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励志 >励志人物 >

萧何人生解读

萧何人生解读

 萧何:知我者,谓我心忧

  萧相国名何,汉初三杰之一。作为刘邦的贤内助,他在楚汉相争之时留守关中,镇国家、抚百姓以等待汉王凯旋归来,使得汉王无后顾之忧,才能全力以赴与楚军作战以图天下。他自跟随刘邦以来展现出种种才华,从奋起抗秦到楚汉风烟,不知立下了多少汗马功劳,深为刘邦器重。刘邦称帝之后,甚至力排众议,册封从未上过前线的他为"开国第一侯"。

  萧何位居丞相,仍然鞠躬尽瘁。"为国之忠"令其同事夏侯婴也深感叹服,月下追韩信的那一次,夏侯婴说:"丞相荐贤,为国之忠,不辞山险,不恤劳苦,夜深至此,真宰相也。""宰相"相当于现在的"总理",想起周总理死时尚有百姓十里长街相送,而萧何死后却屡遭非议,焦点主要集中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上。这个成语出自宋·洪迈《容斋续笔:萧何给韩信》:"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是指同为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的成功与失败都是由萧何造成的。于是有人说他对朋友虚伪,对皇帝献媚。但是这些人都忽略了萧何的政治身份,可以说举荐韩信与谋害韩信都是出于身为丞相的职业道德,于他本人则是用心良苦。听到后人如此诽谤,萧相国若泉下有知,也只能一声叹息:"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萧何人生解读

第一节识时务者为俊杰

萧何与刘邦是同乡,当刘邦还是个平民的时候,萧何也只是沛县的一个小小官吏。不知出于什么原因,他多次以官吏的身份袒护当时还没有成器的刘邦。按理说刘邦不喜欢读书人,而萧何又是个机敏好学的,两人应该走不到一块儿。可是,萧何却三番五次地帮助刘邦,两人交情甚好。有一次,刘邦作为泗水亭亭长服徭役到咸阳去。那时的官员因公出差不像现在的公务员还有差旅费。他们得自掏腰包,或者请人赞助。刘邦是个穷光蛋,自然没有钱,只能求助其他的同事。许多平日与他同吃同喝的官员碍于情面都送了他三百钱,只有萧何送了他五百钱,刘邦为此十分感激。有人说萧何这是在做早期情感投资,那么他算是一个投资成功者。萧何以他的"慧眼"相中刘邦日后能做大事,于是鼎力帮助刘邦。事实上,萧何日后也确实得到了刘邦的涌泉相报。刘邦登上皇帝的宝座之后,即赐给了他"开国第一侯"的至高荣誉,另外还加封了他两千户,作为当时他那多于别人的两百钱的报答。

  但是,萧何绝非只有一般见识的贪图功利之人。他年轻时就通晓刑法律令,办起事来有条不紊,公务员考试成绩名列第一,这引起了正路过沛县办事的秦国御吏的重视。御吏想要向秦皇推荐重用萧何,萧何却再三辞谢,终于未被征调。此事并不表明萧何不想升官。他是个聪明人,为人办事总要看"头儿"是谁。他分析秦皇已不得人心,若是做了他的亲信大臣,也许非但不是件升官发财的好事,搞不好连脑袋都保不住。于是,他仍然当着他的小吏,静静观察天下风云变幻,等待时机,期遇明主,以施展自己的才华,忠君爱民。直到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沛县县令被造反的民众杀害,萧何便趁机向大家宣布,拥戴刘邦为新县令。刘邦一开始还谦虚推让,萧何便设占问之计,使刘邦无法推辞。刘邦称"沛公"后,常令萧何以丞都的身份办些公务。萧何一改往日对秦御吏的态度,对刘邦的差遣没有丝毫推托。

  后来,沛公率兵讨伐秦王暴政,一路攻城掠地进入咸阳。刘邦这个大老粗的将领们都争先恐后地去夺取秦国府库里的金银财宝,连刘邦都忍不住趁着空闲,跑到秦宫中去东张西望。当他看到秦宫中华丽的装饰,成堆的财富,还有一群群的美女,也不觉飘飘然起来,甚至想就呆在那儿不走了。此时萧何却显得行为异常,他不忙着捡钱,也不忙着看美女,而是急如星火地赶往秦丞相御史府,找到了秦朝有关国家户籍、地形、法令等文书档案,如获至宝般揣在了宽大的衣袖里。沛公被封为汉王后,任萧何为丞相,这些材料便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它使汉王得以全面了解天下的山川要塞,户口多少,财力物力的分布以及百姓疾苦等等现实状况。相比之下,项羽及其部下傻乎乎地把咸阳烧了,洗劫而去是多么愚蠢的行为。难怪刘邦在兵力上处于弱势,最终却能打败项羽,萧何在此事上功劳无限。

  第二节好男儿志在"后方"

  楚怀王有约在先,"先入关中者为王"。明明是刘邦先入的关,项羽却违背原约,自封为西楚霸王,把刘邦封往蜀汉偏狭之地为王。刘邦对此感到窝火,禁不住对手下大将说:"项羽这个家伙也太可恶了!竟敢背叛盟约还排挤我!我一定要跟他拼个你死我活。"樊哙、周勃、灌婴等人听了都跃跃欲试起来,各个摩拳擦掌。然而萧何却冷静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劝刘邦不要图一时的泄愤,他说:"您暂且在汉中称王,条件虽然差些,但是总比白白去送死强啊!"刘邦恼火地问:"怎么会是白白送死呢?"萧何回答说:"你现在的兵力根本不如项羽,如果要打也是以卵击石,失败的结局是明摆着的,这难道不是白白送死吗?现在项羽封你为汉王,虽然地方偏僻了点,但是总还可以求得生存。何况蜀中地势险要,一人当关,万夫莫开,最适合我们养精蓄锐了。你再想想,只要我们爱护百姓,广招贤才,万事具备,只等时机到来,同样可以争夺天下。何必逞一时之意气呢?"刘邦听了萧何的劝说,如梦中人被一语惊醒,连忙点头称是,几乎视萧何为宝贝,立拜他为丞相,欣欣然率军进入汉中,休兵养士,招贤纳士。萧何也兢兢业业地干着自己的后勤部长工作,《史记》记载:"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抚谕告,使给军食。"



汉二年,当刘邦正率领各路诸侯攻打楚军时,萧何留守关中侍奉太子,治理栎阳。他在后方忙这忙那,又制定法令,又建立宗庙社稷等办事机构,还管理户籍人口,征收粮饷,由水运供给前线军队。当听到刘邦弃兵遁逃的消息时,便赶紧征发关中的士卒以补充前线兵员的短缺。可谓日里万机,这几乎成为一个优秀总理的必备冠冕。

  汉五年,刘邦杀死了项羽,平定了天下,接下来面临论功行赏的问题。然而群臣争功,一年多过去了,分封都没有决定下来,效率够低的。原因是刘邦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想封他为酇侯,赐予他最多的食邑。但是群臣们不服,他们说:"我们在战场上冒着生命的危险与敌人拼杀,多的身经百战,少的也交锋了数十回合。而他萧何不过是动动嘴皮子,武文弄墨,功劳怎么能与我们相比呢?"谁知刘邦竟然为此生造了"功人"与"功狗"两个名词。他说:"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于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意思是:你们是披铠带甲,但是你们不过是那追赶猎物的狗,而萧何才是指示那狗的人,当然是萧何更高明。群臣们听了,心里都很不高兴。刘邦又补充到:"而且你们不过是三两人为我作战,萧何却是全族为我效力啊。"至此大臣们才不再说什么。

  终于大家都受了封,待到排位次时又起了争执。群臣们认为曹参身上受了七十多处伤,立功最多,理应排在第一的尊位。但是刘邦心里还是想把萧何排在第一,只是之前已经害得大家不高兴了,若再触犯,恐怕不好。正拿不定主意,这时关内侯鄂千秋进言说:"群臣们的议论都错了,像曹参那样勇猛善战,也只是一时的功劳。而你与楚军相持了五年,常常遇到挫折,要不是萧何坐守关中,你怎么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呢。你失军亡众的时候,是萧何为你征集候补兵员,这些都不是陛下你下命令让他做的,但他都能及时想到,多次赶上你丢失部下的紧急时刻。军队无粮,萧何便从关中运来。陛下虽然多次丢失山东的大片土地,而萧何总保全关中等待你,这都是万世不朽的功劳啊。怎么能以曹参的一旦之功凌驾于萧何的万事功劳之上呢?可见还是应当把萧何排在第一位,曹参次之。"这些话正好说到刘邦的心里去了。刘邦当即大喝一声:"好!"于是如愿以偿地封了萧何为"开国第一侯"。鄂千秋的马屁也算是拍着了,自己也得到了加封。而他说的那番话也可以当作萧何被授予"金牌后勤部长"荣誉的颁奖词了。

  萧何没有韩信的叱诧风云,没有张良的仙风道骨,可以说他是最接近平民的人。他的工作没有其他二杰出头露面得多,更没有他们的光鲜亮丽,但是没有他的幕后支持,又怎来舞台上的精彩登场?

  第三节我是人力资源专家

  如果朝廷里也举行颁奖晚会的话,那么萧何一定将是晚会上的大赢家,拿奖杯定要拿到手软。他在辅佐刘邦时,展现出来的另一大才干便是慧眼识英雄。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他之前识出刘邦混混外表下隐藏的天子之相,已证实了自己非凡的眼力。后来又看中怀才不遇,出身低微,曾遭胯下之辱,又受众人质疑的韩信,而且上演了一出"将举荐进行到底"的好戏。

  一日韩信往见萧何,韩信刚到堂下,萧何便已站到门外来迎接他,引他入堂内却不让座,只站着聊天。萧何说:"久仰大名,幸今相见。"韩信却气势汹汹地说:"本来我听说你们汉王圣明,丞相贤达,所以我不辞千里而来,谁知你们不过如此,我还是回我的老家去吧。"萧何有点着急地说:"如今才见得一面,你怎么可以以貌取人呢?"韩信说:"你连待客之礼都不懂,还充当什么贤达的丞相那?"萧何这才意识到他还让韩信站着是一件不礼貌的事情,于是延请他上座并且作揖道歉:"是我无知,失礼了,望恕罪恕罪。"韩信看这萧何为国求贤,倒是十分真诚,于是表示愿意效力。萧何连忙拱手相问天下之事:"愿贤士论天下之形势,决天下之安危,明天下之治乱,审天下之强弱,然后天下可图也。"好一个一连串的"天下",韩信也激动了起来,对此发表了长篇大论。萧何深以为奇,越想越觉得他是破楚元帅的最佳人选,夜里高兴得都睡不着觉,典型的"忧天下之忧"、"乐天下之乐"啊。人民有这样的好总理,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第二天,他就上奏汉王乞求重用韩信。汉王本来就十分信任他,问他要用何人,尽管报上名来。萧何一说韩信,汉王便笑道:"这个人我在沛县时就听说过了,他受过胯下之辱,还讨过饭,连母亲都赡养不好,他家乡的人都瞧不起他。丞相你要以这个人为大将军,恐怕三军不服,诸侯讪笑吧。如果项羽听说了,一定以为我瞎了眼呢。他不要的破鞋,我可不捡。"萧何不以为然,毕竟是读过诗书的,知道古之大将,多出身寒微。他反问刘邦道:"你怎么可以以门户论人呢?韩信虽出身微贱,但胸中所学实为天下奇人,若忽略不用,无异于失去和氏之璧,连城之宝啊。愿陛下听微臣之言,急用韩信,项羽可灭,咸阳可复。"刘邦有一点点动心,便召韩信来看了看,心下还是顾虑重重,便只给了他一个治粟都尉的小官做。工作范围也就是看管粮食,清查数目,这无异于让孙悟空去当弼马瘟。令人惊讶的是韩信这样一个"火箭筒"竟然面无愠色,当下即谢恩,倒是害得萧何惴惴不安起来。

  萧何盯上了这个人,不亚于猎头公司的努力。他访知韩信接任小官却也认真对待,心下甚喜,觉得此人非等闲之辈,可大可小,无往不可,于是更加坚定了自己极力保举韩信的决心。次日又去见汉王,恰逢汉王抱怨说昨晚做了恶梦,萧何便借此机会讲了一个故事,告诉汉王这是因为有人才而没被重用的缘故。汉王疑惑地说:"我素来爱惜人才,岂有不用之事?"萧何说:"眼前便是,陛下昨日让韩信去当治粟都尉,不是屈才又是什么?那样一个官位根本不足以尽韩信之才能。你这样是留不住他的。"

  果不其然,韩信于一日凌晨骑快马离开,萧何平日十分关心他的行踪,很快得到了这个消息,唬了一大跳,跟自家宝贝丢了似的赶紧去追。一直追到天黑了,月亮出来了,才远远的看见前面有一个人骑着马沿溪寻渡,连忙追了上去,发现那人正是韩信,便一把拉住他的马辔不放。后夏侯婴也追了上来,一同劝说韩信,韩信终被说服,卖俏的目的也达成了,便随他们回去。于是历史上便留下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

  韩信这次回来暂且住在萧何家里,两人相见恨晚,萧何准备第三次举荐韩信。次日一早,又去见汉王,汉王正生着他的气,以为他跑了。今得以见之,又喜又怒,嗔怪萧何去追韩信也不打声招呼。萧何也顾不了那么多,心中只有举荐韩信一事,便慷慨陈词道:"汉王,我去追韩信,实在是因为韩信这样的人才在我们国家已经很难找出第二个来。你还不重用他,除非你安于此隅,不想再与项王抗衡了。但是如果你还想向东发展夺得天下,那么非韩信不能啊。"刘邦说:"可是将军一职非同小可,张良曾答应给我们推荐一个合适的人才,如今推荐信还不知在谁手里,怎么能就轻易定夺呢?"萧何觉得此话在理,于是便说:"那么好吧,我们再待些时日,但是如果汉王不重用韩信的话,就连我的官职也一起革去吧,让我回老家好了,免得日后成为项王的俘虏!"如此这番汉王才认真考虑起韩信这个人来。萧何的"三荐一追"果然有成效,再加上韩信最终拿出张良予他的推荐信,刘邦终于拜他为大将,重加封爵。

  萧何要是活到现在,一定是各企事业单位的抢手货。他荐人之执着、之精准,可以注册高级人力资源专家认证了。他的权威性使孝惠帝亲自拜访探问,当时萧何已患有重病,生命危在旦夕。孝惠帝问他:"相国你若去世后,有什么人可以接替你呢?"萧何说:"了解臣子的莫若君王了,又何须问我。"孝惠帝又说:"那你看曹参怎样?"萧何叩头说:"陛下得到了最好的人选,我死而无憾了!"

  于是曹参接任了汉朝相国,并以他的业绩再次给萧何的知人之能颁发了一张隐形证书。百姓们为此都称赞道:"萧何制定的法律条条分明,曹参接任之后对此遵守而不改变,执行清净无为的政策,才使我们得到了安宁和统一。"可见一个伯乐的价值有多大!

  第四节战战兢兢伴君行

萧何很牛,可是一点牛脾气都没有。史记中记载他有三次听从别人的计策,牺牲自己的利益,为讨得刘邦的欢心,或只求明哲保身。在这三件事上,萧何显得有些懦弱。特别是最后一件,他"自污名以释君疑",更是令人不得其解。一个如此有贤能的人何以怯弱至此?这三件事情又是什么呢?

  汉三年,刘邦与项羽对峙京县、索亭一带时,打得不可开交,又担心"后院"起火,于是多次派使者慰问萧何,实际上是监视他。萧何正傻乐呢,有个姓鲍的辨出了其中真伪,便对萧何说:"汉王在外面风吹日晒,餐风露宿的,还有心思来慰问你,想必是他对你起了疑心。我为你打算,不如把你家里还能打仗子孙兄弟都调去军队供职,才能消除汉王的疑心啊。"萧何虽然半信半疑,但是其玲珑心肝细腻非常,思前想后终于把家里能胜任兵职的人都送了出去,这相当于是人质啊。刘邦果真被哄得十分开心,慰问的次数也减少了。

  浩荡乾坤浩荡路,济世伏魔多!汉十一年,陈豨反叛,高祖出征欲平定叛乱,不料韩信在关中造起反来。萧何便与吕后密谋如何杀死韩信。那时韩信称病拒绝入宫,惟有萧何的话韩信还信三分,于是萧何几句话就把他骗到了宫中,吕后已埋伏下武士,韩信一来便遭到五花大绑,接着便是灭顶之灾。高祖听说,心里的那块巨石终于放下了,为感谢萧何,又给他升了一级,拜他为相国,加封五千户,还给了他一支相国卫队。

  萧何计诛韩信,又是无可奈何之举,耳边还回响着韩信死前对他的呼救,已经感到唇亡齿寒、内心酸楚。许多同僚却来道贺,惟有召平一人独来哀吊,他说:"相国,你的祸患就要开始了,皇上在外作战那么辛苦,你守在后方又没有生命危险,他还给你配置卫队,这不是在试探你吗?显然是韩信造反,他把你俩物以类聚了。你和韩信同为开国功臣,又是有过交情的。他在怀疑你呢。"萧何听了,轻轻摇了摇头说:"为臣忠心耿耿,只求天下太平,百姓安康,高祖却这样反复试探我,叫我如何是好,都说伴君如伴虎,如今我是骑虎难下了啊!"召平说:"你不用急,你只需婉言谢绝封赏,并把全部家产用于资助军费,皇上自然就高兴了。"这不是"裸捐"吗?若为一己之私而走到今天,萧何根本就走不下去了。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他还是听从了召平的建议,进行裸捐,这样的事情在当今是可以成为重大新闻的。

  第二年秋天,又来了一个鲸布反叛,旧戏重演。高祖出征讨伐叛军,仍时不时慰问萧何。萧何有过前车之鉴,再也高兴不起来,更加卖命地裸捐以求太平。谁知仍有一说客提醒萧何说:"你灭族之日不远了。"萧何惊愕地问道:"何以出此言?"那说客解释道:"你位居相国,功劳第一,已经没有前进的路了,再往前就是皇上了。而你又这样孜孜不倦地为民办事,身受百姓由衷的爱戴,高祖已经闻见你在民间的声誉比他还好呢,他不高兴了。"萧何说:"天那,那些都是我身为相国应该做的呀,做好了却惹来祸端,这可如何是好呢?"说客献计道:"高祖忌讳的就是你的名声比他好,如今你不如强买百姓田地,放些低利贷款以玷污自己的名声,高祖也就释怀了。"

  萧何就算有千万个不愿意,也不想以自己的身家性命去冒险。毕竟是学法律的,理智胜于情感。名声和性命这两样东西都很重要,他选择了后者,可是心里很痛苦。就像他觉得自己出卖了韩信也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一样,这一肚子的冤屈和苦水谁人了解呢?处于一人之下--压抑,处于万人之上--孤独,这位老者的处境多值得同情。他这一生收获的名和利不少,但也没听说他生前过得多么享受。他总是那么谦卑,忙碌却仍然遭到刘邦这只老虎无情的怀疑,可悲可叹!真是"山川载不动太多悲哀,黄沙偏要将痴和怨掩埋,一世的聪明情愿糊涂,一身的遭遇向谁诉……"

  第五节繁华过后成一梦

  萧何入狱了。在高祖平定鲸布叛乱之后,回长安的路上遭遇民众拦路喊冤,他们告发萧相国强迫百姓贱卖土地和房屋,数额达到了数千万。刘邦表面上大义凛然地答应民众,回去一定治萧相国的罪,心里却偷着乐呢。回京以后,萧何拜见,刘邦笑着对他说:"干得好,相国这才利民嘛!"于是把民众揭发萧相国的控告书拿给他看,还说:"你自己想办法向百姓谢罪吧。"萧何面露难色。其实他一直为此事耿耿于怀,贪污强夺本非他的本性,为了解除高祖对他的怀疑,才不得已出此下策。谁知高祖竟然说这样的风凉话,相国的心里像决堤似的,顿时将胸中真实的想法吐露了出来。他道:"皇上,长安地区本来就缺乏土地,被我抢去一些后,百姓所得的就更少了,如今您的上林苑有许多空地,不如开发出来让百姓种种粮食,收割剩下的麦秸和稻草还可以堆在林里,作为禽兽们的饲料呢。"谁知刘邦听后大怒道:"萧何,你是收了商人的贿赂才来帮他们求我的上林苑吧?"萧何有口难辩,落得个"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还被囚禁了起来。

好在萧何平日有个好友,人称王卫尉,他趁侍奉刘邦之时上前问道:"萧相国犯了什么罪?陛下要拘禁得如此严厉?"高祖说:"我听说李斯辅佐秦始皇的时候,有功劳都推给主上,有过错都自己揽着。如今相国一定是受了奸商的贿赂才来求我的上林苑,他这样献媚于群众,要是被百姓知道,还以为他胜过我呢。所以我把他铐了起来,治罪于他。"王卫尉说:"皇上,为民请愿是丞相份内的事,怎么能就怀疑是他收了商人的钱财呢?况且陛下过去与项王交战了数年未归,陈豨、鲸布叛乱时,您亲自率军去平叛。萧何留在关中,若是稍有私心,一摇脚,函谷关以西就不属于您了。他那时不图利,现在还来图这种蝇头小利吗?况且秦始皇正是因为听不到自己的过错才失了天下,李斯那样又有什么好效法的呢?皇上不会怀疑相国到如此浅薄的地步吧?"高祖听了很不高兴,但还是赦免了萧何。相国已是上了岁数的人,一向谦虚谨慎,含冤入狱今遇赦免还赤脚认罪。看得刘邦都于心不忍,于是自骂为桀纣一样的暴君,称相国是贤相。

  萧何早已把功名看得淡薄,如今再得到称赞已没有喜悦。他身陷囹圄时,四面徒壁,黯然回想过去,觉得不过是繁华一梦,堪愁。后来他搬出了王府,专挑那种偏僻的地方购置房子,而且房子建好以后也不筑围墙,生活过得极为俭朴。比起以前的庭院深深,锦衣玉食反而让他舒坦了许多,不必再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江湖浪险,如今能够远离风波,实属万幸。于是他常告诫后代:"如果你们有贤能,就一定要学习我的俭朴。如果没有贤能,那么也不用愁会被强势人家抢夺了去,相安就好。"完全没有个性锋芒的老好人,应该算是"三杰"当中心底感到最悲哀的一个。

  孝惠帝二年,萧相国逝世,谥号"文终侯",幸而他的后代可以承袭其侯爵的封号。然而有四代因犯罪而被黜资格。但是每次断绝了继承人时,天子们总是要再寻找萧何的后代,续封为酇侯。萧何创立了家族品牌,是其他功臣都无法相比的,就算他晚年觉得浮华若梦,然而这梦也是令人欣慰的。





标签: 萧何 解读 人生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lz/renwu/zv65.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