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实用文 >观后感 >

入殓师电影观后感5篇

入殓师电影观后感5篇

通过写观后感是可以让我们的思想得到提升的,通常人们欣赏完一部影片后,肯定有不少感受,可以书写一篇观后感,本站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入殓师电影观后感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入殓师电影观后感5篇

入殓师电影观后感篇1

听到轻轻的敲门声,我知道调律师来了,打开门是一个二十三四岁模样的小伙子,他一边很有礼貌地向我问好,一边把自带的布鞋套往脚上套。我则帮忙把琴上的书籍挪开,并把琴罩拿掉。小伙子把双肩包放在沙发上,双手轻巧地在琴键上跳动,他没有抬头:“琴是不是好久都没有调律了?”一边问一边把琴盖打开搬了下来。我回答着他的问话,并帮忙把碍事的东西移开。

我知道调律得好一会功夫,便自顾一边做自己的事务去了。叮叮噔噔咚咚地约摸有一个多钟头的时间,我听到小伙子起身收拾工具的声音,便走了过去。当他知道我家孩子上学是寄宿,琴几乎不怎么用时,便告诉我说琴要经常用用才会更好,没有弹坏的琴,只有放坏的音。搁置久了音质便不清亮干脆利落了,经常弹弹音质才能保持得一直很好,而且还有可能会更好。我向他表示感谢,并表示以后经常弹弹,哪怕是胡乱一弹也好。

待他走后,我坐在琴前,想起年少时把纸箱拆开画上琴键,唱着简谱模拟弹琴的情景。那是刚刚上了初中,课程表上的音乐课,从来都是自习做作业。好象到了第二学期的时候,有次音乐课,上课铃声响后,同学们都照例准备做作业,可是教室里突然走进来一位皮肤白净,身材清瘦,戴着眼镜,穿着牛仔裤的男子。他两个踏步就走上了讲台,转身抬头看着惊奇的我们说:“同学们,这学期的音乐课由我来给大家上,我姓刘,叫刘波。希望同学们能够喜欢我的课。”

当时就觉得象炽热的空气中突然吹进来一阵凉爽的清风似的。同学们都是又兴奋又期待,我也不例外。于是我们就象翅膀刚刚能扑腾开的小鸟急欲等待飞翔般地活跃起来。他很认真地在黑板上写简谱,教我们唱do re mi fa so la si,教我们跟着简谱学唱《春天在哪里》。以至于后来走到里心里都在默唱:so~la~so~la~mi~so,学会了唱简谱,心里高兴极了!会唱简谱对着歌词就能自己学会唱歌。似乎学到了一项超级本领,感觉高兴极了!可惜后来不知为何,学校又取消了音乐课。于是那《春天在哪里》就成了我的中学时代音乐课的绝唱。

有位同学就住在幼儿园里,因为她妈妈是幼儿园的老师,我有时去找她一道上学。有时候会听到她妈妈弹琴的声音,感觉很羡慕很向往很崇敬,但是从来不敢去弹一下。因为在她的屋里,那架琴显得很庄严肃静,似乎神圣不可侵犯。我想对着简谱在琴键上找到音所对应的键,流畅地弹出来,就象照着谱子唱出来一样,应该就能把歌曲弹出来,而且那一定也是很神圣的。所以我一直很向往,向往能在琴上把《春天在哪里》弹出来。一直到毕业,一直到后来,一直到后来的后来,一直到嫁人了。新买了彩色电视机,我把电视机的箱子拆开,在箱体上照着书上的黑键白键,把它画了下来。从此,那个纸箱体就成了我梦想中的钢琴。我就在那没有琴音的琴上弹奏我想弹的《春天在哪里》。

一直到孩子长大了,买了钢琴回来,我在上面就弹了那时候心里一直默唱的:so~la~so~la~mi~so,就弹了一句,再也没有弹了。现在坐在琴前,思绪万千,心里象湿热的蒸气突遇寒流,无数的小雨滴一起翻涌着袭来。我想着调律师所说的话:琴要经常用,经常弹,没有弹坏的琴,只有放坏的音。我静静地想:生活中似乎很多东西都是如此,比如我们的爱情,友情,不也同琴音一样吗?经常弹奏,并不需要什么高深的水平,也不需要什么专业的技能,却能保持音质的优良,放置久了不用不弹,反倒音质不再。

入殓师电影观后感篇2

不久前我在电视里看到日本电影《入殓师》的宣传广告,短短几个画面就把我给震撼了,故而一直在心里惦记着。昨天,主日的下午,我在网上找到《入殓师》,一个人沉浸在里面,体验了一次庄严而美丽的“死亡之旅”。

因乐团解散,大提琴手小林大悟失业在家,还欠下巨额债务。为缓解经济压力,他接受了“入殓师”这样一份倍受冷眼的工作。在工作中他逐渐摆脱了最初的抵触和厌恶,慢慢感受到死亡之旅的庄严美丽、感受到生命的尊贵、感受到亲情的深厚,于是他深深地爱上了这份工作。可是妻子、朋友、邻舍对入殓师这种职业依然不能放下偏见,在普世欢腾的圣诞夜,妻子早已因他的工作而离开,留他孤身一人,他为两位同事演奏了一曲如泣如诉的大提琴曲,——为了神圣的圣诞夜。不久以后,妻子突然回家告知自己怀有身孕,为使孩子能够健康自信地在阳光下成长,她请他放弃这份工作。这时候,突然传来邻家老太逝世的消息。老太的离世成为一个转折点,妻子和朋友在送别现场亲历了入殓师送亡人踏上死亡之旅的庄严和美丽,他们为之洒泪,并且抛下曾经的偏见,完全接纳了他和他的工作。

上述情节是以入殓师这位“生者”为线的主叙事脉络,此外还有一条以“死者”为线的次叙事脉络,两条脉络在邻家老太和小林大悟父亲的死亡中合而为一。死者一线差不多是一个时代的画面。小林所经历的第一位死者是一位孤单老者,凄凉地死去,半月以后才被发现;第二位死者是一位中年妇女,女儿读中学,丈夫似乎对她没有任何情意,然而入殓师的庄严送别唤醒了他的爱情;还有渴望成为女人的男人,最后以女人的面目离去,那一刻,父亲认识到,他是自己的孩子;还有基督教家庭的小孩,在牧师的祈祷中飞向天父怀抱;有幸福死去的奶奶,后辈们忍住悲伤笑着送她离去;有缺乏关爱和家教、与男友出外飙车而在车祸中丧命的女孩,家人及男友为她的离去而归咎彼此;有邻家老太,为了邻居的缘故尽心尽力地经营一家并不盈利的浴池,儿子怪罪她并与她疏远,在临终送别那一刻,死亡的庄严美丽唤醒了他的儿子情分,他失声痛哭;最后是小林大悟的父亲。父亲在小林6岁时抛家弃子与情人远走,小林恨他,也思念他,虽然他并不承认。当他听到父亲逝世的消息,他拒绝为父亲办理丧葬,最后在同事和妻子的规劝之下,他去了,并且为他做了临终送行。起初看到父亲的面孔,他只觉陌生,等他发现父亲紧紧攥在手里的石头,那是小林儿时送给父亲的,他的心立即为之触动,那一刻,多年的积怨一扫而光,他看到了一张父亲的面孔。

死亡在东方传统文化中是一个神秘的概念,在所有的苦难中,死亡站在顶点,仿佛王者一般。东方人对死亡的敬畏来自对死亡的未知,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儒家避谈死亡,只以繁杂的祭祀之礼纪念亡人,却从来说不清楚这些礼仪有何意义。日本人对死亡的认识也没有超越不可知的限度,村上春树说:“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与之永存。”《入殓师》说:“死亡不是终点,而像一道门,人从这道门进入另一个世界。”它把死亡看作从此世到彼世的一段旅程,入殓师的工作是送死者启程,并且赋予他们最后的尊严。这样一种死亡观虽然包含了另一个世界的观念,但这“另一个世界”仅仅存在于他们的观念中,他们对它其实一无所知,甚至从来没有确信它的存在。只有上帝启示的圣经为死亡做了确切定义。死亡是“分离”而不是“消灭”,始祖亚当夏娃犯罪之时,死便临到,那一刻人与上帝分离;之后人的肉身还要经历一次死亡,是肉体与灵魂分离,人的灵魂进入另一个世界,这“另一个世界”便是“天堂”或者“地狱”,“天堂”和“地狱”是确实的存在,也是我们深深知道的。

生,在《入殓师》中也是一个神秘的未知概念。小林大悟在极度郁闷之时来到河边,凝神望着两条嬉戏的鱼儿,感叹说:“多奇怪呀,明知总要死去,为什么还要这样拼命呢?”后来,他在父亲房间看到父亲的遗物,说了一句:“这是什么样的人生呢?最后只留下一只箱子。”《入殓师》提出了问题,并没有给出解答。或许他们认为,生,是无可奈何的选择,但无论如何,总要活着,有尊严地活着。我想,拥有八百多位神祇的日本人骨子里其实不相信任何一位神,他们是加缪笔下的西绪福斯,没有任何明确的永恒的盼望,只是悲壮地活着。

所以,《入殓师》对于生死的解说并不高明,它的动人之处在于,以敬畏赋予死亡以尊贵,以美丽恢复死者以尊严。它所给予观众的,是尊重卑微的生命,是唤醒沉睡的亲情,再有就是作为一部完美的艺术品呈现给观众。总的来说,《入殓师》还是配得奥斯卡奖美誉的。

入殓师电影观后感篇3

影片的主题是沉重的,再加上名字带着些许的恐怖色彩,会让人误以为片子过于阴暗沉重。但事实上,片子一直以暖色调为主,所有的入殓仪式全部都是暖色调的橘色,用东方传统的黄色系衬托出入殓仪式的神圣。

影片的剪辑节奏比较平缓,慢节奏的进行,有利于影片主题——生命与死亡的表达。在重要情节的剪辑上,多次运用了叠画、渐入淡出,再搭配着宏大优美的音乐,合适的配乐,干净的画面,淡淡的风格,让影片给予观众一种温暖却带有些许哀伤的感觉。

影片的音乐是一大亮点。音乐虽宏大、哀伤却带有丝丝暖意。音乐在影片中贯穿始终,对于影片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推动作用,也对影片的气氛起了很好的烘托。比如,在大悟的妻子美香离开家之后,大悟和社长以及女职员在一起庆祝圣诞节的时候,大悟用大提琴演奏的乐曲,中间穿插着大悟帮人入殓的镜头,更衬托出入殓这个仪式的神圣和入殓师这个职业的光辉。

影片的台词比较少,更多的时候是用镜头告诉观众导演想说的。给了观众更多的思考的空间。比如说在美香无法理解大悟的职业愤然离开之后,影片没有让大悟用旁白或者台词来表达自己对于入殓师这个职业的理解,而是用笑着送别奶奶的一家、喜爱棒球小男孩的离去和带着无数的吻离开的老爷爷,穿插着大悟在空旷的田野里演奏大提琴的镜头来表达入殓师这个职业带给人们的是安慰的旅途和新的生命的`开始。

影片采用插叙的叙事方法,一开始就直接是小林大悟从东京回到乡下两个月以后,他和社长在大雾中开车去工作。影片开门见山的直接引入了入殓的过程,入殓师熟练、精细、井井有条、训练有素的动作,以及那专注、一丝不苟的眼神,全都体现出对逝者的尊重。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景象已经不仅仅是一场仪式,而是一场精彩艺术的表演。在这之后,影片的名字出现,淡出的效果直接切入了更为宏大的交响乐演出,与开头那场入殓的表演交相辉映。之后影片开始顺序发展,从小林大悟的失业到和妻子回到家乡,再到大悟误入了入殓师的行业,期间穿插着大悟和他父亲的故事,将观众一步步带入对生与死的思考中。影片也从这里进入了与追溯和死亡相关的情境,那种宁静的调子也就此展开,很平稳柔软的安宁,伴随低沉悠扬的大提琴声,与浓烈的悲伤并无关联,更不会有恐惧。

影片的主线是大提琴和那颗小石头。影片从开始就是大悟在一场音乐会上演奏大提琴,最后乐团解散了,大悟回到乡下,从事了自己和别人都接受不了的工作后,他用演奏大提琴来缓解自己心中的抑郁,并通过演奏小时候的大提琴引出了另外一个贯穿始终的线索——石头。在音乐声中,我们看到了主人公的过去,慈爱的母亲和看不清相貌的父亲。第二次大提琴出现是在妻子走后,他和社长在一起吃饭,给社长和女工作人员演奏。这一次也是影片的高潮,也是转折。在音乐声中,社长和女工作人员开始了对自己生命的思考。在整部影片中,反复出现主人公在旷野里拉琴的景象,音乐听起来忧伤,平缓,但有一种大气。

而那个石头是在记忆里和父亲交换的。大悟给父亲的是一颗小鹅卵石,父亲回给的则是一块较大的石头,就是回家后他拿出大提琴后看到包着的那一块。在影片后面,他和妻子一起到河边散步,他捡了一块小鹅卵石给妻子,说不同的石头代表不同的感觉,圆溜溜的代表平静,还说父亲答应自己每年给自己一颗,但只给了他一颗就和家里的服务员私奔了。最后给父亲入殓时,他艰难掰开父亲手指,指尖滑落了那颗大悟给父亲的小石头。大悟小心的给父亲刮了胡子,在泪水里终于记起了父亲的面容——父亲给他石头的那个景象。当亲人送别的时候,妻子递过石头,大悟握住了妻子的手,将石头贴在妻子怀孕的肚子上,那是一种生命的延续,也算是未曾谋面的孙子对自己爷爷的告别。

小林大悟:原本希望在乐团有一番作为,甚至花费大价钱买了最好的大提琴,可是命运却不给予他继续留在舞台上的权利——乐团解散。人到中年且琴艺不佳的小林大悟只得携妻子回到家乡。为了生计,他接受了入殓师的工作。大悟经历了开始时的胆怯,后来慢慢从旁学习领悟,而后由于妻子的反对曾想退却,但最终坚持了下来,认定了入殓师这份工作。很喜欢男主角在工作时的那种专注且执着的眼神,这是对死者的尊重,也是对生者的告慰。

主人公大悟是一个孝顺、有责任心、坚持的人。他对于自己因为在国外而没能见到最后一面的母亲,还是曾经犯过错误他一直无法原谅的父亲,他的爱始终深沉而悠久。对于妻子,他努力尽到一个丈夫的责任,为了生活能好一些,努力去找工作。面对妻子对入殓师工作与自己的理解不同时,他很难过,甚至打算为了妻子放弃自己的工作,他做到了一个男人对于妻子的爱与责任。面对入殓师这份普通人无法理解与接受的工作,他却在一次次面对神圣的入殓仪式的过程中,深深地爱上了这份工作。对于朋友和妻子的反对,他想过放弃,但最后还是坚持了下来。

小林美香:是一个传统的日本女性,以男人的一切为自己的归属,只要丈夫决定的事情,不管自己是高兴还是悲伤,却都能大力支持。面对丈夫入殓师的工作,这个传统的女性,第一次表现出了对丈夫的不满,她不能接受丈夫的工作,他怒然离家。从澡堂老板娘到大悟父亲的入殓仪式上,这个传统的女性,理解了丈夫,明白了入殓工作的神圣,最后那句“我的丈夫是入殓师”是他对丈夫义无反顾的支持的最好表达。

佐佐木:这是一个像哲人一样的老人,他从妻子离开的时候开始从事入殓师的职业,他总在大悟困惑或者想要放弃的时候,用自己的行动或者简单的几句话点醒梦中人。他用自己的行动,让大悟明白了入殓师的神圣和光辉。

主题

通过死亡这个永恒的话题,来向我们诉说生命和死亡之间并不是对立的,他们是一种延续,一种爱和希望的延续。那奋力上游的鱼儿正是为了产下后代,延续自己的生命,自己的种族,哪怕是要付出死亡的代价,死,或许是一条生命的结束,但,却是新生命的开始。还有那放在美香肚子上的小石头,那是对父亲的原谅,也是对父亲的告慰,大悟父亲的生命终结了,可是他的血脉仍旧在延续,他对儿子的爱,也在延续。

就像影片中所说的一样:死,也许是一扇门;但死,并不意味着结束,穿过那里,走向下一站,就像一扇门……我们还会相见的。

入殓师电影观后感篇4

从音乐师到入殓师,在他身上是偶然,也是必然,仿佛一开始他就是为了入殓师这个职业而存在的,尽管他深深的爱着大提琴,尽管他是迫于生活的压力才不得不接受这个职业,但是有什么关系呢?一切都是定数,生、老、病、死,爱、恨、情、仇,生命就像一条婉转的静静的河流,该来的怎么都躲不掉。

故事以华丽的交响乐团演奏为开始,导演似乎有意将音乐家和入殓师这样的职业安排在一起,在世人眼中,前者多么的高贵,而后者多么的粗鄙。众人皆醉我独醒,当他被全世界的人都不理解时,他依然故我,只因他看到了生命的重量,让已经冰冷的人重新焕发生机,给他永恒的美丽。这要有冷静,准确,而且要怀着温柔的情感,在分别的时刻,送别故人。静谧,所有的举动都如此美丽,这就是他的价值所在。

他是入殓师,但是离开了东京舞台的他,更加成为了一个音乐师,音乐梦虽逝去,但是他有了对生命的尊重。他,在田间演奏,在河堤上演奏,在自然间演奏……;他,遇见了各种死亡,猝死的,自杀的,自然死亡的……在生与死之间,他开始思考人生和死亡的意义,人活着一趟,死是一个人最后的归宿。而入殓师的圣神所在——让死者保有最后的尊严,以最美丽的形象踏上另外一段旅程。

世俗的心,永远有着高低贵贱的这样的势力。入殓师这个职业是不被人理解的,朋友的疏离,妻子的离开,他似乎被世界抛弃了,而他也心生动摇。他要离开!可是最终他理解了社长,一句好吃的让人为难留下了他,的确,河豚这样剧毒与美味并存的食材与我们绝望而美好的生活确有相似之处——好吃的让人为难。

妻子的归来似乎预示着大悟的努力得到了承认,其实有什么关系呢?哪怕全世界都不理解了,只要自己深爱的人肯理解你,陪伴你,一生便已足矣。在影片中,他的妻子第一次看到了他为澡堂的阿婆入殓,也许是他专注的眼神感动了她,也许是他的虔诚的态度感动了她,总之,他被认可了!当他们一起送走故人的时候,也许大家的心理都明白了,死亡也许不过是一扇门,死亡并不意味着结束,死亡只是穿过这道门,走向下一站。见过了这么多的生命终结,明白生命的渺小与短暂,目的决不是轻视生命,而是更加珍惜的活着。

其实,人生于自然死后亦回归自然,不过是来感受了一趟人间的喜怒哀乐生老病死。而人的生命注定是要生生不息的,这就是生命的价值。其实面对死亡,我们没有几人可以豁达,甚至在我的心里埋藏着许多未知的恐惧。虽然我心里清楚,每个人都有送人和被送这一天,这是人不变的主题。主人公的名字叫 大悟,真正地悟到不惧怕死亡,大彻而大悟,生活中坦然接受各种真情,才能更好享受着squo;人生squo;这门艺术,大悟最终是大悟了,懂得了爱情,也懂得了亲情。

每个人都有一段过去,也许那段过去让他没办法去面对,但很多时候已经走了的路已经不能回头了……也许他们会后悔,也许他们会彻悟,但是在死面前,那些事情还有什么重要的呢?原谅和宽恕,本来就是这个世界上最需要勇气的事情,他理解了他,也放下了心中的执念。

看电影时,没想到会哭。事实是哭了,哭的一塌糊涂,哭的不明所以。平淡的故事,不凡的情节,当他坐在草地上,轻轻的拉响大提琴,当音乐响起,我看着他,满脸泪水,守着此刻的宁静,忽然感受到了白日无法寻找的宁静。喜与忧,我们很多时候无法放下;很多事,一旦沉醉,便无法自拔。但在此时,所有都可以静得沉淀下来,一切消散了……

入殓师电影观后感篇5

与其说《入殓师》讲的是一个关于死亡的故事,不如说它讲的是一个关于旁观者的故事。无论是主人公小林大悟、他的妻子美香、公司的古怪社长与女员工、还是焚烧工老爷爷,都是不同程度上的“旁观者”。他们有的旁观死亡,有的旁观所爱之人,有的旁观他人的成长。总之,这个略显平淡的故事把大部分的篇幅通过“旁观”的方式展现出来,安静又耐人寻味。

我们大部分时间所体会的是主人公由惶然不知所措到平静自得的视角。他在旁观一场场葬礼的过程中,间接感受着生命的真实流逝,体会着不同家庭对待死亡的不同态度。不仅仅是死亡,他还旁观着逆流而上的鱼群,旁观着迁徙而来的白鸟,旁观着生者不同的选择和坚守。

这种旁观,并不是一件简单轻松的活计。人生最残忍的地方在于它的不可改变,而旁观这些不可改变的自然定律,却不被悲伤所侵染需要一颗冷静而温柔的心。于是一个个老师样的角色出场,殡葬屋的社长引导大悟平等地看待每一个流逝的生命,教会他作为送行者“要有冷静、准确,而且要怀着温柔的情感”;澡堂总是一个人下象棋的爷爷陪大悟一起看逆流而上的鱼群,告诉茫然的大悟死亡“是自然定律吧,它们天生就这样”……就这样,大悟作为一个稚嫩的旁观者逐渐成长起来,他渐渐能够看透死亡的不可阻挡性与自然性,能够平等而虔诚地为每一个死者超度。这是一个旁观者能达到的第一层境地:冷静而不冷漠,温柔而不悲伤。

但每一个旁观者都不能逃脱开成为当局者的迷茫,对于片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是这样。大悟面对的矛盾不止一个,无论是作为入殓师所承受的社会的歧视甚至妻子的不理解,还是自幼父亲离去留下的心灵空区,都等待着大悟去面对去解决。毕竟人是注定不能够单纯作为旁观者而存在,或者说“旁观自己”是所有人都躲不过去的难题。一个优秀的旁观者在看遍了他人生命的花花绿绿后,还要能转身面对自己。大悟最终是做到了,经过了河堤上拉着琴的漫长思考,经过了一次次入殓的心灵旅程,他看清了自己想要什么,直视了自己对于父亲怨恨之下藏着的爱与思念——这使他站上了旁观者所能达到的第二层境地:面对自己

当然,还有第三层境地,那便是“原谅”。旁观者为什么会需要原谅?因为当你能够客观地看待外界,同时正视自己的内心的时候,往往也是你能看清所有并不高尚的人类本性的时候。大悟看的很多:各种家庭在亲人死亡面前的矛盾纠纷、并非出自恶意而是出自习惯的歧视、自己的懦弱自私和对父亲问题上的不宽容与固执……他弄懂了什么是该坚守的什么是该释怀的,他原谅了死亡面前变得卑微的人性弱点,原谅了来自外界的不理解与贬低,原谅了父亲也原谅了一直怨恨父亲的自己。在原谅之后他积极寻求改变,改变着自己的生死观,担负起责任,学习着宽容。于是在观众眼中,一个出色的旁观者成长了起来。

片中我最喜欢的角色是殡葬屋的社长,那个总是一脸淡然的怪老头。他可以说是主人公的旁观导师,是电影中“高人”之一。也许很多人并没有注意到,社长经常把玩桌上的小仙人掌盆栽。社长收藏了满屋的盆栽正如他送走了无数人的各色人生,而这盆开了花的小玩意儿和社长办公室的满屋新绿相比朴实又丑陋。但我却觉得这是最适合一个旁观者的植物——安静、隐忍、坚强,同时也不忘记开好自己的花。

所以,当我看到主人公也在家里的桌子上摆上了仙人掌的时候,不禁微笑起来——总有一天,这个年轻人的仙人掌也会在旁观岁月的变迁,历经人生的洗礼之后,开出属于自己的美丽花儿吧!

标签: 观后感 入殓 电影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syw/guanhougan/25l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