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热点 >心得体会 >

纯粹理性批判哲学作品读后感三篇

纯粹理性批判哲学作品读后感三篇

  康德在哲学史上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他的哲学是“现代哲学的源泉”,同时也是“认识论和形而上学历史上的转折点”,下面本站小编给大家分享纯粹理性批判哲学作品读后感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纯粹理性批判哲学作品读后感三篇

纯粹理性批判哲学作品读后感1

  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的一生主要写作了三部批判哲学著作,而《纯粹理性批判》则是奠基之作。《纯粹理性批判》不仅仅奠定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基调,并且奠定了康德的不可替代的哲学地位,令康德成为名副其实的古典哲学开创人。

  康德写作《纯粹理性批判》的背景是作为哲学主体地位的形而上学名存实亡,近代唯理论与经验论者各执一端,难以为普遍必然性的知识供给坚实的基础,理性主义衰落,危机四伏,自由在中世纪的宗教禁锢下逐步失落,仍未完全释放。因而,在此背景之下,摆在康德面前的任务就可想而知了,他不但要为知识的普遍性必然性供给一个认识论的基础,还要为以自由为前提的道德伦理开辟一片天地。所以《纯粹理性批判》应运而生。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首先独辟蹊径地进行了一次哥白尼式的革命,翻转了认识对象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在过去的哲学中,一向以来,认为知识必须贴合对象,而康德则认为并非知识贴合对象,而是对象必须贴合认识主体的先天认识形式。康德认同经验论的基本原则,认为一切知识来源于感觉经验,但同时也认为人的心灵有一套自我的认识形式和结构,因为单纯的感觉经验不能解决知识的普遍性必然性,普遍必然性只能来源于先天的认识形式,而不可能是后天的感觉经验。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把人的理性认识本事区分为三个环节:感性,知性,理性。

  因而《纯粹理性批判》也就分为三个部分,先验感性论,先验分析论,先验辩证论。在先验感性论中,康德提出空间和时间不是物自体的存在方式,而是感性的先天直观形式。为了证明空间与时间是感性的先天认识形式,康德进行了形而上学的阐明和先验的阐明,最终得到了空间和时间是我们感知事物的先决条件,而不是感知的结果,空间与时间不是物自体的存在方式,而是感性的先天直观形式,人类理性仅有一种直观形式,物自体不可知。在先验分析论中,康德提出了知性的先天认识形式是范畴,对于知识而言,仅仅有感性直观形式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知性的参与才能构成知识。感性的作用是理解杂多的经验材料,知性的作用则是对这些经验材料进行综合统一以构成知识,对于知识而言,两者缺一不可。康德供给的知性范畴是认识世界的逻辑结构,范畴的最大概念是知性纯概念,起综合统一的作用。围绕着知性范畴,康德对其进行了主观演绎和客观演绎,最终证明了综合是知性的自发性,范畴对于经验的客观有效性,范畴构成经验的先决条件,从而得出了‘’知性为自然立法‘’的先验哲学的成就。在先验辩证论中,康德提出了理性的先天认识形式是理念,理性有三种理念,这就是灵魂,宇宙和上帝,他们分别代表着主观世界,客观世界和世

  界之全体的统一性,而这种统一性只是某种梦想的统一性,而不是现实的统一性。这些理念只是调整知识的工具,而不是知识的对象,因而与物自体一样都属于不可知的领域,人类理性要超越经验去认识这些超验性的对象,就会陷入先验幻相之中,不可自拔,从而出现二律背反的现象。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是其批判哲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我们了解康德哲学的敲门砖,仅有在明白了《纯粹理性批判》后才能更好地去理解他的其它两部哲学著作《实践理性批判》和《确定力批判》。在《纯粹理性批判》中,主要确立了现象与物自体的二元论,物自体不可知的不可知论,以物自体的不可知为信仰留下了地盘,以感性的先天认识形式空间与时间,知性的先天认识形式范畴,理性的先天认识形式理念为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奠定了基础,以先验哲学的方式阐明了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是不可能的,因为它超越了人类知性范畴只在经验范围内有效的限制,以知性为自然立法作为先验哲学的最高成就为结束,从而调和了唯理论与经验论各执一端以致无法为知识普遍性必然性找到坚实的根基的困境。

纯粹理性批判哲学作品读后感2

  康德在哲学史上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他的哲学是“现代哲学的源泉”,同时也是“认识论和形而上学历史上的转折点”,也就是说,从康德开始,人们对理性进行批判所遵循的“不是知识依照对象,而是对象依照知识”这个“哥白尼式变革”。从这一点来看,康德能够说是现代哲学的鼻祖。我们肯定明白康德的三大批判,并且这三大批判都是十分难以理解的,可是只要一步一步地去看去理解,必须会有所收获的。就我本人来说,看了《纯粹理性批判》以后就其思路作以下说明,这样会更有利于去理解这本书,那里当然有一部分还是其前言部分的文字。

  这本书有个根本的指导思想就是:经过对理性本身,即人类先天认识本事的批判考察,确定它有哪些先天的即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的来源、功能、条件、范围和界限,从而确定它能认识什么和不能认识什么,在这基础上对形而上学的命运和前途作出最终的判决和规定。这一点十分重要,注意这一点也就把这本书的脉络给把握住了。

  当然,这本书的思路十分清晰。它分成两大部分即“先验要素论”和“先验方法论”。“先验要素论”也就是人类认识本事中的先天要素,“先验方法论”也就是在这些先天要素基础上建立形而上学体系的形式条件。那里应当分别加以说明:首先,因为人类的认识要经过感性到知性再到理性这样一个发展过程,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应当有从感性到理性的条件与形式。所以,在“先验要素论”里面要分别论述两个方面的资料,即“先验感性论”和“先验逻辑”。在“先验感性论”中,康德认为人们要认识事物必须要经过先天直观形式,也就是空间与时间,这种先天直观形式能够去整理由物自体刺激感官而引起的感觉材料,这样才能获得感性的知识,其实康德就是认为人类的认识就是建立在感官经验的基础之上的。而“先验逻辑”则包括了两个方面即“先验分析论”和“先验辩证论”。在“先验分析论”中,康德在对知性的探究中发现了知性的十二对先天的纯粹概念即范畴,而知性从自我意识的先验统一出发,运用范畴去综合感性供给的经验材料,这样范畴在经验中是有有效性的,这也就是康德所说的“概念分析论“。可是知性如何去指导确定力把范畴运用到现象上去呢?康德在“原理分析论”中对此作了详细的说明。他认为知性指导确定力把范畴

  运用到现象上去要有必须的法规,也就是说它要依照范畴表把知性先天原理的体系用“直观的公理”、“直觉的预测”、“经验的类化”和“一般经验思维的公设”去构成。值得注意的是,知性先天原理只对现象有效,而对超越现象的物自体或本体则没有有效性。在“先验辩证论”中,康德认为理性要超越现象去认识超验的本体是不可能的,它最多也只可是是一些先验的幻相,而并不是真正的科学。它是从有条件者出发经过推论去认识无条件者,所以这样就容易使推论因主观的需要而产生有关无条件者的概念,从而把它看作了有客观实在对象与之相对应的主体概念了。这样人们对无条件者(如灵魂、世界整体和上帝等等)都产生了错误的认识,这些都属于假知识,如关于灵魂作了包含“四名词”错误的“谬误推理”,关于世界整体则陷入了“二律背反”,关于上帝则推出了一些无客观实在性的“先验梦想”等等。

  其次,在对感性、知性及理性作了分析和规定之后,作者就对在此基础上建立形而上学的形式条件作了说明,这也就是“先验方法论”。他认为纯粹理性的理论使用没有法则可言,因而必须对其先验使用的方法加以训练,从而确立一些消极的规则,这样就不会让纯粹理性的使用扩展到经验之外,这种做法就为建立一种有关经验或现象的“内在的”自然形而上学准备了方法论的原则。另外,它又说明了纯粹理性在实践方面的应用,这就说明要建立一种超验的道德形而上学是可能的,从而为《实践理性批判》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还有,康德又从纯粹理性的建筑术出发,来说明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的总体构成。

纯粹理性批判哲学作品读后感3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出版于1781年,在1787年第二版时做了较大的修改。学术界对这两个版本的重视几乎是同等的。在出单行本时,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以第二版为基准,将第一版与第二版有异之处以注释或附录的方式标出。这部译文沿袭了上述通行做法。也就是说,根据1968年普鲁士王家科学院的“Akademie-Textausgabe”翻译,以第二版为基准,凡是第一版与第二版有异之处,文字较少者均以脚注的方式标出,文字较多者则附于适宜的地方。当然,康德对第一版的一些纯然行文风格的改动,因不涉及汉译资料,就不一一标出了。

  翻译难,翻译康德难,翻译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更难。难不仅仅在于康德的著作本身,不仅仅在于康德的语言和思想,更在于康德的这部著作为国人所熟悉的程度。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参考了已有的各种汉译版本,在诸多地方甚至直接吸取了这些版本的成功译法。对所有这些先行者已作出的贡献,译者始终坚持着崇高的敬意,更因吸取了这些先行者的研究成果而特致谢意。译者力求能够在康德的翻译和理解方面有所创新,对一些术语的翻译提出了自我的见解,但自知学养有限,“众口难调”,谨欢迎学界和读者提出批评。

  这部划时代的著作于1781年首次出版。它是著名的三部曲的第一部,其他两部分别是1788年出版的《实践理性批判》和1790年出版的《确定力批判》。在康德看来,纯粹经验基于经验带给人类知识,可是实践经验不是基于经验,而是“先验”,它假设了人类的自由意志,上帝和道德。所以,康德试图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找到一个结合点。

  所谓“纯粹理性”,是指独立于一切经验的理性;而所谓“批判”,则是指对这种纯粹思辨的理性进行一种考察,以便弄清楚人类知识的来源、范围与界限,这样才能够既避免独断论,又避免怀疑论,从而为建立一个科学的形而上学奠定基础。书中围绕着“先天综合确定如何可能”的问题,经过对先天直观形式和先验知性范畴的考察,说明了数学和自然科学是如何可能的,之后经过对理性的纯粹推论的考察提出了自然科学是如何可能的,之后经过对理性的纯粹推论的考察提出了将知性范畴运用于理性推论必然导致的二律背反,由此确立了现象与本体的二元论,以物自体的不可知为信仰留下了地盘。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是西方哲学史上一本划时代的著作。它推翻了旧形而上学的统治,被称作哲学上的“哥白尼革命”。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redian/xinde/l8p1p5.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