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热点 >心得体会 >

最新有关《非暴力沟通》读后感范文三篇

最新有关《非暴力沟通》读后感范文三篇

《非暴力沟通》是马歇尔·卢森堡的著作,是一部讲述的沟通技巧的一部优秀的书籍,很适合不懂沟通技巧的人看,看完后你有什么想要和大家分享的吗?下面是本站小编整理的最新有关《非暴力沟通》读后感范文三篇,以供参考。

最新有关《非暴力沟通》读后感范文三篇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

不知不觉已经读过两本书了,跟着精进小组一起前行了两个月了!今天读了《非暴力沟通》深有感触,觉得这本书太适合我了,我就是一个刀子嘴豆腐心的人。不会沟通,不会说话,说话性子急,有时候不等别人把话说完就发火。看了《非暴力沟通》,尽量学着沟通。

今天上午一家人出去逛街,孩子一路上这里动动,那里动动,什么都想动。用大人的角度看是该走的时候不走,该停的时候乱走。但是转眼通过孩子的角度考虑一下,孩子当然最关心的是他所关注的零食玩具,除非孩子特别出格了我会提醒他,因为在家里我很少让他吃糖果。到了商场,导购桌子上放了一盘水果糖,导购给孩子吃了一颗,孩子吃了很喜欢吃,吃完还往口袋里塞。我看着觉得脸都红了,我对孩子说:“儿子!你这样吃完了还往口袋里塞别人会瞧不起你的!”孩子看我脸色不好看赶紧都放下了,导购看见了说没关系,糖果放在那就是给小朋友吃的。儿子比较爱面子在乎别人的想法,再也不往口袋里塞了。

儿子总体来说还是比较优秀的,特别喜欢阅读,上进心挺强的,对待同学和家人都比较友好。六岁半的孩子能够静下心把铅笔字和毛笔字都写的很好真的很棒了,至少比我小时候强多了。知道现在一切问题都是我的问题,如果我改变了脾气不骄不躁,孩子将会更加优秀!

感恩遇到精进小组,一起前行,共同进步!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2

一、总结

本章以“让爱融入生活”为主题,从倾听自己及他人、乐于互助两方面着手,引出了本书的主要内容NVC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简单的8个字呈现在眼前,背后却是漫长的刻意练习,这练习期间会有欢欣雀跃、会有颓废沮丧、会有心灵清洗的涤荡、也会有内心波涛汹涌的暗流,让我们开启这扇大门,进入我们新的别样人生体验。

二、“让爱融入生活”感悟

本书这一章标题,让爱融入生活。此刻,我想到的是,你愿意让爱融入生活吗?

曾经我有一种认识,工作与生活是不同的。生活是日常柴米油盐、妻儿老小、家长里短、七大姑八大姨、生活作息……面对的有耄耋老人、有稚口小儿,所有与工作无关的场所、事件、人物、情感、时间等;而工作则是一群有共同理想、共同愿景、共同情操、能力互补的青壮年,在约定的时间、地点合作完成一件事。

持着我的“认识”,我践行着让爱融入家里的每个生活角落,我感受着先生、孩子、父母、手足的爱,也感受着给予他们由衷爱的暖流,我的心在感受到暖流之际都将被爱快要融化了!然而,在工作中,我却感受到了我的僵硬、我的不由自主的强势、我的急躁、我的压抑与容忍限度。我开始困惑、反思,是什么原因?我本不是这样的人啊!

伴随着个人成长的一次次深入学习,我终于明白:《非暴力沟通》中“让爱融入生活”中的“生活”,囊括了生命体的时时刻刻;而其中的“爱”,即是感受的体会和体察、需要的觉察和感知,体会自己、体察对方;觉察自己、感知对方。在这里,无论是自己还是对方,都是对自己的爱!

爱自己,是《生命的重建》中的核心,也是《非暴力沟通》中的核心,更是个人成长中的核心!

当我明白了“生活”、“爱”这两点时,我从内心深处放下了对待工作间合作、同事、领导的旧有的“认识”。我们都在不同系统中承担不同的角色,无论角色怎样切换,我们所有的一切,从感受和需要出发,都是对我们自己的爱!爱自己是让爱融入生活的必要条件。

三、感悟点

1、是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以致互相伤害?又是什么,让有些人即使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也能心存爱意?感受和需要,对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的体会和觉察;对对方的感受和需要的体察和觉知。爱自己,能够让我们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依然能心存爱意。

2、通过倾听——倾听自己及他人,培育彼此的尊重、关注与爱。

倾听是爱自己的方式,倾听自己、倾听他人。听听自己的内心、他人的内心,带着觉知、感知去体会和觉察,有意识的、刻意地去练习,这是实现爱自己的途径和方法。

3、当你施与我,我给你我的接纳。当你取之于我,我感激你的赐予。

乐于互助。施者由衷的给予与受者没有任何心理负担的接受,施者因该行为产生价值更欣赏自己,施者与受者同时受益。

4、非暴力沟通的精髓在于对其四要素的觉察,而不在于使用什么字眼进行交流。

觉察,多练习!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3

今年春节,新冠来袭,全国人民“禁足”。在这读书以来最长的寒假期间,每天被疫情所牵动,时刻关注新闻里疫情的最新进展。后来,确诊病例一天天减少,内心也逐渐平静下来,想着应该在这不寻常的假期中做点什么,看到书架堆积的书,顿时愧疚感滋生。于是,开始了读书之旅。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之前听心理学讲座,有很多专家都推荐过这本书,购买已有半年之久,一直在我书架上沉寂着。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本书主要讲述了什么是非暴力沟通、是什么蒙蔽了爱、非暴力沟通的要素、倾听的力量、培养对自己的爱、表达愤怒和感激等内容。阅读此书时,我心中时常充满内疚、自责、惊喜和感恩。内疚和自责是因为通过阅读此书,发现自己在以往的语言表达中,还是会无意识的用了一些的暴力语言,不知道曾经也可能给别人造成了伤害,虽然自己学心理学专业的,对于学生还好,毕竟自己有专业素养,对他们我的职业感会让我保持一贯的接纳,理解,共情的状态。但是,往往就是生活中对自己亲近的人,如伴侣,父母,好友等,可能跟他们相处的时候会更多的无意识的“暴力沟通”,惊喜和感恩的是今天我认真开始读这本书,通过学习和练习本书中的方法,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

非暴力沟通正是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希望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我们既真诚、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这样,在每一次互动中,我们都能聆听到自己和他人心灵深处的需求,我们将以全新的眼光看待人际关系。同时,它还促使我们仔细观察,发现正影响我们的行为和事件,并提出明确的请求。

非暴力沟通包含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非暴力沟通的过程是:首先,留意发生的事情,通过观察清楚地表达观察结果;其次通过自身体会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例如受伤、害怕、喜悦、开心、气愤等;然后说出哪些需要(或价值、愿望等)导致那样的感受;最后表明为了改善生活,我的请求是什么。举例来说,一个妈妈看到孩子的房间很乱,她说,“宝贝,我看到你的被子在床上卷成一团,换下的衣服也堆在床头,地板上还有两只脏袜子,我心里不太高兴,因为我喜欢整洁。你是否愿意把被子叠起来,将脏衣服和袜子放进洗衣机?”。相信这样的表达方式孩子更容易接受,而不是开口就责备甚至命令,“你看你把房子整得跟猪窝一样,我怎么就养了你这么个不讲卫生的孩子呢?赶紧把脏衣服扔到洗衣机去!”这样表达,只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造成孩子愈发的不讲卫生甚至淡化亲子关系。其实,从平时的心理咨询中,孩子们咨询的反馈看来,他们其实是很明白父母的初心,但是不喜欢听父母的唠叨,不喜欢父母说教,不能接受的父母的沟通方式。当然,如果说想成功的模仿和复制书中的沟通方式又是不行的,非暴力沟通不是固定的公式,它可以适应不同的情况,并根据个人风格及文化环境做出调整。

在非暴力沟通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区分事实和评论,感受和想法,请求和命令。否则,如果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人们将倾向于听到批评,并进行反驳。我有很深的体会,比如:我上学的时候,写作业就是很磨蹭,边玩边写,一般会写到很晚,我妈因为这个吵了我很多次,说实话,每次我妈在骂我之前,我其实挺懊悔的,因为我平白少了很多睡眠的时间,我自己也会感觉不开心,但只要妈妈骂我,我就莫名的烦躁而且肯定会反驳,因为此时我的关注点变成了,妈妈为什么要管这么多,而不是为什么我不能不磨蹭?如果我们对比一下,就可以感受到其中的区别,评价:你就是管不住自己,总想着玩游戏;事实:你这个周末写作业的时间加起来不到2个小时,玩游戏的时间加起来已经超过12个小时了。评价是对人,而事实是对事,这两者有很大的区别。相对来说,单纯的描述问题,更能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而且不会引发他们的反抗和叛逆。所以,如果家长要指出孩子的问题时,一定不能评价孩子的人格,区分清楚事实和评价,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就事论事,只需要描述自己看到的问题就可以了,而不要对他们的人格进行评价。如果不能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感受,而只是一味地强调自己的想法或看法,对方也不会有所改变。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人的沟通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品质。人永远无法改变他人,只能影响和改变他人做事的动机。若想要事情变好,人自己先要变好。而改变沟通方式是自我转变的重要开端,良好的沟通方式是打开心门的钥匙。这本书,它提醒我在日常生活中要不断的觉察自己,既重视自己的内心需要,培养对自己的爱,也要全身心的倾听他人,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在真诚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沟通,并及时给他人反馈,使谈话生动有趣,重获生活的热情,让生命之花绽放。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redian/xinde/pklk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