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实用文 >观后感 >

精选电视剧《蜗居》的通用观后感范文三篇

精选电视剧《蜗居》的通用观后感范文三篇

在房价飙升的背景下,每一个家庭甚至每一个人都不能独善其身,《蜗居》写的就是关于这个话题的,以下是本站小编整理的精选电视剧《蜗居》的通用观后感范文三篇,希望对你与所帮助。

精选电视剧《蜗居》的通用观后感范文三篇

电视剧《蜗居》的通用观后感范文

1弱者海藻——作为一个幼年生活平淡而幸福的我,身上也带有很多海藻的弱点,因此更应以此为戒。海藻的弱,对人生没有目标、没有追求、没有规划。同时,依赖感非常强,因此几乎不会、也本能的不会去想自己解决问题。作为一个从小受人习惯了受人照顾的人,长大后仍然习惯于在任何困难中第一个去向亲人、爱人求助,永远首先的是无助而忧郁的眼神。这样的人,即使是皇家子弟,也只能是南唐后主。

不论你遇到怎样的困难和逆境,首先想到的是收起悲伤和颓废,首先要自己去独立解决问题。

2缺乏规划的勇者海萍——海萍无疑,能够算作一个勇者。自幼作为一个如母的姐姐角色,养成了有担当、有闯劲、独立自主的性格。但是显然,起码剧终为止,但不能算作一个智者或者说强者,而仅仅是“蛮勇”,她也缺乏更明晰的目标和清晰的、理智而条理的人生规划。她留在江州,并不是因为其有明确的远大目标而选择江州作为一个最佳的实施平台,而仅仅是觉得这里“似乎”更可能有所成就,源自人云亦云得出的“似乎应该”大城市有更多的机会、更宽的眼界,但是她要什么样的机会、那些机会对他有用哪些没用?更宽的眼界中哪些是她应该甚至必须去看的、哪些是无关紧要的、甚至哪些是瞎耽误功夫的,她没有规划。一个规划,首先源自清晰的目标。中国的教育体系,首先没有能够帮他确立一个清晰的目标,她甚至大学的专业、在剧中从来没有用上过,只能含糊地说在大学“学到了方法”。没有明确的目的,自然谈不上清晰的路线规划。这个责任,一半在自己、一半在文化和社会。她如最终能有所成,更多的的确应归功于阴差阳错的机会和个人的一点素质(毕竟能考上名牌大学说明这个人不会太笨)。由于她的这种素质,我想大成不会有吧,剧情中看,能有一定的成就,在时代大潮中搭到一班车。

3中庸者苏醇——没有什么大志向,也谈不上对于虚荣繁华有什么向往,仅仅因为爱人留在江州。苏醇显然是一个中庸者。但是他的性格,也许同样会有所成就吧,最终可能会是和海萍差不多类似的成就。他们,只要中国还能如此发展,他们就会有个小康甚至大康之家。但是国运若不行了,他们会和大多数大众一样,显然是不能够抵御——他们不是发国难财的人。

4有规划的强者宋思明——宋思明自然不能算个善者、智者、贤者,但是的确能算个强者。他还仇日,同时他也成功的扮演了一个使中国之所以弱于日本的一个蛀虫。不过他身上有着我们“出来混”应该学习的一些品质——明晰的目标(他的可能是邪恶的)、清晰的步骤规划、有规划下的有步骤的有勇气的有决断的有方法的行动力、危机处理时候的沉稳和理智。这些,只能说,是一个“出来混”并努力有所成就的人的必要的素质,至于成为华盛顿还是秦桧,这就要看别的一些东西了。

电视剧《蜗居》的通用观后感范文

要说制作水平,电视剧《蜗居》也不是特别突出。它之所以火,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肯定是抓住了社会的敏感之处。就《蜗居》的主题来看,就业、买房、房奴、小三、婚姻、恋爱等近年来的热点话题,都被它包含进去了。其实,这些现实生活里的主题,只要能够被真实的呈现,就一定会引起共鸣。这正是《蜗居》成功的秘诀所在。不过稍加分析可以看出,这些主题词又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被某种普遍性的社会心理或者叫时代精神紧密的串联在一起。

从剧中人物的悲喜经历以看出,他们的选择无不是在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其实这正是我们这个市场经济与个人主义时代的精神风貌。与集体主义时代不同,在普通老百姓眼里,最具普遍性的社会心理只能是这一种:对幸福的追求。不管是海萍、苏淳夫妇努力工作,攒钱买房,还是海藻与宋思明不顾现实阻力选择在一起,这都是为了他们各自心目中的幸福。当然,对于幸福怎么理解,他们都有各自的理由。我们现实中的人也都一样。

有意思的是,剧中的海萍常常以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态发牢骚,说自己如此如此都是被生活逼的,要是重来一次,会如何如何不同等等。甚至在苏淳被关进公安局后,还后悔当初不该选择留在这个大城市,不该一门心思为了买房。不过,按照经济学里的显示性偏好理论,人们真正的偏好是通过他们的行为而非语言反映出来的。这样看来,海萍也仅仅是发牢骚而已,她的诸多选择正是她最喜欢的,在她自己看来,也是追求幸福的最佳路径。

其实不光是海萍,即使是最令人同情的海藻也一样。没人用强力迫使她非选择宋思明不可,事实上那都是因为她自己喜欢。但从她们的坎坷经历也可以看出,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东西并不意味着幸福。反过来说,如果不幸福那也不能归咎于对自己偏好的选择。幸福作为一种主观感受,它还与一个人的欲望有关。欲望越大就越不容易得到满足,从而也就越不容易感到幸福了。

看《蜗居》让我想起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的幸福方程式:幸福=效用/欲望。在这个方程式里,效用是个人愿望的满足程度。欲望是一种缺乏的感觉与求得满足的愿望。可以看出,幸福取决于效用与欲望的相对大小。如果欲望很大,离现实很远,而当前的满足能力又达不到,那幸福值就很低了,甚至为零。这正是《蜗居》里以及现实里的房奴们的问题所在。海萍偏要在大城市拥有自己的房子,而经济能力又捉襟见肘,总是感觉不幸福也不足为怪。

对于海萍们来说,追求幸福有两条路:要么增加效用,也就是加倍努力工作挣钱,然后买房;要么降低欲望,也就是租房住,不要求非买房不可。前者就是积极进取的奋斗,而后者虽然显得消极不上进,但在很多情况下也是必要的。欲望无限,如果不加以控制,它会过度膨胀,最终别说幸福,可能连性命都将不保,这不就是宋思明们走的路么。

电视剧《蜗居》的通用观后感范文

* * 平平淡淡才是真,喜怒哀乐点点滴滴汇聚成生活的涓涓细流,海萍与苏淳之间平实又略显无味甚至偶有争吵与不快的婚姻生活或许真正彰显了生活最本真的面目,它并不完美,甚至与美都没有丝毫半点的瓜葛,更谈不上惊心动魄,恰恰是因为如此,才更显得安全,或者乐观一点,则是一种于细微处,宁静时,才能体会得到的精致与细腻,就像是墙角处默默开放的紫色蔷薇,或许我们的眼睛早已被周围张扬而又炫目的色彩所诱惑,甚至我们习惯于忽略这种毫不起眼的春色,但它却在那个角落里依然故我地吐纳一生荣枯,直到善于发现懂得欣赏而又期待美好的有心人将它小心翼翼地捧在掌心,虔诚地分享。人的一生真正能够拥有的切切实实属于自己的东西其实并不多,尤其是对一个女人来说,等到有一天,朱颜老去,青春不再,那个时候,什么最珍贵?什么最难得?那就是陪你吵吵闹闹欢欢喜喜安度流年的,唯一的知心爱人,他就是真正爱你的人,他能够容忍你的任性坏脾气,分享你的幸福与开心,抚慰你的忧伤和痛楚,时时刻刻伴随你身边,听你絮絮叨叨生活的流转与琐碎。

所以,一个女人要珍爱自己,替那个爱你的人呵护他的另一半。当然,现实生活中总有形形色色的东西长着一副迷人的样貌来偷取你的纯真与诚实,比如金钱,权势,地位,我不排斥对这些方面的追求,但如果以情感来交换,或许满足了一时的虚荣,那么,接下来可能就要拿一生孤苦来买单。人不能贪多,什么都想要,结果往往什么也得不到。造化总是在弄人。所以,女人的路,尤其是情感之路,还是要

走得正常一点,踏实一点,稳健一点,这样才能够久远。当然,也不妨碍在甜蜜的爱情中,幸福的婚姻里,和你的另一半,忙碌着,快乐着,开心着,憧憬着,去争取明天的富足安康,那该会是一件很满足的乐事,像是春日里,阳光下的,两只勤勤恳恳的小蜜蜂,蓦然幻化成那斑斓的蝶,相携着,飞上飞下,飞左飞右,忽东忽西,来来回回,吸允着醉人的秋色春光。只要心是快乐的,满足的,那就是幸福的。

当现实邂逅浪漫,依然美丽如初。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syw/guanhougan/6wz86.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