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热点 >心得体会 >

林清玄的散文读后感8篇

林清玄的散文读后感8篇

一篇有意义的读后感是需要结合实际的故事内容的,优质的读后感是要有明确的中心立意的,本站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林清玄的散文读后感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林清玄的散文读后感8篇

林清玄的散文读后感篇1

那最美的花瓣是柔软的,那最绿的草原是柔软的,那最广大的海是柔软的,那无边的天空是柔软的,那在天空自在飞翔的云是最柔软的……

每当碰触到林清玄散文集时,就像收获到一次心灵的洗礼,得到关于他的人生启迪和情愫,体味从文字中透露出的个人修养和品质,品味字里行间所渗透的佳句美词和情感。翻开具有淡淡墨香品茗般的优雅情韵书时,就能走进林先生的内心世界去瞧一瞧。寄托对美好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希望,走出喧嚣浮躁的现实社会时,来到一片充满莲花气息的花林,这时再把林清玄散文集拿出来,哼一曲悠扬婉转的小曲,如同待在世外桃源般的美妙享受。他才会净化内心世界的沉浮和颓废,人就会具有林先生的高洁坚贞的品质和个人修养,这就能起到我们所希望的效果。

我认为林清玄本人就像晶莹剔透的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而他的文字是那么纯粹、清净、生动,让人读后受益匪浅,如同与位大师在交谈,就像淙淙流水般的暖流流入人的心田,带给我们深刻的人生启迪与他的情思。喜欢在静谧安详的夜晚,坐在沙发,手捧这本散文集,品味其中优美华丽的辞藻。此时若在播放一曲清幽有内涵的歌曲,配上一盅刚浸泡过的茶叶,意境就已在不知不觉中洋溢出来。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感觉林先生总和“禅意”分不开,在书中时常会提起与禅意的有关事例,会问自己禅意究竟是种怎样高深莫测的解读呢?上网搜出原来就是让人们的心灵更纯净,体验佛家人的戒杀众生的悲悯情怀,是他先开创了写佛的先河,所以他也被不禁的净化了。人心境界远,菩提本悠然。佛台端坐立,低眉慈善观。禅意暖人间,吉福泰祥安。祈福云雾升,捏花浅笑间。禅意人生书画卷,恬淡凝思逸悠然。觉得林先生的禅意世界还需我们细细揣摩,在人生的闲暇之余是适合时间,学着去丰富自己的眼界和心灵,使自己具有禅意和佛心吧!

感悟林清玄,体会他的清净之道。我也被林先生的清纯所触动到,大家也试着去让自己变成像林清玄一样的纯净之人,再读几次这本书你会有不同的体会。

林清玄的散文读后感篇2

最近读了林清玄先生的“菩提系列”作品,深深地被林先生清新淡雅的文风,深厚的文学底蕴,以及他对人生和世界的参悟所吸引。我庆幸我能在茫茫天地间与林清玄先生的文字邂逅。林先生的文章,犹如一道道山泉,带着它的淙淙流水声缓缓地走到我们心中,让我们去慢慢品味生活的甘辛。林清玄的散文总有一种哲学的意味和一点“禅”的味道。读他的散文犹如一次心灵的洗礼,总能给人深深的启迪。

喜欢在安静的夜晚,借着柔和的灯光,手捧一杯香茗,静静地品味林先生的文字。这种感觉是那样的美妙,与心灵对话,与大师对话,获益匪浅。读林先生的文字,真的是对心灵的洗礼。在这个喧嚣浮躁的现代社会中,这些文字把读者的心灯点燃,使命途多舛、意志消沉、心浮气躁的人们重新充满希望和信心,如拨云见日把读者的心底照亮。

林先生的文章总是远离庸俗于污_,更没有咄咄逼人的气势,而是清丽悠远,沁人心脾。这些文字里,有花的鲜美、月的皎洁、风的温柔、自然的博大,更有人性的芬芳。它如同生长在人心中的一株树,虽然孤独,但忠实地为我们守住了天上皎洁的月,让生活在纷繁世界中的我们看到,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还存有一些纯净。他的散文是唯美的,淡淡地道来,慢慢地述说,绝少雕饰,犹如“清水出芙蓉”;而他的故事也是很平民的,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他写的就是我,就是你,就是他。这些是文章,初读自是清新异常,再品更是心开意解。他的文字每每读后都会让我们的内心充满宁静与关爱。

林清玄的文字是平易近人的,这也许与他深谙佛理不无关系,林清玄用他清雅真挚的文字普宁众生的心灵。他说不动的山,也说流动的云,他说不变的芒草,也说无常的芒花,他说欢愉的短暂,也说忧伤的恒久,无论是在山顶,还是在红尘,林清玄总让自己灵光闪动,笔耕不辍,做一个徜徉于文字海洋的修行者。

读了林先生《心的菩提》中《生命的化妆》一文后,感触颇深。是啊,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我们不需要用语言、行动来伪装自己、粉饰自己,最美的自己就是真实的自己露出一个真实的自我。虽然生的化妆是最重要的,但也是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我们要从内在里改革。是的一个人就算是再美丽,却没有气质和内在美,那不是真正的美;一个人用太多的语言、行动来粉饰自己,会适得其反,让人觉得虚伪。

现在也不再是那个以貌取人的年代了,如果你有才华、气质和内在美,无论你是美丽还是丑陋,都会有人赏识你,不会“怀才不遇”的。生命就是表里如一,诚实无欺、心智纯正、灵魂纯净。不必花时间去思考别人眼中的自己,别人心中的自己。我要我的自我,无须粉饰,更不需要华丽的伪装。生命是一方待琢的玉,圣洁的雕刀,会把一切瑕疵雕落。生命是一块冲浪的帆板,奋力拼搏,才不会被海水吞没。

林清玄的散文读后感篇3

喜欢读林清玄的散文,喜欢他的文字所特有的淡淡的香——如一缕莲花般的馨香。每每走进他的文字,心也会跟着起起落落,然后慢慢静下。

暖暖的回味时,内心总会充满宁静与关爱。翻开书的目录,那些题目就会吸引你:“暖暖的歌”、“生平一瓣香”、“温一壶月光下酒”、“发芽的心情”、“味之素”、“清欢”、“三生石上旧精魂”、“黄昏菩提”、“飞入芒花”、“清静之莲”、“吾心似秋月”……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气的,在宁静中透露着激越,在冷峻中保持着温煦,在流动中体现着凝注。他继承了佛家广博的智慧与胸怀,轻轻一挥手袖,便将凌云的壮志,巧妙地幻化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隽永与人性的温情。非常喜欢“温一壶月光下酒“,因为这颇能代表林清玄的散文风格。“月光”代表阴柔,温和;酒则代表暴烈,激情。“将月光装在酒壶里,用文火一起温来喝……此中有真意,乃是酒仙的境界”。读林清玄的散文,静与动,柔与刚这些看似不能相容的特性,都能在他的笔下温柔的展现,娓娓道来,如沐春风。

有时当我们读到“阴柔“处时,他却将笔锋一转,道出许多生存的真相,……

林清玄的散文读后感篇4

之所以喜欢林清玄,首先是喜欢他的名字,名好姓也好。

每次读他的散文,都会有一种给心洗澡的感觉,清清冽冽的一股清泉自 肺腑间流出,舒畅自在。

林清玄的散文喜欢以小见大,每次都从小事写起,平淡自如,最后却包 含着发人深省的哲理。有一次我竟然想,干脆我也到庙里参悟参悟。

有人说:现在这个年代,众声喧哗,我不喜欢喧哗这个词。

林清玄说:一种平怀,泯然自尽。

有个朋友说:我读林清玄的散文,一定要配一杯清茶,最好是在温暖的 阳光下。

我是个忙碌的人,我读林清玄的散文可能是在嘈杂的公交车上,也可能 是在做完一张张试卷时,我从不特意挑时间来读,随心所欲,率性为之。本 来挺简单事,干嘛弄得那么庄重,就像礼佛,心中有佛即使不天天烧香磕 头佛自然也会知晓,而天天烧香拜佛的人假若心中没佛,确实白白浪费了香 烛与火纸。

万镜俱泯灭,方见本来人,每个人都是一颗种子,外面包裹各种各样的 皮囊,但百年之后,又都回到原点,那时的我们比初生的婴儿还要纯洁。

林清玄的散文读后感篇5

林清玄老先生的散文如明月清风徐徐道来,而在书中提到的奉茶之举,令我回味无穷。

奉一字看似简单,却内有深意。它一般指下级为上级或晚辈为长辈做些什么,但文中的奉,却是一个极其平凡之人为过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每日起早提一桶凉水。

这一细微的举动,让我颇受感动:为什么两个素未谋面的人会产生这样的情感呢?又为什么两个所谓的朋友之间,却还经常会斤斤计较呢?当今,人们生活在喧闹的红尘市井之中,每天为钱喜怒哀乐,人们所关心的是对于利益的追逐,而那些隐居山林的隐士,他们在意的是心灵的充盈。想想,某些明星们、富翁们捐钱捐物给贫困山区的人。这的确是一种善举,但转念又一想,倘若他们没那么多钱,那他们还会这样做吗?似捐非捐。

记得,就在不久前,我们一家去了梅花洲,里面有个农家乐,与书中所写的场景颇有几分相似。在一个木桌上,放有一个大桶,上面没写奉茶,只是在桶上面挂了一块牌子:免费大碗茶。一旁放有7、8个刚洗好,还留有水渍的大碗。我迈步上前,拿起一个大碗,把大桶出水的旋钮轻轻打开,一股淡棕色的液体流淌下来,我微微呷了一口,恩,大麦茶的味道还挺不错。这款茶水是温的,流入心田却是热腾腾的。一股大麦茶的香气,萦绕在鼻尖,久久还未散去。喝罢,我把碗拿到井边冲洗了一番,放回原处。

这时,茅草屋的主人走了出来一位年迈的老人,他扬起了嘴角,朝着我憨憨的一笑或许奉茶人的心中想要的,就是客人由衷地赞许吧!奉茶,对那些人来说,不需要留下任何名姓,也不是什么要紧的事,只要自己对生命与土地有过真正的关怀与付出,就算尽了人的责任。这与臧克家的《有的人》中提到的,将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的人恰恰相反。奉茶之人淡泊名利、逍遥自在,任自在喧哗浮躁的世界中从容地活着。

清朝诗人张灿的有一首短诗:书画琴棋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它,而今七件事都更变,柴米油盐酱醋茶。正是道出了如今人心的浮躁。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希望我们都努力做一个卓然优雅的人。

后记:林清玄先生的散文文质兼美,往往在平常小事中见生活的真谛。奉茶不成篇章,也不成一文,却让我有所触动,便尝试表达自己的一些见解。

林清玄的散文读后感篇6

在读了林清玄的散文过之后给人一种回味无穷的感觉,作者那易懂的语言,却又含着很深的寓意,哲理。读完后撼动了我的心

这本书的封皮呈黄色,醒目却不刺眼,与它的图案十分相配:一阵风吹来,纯白的蒲公英种子随风飘散,飘渺、空灵,十分简洁唯美,我想也代表着我们这一代代的孩子的梦想吧。中央用孩子的字体写着“林清玄”三个大字,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展开封皮,一行小而精练的小字映入眼帘:“期许少年们有天真的心,纯善的心,完美的心,庄严的心……能在这悲伤的人间,拥有快乐。”正是这一行字,给了我很大的兴趣让我读下去。

正式打开书时,我便被那充天真,无邪的自序吸引。和标题一样,拉近了我们与作者的距离,向我们诉说了作者不老的心。这本书分四卷,分别是天真的心、纯善的心、完美的心、庄严的心。每一卷的开头都有一首精练的小诗,读来十分搞笑,我仿佛能从一首首小诗中看到作者儿时天真可爱的脸。

第一卷“天真的心”:讲述了一件件小事,都是些我们生活中很平凡的事情,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小事:一只乌龟、一棵树、一些流浪狗、一个传说……而令我感到吃惊的是,作者用孩童般的最单纯天真的视角,把最单纯天真的事情,竟能写出如此多的细节和道理。在作者的笔下,能够从一只乌龟写到身外之物的不重要,写到人只看到名利金钱的悲哀……作者循序渐进,由浅到深,直击我们的内心dd那如白纸般内心的最深处的那片净土。

而第二章“纯善的心”描绘的不是一向再清澈的人或心。而是在尘世扎根,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或心。作者用这“灰色”社会中的真善美、假丑恶的比较,引起了我们对良知的新看法。

第三、第四卷则是继续沿着之前的风格,用孩子般的笔法,给我一种亲近的感觉,让我借作者的文笔来看那充满未知的世界。

看完这本书,突然发现书的最后也有一行小字。它告诉我们:“挫折,学习智慧;离散,学习成长。我们是不是除了课业,更重视这些优良品质的养成那?”或许,这就是作者写这本书的原因吧。

林清玄的散文读后感篇7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气的,在宁静中透露着激越,在冷峻中坚持着温煦,在流动中体现着凝注。他继承了佛家广博的智慧与胸怀,轻轻一挥手袖,便装凌云的壮志,巧妙地幻化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隽永与人性的温情。

他有一篇美作,名为《心田上的百合花开》。这篇文章深深的感动了我。一株小小的野百合,演绎出一段美丽而又令人感动的故事。一个小小的“心灵”,为了心中那个完美的愿望,竟是如此的执著和坚韧。它,的确不是一株野草。

偏僻遥远的山谷、高数千尺的断崖,预示了野百合追求完美愿望的道路必然艰难曲折。恶劣的生长环境,并没有消磨它作为花——一棵百合的天性,虽然它刚诞生时长得跟其他野草一模一样。但一个坚定的念头在它的心中悄悄萌生:我要开花,我要以花作证。为此,它“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与自然环境顽强地抗争。

如果说与生长环境的抗争,只是野百合为实现完美心愿迈出的第一步的话,那么,野草的讥讽嘲笑、蜂蝶的鄙夷才是野百合应对的更严酷的考验。野百合是执著的,野百合更是智慧的。应对野草的嘲讽讥笑、蜂蝶的鄙夷劝导,野百合坚定的信念始终没有动摇:“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样看我,我都要开花!”

不事张扬的野百合,用自我的行动默默抗争,独行其道,终成“正果”:“它最终开花了,它那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这花是信念的结晶,是心血的凝聚。野百合最终实现了自我的价值。正因为这美丽来之不易,所以当百合谷成为人们的“圣地”之时,每一朵野百合都能谨记第一朵百合的教导:“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我的存在。”

文章通篇运用拟人的手法,经过层层衬托,塑造了一个充满灵性,大智大慧的野百合的形象。百合谷其实就是一个充满世事艰辛的大社会的缩影,野百合的遭遇何尝不具有人生奋斗的典型意义:一个人社会价值的实现,仅有一种方式,那就是“以花来证明”。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台湾文坛,林清玄这个土生土长的作家,以其乡土气息、传统情怀、民族意识以及他独树一帜的禅佛文化,成为台湾最为多产并且作品畅销的作家之一。林清玄多次提到影响他性格和写作风格的母亲。他说,小时候母亲曾告诫他,写东西要“趣味味的你要多写一点,与别人分享;辛酸的少写一点,留着自我晚上回房间里哭就行了。因为人生已经够艰辛了,人家来读你的文章,应当从你的作品里得到安慰,得到启发,得到提升”。而《心田上的百合花开》则巧妙地将趣味与辛酸结合起来,以趣味抒写辛酸,使人从中“得到安慰,得到启发,得到提升”。他认为人的富有即是人心灵中某些高贵物质的展现。野百合的形象,正是林清玄心中的“富人”的形象。林清玄就是企图用文学的语言,表达一些开启时空智慧的概念,表达一个人应当如何舍弃和实践,才能走上智慧的道路这一生活哲理。

在林清玄看来,人生的美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欲望、物质带来的美;第二个层次是文化、艺术、礼貌带来的美的满足。第三个层次是灵性、精神的美,这是最高境界的美。他信奉“尽心就是完美”,而野百合就是这样一个因“尽心”而近乎“完美”的形象,真正实现了“灵性、精神的美”。

?心田上的百合花开》所展现的正是林清玄追求的做人最高境界: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大其愿,坚其志,细其心,柔其气”的人生准则在野百合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林清玄的散文读后感篇8

当这本《林清玄散文》递到我手上的时候,这朴素的封面中包裹着的内容便深深地吸引了我。我从书中了解到林清玄老师是一位热爱生活,信仰佛教的人,他的文章和他本人一样阳光,并充满了人生的智慧。翻开这本书,我走进了一个非凡的美文的世界。

在书中,有些文章加入了许多佛教元素,作为一个初中生,想要理解透彻,有一定难度。可我却偏爱阅读这种文章,慢慢钻研,细细品味,总能在文章中挖掘出一些平凡的道理。又有些文章,大白话似的,让人一读就懂,我喜欢挑战有难度的文章,也喜欢一读就懂的文章。总的来说,林清玄老师的散文太对我的品味啦!让我拿着就不想放下。

?金翅鸟》是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一篇,金翅鸟是佛法中天龙八部之一,大而美丽,浑身长满金灿灿的羽毛,而它的食物更是不可思议,竟是游走在天空中来无影去无踪的神龙!它就像作家的灵感一般,一天不吃一些,就无法展翅飞翔了。假如我们的心中住着一只金翅鸟,那么在多狭窄的世界里都能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读完这篇文章,我希望我的心中也有一只这样的金翅鸟,带着我的理想在心中天空上翱翔,在浮云上的浮云,蓝天上的蓝天拥有一片自由的领地。又有时候,我希望自己就化作金翅鸟,展翼飞翔——在人们的天空上。

噢,在我的这本书中,夹着一张精美的书签,它总夹在一处,翻开书面,这篇文章叫做《总也不老》。我喜欢读这篇文章,它太贴近我的生活了,文中作者举的例子都能在我的生活中找到。这世上不会老的东西很多,但人却会老,这是人生的悲哀,许多人想要长生不老,却又无力与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抗衡,我们现在所能做的,就是在这世上多留下一些总也不老的东西,为这个世界,也为自己多增添一份光彩。读了这篇文章,我自然地联想到席慕蓉老师的《贝壳》,这两篇散文所蕴含的哲理是相同的,简单说就是用有限的生命创造无限的价值。

读了林清玄老师的散文,我觉得有些像雾霾一样的东西在我的心中散去了,像拨开乌云见到阳光一样,有种明亮的感觉,我想我应该带着这样的好感觉好好地欣赏摆在我面前的生活。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redian/xinde/egv8q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