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热点 >其他文案 >

过秦论教学反思5篇 《反思教学,探索进步:重新认识《过秦论》》

过秦论教学反思5篇 《反思教学,探索进步:重新认识《过秦论》》

“过秦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辩论文章,翻阅文献我们可以发现,它不仅在管理学、政治学等领域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对于教育教学也有很深刻的启示意义。本篇文章将通过对“过秦论”中的教学思想的分析,反思现代教育应该如何重塑教育理念,提高教育质量。

过秦论教学反思5篇 《反思教学,探索进步:重新认识《过秦论》》

第1篇

今天学习了《过秦论》的前两段,在了解了组要战国的历史背景以及有关事迹的基础上,对联纵的失败也有了初步判断能力。不过鄙人在这并不想多费一点周折,我大概概括几点:用人失当、战略失策、私心作怪等等。

刘老师问我们目前有什么想法,我有所思却不知何以言明,周围的同学被一个个叫起,道着大同小异的看法。我不问自答:“要做到绝对信任这是不可能的事,当他们在联合攻打秦国时一定会量着打败秦国以后自己怎样才能吃掉这个大肥肉。”

先说说看灭秦失败的见解吧,以鄙人对战国时期各国的恩怨模糊的记忆,和个别诸侯国主上的失策,可以断定“合纵缔交”的战略是终归失败的。若不是齐人私下撤军,亦不至于其他国家的军队失败退场;若不是互相猜疑,亦不至于“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函谷关)”;若不是私心作怪,思想不宜,亦不至于“从散约败”!说到底,“从散约败”的原因仅说是私心作怪导致的也不足为过。

我大胆做一个假设:假设六国灭秦以胜利而告终,结果又会如何?在那时候,秦国已有巴、蜀以及其他“膏腴之地”,可谓地大物博。这块大肥肉的`主人不在了,其它的外来者会怎样对待它,我们可想而知!必定是强健者居多,弱者得少,更有甚者丝毫不拥丝毫。战国时弱小者如中山国、卫国和楚国等,这些小国命中注定被欺负,不论孰胜孰败。如齐国和赵国,这类能与秦国抗衡的强国无疑是获利最多的。当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壮大自己以后,固然走秦国的路——“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假设齐、赵中一国举兵天下,而各诸侯国又恐惧,又“会盟而谋弱‘齐(或赵)’”,我想这次的“以多欺少”未必像打秦国那样是哪里了。毕竟两家都在亡秦的时候占据了肥饶之地。因此,统一天下者要么是齐国,要么是赵国了。

回到史实中来,在“从散约败”以后,各国居然“争割地而赂秦”,简直可笑之极!难道那些“肉食者”都不知道这是丧权辱国、慢性自杀的行为吗?我想并非如此。毕竟缔虽败,士然在。明智之士一定知道这是不行的,我想问题出在诸侯国的君王身上。他们只想着自己的安全和衣食住行,根本不把国土和人民考虑在内。

不论是谁统一天下,都是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进和发展。“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中国古代史的循环法则。

过秦论教学反思5篇 《反思教学,探索进步:重新认识《过秦论》》 第2张

第2篇

?过秦论》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一直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讲读课。这篇课文文质俱佳,词采飞扬,千百年来一直受到读者的喜爱。文章虽是说理文,其中却用了十之七八的篇幅来叙事。用叙事来说理,可以说是本篇最大的特点。作者用千把字的篇幅概括了秦孝公到秦亡这一百多年的历史,概括地说明了秦由盛而衰的全过程和主要现象,同时还贯穿了作者本人的观点来说明其所以兴衰的关键所在。贾谊对秦国由胜而衰、由兴到亡的叙述是很有条理的,按照时间的先后安排文章的层次顺序。文章处处叙而不论,却处处为最后一段的议论在蓄势。这样的文章,读起来自然感到饱满酣畅了。本文的精彩还在于锐不可当、咄咄逼人的语言,所以,要学生背诵课文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过秦论》第一课时,重点安排学生了解有关背景、作者,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第二课时重点疏通文句,翻译课文,加深理解课文。第三课时鉴赏语言,背诵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下面谈谈第三课时的教学设计思路。同往常一样,学生课堂演讲是每节课的第一个教学环节。导入新课后,理清文章思路,结合对课文的朗读训练,采用边读边分析的方法,同时随时纠正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问题。鉴赏语言,让学生领会本文语言的精彩之处,激发他们背诵的兴趣和强烈的意识。鉴赏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日之功,需要日积月累,所以,我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体会其表达效果,并且同桌之间展开讨论,交流心得,让学生自己总结文章的语言特色。学生领会到语言的魅力,背诵起来就会很主动,而不是疲于应付。背诵课文是本节课训练的一个重要内容,课堂上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进行。课堂训练要求限时自主完成,主要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为提高教学效率,我精心设计了课件,重要内容都在大屏幕上展示出来。

学生课堂演讲训练,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演讲结束后,其他学生谈谈感受,受到什么启发,然后教师有针对性地给予点评使口语表达训练落到实处,这是本节课第一个教学环节。分析文章思路是教学课文的第一个内容,通过学生读课文,思考每个段落的主要内容,概括思路。全文思路如下:1:秦创业(雄心勃勃)2:秦强盛(所向披靡)3:秦统一(势如破竹)4:秦灭亡(一败涂地)5:秦教训(不施仁政)。结合思路对全文总结,分析以叙述推论点的特点。《过秦论》的语言酣畅淋漓,极富感染力,让学生充分领会到本文语言的独特魅力,只有让他们自己去分析研究语言的特点,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和归纳,归结本文语言特点如下:1善于用叙述推出观点。2多用排比和对偶。3极力渲染夸张。对于这样精彩的语言,不能不背诵。所以,背诵课文是本节课的最重要的教学内容。课堂练习检查当堂课所学内容,巩固重点,强调理解课文。

本节课教学效果总体来说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学生主体性发挥较好。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作到了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和谐统一。但是,认真思考,反复研究后,发现一些问题还不尽人意:

1、整体效果不错但个别问题明显。有的学生上课还停留在听、记、背的学习状态,不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处于被动局面。

2、学生课堂演讲训练基本上达到了锻炼学生口语表达的目的,同时,其他同学的中肯的点评,也使演讲的学生获得很大的收益。学生参与演讲活动比较积极。不足之处是演讲时间略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任务的按计划完成。

3、分析课文思路这一教学环节,学生思考问题比较主动。讨论问题达到了自主解决,自主创新。体现出来的问题是个别学生还要加强独立思考习惯的培养,要作到合作互助学习和独立学习相结合。

4、背诵课文训练一部分学生达不到当堂背诵下来,背诵课文时间略短,个别学生背诵课文精力不够集中,还要加强背诵训练中注意力的问题。通过观看教学光盘对照研究课题觉得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的最终目标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3篇

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20xx年3月9日我在微格教室录了《过秦论》第三课时教学光盘。本次录课研究的课题是主体性教学研究。取回光盘后反复观看认真研究,感觉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尚可,但,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要想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还有很多工作要作。下面,我把本节课的反思加以整理。

教学《过秦论》第一课时,重点安排学生了解有关背景、作者,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第二课时重点疏通文句,翻译课文,加深理解课文。第三课时鉴赏语言,背诵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下面谈谈第三课时的教学设计思路。

同往常一样,学生课堂演讲是每节课的第一个教学环节。导入新课后,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分析课文的思路,进一步理解课文。2欣赏本文语言,背诵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结合对课文的朗读训练,采用边读边分析的方法,同时随时纠正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问题。鉴赏语言,让学生领会本文语言的精彩之处,激发他们背诵的兴趣和强烈的意识。鉴赏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日之功,需要日积月累,所以,我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体会其表达效果,并且同桌之间展开讨论,交流心得,让学生自己总结文章的语言特色。学生领会到语言的魅力,背诵起来就会很主动,而不是疲于应付。背诵课文是本节课训练的一个重要内容,课堂上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进行。课堂训练要求限时自主完成,主要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为提高教学效率,我精心设计了课件,重要内容都在大屏幕上展示出来。

学生课堂演讲训练,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演讲结束后,其他学生谈谈感受,受到什么启发,然后教师有针对性地给予点评使口语表达训练落到实处,这是本节课第一个教学环节。分析文章思路是教学课文的第一个内容,通过学生读课文,思考每个段落的主要内容,概括思路。全文思路如下:1:秦创业(雄心勃勃)2:秦强盛(所向披靡)3:秦统一(势如破竹)4:秦灭亡(一败涂地)5:秦教训(不施仁政)。结合思路对全文总结,分析以叙述推论点的特点。《过秦论》的语言酣畅淋漓,极富感染力,让学生充分领会到本文语言的独特魅力,只有让他们自己去分析研究语言的特点,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和归纳,归结本文语言特点如下:1善于用叙述推出观点。2多用排比和对偶。3极力渲染夸张。对于这样精彩的语言,不能不背诵。所以,背诵课文是本节课的最重要的教学内容。课堂练习检查当堂课所学内容,巩固重点,强调理解课文。练习题设计为判断正误:1《过秦论》的作者是东汉的政论家、文学家贾谊,“过秦”的意思是指出秦的过错,“过”是动词。2“外连衡而斗诸侯”,其中“外”、“斗”都是名词作状语。3《过秦论》的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4“然后以六合为家”,“为天下笑者”中第一个“为”是动词,“作为”的意思,第二个“为”是介词,表示被动。

本节课教学效果总体来说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学生主体性发挥较好。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作到了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和谐统一。但是,认真思考,反复研究后,发现一些问题还不尽人意:

1、整体效果不错但个别问题明显。有的学生上课还停留在听、记、背的学习状态,不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处于被动局面。

2、学生课堂演讲训练基本上达到了锻炼学生口语表达的目的,同时,其他同学的中肯的点评,也使演讲的学生获得很大的收益。

学生参与演讲活动比较积极。不足之处是演讲时间略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任务的按计划完成。

3、分析课文思路这一教学环节,学生思考问题比较主动。讨论问题达到了自主解决,自主创新。体现出来的问题是个别学生还要加强独立思考习惯的培养,要作到合作互助学习和独立学习相结合。

4、背诵课文训练一部分学生达不到当堂背诵下来,背诵课文时间略短,个别学生背诵课文精力不够集中,还要加强背诵训练中注意力的问题。

通过观看教学光盘对照研究课题觉得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的最终目标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4篇

今天学习了《过秦论》的前两段,在了解了组要战国的历史背景以及有关事迹的基础上,对联纵的失败也有了初步判断能力。不过鄙人在这并不想多费一点周折,我大概概括几点:用人失当、战略失策、私心作怪等等。

刘老师问我们目前有什么想法,我有所思却不知何以言明,周围的同学被一个个叫起,道着大同小异的看法。我不问自答:“要做到绝对信任这是不可能的事,当他们在联合攻打秦国时一定会量着打败秦国以后自己怎样才能吃掉这个大肥肉。”

先说说看灭秦失败的见解吧,以鄙人对战国时期各国的恩怨模糊的记忆,和个别诸侯国主上的失策,可以断定“合纵缔交”的战略是终归失败的。若不是齐人私下撤军,亦不至于其他国家的军队失败退场;若不是互相猜疑,亦不至于“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函谷关)”;若不是私心作怪,思想不宜,亦不至于“从散约败”!说到底,“从散约败”的原因仅说是私心作怪导致的也不足为过。

我大胆做一个假设:假设六国灭秦以胜利而告终,结果又会如何?在那时候,秦国已有巴、蜀以及其他“膏腴之地”,可谓地大物博。这块大肥肉的主人不在了,其它的外来者会怎样对待它,我们可想而知!必定是强健者居多,弱者得少,更有甚者丝毫不拥丝毫。战国时弱小者如中山国、卫国和楚国等,这些小国命中注定被欺负,不论孰胜孰败。如齐国和赵国,这类能与秦国抗衡的强国无疑是获利最多的。当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壮大自己以后,固然走秦国的路——“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假设齐、赵中一国举兵天下,而各诸侯国又恐惧,又“会盟而谋弱‘齐(或赵)’”,我想这次的“以多欺少”未必像打秦国那样是哪里了。毕竟两家都在亡秦的时候占据了肥饶之地。因此,统一天下者要么是齐国,要么是赵国了。

回到史实中来,在“从散约败”以后,各国居然“争割地而赂秦”,简直可笑之极!难道那些“肉食者”都不知道这是丧权辱国、慢性自杀的行为吗?我想并非如此。毕竟缔虽败,士然在。明智之士一定知道这是不行的,我想问题出在诸侯国的君王身上。他们只想着自己的安全和衣食住行,根本不把国土和人民考虑在内。

不论是谁统一天下,都是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进和发展。“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中国古代史的循环法则。

第5篇

一、文言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工作放手让学生自己做。并讲清楚为什么。讲解文言文,每课的重点知识都要涉及词类活用,但是学生掌握效果不如人意。根本还在于学生不能从根本上把握活用是怎么来的,所以高一文言文的讲解不能仅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更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过秦论》中“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中“席、包、囊”均为名词作状语,此时给学生明确,文言文中名词位于动词前面不做主语就活用,这样学生学会分析,掌握起来也就容易多了。在《过秦论》中使动用法较多,给学生讲明白什么是使动,即主语使宾语怎样,动作地发出者为宾语。按照这个方法理解使动用法也就容易一些。学生在以后遇到类似用法也就会分析了。

二、设计问题以内容带动对课文内容、结构及主旨的理解。

1、“弱肉强食”这一成语吧,在自然界这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会被打破。在两千多年前,秦朝国力还是那样的不可一世,一场农民战争就打破了开国者千秋万代的梦想,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2、默读全文,请用列表的形式表示出秦的兴亡过程。分析结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异也”在文中的体现。第3自然段在写秦由“攻”转为“守”时,从哪些方面写了其“守”的措施,为什么要写这些?

3、作者借古讽今,强秦的速亡给后人的启示是什么?汉初的社会情形如何?贾谊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三、对比论证和铺张渲染的方法通过朗读让学生自己感悟、总结。

以上是在教授《过秦论》时一点粗浅的体会,课下与学生交流,学生比较认可。但反复思考仍然有不少问题。比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检查背诵和文言现象归纳总结教学时间拖沓,以致本堂课教学任务未能很好完成。文言现象归纳总结可做成幻灯片展示,这样既清楚明朗又完整省时。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redian/qitawenan/wd61zn.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