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职场 >工作报告 >

遵义市2020年全市和市级预算执行情况及2021年市级预算草案的报告

遵义市2020年全市和市级预算执行情况及2021年市级预算草案的报告

遵义市2020年全市和市级预算执行情况及2021年市级预算草案的报告

(2021年2月25日在遵义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遵义市财政局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2020年全市和市级预算执行情况及2021年市级预算草案提请大会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0年全市和市级预算执行情况

2020年,全市财政工作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落实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决议,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决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统筹兼顾稳增长、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需求,为落实“六稳”“六保”任务、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年初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了全市和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的目标,预算执行中受宏观经济下行、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预期目标难以实现。经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三十五次、三十六次会议审议批准,对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市级预算收支进行了调整。

(一)全市预算执行情况

1.财政总收入。完成收入924.75亿元,为预期目标的110.1%,比上年增收125.79亿元,增长15.7%。

2.一般公共预算。完成收入258.66亿元,为预算的101.4%,增收4.21亿元,增长1.7%。其中税收收入191.69亿元,下降7.9%,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4.1%;非税收入66.97亿元,增长44.9%。完成支出755.49亿元,为预算的98.7%,比上年增加8.29亿元,增长1.1%。

3.政府性基金预算。完成收入369.35亿元,为预算的150.2%,比上年增收54.43亿元,增长17.3%。完成支出443.95亿元,为预算的208.7%,比上年增加192.46亿元,增长76.5%。

(二)市级预算执行情况

1.一般公共预算。完成收入76.45亿元,比上年增长22.8%,增收的主要原因为政府调度增加资产处置收入15亿元;其中税收收入43.61亿元,比上年减收3.09亿元,下降6.6%。完成支出142.5亿元,比上年增加14.68亿元,增长11.5%,增支的主要原因为政府注资企业应对重大风险。

2.政府性基金预算。完成收入26.63亿元,为预算的91.4%,比上年减收10.15亿元,下降27.6%。完成支出51.64亿元,为预算的96.6%,比上年增加14.33亿元,增长38.4%。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完成收入0.29亿元,为预算的403.3%,比上年减收0.24亿元,下降45.2%。完成支出0.13亿元,为预算的2272.7%,比上年减少0.36亿元,下降74%。

4.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完成收入103.07亿元,为预算的106.7%。完成支出78.68亿元,为预算的92.2%。

以上相关数据详见附表。

(三)政府债务情况

全市年初存量政府债务余额1458.3亿元,年度新增政府债券196.38亿元(其中:一般债券34.82亿元、专项债券161.56亿元),年末存量政府债务余额1654.68亿元。市本级(不含新蒲新区)年初存量政府债务余额172.02亿元,年度新增专项政府债券24.85亿元,年末存量政府债务余额196.87亿元。全市各级均未超过规定债务限额。

2020年,全市通过预算安排还息54.3亿元,其中通过一般公共预算安排一般债券利息39.07亿元,通过政府性基金预算安排专项债券利息15.23亿元。市本级(不含新蒲新区)通过一般公共预算安排一般债券利息4.84亿元、出租车经营权有偿使用费清退融资应付本息1.07亿元、公立医院化债贴息0.36亿元、“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本息0.27亿元,通过政府性基金预算安排专项债券利息1.76亿元。

本报告数据为财政快报数,待2020年市级财政决算编制完成后,依法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查。

二、2020年全市财政主要工作

(一)抓调度促收支,扎实推进“六稳”“六保”。一是强联动促收入。财政、税务和非税收入执收单位共享征管信息、共商征管措施,密切配合落实中央、省减税降费政策,以减税降费的“减法”换取释放市场活力的“乘法”,不断夯实税源基础。紧盯年度目标,科学研判形势,细化分解责任,序时调度进度,强化征管合力,突出烟、酒、房地产、“扫黑除恶”罚没资产等征管重点,加强税收和非税收入催缴入库,确保应收尽收、颗粒归仓。全年财政总收入增速在全省市(州)位列第一。二是强约束严支出。严格落实国务院过紧日子、苦日子要求,调整支出投向,优化支出结构,压减一般性支出22%,切实降低政府运行成本。市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0.38亿元,同比再降52%。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严格资金约束,切实防范支付风险。出台《市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从预算安排、执行审批、预算调整三个环节强化专项资金管理。印发《进一步加强预算执行管理切实防范支付风险的通知》,从预算指标管理、财政资金拨付、资金用途调整等方面强化预算执行管理,实行项目资金分级审批、大额资金拨付报备审批、库款清算沟通等制度,强化库款流量预测,严守库款拨付保障顺序,优先保障基本支出和基本民生。三是强绩效保直达。以“六稳”“六保”为着力点,落实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要求,将预算绩效贯穿项目筛选、资金拨付、使用管理全过程,紧盯指标下达和支付进度实行动态调度和进度督查,确保抗疫特别国债和中央财政特殊转移支付资金在最短时间直达基层,尽可能增强县级财政基本保障能力,直接稳岗惠企利民拉动经济增长。全市共收到直达资金130.41亿元,已支出127.55亿元,支出率97.8%。

(二)补弱项保民生,支持脱贫攻坚收官。一是聚资金保重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资金保障2020年市政府确定的民生实事支出。按照市委五届九次全会要求,统筹白酒、辣椒等专项资金0.3亿元,支持全市绿色食品工业发展。继续安排重大项目前期经费1亿元,支持重大民生项目谋划和招商引资。二是补短板促脱贫。落实“四个不摘”要求,聚焦“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市级统筹安排8.5亿元用于“三农”、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主战场。延续安排绿色产业扶贫投资基金资本金1亿元,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入农业产业,助力脱贫攻坚。8个贫困县统筹整合涉农资金22.99亿元,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和“一县一业”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市投入3.6亿元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小康寨行动,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公路和“组组通”公路日常维护,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三)战疫情迎大考,保障经济平稳运行。一是多方统筹保投入。通过整合专项资金、动用预备费、争取上级支持等途径,全市投入抗疫资金11.73亿元,确保抗疫工作运转、防护物资、患者救治、医疗设备、核酸检测试剂、医务补助等经费需求。制定疫情防控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强化支出审核和资金使用动态监控,规范防控资金管理使用,保障全市疫情防控工作有序开展。二是便捷采购保物资。坚持特事特办原则,开辟抗疫物资政府采购“绿色通道”,从采购预算、报备审批、资金拨付、支付审核等进行全流程优化简化,确保发热门诊设施改建、抗疫物资设备采购、应急药品购买等工作无障碍落实。同时,市级还投入资金0.35亿元,用于大豆、粮油、冻猪肉等物资储备保障,尽力保障居民生活不受影响。三是政策支持促复产。制定应对疫情促进企业平稳健康发展支持企业复工复产财政奖补政策,对未纳入中央、省级财政支持的疫情防控重点企业给予贴息,推动企业生产尽快步入正轨。发挥财政职能作用,适度提前发放公职人员工资刺激社会消费,推动餐饮等第三产业快速复苏。

(四)聚合力化债务,守牢风险防控底线。一是压实责任把牢“方向盘”。坚持依法合规原则,落实省政府推进化债决策部署,紧跟政策变化研究化债路径坚持“谁举债谁负责,谁使用谁偿还”原则,压实县(市、区)党委政府、市直主管部门、债务举借主体债务风险防控责任,把责任分解到单位、具体到项目、落实到岗位、细化到个人二是训督结合打好“主动战”。强化对县(市、区)、市属企业化债工作指导和业务培训,帮助债务主体研究和掌握化债政策,拓宽工作思路,增强化债战略谋划,提升化债战术水平,做足“厉兵秣马”功夫。坚持高位调度、协同作战、靶向施策、抱团发展,加强化债工作全方位督导,确保第一时间掌握工作动态、研究解决问题、防范化解潜在风险。三是精准施策连出“组合拳”。树立在化债中发展、在发展中化债的理念,借力省金控集团资源联动化债,协调在遵金融机构开展定向融资,共同发力帮助企业缓释风险。市、县两级成立融资、资产清理、“投转固”、“三角债”清理等工作专班,着力理顺债权债务关系减轻企业负担、完善资产手续发挥投资效益、盘活存量资产助力企业融资、争取专项债券拉动投资增长,多举措多方式防范化解债务风险。四是提早预判防范“燃爆点”。坚持用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定期梳理排查债务风险中的“燃点”“爆点”,严格落实风险防控半月报、工作情况月报、重大风险事项专报等要求,实时掌握、精准研判和及时处置债务舆情。

(五)推改革重监管,稳步提升理财水平。一是服务监管规范化。全面推进法治财政建设,严格规范财政执法监管,确保“行政权力进清单、清单之外无权力”。加快财政电子票据和非税收入收缴系统电子化改革,首期完成市本级和3个县(市、区)推广上线。规范政府采购备案审批,实现公开招标采购项目全流程电子化交易。推进会计记账机构核查备案,认真组织各类会计考试。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加强资产排查和管理盘活,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二是运行监控信息化。开展全市财政云平台建设,推进财政业务数据“聚通用”。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信息化,加强财政专户和预算单位银行账户规范化管理。深入推进财政预算执行动态监控,确保资金使用安全和流程可追溯。三是绩效管理标准化。制定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实施方案、暂行办法和操作流程,强化财政资金绩效全流程管理,扎实开展项目绩效自评、重点项目评审评价,有序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市级112个预算单位80.6亿元资金全部纳入绩效管理,实行预算管理和项目绩效目标同步编制审批。四是财会监督精细化。落实“双随机一公开”要求,围绕财经纪律、“三公经费”等执行情况,对市直预算单位开展重点检查。对2019年扶贫资金使用不规范专项治理发现的547个问题、脱贫攻坚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挂牌督战发现的116个问题整改情况开展专项督导。对2018-2020年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东西部协作资金实行全覆盖检查。强化教师工资和教育专项经费问题督查,依法保障教师待遇和教育经费投入。

总体看,2020年是财政工作极其困难和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造成财政大幅减收、脱贫攻坚“收官”刚性支出急增、政府债务风险防控步履艰难的严峻形势,我们坚决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始终坚持“稳”“保”为先、“防”“改”并重、化“危”为“机”的工作思路,沉着应对、主动作为、负重奋进、克难攻坚,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和民生保障,一手抓财政增收和风险防范,助推财政改革取得了新进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新提高,为全市经济平稳运行、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020年,也是全市实施“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五年来,我们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聚力推动经济发展可持续,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统筹固基本惠民生、保稳定防风险、推改革促发展各项工作。一是坚持激活市场促发展,财政收支迈上新台阶。全面实施“营改增”改革,推行减半征收地方“六税两费”等政策,累计为社会主体减免税费超过450亿元,激发了市场活力,促进了财政增收。全市财政总收入从432亿元增加到925亿元,年均增长16.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178亿元增加到259亿元,年均增长7.8%。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从473亿元增加到756亿元,年均增长9.8%。二是坚持全力攻坚保脱贫,改善民生取得新成绩。聚焦脱贫指标,各级财政投入资金近60亿元,全面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促进公共事业、农业产业、社会保障等全方位发展,农村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确保了我市在全省率先实现整体性脱贫,彻底撕掉了千百年来绝对贫困的标签。三是坚持统筹资源防风险,牢守底线彰显新举措。统筹用好政策、土地、资产、信息等各类资源,探索建立起政府债务举借全流程管理、偿债方案全口径覆盖、债务风险全天候掌控、债务问题全专班处置的工作机制,在国家融资政策大幅收紧、宏观经济持续下行的情况下,守牢了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四是坚持深化改革夯基础,规范管理实现新突破。落实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支出经济分类科目和预算管理一体化改革,深化预算管理体系、财政库款管理、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改革举措,基本建立起信息化、规范化、绩效化为核心框架的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管理体系。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市委坚强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和各位代表及委员加强监督、全力支持的结果,也是全市各级各部门和全市人民团结拼搏、只争朝夕、扎实苦干的结果。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全市财政工作还存在税源结构依然单一、收支矛盾愈加突出、风险防范压力较大、资金监管急待加强、绩效管理总体滞后等问题。我们将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直面挑战、科学应变,奋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三、2021年全市和市级预算草案

(一)2021年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之年。全市财政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省委、市委全会精神,落实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和财政工作会议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和新发展理念,立足遵义资源禀赋,加快现代财政体制改革,支持发展内循环助力双循环经济,为推进全市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作出新贡献,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二)2021年预算编制基本原则

——坚持实事求是、依法征收。强化四本预算衔接,统筹用好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地方政府债券等资金。推动税收和非税收入与减税降费政策相衔接,做到依法征收、应收尽收。深入挖掘财源潜力,盘活存量、用好增量。

——坚持服务大局、量力而行。严格预算约束,大力压减非刚性、非急需支出,确保“三公”经费只减不增,勤俭节约兜牢“三保”底线,做好“六稳”“六保”。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集中有限财力保障债务利息、民生实事等,提升财政资源配置效率,确保收支平衡,增强财政可持续性。

——坚持零基预算、注重绩效。深入推进零基预算改革,科学务实编制预算项目。落实“花钱必问效、有效多安排、低效要压减、无效要问责”要求,全面实施绩效全流程管理,加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取得更大实效。

——坚持科学谋划、防控风险。用好用足化债政策,科学谋划化债措施,缓释债务到期压力。坚决遏制债务增量,稳妥处置债务存量,严防变相举债融资,严控债务风险舆情,守牢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三)全市预算安排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50.97亿元,剔除上年15亿元一次性因素,增长3%;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62.7亿元,剔除上年对企业补助15亿元一次性因素,增长3%;政府性基金收入274.48亿元,下降25.7%;政府性基金支出208.03亿元,下降53.1%。

(四)市级预算安排

1.一般公共预算。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3.29亿元,剔除上年15亿元一次性因素,增长3%。加上级提前下达转移支付、市与县(市、区)体制结算收入、调入资金、债务转贷收入等,减上解省级支出、市对县(市、区)结算补助和专项转移支付、债务还本支出后,市级可安排财力为121.89亿元,相应安排支出121.89亿元,比上年减少5.6亿元(剔除上年对企业补助15亿元一次性因素),下降4.4%。

2.政府性基金预算。市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22.07亿元,加上级提前下达转移支付和债务转贷收入等,减调出资金、债务还本支出后,市级可安排财力为20.98亿元,相应安排支出20.98亿元。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0.24亿元,加上级提前下达转移支付,减调出资金,市级可安排财力为0.21亿元,相应安排支出0.21亿元。

4.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市级社会保险基金收入119.52亿元,加上年结余、上级补助收入、下级上解收入等83.3亿元,社保基金预算收入总量202.82亿元;社保基金支出预算安排86.75亿元,补助下级和上解上级等转移性支出3.78亿元、市级社会保险基金年终滚存结余112.29亿元。

以上四本预算收支详见《2021年遵义市市级预算草案》。

(五)地方政府性债务安排

全市预计争取省级转贷地方政府再融资债券资金220.09亿元,其中市级(不含新蒲新区)30.9亿元,全部用于偿还地方政府置换债券到期本金。市级安排偿债专项5.74亿元,用于支付一般公共预算安排政府一般债券利息、公立医院化债贴息、遵义垃圾项目贷款本息、“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本息等,政府性基金预算安排政府专项债券利息3.26亿元。

2021年各县(市、区)财政预算由各地人民政府编制并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汇总后报市人大常委会备案。

四、2021年财政工作重点任务

(一)聚焦财源禀赋抓增收。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充分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向经济增长要财政收入,以财政增收拉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立足遵义资源禀赋,强化财政要素保障,支持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快速发展;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优化,重点支持绿色食品工业发展,加大一县一业产业扶持力度,推动全市形成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提升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培育壮大税源增长新引擎。发挥财政资金刺激消费作用,支持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围绕批发业、房地产业、酒制造业等传统行业抓税收,强化征管堵塞漏洞,做到依法征收、应收尽收。加强跨年度收入统筹,提高年度间均衡性和稳定性。

(二)聚焦重大决策保民生。紧扣市政府确定的民生实事加强财力保障,对预备费、项目前期经费、招商引资等涉全局、管长远的项目足额安排资金。优化支出结构,兜牢“三保”底线,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障“三农”和巩固脱贫攻坚资金稳定投入,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统筹做好脱贫资产管理,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大“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行动资金保障,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增加群众幸福指数。支持落实就业创业扶持、困难学生资助、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常态化疫情防控等政策措施,加大科技创新、污染防治、应急救援、灾害防治和安全维稳等资金保障,推动建设健康遵义、美丽遵义、平安遵义。

(三)聚焦精准发力推化债。牢固树立财政可持续、周期可平衡理念,坚持以发展推化债、以化债促发展,抓实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工作,打好债务风险防范化解工作攻坚战、持久战,全力维护全市发展环境。继续压实债务主体防范化解债务风险责任,强化督导与培训,增强县(市、区)和市属企业化债主动性。加大土地收储和出让力度,充分利用省金控集团资源优势,大力协调各在遵金融机构,整合全市优良资源资产开展联动化债。推动走完“投转固”最后一公里,提升市属企业偿债能力。积极争取专项债券资金用于项目发展。完善债务常态化监测和风险评估预警机制,扎实抓好舆情管控。大力推进政府债务信息公开透明,以公开促规范、防风险。进一步加强日常监督管理,对违法违规举债融资行为,发现一起、问责一起、通报一起。

(四)聚焦制度机制强节支。严格落实《预算法》及新修订的实施条例,强化中期财政规划,健全预算管理制度,严格预算编制程序,落实部门和单位预算管理主体责任。加强预算支出与各类存量资源的有机衔接,提高预算完整性和财政统筹能力。坚持把过紧日子、苦日子的要求落实落细,精打细算、节用裕民,严把预算支出关口,进一步压减无实际意义的非刚性、非急需等一般性支出,推进财政支出标准化。深入推进零基预算改革,加强项目支出管理,建立健全项目入库评审机制和项目滚动管理机制。严格执行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加强预算执行管理切实防范支付风险等制度,实施预算执行、预算评审、审计查出问题、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挂钩机制,硬化基本支出、细化公用支出、优化项目支出,严禁无预算超预算列支,确保财政回归本源。

(五)聚焦改革创新提质效。进一步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实现财政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快财政信息化建设,扎实抓好财税大数据云平台应用,强化财政资金全流程监督管理,把宝贵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推广财政电子票据和非税收入收缴系统电子化改革,推进政府采购项目电子化交易。加大管辖记账机构的核查备案监管,营造积极健康的会计从业环境。加快建立符合实情的“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对重大项目开展成本效益分析和投入产出分析,强化事前评估、事中监督和事后评价结果应用,发挥绩效管理激励约束和导向作用,推动绩效目标、绩效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开。

(六)聚焦薄弱环节严监管。加快构建财会监督体系,实现财会监督制度化、常态化。落实“双随机一公开”制度要求,加强财经纪律执行、财政内控制度建设、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等督导检查,进一步规范部门预算编制、预算公开、预算执行、政府采购、账务处理,提升财政管理综合水平。充分运用扶贫动态监控等平台,加强扶贫资金使用的跟踪问效,重点加强专项扶贫、涉农整合、东西部协作等资金管理。完善直达资金管理机制,加大监督力度,增强直达机制的政策效果。加强资金调度和监管,严格落实保障教师工资补贴、教育专项和生态环保经费等政策要求,堵塞管理漏洞,筑牢资金安全屏障。

各位代表,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新矛盾、新挑战,我们将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特征,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落实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立足“2035看遵义”,苦干实干、创新突破,为加快建成红色传承引领地、绿色发展示范区、美丽幸福新遵义奋力书写好财政答卷!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zc/gongzuo/mxv2z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