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热点 >心得体会 >

党员干部学习《梁家河》有感范文

党员干部学习《梁家河》有感范文

党员的先进性是通过党员的党性修养体现出来的。学习《梁家河》,我们看到了总书记的初心来自人民又回馈人民。那么关于梁家河的读后感怎么写呢?下面是本站小编整理的党员干部学习《梁家河》有感范文,以供参考。
党员干部学习《梁家河》有感范文

党员干部学习《梁家河》有感

七年难忘的知青岁月,四十载不变的故土情怀”魂牵梦绕,心系百姓;40多年前年仅15岁的习近平同志为响应毛主席提出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插队到陕北延川县梁家河,开始了他七年的知青岁月;在这里他克服了“思想关、生活关、饮食关、劳动关、跳蚤关”磨砺了他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坚韧意志,塑造了他敢为人先、实干担当的优秀品质。品读梁家河故事,传承梁家河精神,做新时代的先锋,具有现实的意义。

艰苦恶劣的环境是我们成长的垫脚石。当年,习近平插队到梁家河,条件非常艰苦,经常吃不饱、穿不暖;但是习近平同志他克“五关”带领村民打坝淤地、发展沼气、修筑梯田、植树造林,克服了重重困难,办成了一件件实事。正是这种恶劣的环境让一位城市青年蜕变成了一位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实干担当的农村好干部。 

心中有信仰,人生才有方向。习近平说“15岁来到梁家河时我迷茫、彷徨,22岁离开时我坚定目标、充满自信”习近平同志以党的崇高信仰和“为人民办实事”的执着追求,与梁家河村民心心相印、同甘共苦,带领梁家河村民搏击贫困、艰苦创业,时刻不忘“什么叫群众”赢得了群众的信赖与拥护。 实事求是是真理,实干担当是品质。习近平同志讲到“陕北七年,最大的收获之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习近平同志从梁家河的实际出发,带领干部群众打井抗旱、打坝淤地、修建公路,以实干作风和担当精神使梁家河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习近平在陕北的七年,正处于我们国家的特殊时期,黑白颠倒、美丑错乱,老百姓都在挣扎着生存。但是在这里,习近平把自己看作是黄土地的一部分,凭借生活的历练和满心的热烈,结合农村当时的真实情况,立足于自身实际,发展生产,在苍凉的黄土高原上,在苦难的灰烬中,酿造出属于他们的生活之蜜。梁家河一书以记实的手法、接地气的故事,集编而成,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读了梁家河一书,我的感悟是八个字;实干、担当、群众路线。作为民主党派一员,一定要提高政治站位,在学习领会梁家河的精神实质上达到一个新境界,要坚持学深悟透,深入挖掘梁家河大学问的丰富内涵,从梁家河大学问中吸取精神力量,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要把学习活动与本职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发挥民盟特色优势,把习近平总书记的“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要求落到实处,学习梁家河对于广大盟员读懂共产党人的初心,认清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具有重大意义;更有助于广大盟员增进对习近平总书记是全党拥护、人民爱戴的全党核心、人民领袖和军队统帅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不忘多党合作建立之初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积极履行好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责,做好社会服务工作,把多党合作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作出应有贡献。

党员干部学习《梁家河》有感

北纬36.8°,陕北的黄土高原上,有一个贫苦而偏远的小村庄,名叫梁家河。那里布满了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的奋斗足迹。他曾深有感触地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

四十多年前的梁家河贫苦而又宁静,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本书中一幕一景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从1969年至1975年梁家河村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成长历程和奋斗足迹。《梁家河》以朴实的笔触,真实的历史细节,真挚的情感将一个个故事徐徐展开,将我们的思绪带回到了那激情燃烧的岁月,真切感受初心、使命、责任、担当的伟大力量。

在七年梁家河岁月里,总书记始终坚持学习。“一物不知,深以为耻”,白天和村民们一起劳动,晚上挑灯夜读成为总书记知青岁月的生活常态。无论是在持鞭放羊的小山坡上,还是在土窑洞灰暗的煤油灯下,他总是卷不离手,从书中汲取着思想和精神的营养,从《战争论》到《资本论》,从到《国家与革命》到《共产党宣言》……逐渐积淀成为治国理政的大智慧。

在七年梁家河岁月里,总书记始终身先士卒,艰苦奋斗。从打坝建沼气,到铁业社的成立,始终敢为人先,走在前面。在艰苦的环境中,与村民们生活在一起,生产在一起,水乳交融,学会了擀面条,蒸团子,腌酸菜,担粪,担麦子……

在七年梁家河岁月里,总书记始终坚持留心和用心。细心地留意群众生活的不便,用尽心思办成了陕北第一口沼气池,打了一口甜水井,相继兴办了“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磨坊”、“菜园”,实实在在地解决了村民的困惑和难题,和村民们日渐水乳交融。

“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学习《梁家河》,我们看到了总书记的初心来自人民又回馈人民。

掩书而思,作为青年的我们,更应该读书修身。在各类知识和海量信息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尽情感受文化的魅力。用书籍来补足我们精神之钙,填补我们阅历之空白。在注重博学的基础上更应注重对经典的学习。以书为镜,用书中体现出来的精神、意志、品质来对照自己,从而激发提升自己,以此作为自己做好工作、服务社会的原动力。

掩书而思,作为青年的我们,应该在实践中锤炼,在艰苦奋斗中磨砺意志。做到心有民,将为民当成做事之本。心系群众、植根群众,融入农村,深入基层、多倾听老百姓的心声,把工作做到实处。在工作一线锤炼党性,敬业勤恳地扎实工作。

学习《梁家河》,似一条清凉甘洌的源头活水,启迪着我们的智慧,梁家河的故事还在继续……

党员干部学习《梁家河》有感

三个小时,我一口气读完《梁家河》这本书,本书分四个章节,分别讲述2015年习近平回梁家河的感人场景、习近平的知青故事、习近平与“小伙伴”的故事和新时代梁家河的变迁,生动的描绘了习近平与梁家河这片黄土地之间的深情厚谊。习近平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我被书中生动的故事所吸引,也很受启发。首先是对党的赤子之心。1962年9月,习仲勋因所谓“《刘志丹》小说反党问题”,被残酷迫害。因为父亲的原因,习近平提交了第八份入团申请书后,才获得批准成为一名共青团员。

         入团后又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在第十份入党申请书提交后才获得了批准成为一名中共党员。追求进步,矢志不渝。自问我的入团、入党过程,如果接连被组织拒绝,是否能初心不改?实话说我不敢保证。所以第一点我学到的就是对党忠诚,无论什么时候都相信组织、相信党。其次是对待学习的态度。青年习近平的座右铭是先从修身开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白天上山放羊,手中还不忘拿书阅读;晚上在煤油灯底下看书,为了凑近光亮,脸被熏黑,第二天早上吐的痰都是黑的。比起那时的条件,现在我们有宽敞明亮的学习空间,也有丰富的学习资源。但是在业余时间静下心来看书、学知识的精神,我做的不好,往后要改正。其三是对待工作的态度。习近平说:“一个人要有一股气,遇到任何事情都要有挑战的勇气,什么事都不信邪,就能处变不惊、知难而进。同时要想办法巧干,避免苦干。”这段话告诉我们遇到任何事情都要有迎难而上的信心,同时还要注意方式方法。在工作中我们会遇到很多难题,有些问题之前遇到过,可能做起来就顺手,再遇到时就要想办法巧干,提高效率;还有很多是没有遇到过的问题,就需要我们敢于亮剑,多想办法。最后是怎么树立威信。

       习近平回忆说开始来延安时心理落差很大,都是窑洞,习近平说:“这不是山顶洞人的生活嘛”。还因为一件小事被误会,他把发霉的面包喂狗,没见过面包的乡亲觉得面包是好东西,传来传去就变成了知青糟蹋粮食。离开梁家河的时候乡亲们评价他是能吃苦、干实事、好读书的好后生。那他是怎么改变乡亲们对他的看法的,树立威信的呢?重要的一点就是他是一名实干家,自己主动适应新环境,积极为乡亲办事。比如为提高粮食产量,在梁家河沟口打一座水坠坝;为改变烧火做饭砍柴难的问题,办沼气池;为增加集体收入,办铁业社;为提高识字水平,办扫盲班等,不胜枚举。从真心实意的为乡亲解决困难开始,和乡亲们处理好关系,一步步赢得信任,树立威信。青年习近平在很多方面都为我们立下了标杆。作为一名党员,结合上述所思所悟,在个人成长上对自己要有更高的要求。首先是在思想上入党,做一名合格党员;在学习方面多下功夫,努力学习、主动学习;在工作中多找方法,发挥党员带头的引领作用。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redian/xinde/3npmr.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