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职场 >活动策划 >

城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方案

城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方案

一、背景

城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方案

古城小学地处庐阳区三十岗乡,因临近三国古遗址而得名古城,学校原校址在三国古遗址内,1997年,因教育布局调整需要,将校址迁至现在的陈龙村。20XX年,在区教育局推进农村教育发展的大环境下,我校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投入下,新建了一栋综合楼,改建了教学楼,建成了塑胶跑道和篮球场,配备了标准化的实验室、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等一系列专用教室,在硬件上已达到了城市化标准。学校改建以来,校领导积极谋划,使得学校的教学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素质也有了明显的进步。为了让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学校需不断去开拓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育,建立以三国文化为底蕴的传统文化教育,是适合学校自身特点的一种可持续发展。

我校地处三国古遗址边,距离新建的三国古遗址公园仅一公里,三国古遗址史称三国“合肥新城”。据嘉庆合肥县志记载,曹魏将军满宠为抵御孙吴军队而固守合肥,在合肥西三十里,建新城屯兵于此。曹魏视其为“淮右襟喉,江南唇齿”和“江南之首,中原之喉”,是曹魏抵御吴、蜀(主要是东吴)的“桥头堡”。魏明帝太和四年(公元230年),“合肥新城”破土动工,到青龙元年(公元233年),“合肥新城”基本建成。孙吴曾于公元230年、233年、234年、253年4次进攻“合肥新城”,均未取得胜利。直至公元280年,吴乌程候、暴君孙皓被西晋大将王睿活捉,宣告三国时代终结,南北军事对抗局面终于结束,“合肥新城”所肩负的战时指挥中心的历史任务也随之完成。被《三国志》多次提及的“合肥新城” 是一座固若金汤的“英雄城”,距今已有1773年的历史。它存在的50年,是可歌可泣、流光溢彩的50年。

三国遗址对于当地的影响颇大,而历史悠久的三国文化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在进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农村学校进行城市化演变的现在,将三国文化与时代相结合、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与学校自身相结合,让三国文化进入校园,让三国文化服务教育,发挥地域文化优势,从而实现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二、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落实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的要求。继续推进“捆绑”机制,结合学校所处的区域特点,将学校教育与三国文化相结合,以附近的三国遗址公园所承载的三国文化为突破口,提炼三国、《三国志》及《三国演义》中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文化元素。坚持与时代特点相结合,弘扬时代主旋律,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质;坚持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挖掘民族文化精髓,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责任感;坚持与地域特点相结合,突出学校的区域特色和育人功能;坚持与学校实际相结合,体现学生个性,营造和谐向上的文化氛围;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将“三国文化”纳入学校建设中,早日实现“以人文本,注重学生行为习惯培养,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把学校办成育人环境优美,教师队伍优秀,学生素质优良,办学条件一流,教育质量一流的现代化小学”的办学目标。

三、建设目标

总目标:以三国文化为切入点,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彰显学生的个性。将三国文化与学校建设相结合,通过创设良好的自然环境,形成学校的特有的环境文化。将三国文化与育人体制相结合,形成学校独特的思想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以提升学校的精神文化。

(一)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学生从小要有伟大的理想和抱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能力目标:通过三国文化的熏陶,提高学生大胆新颖的创造能力、灵活机智的思维能力、和谐相处的交往能力、自觉主动的学习能力,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三)行为目标:以三国遗址的发现和保护为着眼点,加强学生的绿色环保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培养学生的仁、义、礼、智、信等品质。以学生带动家庭,进而带动社区,发挥学校的辐射作用,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四、三国文化的内涵

三国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千百年来,对我国社会、文化、历史等方面影响深远,在民间广为流传,三国英雄一直活在老百姓的心中。

(一)英雄文化——三国文化的主旋律

三国是一个豪杰并起、英雄辈出的时代。汉末三国时期,波澜壮阔的争霸与兼并战争在华夏大地四面八方展开,社会各阶层整个被卷入大动荡、大改组浪潮之中,“名豪大侠,飘扬云会,万里相赴”。金戈铁马,风云际会的动荡岁月将曹操、邓艾、钟会,刘备、孙权、诸葛亮以及周瑜、鲁肃、关羽、赵云等众多英雄风流人物,从各个社会基层角落汇集到历史舞台中心,他们或以文治武功割据为王,或以智术谋略运筹帷幄,或以超绝武艺纵横驰骋,或以忠肝义胆为主献身,或以卓尔不群为人仰慕,其精神气质和行为方式都以“英雄”的风姿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一组组鲜明而难忘的人物群雕。从而造就了中国历史上蔚为观的三国英雄群体。他们也各自以其非凡文文韬武略谱写那一时代雄浑悲壮的英雄史诗,并成为千秋流传的不朽人物。

1、三国英雄层出不穷。三国时期,“英雄”几乎俯拾皆是,这一时代的“英雄”往往是指那些具有文韬武略和拨乱理国才干的诸侯以及卓越不群的名士。刘备、曹操、吕布、孙权、周瑜、赵云、吕蒙、陆逊等都曾被时人称之为“英雄”、“枭雄”。《三国演义》中曹操与刘备“煮洒论英雄”的佳话则更是脍炙人口,英雄崇拜与英雄自许成为三国时代一种普遍的社会精神时尚。

2、三国英雄志在高远。三国时人们面临社稷倾覆多事之秋,大多不喜清议空谈和穷经诵典,而是志存高远,少好任侠,广交豪杰,意气风发,不拘礼节,

3、三国英雄的气质风采。三国时期的英雄是那种典型的传统中国英雄形象,英烈刚毅、高大伟岸,气宇非凡。如诸葛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赵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关羽容貌伟俊威严,尤以美髯突出闻名。他们的气质风采影响了多少代人。三国文化中的英雄主义还表现在淡化礼教、豪迈自由的时代精神和悲壮、赤诚的精神气质。其中不乏悲歌慷概、震撼人心的英雄志士。曹操对洒当歌,横槊赋诗;诸葛亮悲歌梁父、抱膝长啸;关羽刮骨疗毒、饮酒谈笑;赵云血战突围、背雏救嫂;张飞雷吼长坂、吓退曹兵等脍炙入口的故事折射出的是一种豪迈磅礴的英雄伟男气魄。这一英雄主义精神还表现在强烈的重义轻生、重义轻利的侠义精神。桃园三结义、关羽不为曹操重金所留,过五关、斩六将誓归刘备的故事之所以流传甚广为人们津津乐道,实质上仍是传统文化侠义观念深入人心的反映。

三国是我国古典英雄主义精神奠基时代,既是对东汉沉闷黑暗社会的反击,又是人性自由的大展示,既是时势与英雄的风云际会,也是英雄建功立业淋漓酣畅、纵情发挥的时代。三国时代的英雄辈出以及整个社会对英雄的崇拜肯定,成为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一大亮点。

(二)智慧文化——三国文化的内在魅力。

三国文化的第二特征是它的智慧性。一部《三国志》记载了大量的智能之士安身立命、经邦济世之史实,而一部<<三国演义》也几乎大半部写的是智慧谋略,诸葛亮被誉为中国民族智慧的化身。三国文化中的智慧层面大致可分为三种,即政治智慧、军事智慧与人生智慧,是三国历史留给后世的一笔珍贵文化遗产。

1、政治智慧。中国古代政治智慧包括形势分析,政治预测。处理君臣关系、治吏理民、军政大事决策等诸多方面。三国文化中的政治智慧,首先表现在准确的政治预见方面。曹操“挟天子以令诸候”就是汉末三国初最成功的政治策略。《隆中对》即是青年诸葛亮对汉末三国天下形势的天才分析与预见。二是平乱称霸、理政理军的智慧谋略。曹操堪称三国人杰,连诸葛亮都膺服他的谋略过人。孙策、孙权父子也能正确审时度势,较早定鼎江左,成就东南霸业。三国文化中的智慧谋略成为后世政治家、军事家的一大智囊库,毛泽东酷爱《三国演义》早已众所周知,特别在革命战争年代一部《三国演义》几乎一直随他转战南北,不断从中汲取政治军事智慧谋略。

2、军事智慧。这在三国文化中有大量体现,《三国志》或详或略记载了许多运用军事谋略的真实战役过程,《三国演义》则可以看成是一部中国古代军事智慧的百科全书。曹操、诸葛亮、姜维、周瑜、陆逊、司马懿等都精通兵法,曹操、渚葛亮还曾注释古代兵书或著有军事理论著作以及发明攻守战阵等。曹操著有《孙子兵法集解》,诸葛亮精通战国兵书《六韬》,著有〈〈诸葛亮兵法》,创造了著名的“八阵图”,以及木牛、流马、十发连弩三种重大军事发明,被后世叹为军事科技奇迹。袁绍,曹操等则在战争平分别创造了“楼车”、“发石车”(“霹雳车”)大型杀伤性武器。在三国时期大小一百多次战役中,“心战、奔袭、设疑,离间、火攻、空城计、美人计、苦肉计等各种军事奇计纷纷运用,有时军事谋略和战术用法对战争的胜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生存智慧。汉末三国遭逢乱世,人的生存、抉择、发展、成败都是首要大事,众多的三国人物中,有的善于审时度势、审慎抉择终建辉煌功业,如刘备,诸葛亮、鲁肃、马超,司马懿,吕蒙、姜维;有的则或因性格偏激,或因抉择失误丧身殉命或终生暗淡无闻,如杨修、诸葛恪、钟会、田丰、沮授等。生存智慧的第一要素在于抉择,择业、择主、择偶、择友,都集中反映着入的生存智慧。这方面,诸葛亮的人生历程堪称是智者的人生选择,从择隐、择要,到择业、择主无不显示了其惊人的成熟与正确。与诸葛亮相比,杨修、田丰等人的命运悲剧同样令人深思,它从另一侧面反映了人生选择的失误以及智慧的误区。但即使是老谋深算的曹操本人,尽管为曹丕等奠定了曹魏帝业基础,最后却让更为阴险的司马懿篡夺了江山,也是始料末及的,用人的失察终于使其后代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三)伦理文化——三国文化的底蕴。

三国文化带有浓重的伦理性。这首先表现在魏晋以后长达一千多年的所谓蜀、魏“正统”之争,即三国两大政权的合法性问题;其次是三国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强烈鲜明的儒家伦理道德倾向,其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褒贬取舍无不以儒家仁、义、诚、信做为评价尺度标准。

1、仁。刘备,无论是作为历史人物还是作为演义人物,给人突出的印象还是“仁”字,“仁”是刘备成功的最大本钱。正因为刘备宽仁待人,所以能将诸葛亮、庞统,法正、关、张、赵、马、黄等一大批天下一流的文臣武将招至自己麾下效忠尽力,以弱小之势力打下西南蜀汉江山。曹操因误解而残杀吕伯奢一家,让人痛恨不已。加之他又逼献篡权,自然得不到后世好评。对暴政的批判与对仁政的褒扬是三国文化中一个显著的人文价值取向。

2、义。“义”是儒家学说最重要的伦理范畴之一,三国文化对“义”的褒扬格外突生,桃园三结义、关羽义归刘备、赵云义放曹操、陈登为义赴难、重义故事多不胜举。这其中又以关羽“义”的形象最为厚重。

3、信。推崇诚信,诚指忠诚,信为信义,是传统文化 “轻生死、重承诺”精神的延伸与升华。刘备,早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就说他“信义著于四海”;诸葛亮自从应允刘备出山后即守信重诺,坚定追随刘备南征北战。特别是白帝城接受先主托孤遗命后,更是忠心耿耿辅佐后主刘禅十二年,直到病逝五丈原前线,真正做到了“鞠躬尽力,死而后已”,堪称一生至诚至信。吕布则反复无常,欺陶谦、毁婚约,投刘备而攻徐州,叛附无定,最后殒命白门楼,颇受非议。三国文化中的诚信精神为后世称道,直到今天仍受人们肯定。三国文化的信义精神在青少年中仍有一定影响。

(四)三国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中国传统社会的急剧转型,源远流长的三国文化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主流社会对三国文化的需求已不再看重原有的主体价值成分,英雄文化日益衰落,伦理文化渐趋淡化,智慧文化转化成商战企业文化。一是三国文化融入企业管理,三国群雄争战较量中积累下来的经验智慧对企业管理决策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二是三国英雄们的故事则被制成各种版本热闹打斗的电子游戏卡通片充斥影像市场,成为娱乐消遣商品。三国文化经过现代社会的整合改造,终于完成了由古典到现代的过渡。

对三国文化的开发了除经济、旅游和商业方面外,弘扬其英雄主义精神、重振社会精神雄风,合理继承有益于现代社会的信义文化成分以及对青少年进行三国历史与道义、智慧与审美教育,仍将是我们传承三国文化任重道远的重大课题。

随着市场经济和西方文化的入侵,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受到严峻的挑战,党中央已经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提出要发展先进文化。先进文化从哪里来,既要向西方学习,也要发展本土的现代文化,更要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让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

三国文化中有许多好的东西,可以通过学校教育渗透进课堂和课外活动中。我校利用学校特有的资源和地域特色,将三国文化与现代教育思想结合,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将三国文化中的英雄主义精神、智慧文化的经验、伦理文化的诚信等适合现代教育的内容,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成为有较好传统文化积淀的,爱国、诚信、智慧、融通和富有社会责任感的现代化人才。

五、具体措施和办法

学校在充分论证实施方案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方式,提高教师以“三国”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意识,形成教师主动学三国、谈三国、研三国的氛围。并将日常的教学工作和班级管理工作与三国文化进行有意识结合。从而形成一套合理的三国文化教育体系。

(一)环境文化建设

从学校环境建设入手,将三国文化与我校实际相结合,形成具备三国特色的校园环境。

1、抓住三国建筑特点,对学校的大门、围墙等进行装饰,烘托三国文化氛围。

2、三国中的很多故事都蕴含的做人的道理,我们把三国故事和学生的成长需要相结合。对教学楼走廊、侧墙进行装饰,点面结合,让每一面墙说话。

3、让学校成为学生生活的乐园,随处可以学习到三国文化,用三国中的地名等为学校的景观和道路命名,并设立介绍发生在这些地方的故事的标牌等,丰富学生的三国知识。

4、校园内的每一块提示语标牌和警示标志都是教育的手段,抓住三国时期建筑特点,制作各种标牌,营造三国文化氛围。

5、利用三国人物建立班级文化。抓住三国中的人物特点,挖掘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选定一个人物为各班命名。并根据人物特点来制作文化墙,自行设计班徽、班训;各班还可根据自身选定的人物特点对教室进行布置,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班内还可以布置 “卫生角”、“图书角”“中队角”等,并将班内的墙壁、窗户进行美化。彰现班级的特色,达到个性与共性的和谐统一。

(二) 课程文化建设

古城小学在完成国家规定的课程和课时外,开发探索体现三国文化的校本课程。通过三国文化学习引导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以此为契机大力实施素质教育。

1、各学科渗透三国文化内涵,注重学科的渗透、融合。

语文课增设读三国时期的名篇名诗名句;选择适合学生读的三国类书籍,做到了解三国中的主要人物,讲一些简单的三国人物故事,学习相关的成语,谚语,歇后语,背诵一些著名的诗词,全面了解三国的精神内涵。音乐课增加了解三国时期的音乐背景,学唱有关三国的歌曲;《品德与社会》课挖掘《三国演义》中人文内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通过加强三国文化与学科的联系,使学校课程更加丰富和生动,更有利于学生和谐发展。

2、增设活动课程,体现三国文化

从学生兴趣爱好出发,建立的一种由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形态,课程主张给学生最大的学习选择权和活动自主权,满足他们自主学习的要求。使学生了解自我的兴趣爱好、能力特质,形成自我发展的目标、促进自我规划的实现。学校在每周五下午开设选修课程,打破年段、打破班级,以活动组为单位进行活动。激发学生从三国文化中汲取营养,为我所用。

开设经典诵读班,阅读三国时代的名篇佳作,要求低年级学生人人阅读三国故事图册和拼音版《三国故事》,中年级学生人人阅读少儿版《三国演义》,高年级学生人人阅读《三国演义》原著;开设泥塑班,让学生抓住三国人物、建筑等特点,动手捏一捏,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开设科技兴趣班,复制三国战争中的一些兵器等,培养学生对科技的探究能力;开设三国特色的体育兴趣活动课,如射箭、队列转换、击剑、武术等,教育学生就要从小锻炼身体。并以三国演义为基础,编写自己的校本教材,逐步形成三国文化的特色课程。

3、 开展专题教学活动。教师熟读三国,正确掌握三国文化的精神内涵,指导开展教研,在学校网站设立“三国文化特色论坛”。

(三)活动文化建设

三国是一个充满了创意与内涵的时代,是一个不断迸发出智慧火花的时代。神机妙算、运筹千里的谋士与横刀立马、决战关前的猛将,共同打造了诸多精彩绝伦的战役,也留下了许多经典故事。这使得三国变成了一个宝库,我们可以从中挖掘出无尽的资源,提炼“三国”精神,打造“三国”特色校园文化。

1、走近三国。

全校师生通过读书活动,了解三国历史;走进三国遗址公园,品位三国文化;听易中天《品三国》,感受三国魅力。

2、认识三国人物

通过三国人物智力问答、制作三国人物书签、三国人物泥塑展、三国电脑游戏大赛活动培养学生对三国的兴趣,增强对其人物的了解。

3、了解三国故事

举办三国诗歌朗诵会、三国成语歇后语接龙、讲三国故事、三国故事表演、“我做三国小导游”等活动增强学生对三国故事的了解与喜爱。

4、感悟三国精神

进行三国故事创编、三国童谣创编、“我眼中的三国”绘画大赛等活动,促使学生感受三国文化的内涵,增强学三国、品三国、爱三国的自主性。

校园文化建设体现在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等各方面,只有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才能培养和谐发展的师生,才能推动学校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古小人将会秉承传统文化的精髓,不断创新,为打造示范性强、办学特色明显的品牌学校而努力。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zc/cehua/2o2o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