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热点 >心得体会 >

学鲁迅读后感8篇

学鲁迅读后感8篇

读后感是领会原文精神写出的一类文章,为了铭记阅读时的感受,大家可以将有关的读后感写好,本站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学鲁迅读后感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学鲁迅读后感8篇

学鲁迅读后感篇1

今天,我读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文章,对文章中伯父帮黄包车夫这件事感触很深。这件事的大意是:有一天,作者和爸爸妈妈去她的伯父鲁迅先生家。在伯父的家门口发现了一个受了伤的黄包车夫。作者和爸爸妈妈经过询问,知道了这个黄包车夫受伤的原因。于是作者的爸爸跑到伯父家,接着跟伯父一起帮黄包车夫包扎好伤口。最后伯父又把一些钱给了他,要他在家里好好养伤。这一件事,使我对鲁迅先生的敬佩之情由然而生。

读完文章后,再回头想想,鲁迅先生的品德实在是太高尚了!在我们的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像鲁迅先生那样助人为乐,做了好事而不求报酬的哪?我就亲身经历过一次与文章中的这件事恰恰相反的事情。事情是这样的:一次,一个小朋友独自在玩,玩着玩着,无意间踩到一块香蕉皮,四脚朝天滑到了,他大哭起来。可是,在旁边的路人,都只是冷眼相看,却没有一个愿意前来帮这位小朋友,把他扶起来。有的人甚至辛灾乐祸。我当时也是行人中的一个。现在想起来可增真是后悔呀!

在此我希望每一个人都能热心的帮别人。就像一条公益广告上说的一样“每个人迈出一小步,世界就会迈出一大步。”这样,会使世界更美丽,而且会使自己更快乐。

学鲁迅读后感篇2

这个寒假的气象却是不错的,阳光亮媚,晒得人暖暖的,这样的境况委实合适泡上一杯香茗,读上一本好书的。

好书如斯多,从其中挑出一原来也绝责难事,在书架上翻检的时候,眼光不禁的被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而引,信手拈来,这个明媚的午后就由它陪我了。

大略了翻看了这本集子,文章未几,仅十篇。读完小引之后,便决议顺着文章的目录一片一片的读下去。

第一篇的题目叫做《狗·猫·鼠》。鲁迅当初的文章是极有思维的,这题中的猫鼠狗天然也绝非是去写那猫鼠狗的各种秉性,而是借猫鼠狗这三个动物来借喻时下的人们的生活意识状态。虽说本文的题目为《狗·猫·鼠》,而先生的众多笔墨都用来写自己的“仇猫”。

先生仇猫有许多的理由,猫的秉性和一些人很相像,看似灵巧,实则隐藏着“妖气”;先生还是既不喜欢猫的叫唤声的,听到猫的叫嚷先生总要嫌烦,而这个猫则是更像及了那些与先生叫嚷的“名人”,先生自是要去仇猫的;还有一条也是先生仇猫的缘故,凡是猫若是捕食到比自己弱小的动物就纵情摆弄,直到玩厌了,才吃掉,这却是和当时一些人的做法无二的,一旦手中有了他人的痛处,必是会就想尽方法缓缓地折磨别人,自己享受着其中的“乐趣”。这是何等病态的一种社会形态,笑人无妒人有,那确实是先生生活的那个时代的悲痛先生仇猫委实不是口头革命,先生凑合猫自有一套措施。开端只是从家中养的一只花猫下手,一一推广,以至后来猫都素来不濒临先生了。文章至此,先生的立场已是明白至极了,而此时,先生笔锋一转,又引至了一只他收容的小隐鼠,隐鼠与那些比“名人名教学”还轩昂的大鼠是毅然不同的,而先生的这个小隐鼠仿佛也是葬身于猫之口中,随后来得悉是长妈妈所谓,然而,先生和猫之间的抵触委实不能“相逢一笑泯恩仇”了。

细细咀嚼,先生所言的狗鼠猫,其实就是代表了先生所生活的时代的三类人。先生用极其细腻的笔法刻画了这三个阶层,先生正是以笔为枪,鞭挞了那个时代的“名人”,表达了自己对于那些生活在底层的弱者的同情和支撑,而那些“名人”各种媚态,对弱者的各种折磨,先生也不屑一顾!

先生的文章或许我还读不懂其中的真味,但是却能深切的感想到先生对那个日渐浑浊的世道的无奈与悲切,他用他的舌战斗着,抢救着气息奄奄的中华民族。

向先生致敬!

学鲁迅读后感篇3

都说他是中国魂,是战士。

但在我心里他就像是一位父亲。一位教我怎样从绝望中站起来的父亲。

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他了。最初的阅读是打发时间,后来才慢慢爱上鲁迅先生那质朴而有力的文字。以前看的都是他的小说,杂文,看他带领青年“革命,斗争”。但这一次,我似乎看到了我不曾发现的一面。

无论一个人有多么坚强,多么伟大,在他心灵的某一处一定是脆弱的,哪怕只是一小块。

“希望,希望,用希望的盾,抗拒那空虚中的暗夜的来袭。虽然盾后面依然是空虚中的暗夜。然而就是如此,陆续地耗尽了我的青春。”这一句出自《希望》一问中的。表面上作者上一在写希望,写得气势磅礴,说是“希望的盾”,可我却未曾感觉到一丝丝希望的气息,能感知的只有那灵魂里深深的绝望,带着希望的绝望。青春耗尽,革命未成。在非人间里,人们还在黑中挣扎,呐喊。就算他竭尽全力也显得多余。“我愿这样朋友——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再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是啊!鲁迅先生曾在《影的告别》里这样说。他愿意没有人同他一起,他愿意一个人承担所有的“黑与恶”,他愿意自己被黑暗沉没而换取他人的光明,他总是默默得无私着,把他的力量与勇气灌输给每一个有灵魂的人。他是中国大地的父亲,我们都是他的孩子,他用他的怀抱紧紧将光明围住留给孩子。他爱他的孩子。“水中的青春的底子,一切事情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局”青春在水里,一碰就破,稍纵即逝。鲁迅先生的那篇青春看不见结局,他的青春等不到花开的一刻,他的青春来不及见证光明洒满中国大地的那一天,他的青春需要他身后的青年战士来延续。只有如此,青春,才永是生动,永是展开。

……

看过《野草》后,最喜欢是那篇极具讽刺性的《死后》,他写的是自己“死”后,社会各界人士做出的反应“或者害得他们伤心,或者要使他们快意,或者要使他们添些饭后闲谈的材料,多破费宝贵的工夫”。这很现实,人在生前会有很多朋友,会树敌,更多的则是陌生人。死后,亲朋好友为之痛惜,敌人为之兴奋不已。陌生人不会有什么反映,至多成为饭后谈资。没错,应该是这样子了。

鲁迅先生是一个雕刻家,他用文字刻出一副名叫“现实”的浮雕,这浮雕就在我们周围的生活里。

跟鲁迅先生相比,我很想弄清楚有些人是否反对过当局,是积极地,还是消极地,是一开始的背叛,还是最终的变节,是真正反对还是装装样子。那黑暗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所有的无限。可是只有鲁迅先生如钢般地挺在中华大地上,试图撑破这片积压了许久,愈渐浓密的黑暗,让光明托起我们去触摸太阳。

人生要轰轰烈烈,要冒险,要有胆量,直面死的威胁。

而鲁迅先生就这样冒则后危险,带着胆量,轰轰烈烈地与死亡决斗。他始终在痛着,提醒自己还活在非人间,他的肩上担负着的是未来。

绝望之虚妄,正与希望相同。既然如此,我们也只有背水一战,路再艰难,总会有尽头。前进吧!为了未来。

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微笑。

学鲁迅读后感篇4

我看了《鲁迅爱书的故事》后,让我觉得鲁迅真是一个爱书如命的人。

鲁迅一生中很爱惜书,他把读书、买书、借书、修书,当作一生中很重要的事。鲁迅有时把书借给别人,但别人还书的时候,哪怕有一点卷边、破角等损坏,鲁迅看了会很不高兴。

鲁迅宁愿把书送给别人,也不愿意看到那本书被“糟蹋”了又转回来。《鲁迅爱书的故事》我也要向他学习,以后多借书、多读书、珍惜书。希望以后每个人做到:保护书本,人人有责。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让我们多读书,才能学习进步,生活进步,样样都进步。

学鲁迅读后感篇5

学习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我觉得鲁迅先生是一个关心别人、将自己放在最后的人,而这篇课文中也不难发现,鲁迅对旧社会的厌恶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渴望、憧憬。

学完这篇课文,我也不禁思考,我想成为什么样人,仔细思考过后,我觉得我想成为一个为他人着想、牺牲自己成全别人的人。那短暂的美好,谁不想拥有呢?

说到为他人着想,我的脑海里立刻有一个长相如同洋娃娃的女孩子,她是我四年级的同学,但我们三年级就见过面了。

那次下课,学校的广播不知道出了什么问题,迟迟都没有打上课铃,在操场玩疯了的我才反应过来,猛的跑回教室,果不其然,远远的就望见老师在教室中讲课,我看着老师,竟心生畏惧,想着:“这上课铃坏了?还是咋,老师都来了。”我站在教室门口,不敢进去,也不知所措,跟我不同班级而且没有见过面的她来了。

她小心地问我:“你为什么不进去啊?”“我……我害怕……”我的声音在颤抖。我鼓励地说:“没事的,大不了就罚站一节课。”“可是我还是……”“没事你去吧。”她推了我一把,把我推向了教室门口,正好撞到了老师望向教室外的目光,老师问:“你怎么才来。”我害怕地说:“我在操场玩……没有听见上课铃声……”老师又问道:“上课铃没响?”我正准备张嘴的时候,她站在我教室门口,说话了:“老师,没有。”我震惊了,她可从来都不认识我们老师啊!后来的事情,便不记得了,只记得模模糊糊的抄了几遍课文便过去了。

现在想想,她对我的鼓励真的对我起了作用。以她跟我做一个对比,我发现我的脾气真的太差了,四年级同班的时候,也没见过她发过脾气,而我呢,被人骂了几句就要上房揭瓦,烦躁的时候对人大吼大叫,虽然事后也想过道歉,却因为那卑微的自尊心,怕尴尬没有去……

我不该这样,我也明白,所以我要成为心中的那个我。

学鲁迅读后感篇6

鲁迅原名周树人。鲁迅是笔名。鲁迅先生去世了,他的侄女因怀念鲁迅先生而写了一篇文章。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每一句话都记忆犹新。作者读《水浒传》,囫囵吞枣的看一遍,好汉的个性都搞不清楚,鲁迅先生委婉的批评作者读书不认真,这表明鲁迅先生对青少年的读书、知识非常关心。

我默默的看下去,发现鲁迅先生非常友善,在灰暗的灯光下,作者与爸爸、伯父救了一个被玻璃插进脚底的车夫,但作者发出了疑问:为什么车夫要光着脚底拉车?我想了想;也许是旧社会的压迫吧?虽然书中没有给予我答案,但我从鲁迅先生的严肃与他深深的叹了一口气,感到事情虽小,但在那个旧社会和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比,表现旧社会的罪恶更加深厚,受迫害的中国人民会更多,包括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的严肃表情表示了对旧社会的憎恨,深叹一口气表示对中国人民的同情。

伯父的女佣阿三夸鲁迅先生什么事都为别人着想,为自己却很少。是的,我也觉得鲁迅先生是个善良的人,是一个受万人景仰的人。

“没有伟大人物的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的民族,而不知拥护、爱戴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这段话,我们每个人都应铭记在心,因为他是伟大人物用生命换来的结论。

鲁迅先生的死,有悲有喜,悲的是,中国失去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作家。喜,也许我不该说这个字,因为鲁迅先生的死,也让别人看到了中国是一个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再见了,鲁迅先生!

学鲁迅读后感篇7

读鲁迅伯伯的《社戏》,其中描写小朋友钓虾的有趣情景,记得很清楚。 机会终于来了。去年暑假,我来到了崇明。自然便想起了要去钓虾,同时也想试试鲁迅伯伯讲的那种钓虾办法灵不灵··… 我拿起一根绑有棉花的线扔到水中,站在岸边静静等着虾上钩,可过了许久还不见一只虾上钩。这时站在我身旁、与我年纪相仿的男孩正冲着我笑,我告诉他这是书中写的钓虾的办法。他笑了笑告诉我说,那是钓小白虾的,这里只有龙虾,钓龙虾自有钓龙虾的办法。

在这热情的崇明男孩指点下,我找来了木棍和铁丝,照着他的样子将铁丝弯成一个圆圈,又在圈上穿了一条,然后用线系住铁丝圈,把它吊在木棍上。这样,一副象样的钓具就做好了。 我们把这些钓钩放入水中,不到两分钟,我就迫不及待地将木棍拉上来,果然在铁圈上一只大龙虾正挥舞大钳津津有味地“品尝”着,我太高兴了,不料手一抖,那大龙虾从我眼底下溜走了,我不禁责怪自己的鲁莽。

可那小男孩安慰我说:“这东西馋得很,一会儿还会来的。”过了一会儿,我又去拉 那根木棍,这回我可小心了,慢慢地、慢慢地……果然那只龙虾和刚才一样又在品尝着它的“美餐”,还未等它全露出水面,说时迟那时快,一只大网已套住了它。就这样,不到两小时,足有三斤龙虾装满了我的网兜·。·… 钓龙虾可真有趣,从中我也悟出、一个道理,钓小自虾有钓小白虾的办法,钓龙虾有钓龙虾的办法,可不能到处乱套。那么做,其它事情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学鲁迅读后感篇8

?呐喊》是鲁迅先生自《狂人日记》后的第二本经典小说集,它是中国的名著。同样也是世界的名著,这本書中有些文章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例如有《故乡》,《药》,《孔乙己》等等鲁迅先生的名作。

在《藤野先生》中鲁迅先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在日本的首都东京留学时,看到和听到当时中国人民的麻木不仁从而使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意识苏醒,医学也只是治标不治本。因此他弃医从文,从此投身文学的知识宝库中。

鲁迅先生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八个字来概括了那时的中国人民,以及对于他们的怜惜和悲伤。

?孔乙己》中那个因为家境贫困好吃懒做,无所事事,社会层次低而又向往社会上流阶级的生活的孔乙己,从孔乙己在澡堂是人们取笑的话题,在生活中他常常以偷为职业,在最后因为偷了有钱人的書后被打折了腿,最后还是默默地离开了人世。

?故乡》中那个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豆腐西施”,还有和剧中主人公从小玩在一起的那西瓜地上银项圈的小英雄闰土见到老爷时欢喜而又凄凉的神情,从而体现了当时人民的麻木,在受到封建势力压迫和打击下的情形,而《药》则更能够淋漓尽致地表现这一点。文中凶暴残酷的刽子手康大叔,因为小儿子小栓的痨病而拿出所有家档去买了个人血馒头的华老栓,和那些在茶店里议论纷纷的茶客,但是文中最不幸的就是因为革命而被处死,最后用自己的血作了人血馒头而牺牲的人,这一切的一切都说明了当时社会的状况,康大叔的残酷,卑鄙,仗势欺人。华老栓的愚昧,迷信,麻木,茶客们的盲从和人与人之间的势利,夏瑜的英雄气概但是完全脱离群众的革命是无法成功的。

当然,在《呐喊》这本書中,像这样的文章还有许许多多,鲁迅先生写这些文章是为了让当时的中国人民看了以后,能够清醒过来。鲁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带有讽刺意味的语言,愤怒而又带有鼓励的语气,激励着当时半梦半醒的中国人,用带有指责和批评的语言,说明当时社会的黑暗,表现了鲁迅先生急切的希望沉睡中的巨龙——中国,早日苏醒,重整我中华雄威!

标签: 读后感 鲁迅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redian/xinde/3mw2d.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