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热点 >其他文案 >

读中庸的心得体会范文20232篇 "洞悉人生,读《中庸》"

读中庸的心得体会范文20232篇 "洞悉人生,读《中庸》"

《中庸》是一部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经典著作,被誉为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颗明珠。阐述“中道之道”、“中庸之道”的理念,对于管理学、道德伦理等领域均有广泛的影响。阅读《中庸》对于提升个人修养和思考能力有很大帮助。

读中庸的心得体会范文20232篇

第1篇

《中庸》首先肯定了孟子的“人性本善”的想法,认为“天命之谓性”,希望人们能够按照这种善良的天性进行自我教育,即“率性之谓道”,按照人道的原则去修治自身的道德行为,“修道之谓教”,达到“仁”的境界。不止如此,《中庸》还强调了学习是永无止境的概念,提出学习者要有“慎独”的精神,即能顾强有力地坚持自我约束、自我监督,通过自我教育达到自我境界的发展。即“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远,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体现出儒家学者孜孜不倦的治学精神,儒家能够有扬名天下的成就,不仅仅受益于先人的勤思博学、流芳百世的经典著作,和后人能够以“慎独”的精神不断发展儒家的思想文化也断不开联系。以“慎独”的精神展开的连续的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目标,就是“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从而体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的意义。

儒家一直倡导“中庸”的理念和发掘这样的人才,不仅是在为治学做贡献,为了儒学长久的发展,也是为了这个社会能够长久地延续下去,并以“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来歌颂达到自我教育的理想目标后的为了儒家、为了社会、为了天下百姓的“致中和”者所做出的贡献成就。儒家能够几次经历重创后仍然能够屹立发展流传至今,在思想道德哲学等各个领域绽放光芒,也就是在经历无数儒家人励精图治,在自我教育和社会融合后具备至仁、至善、至诚、至道、至德、至圣的品德后的效应。

自我教育的最终目的,实现自我价值的中和,体现致中和的社会价值。慎独自修、忠恕宽容、至诚尽性,儒家世代学子秉承这样的原则理念,才能有儒家今天的学术成就和社会地位。

读中庸的心得体会范文20232篇

第2篇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这是中庸中的第一句话,而其含义就是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讲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与天地参”是天人合一。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界。

而其表现的就是天道与人道合一,天性与人性合一,理性与感情合一,鬼神与圣人合一,外内合一。

他的主要思想就是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现在的我们可能不能像以前那样!但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redian/qitawenan/wd5w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