据物体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量能力。

3.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建立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通过估量解决问题。灵活运用估量的方法解决问题,形成估量策略。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学生应用已学的质量单位的知识,通过估量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巩固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而且培养学生的估量意识,帮助学生积累估量的经验,形成估量策略。

2.本课时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与他人合作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猜谜语法:衣服有绿又有红,味道酸酸又甜甜,多多和它做朋友,小脸红红人人爱。猜一猜这是什么水果?(苹果)大家经常吃苹果,苹果有大有小,谁能估计一下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老师这里有20个苹果,大家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

?品析:猜谜语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老师借着学生的兴奋情绪,提出估计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的问题,为新授做好了引导。】

实践体验法:老师带来几个苹果,它们有大有小,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掂一掂,估计几个苹果大约有1千克。学生用手掂一掂苹果,交流苹果的.轻重大小,估计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然后教师出示例题3: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进入新课教学之中。

?品析:学生积极参与实践体验法,通过讨论交流,确认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为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估一估。

(1)对比自己熟悉的物品质量,估一估1千克苹果的个数。

(2)学生汇报。

2.称一称。

(1)小组活动:称1千克苹果并数一数个数。

(2)汇报各小组称重的结果,教师记录。

(3)观察记录的数据,从数量上发现规律。

(4)讨论:同样都是1千克苹果,为什么称出的个数会不一样呢?

3.提出问题。

(1)出示例3: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

(2)学生读题后汇报发现的信息。

(3)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估量。通过“知道了什么?”环节理解教学,注意突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估计。

师:要想知道20个苹果大约有多重,你可以用什么方法去估量?

预设一:

生:估一估每个苹果有多重,再算出20个苹果的质量。

师:这是一种办法。你估计一下一个苹果有多重?

生:200克。

师:那20个苹果就有20个200克。你认为计算起来怎么样?

生:用加法算比较麻烦。

师:那你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预设二:

生:先估一估1千克有几个苹果。

师:以你的生活经验,1千克一般有几个苹果?

生:5个。

师:那就可以每5个苹果放一堆。(用电子笔将5个苹果圈一圈。)这样的话,就是求什么?

生:20里面有几个5?

4.解决问题。

(1)通过阅读“怎样解答?”两个学生的对话,突出了估计的方法,即运用前面建立的1千克的质量观念作标准估出结果。同时,通过答案的文字呈现突出了估计的标准。

(2)引导学生按苹果大小的不同列式推理出20个苹果大约重多少千克。

(3)分组解决问题。

第一、二两组解决如果苹果1千克4个,20个大约重多少千克;第三、四两组解决如果苹果1千克5个,20个大约重多少千克。

(4)汇报交流。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掌握用竖式书写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方法和要求。

2、结合具体操作,理解竖式中每一步的含义,能对除法竖式作出合理的解释。

3、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除法竖式的正确书写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竖式中各个部分的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用小棒摆正方形,今天我们继续摆一摆,请同学们拿出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看看结果怎样?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1)能分几组,有剩余吗?(能分3组,剩1根)

(2)怎样列式表示?13÷4=3(组)……1(根)

(3)回忆一下,我们在学习加法、减法和乘法的时候,除了列横式之外,还可以怎么列式?(竖式)

没错,除法和它们一样,也可以写成竖式的,那么,怎么写除法的竖式呢?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3,出示除法竖式。

1、这道除法算式可以写成这样的竖式。(结合教材图片)像汉字“厂”的符号表示除号,除号里面的是被除数,一撇的左边写除数,商放在最上面,被除数下面写除数和商的积,横线表示相减,最后是余数。

也就是:4……商

除数……413……被除数

12……43的积

1……余数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竖式,你知道竖式中的每个数的含义吗?

预设:

(1)13表示一共有13根小棒,4表示每份分成几根,3表示13根小棒,每份分4根最终分成的份数。

(2)12表示分掉的12根小棒,就是4和3的乘积,1表示余下的一根小棒。

师生总结:除法竖式的一般写法分为三步:一除二乘三减。

2、指导学生练习书写竖式,师巡视订正。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学的除法竖式,大家会写了吗,我们是怎样写除法竖式的?我们回顾一下。(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说一说写竖式的步骤以及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3、师:如果有16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结果怎样?竖式怎么写?

学生动手分小棒,然后集体讨论,反馈信息。

预设:

(1)16根小棒正好分完,没有剩余。

(2)可以写算式16÷4=4(组)

(3)它的竖式可以仿照前面的方法来写,被除数换成16,除数不变,商是4,除数和商的积是16,这里没有余数,相当于余数是0,表示没有余数。

4

416

16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第1、2题。

指导学生分别拿出11、12根小棒,每3根一组分一分,根据分得的结果,确定商和余数,然后书写除法横式和相应的除法竖式,先写在书本上,然后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十四”第3题。

用小棒代替棒棒糖,分一分,写一写竖式,师根据学生反馈板书,然后指名说说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的收获是什么?

[板书设计]

认识除法竖式

4……商

除数……413……被除数

12……43的积

1……余数

2024年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认识和掌握看钟表的方法,认识时间单位“小时、分”及其进率,培养初步的时间观念。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包括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钟面模型)和阅读课本的能力。

3、使学生知道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提高抓紧时间、勤奋学习的自觉性。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听录音。

师:新课前,请大家听一段录音(播放音频:时间的脚步)。谁能听出这是什么声音?

生:这是钟声。

师:对。这是时钟行走时发出的声音。我们要学习时间单位,就要认识钟面。

2、师:下面介绍三好学生小芳姐姐每天主要的学习活动内容及时间安排。(分别出示图片"起床图"、"上课图"、"活动图")

请大家仔细观察,按顺序说出每幅画中小芳姐姐在做什么?她是在几点钟开始的?(教师在学生每回答完一幅图后,作出必要的补充和更正。)

(1)小芳姐姐每天上午6时半起床,一分钟也不拖拉。

(2)小芳姐姐上午8时正准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认真学习。

(3)小芳姐姐每天下午4时参加课外锻炼,增强体质。

师:大家要向小芳姐姐学习,更好地安排和掌握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做时间的小主人。

二、学习新课

1、师:人们为了掌握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发明了时钟。

2、观察时钟。教师在黑板上挂出一个时钟(或演示动画"认识钟面"),用投影仪出示放大了的钟面投影图,要求学生结合自制的钟面模型,观察、了解钟面上各个部分及其名称。

请学生自由发言,要求知道:钟面上有1~12共十二个数,以及它们各自的位置。每个数之间有5格,一共有60格。钟面上有两根指针,长的是分针,短的是时针。

3、观察、思考和讨论。

(1)钟面上这两根指针是怎样走动的?

教师演示,得出分针和时针在钟面上是同时、同方向、不同速度地行走。

(2)分针与时针是怎样表示时间的?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61页末段。理解“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一小时,分针走一格是一分钟”的结论。

(3)两针行走时它们的关系怎样?

2024年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先乘除后加减”。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正确理解和运用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2、理解规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学质疑

1、说出下列每题计算的第一步。(出示幻灯片)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将在上节课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混合运算。

二、互学释疑

1、探索混合运算的顺序。

(1)理解题意,解决问题。

出示主题图,请大家仔细观察,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想一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列式计算?

(2)学生尝试计算并交流。

小组交流:是先算7+3还是先算3×4?

7+3×4

=7+12

=19

师:请大家回过头来想想“跷跷板乐园里面一共有多少人?”可以用这个综合算式计算吗?为什么?

比较:4×3+7的运算顺序和7+3×4,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当综合算式里有乘加时,无论乘法在前还是乘法在后,都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2、完成“做一做”

请说说是什么样的混合运算,它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呢?应该先圈哪一步?

三、测学提升

1、根据刚才的混合运算顺序,想一想,它们都是遵循什么运算法则呢?

齐读幻灯片两级运算的运算法则。

2、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板书:

两级运算

7+3×4

=7+12

=19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redian/jiaoshiwenan/08lzwr.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