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热点 >其他文案 >

网络生活调查2篇 "引领人们数字时代探索:网络生活调查"

网络生活调查2篇 "引领人们数字时代探索:网络生活调查"

网络生活调查旨在了解人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互联网及其影响。调查包括网上购物习惯、社交媒体使用频率、在线娱乐偏好等方面。通过了解人们在网络中的消费行为和文化趋势,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网络时代的发展方向,为用户提供更个性化、高质量的服务。

网络生活调查2篇

第1篇

当今世界,互联网技术的发明和应用正迅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计算机网络已进入城市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成为学生学习、获取信息、娱乐的重要方式,使学生的生存方式和思考方式被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因而网络道德教育也成为当前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我校地处武汉市电子一条街,校园周边营业性网吧密集,给学生课余上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且许多学生家庭也已经具备上网条件,学生上网的人数众多,上网花费的时间也较多,受网络内容的影响越来越大。

网络社会是一个充分自由和开放的社会,人们既可以无限度地吸取信息,也可以无拘无束地制造信息,还可以无节制地传播信息,致使网络社会资源异常丰富。网络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可以开拓人们的视野,使他们不再被单一的一种信息、观点牵着鼻子走,也不再拜倒在任何权威的脚下,他们可以对各种信息、观点做出比较,进行探究、思考,进而做出选择,逐步发展独立思考、评价、选择的能力;另一方面,网络的虚拟和符号化的特征,使网络环境难以监督和控制,良莠不齐,泥沙俱下的网络信息的存在要求人们去自己管理自己,自主选择、自我约束。高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在毫无监督和约束的状态下,如果缺乏道德自律,很可能会偏离道德轨道,漠视社会道德规范,缺失社会责任感。因此,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文化、教育学生学会选择有利于自身健康成长的网络信息,是当前学校德育工作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我们设计了高中生网络生活调查问卷,围绕着了解当前高中生德育现状,了解网络与当代高中生素质形成的关系,分家庭、校外、学校、综合、题外话五个部分展开,对我校高一、高二两个年级的1041名学生进行调查。从对调查情况的分析中,我们发现了

学生爱上网,上网很大的诱惑在于能在虚拟时空中探索未知领域,挑战自我、展现自我,实现自我。问卷中第23题“你不喜欢学校网站的原因”的调查显示,选择内容呆板,过时的占60.68%;第26题“你认为学校信息课的设置应该如何”的调查反映,希望信息课检测方式灵活多样,能凸现学生的兴趣特长的占49.57%;第28题“你上网的主要收获”的调查显示,选择拓展知识视野,调节生活空间的占85.88%。这些折射出网络时代高中生精神风貌中,对个性化的追求,对传统的批判,对自主的渴求,强烈的参与意识,实现自身价值的表现欲望。

网络时代“数字化的生存方式”使学生能在虚拟时空中任意装扮、美化自己,逃避现实生活中的平凡、无奈,以满足实现自我价值的心理需要。问卷第14题“上网聊天时存在大量的`谎言,你对此的态度”的调查显示,表示不在意的占56.18%,有时在意的占24.4%。这反映出学生对传统的道德观念如诚实信用、真诚有礼等的反叛,形成的是以自我为核心的价值评判标准。

问卷第11题“你选择上网吧的时间”调查显示,选择放学后和偶尔逃课的占24.45%;第16题“你认为校外网吧的吸引力”的调查显示,选择无人监管、能自由选择占51.93%;

而对第19题“你不喜欢在学校上网的原因”的调查显示,认为时间受限、内容受限,无法尽兴的占52.07%。这些都反映出学生试图打破束缚,追求自由的生存状态。

现在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庭中缺乏同龄人的思想交流和沟通,而内心充满被理解的、认同的渴望。问卷第10题“在网吧最喜欢上的网站”的调查显示,选择交友聊天的占30.83%,第13题“你上网聊天的目的”的调查显示,选择宣泄情绪,缓解压力,增进交往的占49.4%,第28题“对上网的主要收获”的调查显示,选择调节了生活空间,促进了心灵交流的占59.08%。可见,学生借助于网络来寻求理解、认同,获得心灵的慰籍,情绪的释放。调查在折射出网络时代高中生精神风貌的同时,也暴露出其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明知有规定,学生不得进入营业性网吧,放学后甚至上课逃课去上网的却大有人在,占到问卷人数的24.45%;明知校外营业性网吧存在极大安全隐患,活动人员复杂,管理纵容却乐此不疲。这种明知故犯的后面掩藏的是学生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能力低下的不争事实。自制力的薄弱,内心自律意识的欠缺使得学生面对网络的诱惑难以抗拒。

网络信息上天入地,泥沙俱下。网络时代,学生面对大量信息的冲击,必须学会选择信息,并对内容进行批判和处理。调查中学生对于网络是把双刃剑的说法,持不同意态度,认为有益无害或有害无益的占28.34%,其中高一的占17%,这反映出不少学生走进网络,面对扑面而来的信息,表现出饥不择食或无所适从的状况,对网络信息缺乏足够的分辨力,也就无从谈起去筛选信息了,而且年龄越低分辨力越低,对信息的选择、反省和处理的能力也越差。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灌输给学生的是学会顺从——要听话,而且也只要听话,在校听老师的话,在家听家长的话。老师爱护学生,家长疼惜子女,都尽可能的让受教育者回避选择,沿着他们苦心铺平的没有荆棘的阳光大道走向未来,没有有意识地去培养受教育者学会选择,甚至对于受教育者的自发选择行为进行干预、阻止。学生有的习惯成了自然,学会了顺从,有的不以为然,表现出叛逆,却没有意识到要进行理性的思考、甄别,做出合理的选择。不会选择适时地走进网络和适时地走出网络,不会选择信息,鉴别信息的真伪,评判美丑,创造性的加工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和先进的思想道德观念,充实和完善自己。网络时代高中生精神生活呈现的特点及反映的问题有其深刻的根源。

网络信息社会是个自主、开放、多元的社会,进入这个社会就变成电子化的飞速运动的“符号”存在。在这个虚拟的世界中,每一个人都处于无人监督的状态,可以随心所欲地放飞自己的好奇心,加之网络里各类信息铺天盖地,精彩分呈,其交流、碰撞、融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实现自我的空间和舞台,他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热衷于探索一切挑战性问题,有着强烈的参与意识和自我实现的欲望。

高中阶段正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高中生在这一阶段心智逐步走向成熟,迫切希望得到成人世界的认同,但是经济上的不独立,思想上的不够成熟注定其与成人存在着差异。他们以张扬的形式来引起成人世界的关注,向成人世界展示自己的个性,宣告自己的到来。他们拒绝、排斥传统道德观念,形成一切以自我为核心的道德评判标准,追求自由的生存状态都体现出一种强烈的叛逆心态,符合其青春期的身心发育特点。

高中生钟情上网聊天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传统的中国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交往缺乏平等、民主意识。父母是物质的给予者,也是思想的独裁的人。他们习惯代替子女思想、选择,习惯按自己的意愿设计子女的未来,而很少顾及子女的感受,专横地认为我付出了,你就应该给我回报,忽视对子女思想的了解,忽视与子女进行沟通,形成代沟。子女认为父母的给予天经地义,在心安理得地享受父母提供的物质的同时,追求思想的独立和认同。这就产生了认知上的冲突。加之,现代社会竞争激烈,沉重的学业负担使学生内心承受着较大的压力,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诞生了一大批失败者,自命不凡的心遭遇着残酷现实的碰撞。年轻的心灵承载不了这么多的重量,需要把内心世界的压力进行缓释。虚拟的网络给了他们释放的空间,在这里他们寻求理解,找寻在现实生活中遗失的不凡的感觉,获得内心极大的满足。这启示我们,教育者要实现对学生的教育,就要走进学生的心灵,尝试理解学生的需求,与学生沟通思想,获得学生内心的认同,才能够使自己的教育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通过对问卷进行调查和分析,我们发现面对网络关键的问题在于学生缺乏自主选择的能力。现在面对选择的时代、选择的社会,要求这些没有准备的学生一步到位适应选择,无疑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作为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去引导、教育他们学会分析、比较、鉴别,进而学会选择。我们需要充分利用好校园这块阵地,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针对网络社会的开放性、多元化,传统德育也必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拒绝走向兼容。走进不同制度的社会,了解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让学生由站在岸上学游泳变为下海学游泳,在各种信息的冲击下,增强选择能力和抵御能力;针对传统教育所导致的学生选择力缺乏的弊病,网络时代的德育教育要教会学生的不再是顺从,而应该是学会反省和批判。教育者不要怕学生犯错,不能把自身的教育目的定位于使学生不犯错,从而在良好的动机下,以自己现成的经验取代学生的现实体验,压制了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去认识、去感受、去反思,进而提高自己选择、甄别能力的机会。我们还要改变传统德育中,将“管、卡、压”作为德育教育的基本手段,对学生意志和行为进行限制、规范的做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社会需要、历史责任、社会道德规范要求,通过学校教育的作用,转化为学生自身的内在需要和动机,激发学生积极的道德思维,选择对社会、对个人有意义、有价值的行为方式。

网络生活调查2篇

第2篇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上网已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如何引导大学生合理运用网络资源,进行积极的网络交往,树立健康的上网理念,构建有益的网络环境,已经成为当前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为更好地了解高校大学生网络使用状况,积极探讨大学生使用网络带来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和方法,我们对我校10个学院的160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学生拥有自己的电脑并选择在学校上网,仅有6.6%的同学选择在网吧上网。在网络使用时段分布上,46.9%的学生主要在晚上和凌晨上网,29.5%的学生每周网络使用量超过15小时,24.9%的学生每月上网花费

在50元以上。在上网目的中,娱乐消遣的用途,如聊天、玩游戏、看影视剧等占很大比例,仅有28.6%的同学上网是用于学习,13.9%的同学用于情感交流。这从侧面反映了高校一部分学生生活空虚的一面,他们对网络存在一定的依赖性,很少进行户外活动或通过其他方式充实自己的课余生活。

网络使用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影响调查发现,35.5%的学生曾在网上参与过爱心募捐或爱国签名,44.3%的学生表示收到网上不良信息不会支持。这反映了网络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对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有一定的提升作用。而另一方面,网络也对大学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有47.2%的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经常匿名,26.1%的人曾转发或跟帖支持网上不良信息。这势必会降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网络使用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带来

了便利,也丰富了其内容。有26.1%的同学表示通过网络交往,增进了彼此的友谊,丰富了自己的人生。同时,有58.1%的同学表示自己在网络交往中填写的个人资料不真实,5.9%的同学认为通过网络交往自己的.友谊疏远了。可见,虚拟的“人际交往”使得一些大学生失去了与他人、社会直接接触的机会,这对人生的发展是不利的。

网络使用对大学生学习的影响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对网络持肯定态度,认为网络为自己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大大拓宽了求知途径。不过,网络的使用也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业。表现为:多数同学上网只为打游戏或聊天、看影视剧,仅有28.6%的同学上网是为了学习。被调查者中,有59.9%的同学表示自己无法控制上网时间,50.7%的同学曾有过晚上过度玩电脑影响第二天学习的经历。

网络使用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阶段,一些学生网上游戏或聊天时间过长,导致睡眠严重不足,或因上网而不按时就餐,极易形成心理错位和行为失调,更严重的导致网络心理障碍,如情绪低落、睡眠障碍、自我评价降低、社会活动减少等。这些心理障碍会直接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下降,甚至放弃学习,不想与人交往等。调查显示,35.5%的同学认为过度上网对身体影响最大,35.2%的同学认为过度上网对学业影响最大,20.2%的同学认为对心理影响最大。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redian/qitawenan/zr5m53.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