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热点 >心得体会 >

关于《梁家河》读后感范文三篇

关于《梁家河》读后感范文三篇

党性修养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发明创造。党员干部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读书学习能力,做到学而有方、学而得法、学而有成。那么关于梁家河的读后感怎么写呢?下面是本站小编整理的关于《梁家河》读后感范文三篇,以供参考。
关于《梁家河》读后感范文三篇

《梁家河》读后感

读完《梁家河》一书,让我参透悟懂了“行之于初心,需用一生来实践”的道理。

习近平1995年在接受《东方时空》记者采访时说:“在梁家河的工作生活,最大的收获就是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看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真正理解了老百姓,理解了社会,很多实事求是的想法,都是从那个时候生根发芽的,以至于到现在每时每刻影响着我。”

1969年1月,年仅15岁的习近平来到位于黄土高原的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村,在这里,他和乡亲们同甘共苦,情同手足,七年知青岁月,铸就了习近平顽强的意志和为民造福的初心。

40年之后,回忆起下乡插队的往事,总书记依然记忆犹新,“铁锁”“随娃”“黑子”,曾经小伙伴们的小名依然叫得亲热,哪个窑洞有些啥?住的是谁?依然记得清晰。细微处见精神,总书记从那时起就把老百姓看得深、看得重,把人民群众深深地装到了心里。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就是一部以身作则的奉献史,体现着他乐于为民奉献的“初心”“衷心”。给老百姓打淤地坝、凿水井、修沼气池、挑粪、修筑梯田,这些苦活累活,他抢着干,从不吝惜力气。由于长期带头站在刺骨的水中凿井,导致他现在双腿还有以前干活落下的后遗症。

而正是这种一心为民谋幸福的情怀,成为习近平带领乡亲改天换地的巨大动力,推动着梁家河一点一滴的变化,先后建成14座淤地坝,用上了干净的井水,打破了“沼气不过秦岭”的谬言。怀揣一颗奉献的“衷心”来,习近平总书记用行动践行了造福地方百姓的“初心”,而这颗“心”也为习近平总书记以后的从政道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梁家河》一书的扉页上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句话:“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

黄土地的儿子,根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的大视野大平台上,始终把老百姓满不满意、幸不幸福作为治国理政的标准,走到哪里都要深入老百姓家中看一看,问问生活得怎么样?还有什么困难?也正是有着这样的初心,2012年11月15日,刚刚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庄严宣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行之于初心,需用一生来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做到了。

那我们呢?很多时候我们会扪心自问,我的初心是什么?我为什么要这么做?未来我还要怎么走下去?我们在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直到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读完《梁家河》这本书时,我豁然开朗,内心的焦躁与不安平静下来,让我明白以后的路该怎么走,才能走得更有力量。

可能我们在刚一出发时,还踌躇满志、斗志昂扬,但走着走着,外界的影响与诱惑、内心定力的动摇与目标的偏差,就让我们迷失了自己,恍惚间,随波逐流,消沉懈怠,早没了坚守的毅力与耐力,不知为了什么出发,也不愿想明天会怎样。

还记得刚进报社走进铅字排版印刷车间时,那些躬身在铅字排版机前的工人师傅们,一个一个码放那些只有指头肚大小的铅字,脸几乎贴到码字机上,专注而旁若无人,生怕把一个字码错了,会造成重大错误。

也还记得那时的我们,在激光照排、胶片印刷的那个年代,编校完版面制好了片,发现哪怕一个无关大碍的错字,一定要说很多好话,肯求制片的大姐帮忙抠掉那个字,重新补上一个正确的字才肯罢休。

那么,现在的我们呢,还有这样的认真敬业,对文字的敬畏,对新闻工作的执著与热爱吗?

有人说,初心是孔子“居之不倦,行之以忠”的从政之道;是毛泽东“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宏大理想;是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豪情壮志。

那么,我们的初心在哪里?处在企业深化改革、转型发展历史大潮中的我们,正是时代的弄潮儿,我们何其有幸。身处这样一个转型变迁的时代,作为能源行业的发展变迁的记录者、见证者,我们的一字一文,正在记录转型发展跳动的脉搏,记录一个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强音,记录伟大祖国日新月异、蒸蒸日上,信息化、现代化高速发展的铿锵步伐,这不正是我们作为能源行业新闻工作者的骄傲与自豪,这不正是我们的初心与价值吗?

有人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我却要说,这对于我们行业新闻人来说,确是一个最具有挑战的最具有付出价值感的最美的时代。

走吧,不管任何时候,行之于初心,用一生来实践,我们就不会偏离最初的方向,偏离我们曾在心中千百遍描绘的梦想蓝图。

《梁家河》读后感

经由单位的道德讲堂活动,我诵读了诗歌《走进梁家河》。趟过清凌凌的梁家河,爬上枣果飘香的木瓜山,沿着一条开满山丹丹花的路,我跟随作者领略了梁家河的历史画卷,同时结缘了《梁家河》这本书。

怀着无比虔诚的态度,我读完了这本红色的书。感受到一代伟人习近平的艰难成长史,感受到陕北小山沟梁家河翻天覆地的变化。合上书的一瞬间,我思绪万千。

历史的车轮在不停翻滚,一路向前。在扬起的尘土里,我仿佛看到一个15岁满怀心事的少年默默前行,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下,他“逃离”北京,去往延安。在“知青专列”上,大家都哭了,为未知的命运,拟或难舍的亲情。而他却在笑,由于受父亲习仲勋冤案的牵连,离开或许是最好的选择。他说明笑的原因,逗乐了一群哭的人。

一群满怀激情的青年人,几经辗转,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来自首都北京的知青感到失望,他们心目中的革命圣地是自带光环的,现实却太过平淡。后续的路程他没怎么说话,也许未知才是最大的心理压力。

他被分配到梁家河,一个隐于狭长沟道后部的村落,有着60多户、200多口人。依山而建的土窑洞,原始的劳作工具,干旱少雨的自然环境,食不果腹,无处寻找的柴火,又脏又臭的厕所,恼人的跳蚤,超负荷的劳动量,不信任的目光……这些都是他遇到的难题。

他被别有用心的人“抓把柄”,一度迷茫、彷徨,他很苦闷,又超出了苦闷的界限。他当了一次“逃兵”,请假回京探亲,却因为失去了北京户口,被当做“倒流”人口抓了起来,被强制干了四五个月的重体力活。再回到梁家河时,他坚定了扎根农村的心迹。“扎根农村,扎根一辈子”,由被动到主动,人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习近平。

他主动反思,注重团结,融入群众,融入乡村。正是这个“团结观”使他逐渐扎根人民。他不诉苦、不抱怨,性格随和,待人宽厚。他把自己的鞋送给家境贫困的伙伴,他给村里的青年人理发,他主动教大家游泳,他把自己的白面馍让给别人……

他开始受到村民的好评,“干活从不撒奸儿”。他干的最多的活是打坝,二三月份,冰刚融化,他卷起裤管,光着脚,站在刺骨的冰水里干活。他一面干农活,一面坚持读书。带来的行李里,装了满满两箱书。看完后,他又到处借书读。吃饭时看,放羊时看,夜里点着煤油灯读到深夜。他读书善思考,对读过的书进行借鉴或批判。在物质匮乏的时代,只有不断的精神汲取才能给他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

他学会了延川话,熟悉了每一条沟、每一座山,熟悉梁家河村子里每户人家。他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炼,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

他说:“我就是一个农民。”

他把自己的知识用于农村的改变,搞社教、打坝治理神车沟、翻“公案”、打水坠坝、办沼气,成立了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等,一件件为民谋幸福的实事,让我感受到青年习近平以人民为本的初心和脚踏实地的坚持。

“你别小看这一村的人,也是人才济济,给他们场合,给他们环境,都是‘人物’”。习近平说,“他们有很多让我敬佩之处。”

他说自己是黄土地的儿子。他懂这片土地,爱这片土地。

七年的知青岁月,是一部成长史,也是一部励志史。教会我知恩图报、勤学思考、脚踏实地、不忘初心。让我了解了一位伟人在逆境中的成长故事和心路历程,理解了习主席人民为本的初心。

这本书,是我人生的导师,也将是青年一代的灯塔。在迷茫时给予我们前进的方向,坚定我们为民服务的信念。只有依靠群众、团结群众,为民办实事,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梁家河》读后感

 一本红色封皮的书,在我的书桌上被翻阅了好几次,因为这本书每读一遍都让我有了新的感悟。

这本书就是《梁家河》,这是一本讲述着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故事,静静地端坐在书桌前,我又一次让我的思绪随着书页,翻转沉醉在梁家河的世界里。他,那年十五岁,一个什么都不懂却充满闯劲和好奇心的城里娃,就这样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口号,来到了这个改变了他人生的地方。它,陕北边陲的一个贫瘠小山村,缺水少油没生气,是这个小山村最真实的写照。当他来到这个叫做梁家河的地方后,才发觉用贫瘠来形容它都不够。在荒凉的梁家河,人们也是第一次见到来自遥远北京的“城里娃”,当村民们看到他将发霉不能吃的面包喂给饥饿的狗时,都纷纷指责他浪费粮食,可是他们不懂他要改变这个贫穷农村的初心。亲密接触后,终于,村民里接受了这个干活“撒奸儿”的他。

来到这,对于他来说,是一个脱胎换骨的转变,面对着跳蚤臭虫的骚扰,他从最害怕到欣然接受;面对煤油灯熏眼呛鼻,他选择了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面对在冰冷的渠水里打坝的挑战时,他选择身先士卒跳了进去;面对村民对新事物沼气的质疑时,他选择进行试验,成功后又将经验传授给大家;面对村里只有赶集才能置换物品的困窘时,他选择了创新改革,让铁业社、代销店等富民便民的新事物在梁家河生根发芽。那天,他要离开梁家河了,送别的村民们握着他的双手久久不忍松开。这一别,就是好多年。但他的心并没有忘记梁家河,他的情,依旧和梁家河连接在了一起。他就是习近平,一个从农村里学到大学问的青年。

如今的梁家河有整洁的农家小院、有新修的石窑、有柏油路铺成的马路,还有一群幸福生活的村民。看完梁家河的故事,我不禁想起我的身份——煤矿工人,想起初来煤矿时的场景,现在依然历历在目。那时的我是厌倦这个地方的,可是经过时间一秒一秒的拨动,我慢慢的爱上了这里。千米的井巷工作虽然辛苦,但是乌金放出的光芒照耀着高楼大厦的辉煌,虽然我仅仅是一名渺小的煤矿工人,但是我依然想用我的真心来奏响属于幸福矿工的乐曲。

想起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生活的点滴,就会激起我继续前行的脚步。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明天的路就在前方,就像是地层深处放出的光芒,照亮我要去的远方。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redian/xinde/1q1vo.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