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热点 >心得体会 >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优质6篇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优质6篇

具有感染力的心得体会是可以让读者获得思想进步的,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与读者建立起共鸣和连接,以下是本站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优质6篇,供大家参考。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优质6篇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篇1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有一章节是谈《劳动教育和个性全面发展》,其中谈到“劳动素养”:不仅包括完善实际技能和技巧,掌握技艺,而且包括劳动活动在人的精神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包括劳动创造活动的之力充实性和完满性、道德丰富性和公民目的性。读到这儿,我不禁联想到学校和家庭的劳动教育状况。

想起我上小学的时候,每个星期有一个半天是“劳动课”,那时一个星期上五天半课,每个周五的下午全校老师带着全校同学参加劳动实践,学校有实验园地——一大片的菜园。低年级时,跟着老师学种菜,每人都从家里带一把小锄头,什么松土啊,播种啊,除草啊,间苗啊,移栽啊,捉虫啊,搞得有模有样。在劳动的过程中,能认识许多植物,也顺带认识许多土里的小动物;搞清楚了好多蔬菜生长的时令,摸着许多蔬菜的生长规律和特性,如喜阴喜阳,喜干喜湿等。有时也搞校园卫生,但并不只是零散的操作。各个班级有责任区,责任区里的任务有给植物浇水,拔杂草,整理体育活动设施,有意思的是学校不是买成品的扫帚,而是高年级同学自己去砍竹子,再利用枝条自己学扎扫把。有时的原材料是茅草的花和茎,那扫把可用来在干地上扫细小的尘土和纸屑。搞卫生时,有人负责到附近的河里提水、抬水,有人负责擦洗清理,分工明确,劳动的场面可以用热火朝天来形容。

在上劳动课的时候,低年级的同学巴不得自己快点长大,因为到了高年级就可以跟着老师带上干粮去山里砍柴,砍竹子,烧木炭……拿着柴刀,一路上说说笑笑,到了山上,挑选自己看中的树,在根部砍断,剔去枝枝丫丫,变成树段,扛着回学校,有时也直接扛回家。之后,再把树段剁成一段一段的,堆起来晾干,就是最好的柴火了。渐渐地,我们认识了许多种树,知道“乔木”“灌木”的意思,了解哪些是落叶树,哪些是常绿树,哪些树的果子可以吃,哪些果子却不能吃。那劳动的兴致,绝对胜过如今的春秋游。

相比之下,现在学校开设的劳动课程,充其量被称为“劳技课”,在时间上一周一节课,远远满足不了劳动教育的时间需求;在课程内容上,侧重于技能技巧的专门教学,功利性强,而“劳动创造活动的智力充实行和完满性、道德丰富性和公民自然性”就被弱化了。当然平时学生也参与一些“打扫卫生”之类的劳动事务,但是很多时候是进行一些零散的操作,不是“在一件有意义的设想的基础上进行长期的活动”,这样“儿童劳动的力量性”就不强。

所以,我在想,劳动教育不能只偏重于追求“技能技巧”的教育,而应该是充分腾给学生劳动的时间和空间,在有情趣的劳动中,自然地认识世界,体会劳动的快乐,自然地习得劳动的技能技巧。那样才拥有真正的劳动的“道德实质”:一个人把自己的智慧、技艺和对事业的无私的热爱变成老师的物质成果,他会享受到光荣感、自尊感,为自己的成就而自豪。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篇2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扪心自问:今天,我发现了学生的哪些优点或特长?我为学生的个性成长做了哪些努力?在当代社会的教育中,社会更注重的是素质教育的发展,学生的全体发展,不单单来指学习成绩的提高,更在乎学生全面能力的提升。

通过这次学习给教师的十条建议,我知道了老师在学生心中的重要作用。在学习生活中,如果每个孩子都感觉自己是老师的“最爱”,让每个孩子在教室里都能不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那么,这样的老师必定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尊重。

想要让学生喜欢你,你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给予学生最温暖的关怀,倾听学生的心声,对学生提出最中肯的建议,甚至批评。在学生的进步中,你还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学生的成长,聆听花开的声音。

教师对学生要多一些适时、适性的鼓励,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充满自信地行走在校园里,在各种场合、各种活动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展示自己的才华,这样的教师必定会深受学生喜欢。

凡是成功的学校都有一批优秀的教师:他们依然纯洁,他们相信自己的职业是世界上最幸福的职业,他们依然在“用心”做事,他们有自己的人生信仰,坚持每天进步一点点,教师就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篇3

一直以来总觉得在学校大部分时间忙于备课,上课,批改学生的作业,辅导学生。回到家里,要忙家务,还要教育孩子,这些繁杂琐碎的事往往令人感到身心疲惫,哪还有精力和时间去读书呢?

我在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的《2、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这一章节。若有所悟:

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

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

作为一名教师,是否热爱读书,精神生活是否充实,带给学生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知识渊博,谈吐不凡,会让学生对教师充满敬佩之情,对知识充满渴望。一个知识丰富而渊博的教师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和推崇,这样的教师上的课,乃至说的话都能自觉的引领着学生,促使他们健康的成长。那些没有积累的,光靠书本知识灌输的教师,方法单一,底蕴不足,他们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所以,要想成为一位好教师,自己首先要热爱读书,和学生一起走进书籍的世界,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因此,还是应该每天挤出点时间,阅读一些和教育教学相关的刊物或书籍,了解教育新动态,学习先进的经验,以便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另外,对于我们个人来说,读书也是提高自己生活质量的一种重要手段。书中的种种阅历、见识、思想,时时刻刻给予我们引领,提高我们对人生、对生活的看法,从而使我们掌握正确而高尚的人生态度,不断从课外阅读中获得营养,滋润自己。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篇4

我阅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使我受益匪浅。它告诉我们教师要做一个善于反省的人。

长期以来,我们的管理者和教师,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其实自身都有较全面的认识,但是真正会去反思还比较少。所以做为一名管理者、教师需要不断地终身地学习。

我认为,其实,我们并不是不在学习,在每天的工作中肯定都有所感悟,有所困惑,我们只要多一些讨论,多一些表达自己的想法,多悟多写,这不就是我们最好的学习方式吗?教师在自我进修、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用教育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反思是一个积极的思维活动过程,同时也是积极的行为改进过程;让教师自己承担起学习和能力提高的责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具有学习的`主动权和自主权。这又是一个不断的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激励、自我强化的过程。反思是教师成长和自我发展的基础,教师从经验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从自己的实际教育教学活动出发,发现分析其中的问题,并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讨论来探索改进教育教学的途径。这是充分发挥了教师自我导向学习和自主改革教学的积极性的有效途径。反思是一种自主学习。反思强调“学以致用,学用结合”。

教师通过反思,自觉地探索教育教学过程,在学中教,在教中学,这是教师自我提高的最佳途径。读了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影响,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学生永远都是我们人生舞台中最重要的主角!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篇5

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不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给教师的建议》,恐怕也算不上一位真正的教师。

这本书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根据自己三十多年的从教经验以及切身感受得出的一系列教育智慧。这是一本对一线教师极具帮助的书,打开书本,与以往的章节式不同,密密麻麻的100条“货真价实”的建议整齐的排列在一起,这些建议可谓是非常全面,不仅有生动形象的事例,也有科学的理论分析。他不仅关注教师、关注课堂,更关注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每一位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他们具有不同的身体和心理发展状况,所以他在书中不止一次的提醒我们要关注差异。

他在第一章提到:为什么一些一年级就落伍或者不及格的学生到了二三年级会变得越来越可怕。是因为这些学生从一开始就没有被关注到与其他孩子脑力发展的差距,这也是班级授课的一种缺陷。我们照顾到的永远是集体,而总是忽视一些个体。正是这样的一些个体,才是我们教育者最应该去关注的。

本书有多条建议都关注到了对后进生的教育。何为“后进生”,大众眼里的“差生”,而教育专家们是不容许有“差生”这个概念的。

就如苏霍姆林斯基在开篇所说,他们不是“差”,只是与他人存在一些差异。教师要在这些差异中寻求解决的方法。导致后进生学习有困难的原因较多。不仅是孩子本身的一些差异,也取决于教师的后天作用。为什么同意是一位学生,在不同老师的课堂中会有不同的表现呢?成绩为什么也会有差别呢?这也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课堂、评价方式、与学生的沟通模式、对作业的反馈等。

而在苏霍姆林斯基亲身的经历中,他遇到过不少的后进生,也举了一个关于“费同学”真实的例子。后进生比起别人,在学习的时候遇到的障碍更多,那么扫除障碍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是阅读。阅读能教会他们思考,能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学生思考的多了,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更敏锐。

而对于教师来说,想要翻阅在教育生涯中的种种障碍,解决种种难题,阅读也是一种最有效的手段。教师只有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素养,才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知识。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篇6

最近,我再次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著作《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我不只一次阅读,读后仍使我浮想联翩,感慨万千。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高尚的人谈话。”读着《给教师的建议》,我一下子豁然开朗了。

潜能生的转化,我一直认为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无论是谁,无论用什么方法教育都是事倍功半的,很多道理只能从理论上行得通,而实践中要想让一个智力有问题的人有进步有发展是不可能的,要让一个品质不好的人真正弃恶从善也是不可能的,也就是所谓的“本性难移”,对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不敢苟同。但苏霍姆林斯通过多年的教育工作的实践,和对儿童的脑力劳动和精神生活的研究,深信:儿童学习困难,功课不及格,落后于别人,其原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在于儿童在童年早期所受的教育和他周围的条件不够好。他认为:当学习困难的儿童跟能力较强的儿童在一起上课学习的时候,需要对他们加以特别的关心和有耐心。不要有一句话,不要有一个手势使得这种儿童感到教师已经对他的前途失掉信心。同时提醒我们:不要强迫儿童尽量长久地死抠书本,而要培养智慧,发展大脑,教他去观察世界,发展儿童的智力。读了这本书,我认为我们当教师的人应当记住:对于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学生、不管他已经被耽误到了什么程度,我们都应当有爱心、信心、耐心。要相信人人能成才,特别要关心后进生的成长,但也不要把他们看得和优秀学生一样的能干,这样只会越学越死,越学越笨。而要更注重锻炼他们的思维,发展智力,为他们今后的不断学习,不断发展打磨“脑机器”。正如苏霍姆林斯所说我们的崇高的使命就在于:要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选择这样一条生活道路和这样一种专业,它不仅是供给他一块够吃的面包,而且能给予他生活的欢乐,给予他一种自尊感。

现任教班级中有一名叫吴权的学生,上课无精打采,回家不做作业,热衷电脑,思维能力较好,自称很懒,不想学习。我对他经过一段时间的细致入微的观察、耐心地一对一地陪做作业,沟通对一些事件的看法等,教育产生了一定的效果。能主动要求老师放学后留下来教他学习,改变以往对待学习的冷漠的态度。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要关注每一个个体,赏识每个孩子,特别是弱势群体。因为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我们应该摒弃冷眼和偏见,用真情去浇灌,用爱心去培育。真正的爱是不必声张的,我们只要给他们多一份关爱,给他们多一些阳光,多一个笑脸。平时及时发现,准确把握每个后进生的优点,使他的优点得以升华、特长得到发展,使他们感到“我也有比别人强的地方”“我也有自己的优势”从而正确地认识自己。我们还要善于给他创设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和空间,正确地加以引导,让他获得成功,只要有一次成功就有改变后进面貌的可能。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所告诫我们的那样:“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书中提到阅读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读书足以移情,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因此苏霍姆林斯基也特别注重阅读与教学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唯有阅读才能不断丰富我们教师的知识底蕴,提高我们教师的教学水平。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如此之快,没有不断的学习就没有扎实的知识和开阔的思维,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孩子们的视野越来越宽阔,知识面越来越丰富,求知欲也越来越强烈,不学习只能是“坐吃山空”,仅仅靠课前准备几个小时已经不足以自如地驾驭课堂。我们说教师是文化的传播者,我们的阅读也不仅仅是为了上好一节课,更重要的是要把人类几千年积累的生活经验和思想精髓传播下去,读书不仅是教师的一种喜好我觉得更是一种责任。我们应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去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读书,使自己所从事的这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成为你所具备的知识海洋的沧海之一粟,这样在教学生活才能应付面对一切而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不会将工作当成一种负担。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使得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还有很多,书中每一篇文章都再一次深深地震撼着我,看了后,我由衷地感叹:“苏霍姆林斯基真伟大,不愧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的书不愧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更犹如黑暗里的光明,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我要坚持每天读一些,把书中最有用的理论摘抄下来,方便自己以后的教学。

掩卷遐思,苏霍姆林斯基的谆谆教导仍回荡在我耳旁。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孜孜不倦地拜读,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指导自己的教育工作,培养出更多、更全面的学生。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redian/xinde/empqzq.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