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热点 >求职风向 >

大学生求职定位不准在理想与现实中纠结

大学生求职定位不准在理想与现实中纠结

转眼间2012年的毕业季即将到来,又一批毕业生即将面临毕业、就业,刚离开校园走入社会的他们必将面临新的挑战和种种困惑。在调查采访中,记者发现,如今的毕业生在就业时更多关注职位所提供的学习和发展空间,然而在面对这些不能如薪金一般由数字量化的需求时,学生们显得更加迷茫与纠结。

大学生求职定位不准在理想与现实中纠结

什么工作适合自己?应该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道路?找工作之前应该做哪些准备?记者亦请北京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博士李咏梅结合自身专业及职业测评经验给出了一些建议。

调查

  毕业生求职困惑面面观

  看不清的发展目标

天津大学仁爱学院卫高飞的一番话道出了如今很多毕业生的迷茫:我感觉自己什么都平平的,对希望干哪一行也没有明确的目标……也不知道自己所学的自动化专业是否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不知道自己是否能适应社会的步伐,不知道自己的一腔热血是否也会融化在冰冷浩瀚的大海,开始枯燥无味地重复一天天的生活。面对工作,我也怕自己在学校的所学所获会显得单薄无力,于是慢慢发扬南郭先生的滥竽充数。未来总是那么扑朔迷离、深不可测。

与此同时,自动化专业的赵兴也在考研与求职中艰难选择着:到了大三下学期,很多同学都开始思考以后的路,考研?赚钱?这应该是学生中最普遍的问题吧,但是又没有一个标准,不管怎样选择,都回不了头,都是不一样的生活。对于我来说,考研的想法是在大一的时候定的,当时的动机只是为了弥补高考的遗憾,可以说这是一个赌气的目标。好好学习两年以后,看着周围的人和事,一个人独在异乡,逐渐让自己成熟,开始理性的思考。当我问自己为什么考研时,却找不到一个说服自己的理由。尊重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这样做出的决定以后才不会后悔。于是我又开始为求职做准备。很明显,刚毕业的大学生确实不太容易找到满意的工作。所以,初入职场的我目标并不高,只求能找到一份能充分锻炼自己能力的工作,学校和职场不同的环境,学习的东西也有很大的不同,对于自身的定位就是从基础做起,没有谁能一步登天。

很多毕业生都在准备考研的同时找工作,“考不上就工作”、“找不到好工作就考研”是记者经常听到的两句话。在招聘会现场,很多学生拿着一大摞简历如散发小广告般投向各个招聘展台,当记者问他们,你们想找什么工作呢?有的学生回答:那要看能找到什么样的工作。已经签订就业意向的学生中,也有很多并不满意目前的工作,继续流连在各大招聘会,希望找到一份更适合自己的工作。他们“不满意”的原因也各有不同:“与想象的工作环境差距太大”、“加班太多”、“工作内容不喜欢”等等。

摸不到的发展空间

很多大学生都提到“希望可以在工作中学到更多东西,可以有更大发展空间”。2011年,在一项“毕业找工作时,除了工资,你最看重的是什么呢?”的调查中,选择“教育、进修、培训补贴”一项的有125人,占参与调查人数的82.78%,位列榜首。可见,目前大学毕业生在选择第一份工作时,非常看重其对今后职业发展的帮助。但是在采访中,当记者提问:“你觉得什么样的职位是有发展空间的?什么样的工作是可以有更多学习机会的?”多数学生甚至是一些已经工作多年的人都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

天津师范大学的徐丽这样描述自己的一份工作:整理文件、填报表、算账,零零碎碎的什么都有,几乎就是打杂,如果在招聘时说明是文员也就算了,可是当初应聘的明明是策划岗位,这与我的职位要求差别太大了,最重要的是,我在这样的工作中学不到任何与专业有关的东西。我很难接受。在之前的招聘中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明明是招聘文案工作,一面试就说:公司目前不缺文案,可不可以先从销售做起。我觉得被骗了。目前我们应届毕业生对薪金待遇的要求已经很低了,甚至一两千就可以,就是希望可以先就业,多学习和积累相关工作经验,为以后发展做准备。可是如今有些招聘企业,让人感觉是在用“便宜人”,让我特别失望。

天津美术学院的胡迪也同样是由于没有学习机会而放弃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但是情况稍有不同,她说:我找工作挺顺利的,第一份工作是杂志美编,专业也对口,但是一入职我发现,全公司就我一个美编,几乎是我说怎么做就怎么做,其他人几乎没有美编的知识和经验。虽然刚刚毕业就可以有独当一面的机会,这对我也是一种锻炼,但是毕竟我没有什么实际工作经验,没有机会与更高层次美编人员交流,这样几年过后我估计自己就会止步不前了,对我的发展不利,所以我辞职了。如今我的新工作是室内设计师助理,虽然目前的工作只是帮助设计师做效果图,但是有那么多经验丰富的设计师可以交流学习,我觉得自己提高得更快,他们的职业发展经验也为我指明了方向。

得不到的重视程度

通信工程专业的小陈说:一些大型的招聘会我也去过,但是结果不是太满意。很多招聘会招聘的只是销售工作,10家单位有9家是针对销售的。而招聘技术类职位的企业少得可怜,对应聘人员要求很高,本科毕业生很难达到要求。那些销售工作对本科所学的东西应用不多,总觉得如果只是做做销售大学好像白上了一样。期待能得到一个发挥大学所学知识的工作,或者是能学到更多东西的地方。而且上了这么多年的学,得到的是一个薪金仅仅能养活自己的工作而不能回报父母,我会觉得很无奈很委屈,就像那句“我拿一麻袋的钱换了一麻袋的书,一麻袋的书却换不回原来的钱”。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让企业对学生的要求也提高了,逼着更多的人去考研究生,用更高的学历来换取用人单位的“多看一眼”。

在实际找工作中完全找不到一点我们是大学生的重视。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区别也就是对重点大学的学生会多关注一点,而普通大学学生的简历随意地躺在垃圾桶里。这点在招聘会上表现得很明显,很多招聘的公告上写着:只招211及985学校的学生。还有天津的选调生明确规定,只允许本科二批以上的学生报考。高考一考定终身的情况不会停止,重点大学的分数因此更高,研究生的考试竞争也会更加激烈。作为一个普通大学的普通大学生来说,以前所做的努力,难道都是无用功了吗?

对于是否介意求职时被企业轻视这个问题,卫高飞说:荣誉不是争取来的,干得好自然就是你的。我曾经在一个工地上干过一段,又脏又累的工作着实让我的身体吃不消。于是包工头不在的时候,我常偷着倒地上休息会儿,天真地以为包工头不知道,可是一次聚会,酒后包工头把这点事一股脑地说了出来,当时的我除了震惊还是震惊。打那以后,我时时刻刻地提醒自己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干工作就要认认真真!

解惑 如何成长为职场中的珍珠?

面对如今大学生求职时的种种困惑,长期从事职业测评工作的北京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博士李咏梅觉得,很多毕业生的困惑根源在于对自己评价不准,导致目标不明确或不合理,从而在求职过程中难以抉择。

自身定位不准导致现实与理想的纠结

李咏梅介绍说,绝大多数人对自身的认识都是比较主观、片面的。从十六七岁到大学阶段,人格开始形成,人格主要分为三部分,一是外在性格,可能受家庭教育、社会环境影响,有“面具性”;二是先天内在自我部分,也被称为内在气质类型部分,它是人们思考、行为的本源,是一种原动力;三是人的防御机制,它是人在成长中形成的习惯调用的手段,通过这种手段使自身内在欲望、需求得到合理表达,就像是夹在外在性格和先天自我中的过滤网,比如低级防御手段回避、否认、含沙射影等,高级防御手段利他、幽默、升华等。由于这种“过滤网”的作用,使人们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或是需求有时会与内心的实际欲望不一致,所以会造成自我评价的不准确。而且由于外界影响,比如家长、老师、同学、同事的评价等等,有时也会造成人们忽略自己不被他人熟悉的人格特点。

现实中,我们经常发现自己想做的事情和应该做的事情是不同的,从而产生选择的困惑和纠结,这就是人格三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像是两群马组成的一套车,一群想往东,一群想往西,那么人能否更好地实现目标,就看我们对这套车的认知和驾驭能力了。而人对自我的把控能力强,并不是仅仅对优点的认知,更多的是体现在对于自身缺点的认知和采用何种弥补方法上。

在工作中,李咏梅曾经为多家大型公司的招聘提供职业测评服务,而应聘者的职业测评数据也会成为重要的参考,比如销售行业需要性格外向的工作人员,管理层则需要有领导力、知识性强的人才,财务职位则更青睐有恒性、严谨、逻辑性强的人。可以说,人格特点没有优劣之分,对于职业选择来讲,工作需求与人格相匹配就是最好的,退一步说,职业选择应避开自己的短处。

李咏梅说,目前毕业生初入职后一两年的跳槽率很高,原因就是很多学生对自身评价不准确,导致目标不确定。如今,很多毕业生对求职方向一头雾水,或者出于物质考虑和从众心理,在找工作时过多考虑单位牌子、效益,在入职以后,一旦预期没有实现、工作遇到困难,找工作时的目的就会和身处其中的感受发生矛盾,从而出现价值倒错现象,比如忘记了找工作时薪金诱惑和理想,因为挫折或兴趣与工作不符而打退堂鼓,于是辞职、不停换工作。这样一方面给用人单位带来了很多不便,另一方面也使这些毕业生在职业发展道路中走了很多弯路。叔本华曾经说过,做事如骑马,上马之前要仔细准备,上去之后就要一往无前,冲向目的地。如今年轻人选择职业时,正是缺少了这种目标性和前期准备工作。要知道,很多企业在招聘员工时,都要对应聘者进行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考察,尤其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来讲,在应聘中表现出来我有可以完成工作的能力、技能和对工作的热情无疑更为重要,因此在前期的学习期就要有所目标,因为很多技能和能力是在日常生活中就积累起来锻炼出来的。

面临毕业的学生鄢正旺对记者说:在我看来,大学生求职者一直都是弱势群体,没有一技之长的学生更是任人搁置。事实证明,职场是残酷的,我们可能得不到期望的那份工作,而经验是有益的,我欣赏那些竭尽全力寻找工作的学友们,他们是真正在为未来打拼的有志之士,有句老话“付出就会有回报”,也许他们得到的并不是什么现实的东西,哪怕只是能多了解一些未知的信息都是一种收获,而想要做到这些,前提是要有知识作后盾。暑假时我曾在书店做临时工,只是一家很平常的书店就要求我们具备一些必要的素养。我很幸运可以在前台做一名销售员,而有些人却只做了书籍的搬运工。做销售的前提只是你能不能记住书品的价格并有口才能为顾客介绍这些书籍。一点点小小的优势就会让你脱颖而出,而大学生所具备的最大优势就是我们掌握的知识,这些知识往往会在你的实践中变得更加丰富。

李咏梅建议,同学们应尽早做好职业规划,签聘用合同前也应充分了解这份工作各方面的情况后再做决定,一旦走上岗位就应该坚持下去。“每一份工作都是在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做准备,选择时切记少一分急躁,多一分理智。”

短期、中期、长期目标相结合才能有干劲儿

很多学生对职业发展有着很美好的想往,“找一份感兴趣,有创造力,而且待遇和发展前景不错的工作”可以说是每个求职者的梦想,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当经历一次次求职碰壁后,很多毕业生对职业的要求一降再降,甚至有的学生有些悲观:“这辈子能养活自己,不啃老就行。”

天津大学仁爱学院的杨志鹏说:我还是会尽可能找一份喜欢的工作或者公司,今后也许我面对的是抛弃以前学的专业,也许是从一个薪金不高的陌生行业的基层工作人员做起。尽管刚开始可能会遭人歧视,待遇一般,不被领导重视,发展的机会渺茫,但我坚信,自己会用实力来证明自身的价值,以最快的速度适应这个瓶颈期,和同事保持好关系,每天以进步为快乐,当石头终于被磨亮像宝石一样发光时,再回首这段经历,我想我会发现自己真正成熟了。

李咏梅表示这种求职态度应该鼓励,因为她的人生经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李咏梅曾经做过很多工作,电力、外贸、物流等等,但是在进修的过程中,她渐渐发现自己对心理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于是毅然决然地决定重新进大学深造,开始新的职业生涯。她建议:在职业目标设定上应该长短结合,以短为主。成就一番事业,这是长期目标,但是离得太远,一步到达太难,很有可能在过程中遇到挫折,时间久了容易丧失信心。先就业,这就是短期目标,容易实现,但是只有短期目标人就容易变得平庸了。在工作的过程中,为自己心仪的理想工作学习知识,既摆脱了“啃老”,又为自己积累了工作经验,是一举两得的好方法。

标签: 求职 大学生 现实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redian/qiuzhi/rrr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