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热点 >心得体会 >

关于《红星照耀中国》的读后感范文五篇

关于《红星照耀中国》的读后感范文五篇

我们在学读后感的时候一定要将“读”和“感”相结合在一起写,突出写作的中心点才行。下面是本站小编和大家分享的关于《红星照耀中国》的读后感范文五篇,提供参考,欢迎你的参阅。

关于《红星照耀中国》的读后感范文五篇

关于《红星照耀中国》的读后感范文1

当我第一次见到《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时,就表现出了对这种有政治偏向的书的厌恶,而当我打开它时,我终于明白了《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的意义。

《红星照耀中国》讲述了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色中国对中共各级领导人及农民、工人等民众的采访与观察,以及对红色中国的评价。

在本书中,我最敬佩的人就是红军中的“红小鬼”。在红军队伍中,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尽管都还是些娃娃,却跟随部队经历风雨,在跋涉中渐渐成长,在战火中走向成熟,用不寻常的童年谱写出一曲曲生命的壮歌。斯诺遇见的第一个红小鬼是一个号手,只有十五岁,穿着网球鞋,灰色短裤,带着一顶褪色了的灰色帽子,上面有一颗模模糊糊的红星。但是帽子下的号手可是一点也不“褪色”的:红彤彤的脸,闪闪发光的明亮眼睛,看起来精神极了。这样一位“红小鬼”却是已经当了四年红军的“老红军”了。这个孩子说他小时候被红军帮助过,那时他就发誓要参加红军。十一岁,他参加了红军,虽说只是吹号,但他作为一名军人,是要有多么坚强的意志与精神啊!他的年龄与我不相上下,但是他做的事却是许多同龄人都做不到的,他们中的某些人还上前线打仗,冒着生命危险,他们也勇往直前。这样的“红小鬼”,确实是令人敬佩的。

我最敬佩的历史事件就是红军的长征。红军的长征是迫不得已的,红军为了避免国民党的第五次围剿,不得不向西北长征,分成了西、南两个纵队,在出其不意的情况下出发了。红军在努力下终于撤出了江西(主力部队),余下的部队则留在江西继续抗争国民党。红军成功地突破了第一道碉堡线之后,就开始走向它历时一年的`划时代的征途,首先向西,然后向北,这是一次丰富多彩,可歌可泣的远征。本次长征共有两万五千里长,在这途中,有无数的困难和挫折,牺牲了无数的红军战士们,然而红军一直在往前,从未后退。这也是红军的长征是军事伟大的业绩之一的原因。“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此乃红军气概。恰如斯,他们才走完,六千英里遥遥长征路,虽坎坷崎岖,但他们终望见了“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那“正西风落下长安,飞鸣镐。”的战争年代,他们知道“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但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这是毛主席的誓言,亦是红军战士的誓言。

红星永远照耀中国!

关于《红星照耀中国》的读后感范文2

在红军中,像周恩来这样的人是相当少见的。红军大多是农民出身的人,多多少少受过压迫,反抗意识自然会觉醒;而周恩来则不同,他是一个大官僚家庭的儿子,似乎注定要做个读书人——他有突出的文学天赋,在班上成绩优异。

当今的中国也有不少叛逆的学生。但这些学生大多成绩普通甚至糟糕。至于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呢,大多乖巧听话,骨子里有着顺从师长的思想,自然缺乏反抗意识。但周恩来是个反例。袁世凯企图恢复帝制之时,周恩来作为学生领袖组织学生运动,因而被送入监牢。获释后,他加入共产党。

周恩来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叛逆者,他生于官僚之家,却投身革命;他没有受过压迫,却与被压迫者共同斗争;他“背弃古代中国的基本哲学,中庸和面子哲学”,“无私地忠于一种思想和从不承认失败的不屈不挠精神”,被斯诺评价为“狂热分子”。他的确是狂热的,对革命充满热情,但他又是平静的,谈吐温和,头脑冷静——这是他受过高等教育的结果。因此,他又是一位富有知识的叛逆者。有的人,受到了很好的教育,但思想保守顽固,没有独立见解;有的人,有强烈的反抗意识,却因为受教育程度低,不知如何通过合适的渠道将思想付诸行动,而周恩来两者兼备,这正是他的可贵之处。他的加入,无疑为共产党注入了活力。

倘若中国有更多像周恩来一样,有知识,又有独立思想的人,想必中国该是一片生机吧?我们需要敢于向传统,向主流思想挑战的叛逆者,但这些叛逆者必须是有学识的、理智的、冷静客观的,否则,只会给社会添乱。

关于《红星照耀中国》的读后感范文3

五星红旗缓缓升起,旗帜上的五颗明星,正照耀着全新的中国。——题记

中国红军是真正的国际主义者吗?红军是为了中国的独立而斗争的民族主义者吗?红军没有任何大工业基地,那他们是怎样生存下来,并扩大了队伍?

现在远离硝烟战场的我们,并未能体验战争的痛苦,也并不了解我们先辈的经历,缺少对红军的认知,但一本书却拉近了我与战争的距离,好像日本侵略者丑恶嘴脸,以及红军英勇抗敌的英姿,就显现在我的眼前。《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写,他通过重重障碍,为我们记录下了最真实的故事:xx党的乱杀乱抢,百姓苦不堪言的日子,红军长征的壮举…最令我记忆犹新的是红军占领泸定桥。为了顺利渡河,红军不得不去面对架在急流之上的泸定桥。那时,蒋xx为了阻拦红军渡江,将泸定桥的木板撤去了一半,剩下一条条铁索,桥下是急流深河,桥对面是敌军冰冷的枪口,让谁去夺桥呢?可没想到,红军战士一个个都愿意站出来,即使失去生命也在所不惜,几个红巾紧紧抓住铁索,一步一抓地缓慢前进,前面的战士死了,接着便会有第二个,第三个接替!眼看就要到达对岸了,气急败坏的敌军,竟在桥上烧起了火,企图让红军放弃。但是他们低估了红军,子弹能打死红军,却不能打死红军渡江的信念;烈火能焚烧红军的身躯,却不能焚烧红军要拯救中国人民的决心!如果没有红军为我们打倒为富不仁的地方官僚,我们能过上今天的生活吗?如果没有红军英勇抗日,我们能逃掉被人压迫的结果吗?不能!正是因为红军怀着造福中国的决心,我们才有了今天,有了未来!对此,我们怎能忘记红军为我们付出的一切?

红星还在照耀着中国,而我相信,那照在中国的希望之光会越来越光亮!

关于《红星照耀中国》的读后感范文4

这几天我怀着好奇的心情读完了《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是一部很强的报道性文学作品。作者埃德加·斯诺,他是一位美国新闻作者,来到乱动的中国在报社工作,常年跟随红军共同生活,以一个公正客观的角度描述当时人民百姓的生活和心理状态。身处其中的经历的,触发了他当时写作的愿望。

这本书共12章节,语言平实,他没有添加过多的修饰性的词汇或者一些美化的文笔。即使朴实无华,但他笔下的人物却有血有肉,带着鲜明的特点。其开头一章节开始就用反问句强调着红色中国。此后他记录了一些革命领导者的事迹,如毛泽东、周恩来等,对主要的历史事件也进行了叙述,如苏区教育、人民抗日剧社、长征、西安事变等。但在这么多章节中,其中第4章节给我的印象最深刻—一个共产党员的来历。主要讲述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的人生经历,思想改变以及成为红军领导人的过程。他诞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在其童年就倍受母亲的疼爱,与之恰成对比的是,父亲对他则格外严厉。自幼受父母双方的影响,毛泽东铸就了特殊的个人秉性。父母不仅给了毛泽东的生命,而且对他的一生影响深远。所以年少时就产生了让所有都中国人都吃上饭的朴素愿望,立志为大多数中国穷苦人名某得幸福。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毛泽东决定改造中国,打倒剥削和压迫人名的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就算在那些压迫的环境下,他还是笔直前行,秉持着他内心的初衷,去实习内心抱负。他的着火一般的热情与铁一般的意志、百折不挠,自信乐观地坚持着自己心中那最崇高的革命理想。

这本书以讲故事的形式,详细介绍了工农红军如何用智慧和斗志战胜蒋介石。勇猛战斗,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毅力,战胜敌人,在失败中不灰心,不气馁,在途中帮助过许多百姓,深受百姓的爱戴。

红军的精神,是一笔精神财富,激励着中国后来人。红军战士们为了崇高理想而百折不挠,奋勇拼搏的革命精神。从这里给我的启示是:我们不能辜负战士们对我们的期望,要勤奋学习,做一个祖国的栋梁,为祖国做更多的贡献。

关于《红星照耀中国》的读后感范文5

如果以一个美国人的视角看战争中的中国是怎么样的呢?美国记者,同时也是世界闻名的作家埃德加·斯诺就很好地为我们表现了出来。他冒着生命危险奔赴当时被刻意曲解的革命根据地,与革命领导人进行谈话,然后运用平实、质朴的文字把一段波澜壮阔激情燃烧的岁月鲜活地呈现在了这本书上。

在书中,斯诺还对国民党进行了批判,驳斥他们一直对外宣称共产党为“狂热分子”、“无知土匪”的这种行为。他对毛泽东大加赞赏:毛泽东是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他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地研究,对于工作却事无巨细、一丝不苟,他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是一个颇有天赋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还有头脑冷静不屈不挠的周恩来,战无不胜的林彪,令地主乡绅闻风丧胆的贺龙,彭德怀、朱德、洛浦、徐特立、左权等一批优秀的革命领袖,他们用那火一样的爱国情怀,燃起了中国人民的革命热情;他们用那铁一样的坚定意志,斩去了旧中国的病根肿瘤。这些革命先驱虽出身平凡,却有一股刻在骨子里的救国救民意识。身为领导人,却与老百姓同甘共苦,不摆架子,他们那颗爱国爱民之心,不为功名,不为利禄,只为当时中国老百姓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作者在书中写道:“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如一颗闪耀的红星照耀着中国的西北,且必将照耀全中国。”

在七十多年后的今天,我通过这一段段铅字仿佛回到了那个硝烟弥漫的战场,看到了共产党员们流下的鲜血。读书让人了解了历史,更加让人学会了思考。前辈们经久不衰的一腔热血感染了我,我要学习他们的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我要学习他们为中华崛起而克己奉公的无私,我更要学习他们在强大敌人面前不服输、勇敢克服困难的难得精神。我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尽自己的一份力守护祖国,守护这一来之不易的和平。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redian/xinde/70m25.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