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热点 >其他文案 >

《伯牙绝弦》阅读答案6篇 音绝情未断:解析《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阅读答案6篇 音绝情未断:解析《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是古代中国一部动人心弦的传奇故事。故事讲述了琴师伯牙绝弦后,其琴音传至鄂家山中,并引来了居住在山中的鄂人的深深感动。本文将为您带来答案,帮助您深入了解这个令人动容的故事。

《伯牙绝弦》阅读答案6篇 音绝情未断:解析《伯牙绝弦》

第1篇

1.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能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用自己的话初步讲讲这个故事。

3.通过朗读,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感受艺术(音乐)的美好。

通过朗读,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初读课题后,学生理解“绝弦”的意思,大致了解伯牙,就课题提出疑问。

1.指导学生联系注释尝试疏通文意,并练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在学生讲述时,教师相机指导理解重点词句“善”“志”等。

1.学生自学:你是从哪些语句感悟到伯牙、子期就是知音,勾划相关的语句,读一读,品一品。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理解善鼓的伯牙志在高山与流水时,善听的子期能准确听懂伯牙的琴音所传达的心声。

借助冯梦龙《警世通言》中《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部分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伯牙为何破琴绝弦。

1.善鼓的伯牙为了知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崔雪梅,全国“自辅实验”先进个人,省特级教师后备人选,省骨干教师,市学科带头人,市优秀青年教师,金牛教育专家。她曾在全国、省、市教学 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参与编写人教版四川民族地区《语文》教材与北师大版教师教学用书, 30余篇论文、文学作品获奖或发表,独著、参编10余本教学书籍。

《伯牙绝弦》阅读答案6篇 音绝情未断:解析《伯牙绝弦》 第2张

第2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师: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伯牙绝弦》。(板书课题)

现在同学们打开书,看看今天学习的文章和以前学习的文章有什么不同?

生:这是一篇文言文,也叫古文.而我们以前接触的都是白话文。

师:想不想听老师把这篇文言文读一遍,同学们想一想它与我们所学的白话文有什么区别?

师:同学们真了不得,能听出它与我们所学白话文的不同。我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能够开始喜欢文言文,喜欢文言文特有的味道。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

1.师:现在我们已经把文章读通读顺了,老师想交给大家一个更艰巨的任务,根据老师的自学提纲,把这首文言文读懂了。

(4)不理解的字、词、句、问题,可以圈出来准备质疑。

生2:我补充,我认为这首文言文中最后一句也是对题目的解释。(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它的意思是子期死后,伯牙觉得世界再也没有知音了,于是把心爱的琴摔坏,弄断琴弦,以后再也不弹琴了。

生:我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伯牙很喜欢弹琴,钟子期很喜欢听。

师: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师:由此可以看出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其他同学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牙在鼓琴的时候,心理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出现高山……

生: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什么,就弹出什么。

生:我读懂了“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就是说,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知音。

4、刚才,同学们对这篇文言文的意思有所了解。不过我们只是对其中的一句,两句进行了注解。我们能不能加入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一讲。

1、师:伯牙当时已经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在遇到钟子期之前,他还会缺少赞美吗?

生:别人的赞美都是空虚的赞美,并没有真正的了解、懂得伯牙内心深处的感情,没有听得懂伯牙弹奏的曲子的韵味,而钟子期懂了,所以伯牙就把钟子期视为知音。

师:你能设想一下别人那些空虚的赞美是怎样的赞美吗?

生:别人会说:伯牙,你真厉害!真不愧是我国有名的音乐家!

生:别人的赞美始终是肤浅的,是表面的,根本说不出哪里好,只是说你好,没说出哪个地方好。

师:当伯牙听到那些毫无价值的、没有意义的、空虚的、肤浅的赞美的时候,他是一种什么心情?

生:一种很失望的心情!他看到来听他弹琴的人中没有一个人真正懂得他琴声的韵味。

生:他还有一种无奈!因为他想表达的情绪的高潮部分却无人能够听懂,因此他感到无奈!

师:那时候的伯牙心中一定千万次地发出一种呼唤,他呼唤什么?

师:然而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钟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俞伯牙的心情又是如何呢?

生:很快乐的,一定要在音乐事业上走得更远,一定要有成就,是钟子期带给他的希望。

生:俞伯牙的心中是十分兴奋的,因为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知音。

生:我觉得钟子期和俞伯牙不仅是音乐上的知音,是生命中的知音。因为钟子期能在俞伯牙的琴声中知道伯牙的心情,十分关心俞伯牙,所以我觉得他们是生命中的知音。

师:这真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而那样能够完全了解自己的知音,在我们的人生路上,如果能够遇到,真是太难得了。知音欢聚,一定是一幅非常欢乐、非常融洽的场面,是吗?现在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话,请同学们感受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

生: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的确,多么欢乐的相聚,多么难忘的时光!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染病身亡!

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这是怎样的痛苦,这是何等的决心!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再无知音了呢?

生:伯牙认为钟子期是他的知音,除了钟子期没有人能理解他,所以他就终身不复鼓了。

生:我觉得他们之间已经建立了一种非常深刻的友谊,子期死后,伯牙就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人来作他的知音了。

生:因为只有子期才能听懂伯牙的心声,听懂伯牙心中在想什么,子期一死,伯牙就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

生:他在断绝琴的同时也断绝了他在音乐道路上辉煌的前程!

师:所有的快乐都随着子期的离去而化为泡影!伯牙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希望,断绝了快乐,断绝了对一切美好事物的追寻!只留下一片无边无际的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你再读读这句话。

生:子期死,伯牙谓世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师:子期死后,伯牙来到子期墓前,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3、师:我们感受到了伯牙的伤心无奈,你能用你手中的笔劝劝伯牙吗?

听了你们的见解,老师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难道不是在苦苦寻觅吗?有道是“自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人间的温暖。让我们再次深情地朗诵课文。

第3篇

人教版课标本第十一册第八单元第二十五课《伯牙绝弦》。

1.诗化心灵是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是净化美化学生心灵的过程。在教学中,确立以读为主线的思想。学生口念成诵,语言在不知不觉中积累,情感在潜移默化中生成。

2.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它不仅是一种认知活动,而且是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教学中,让学生在各种情境中多角度互动对话。在对话中,学生进入文本,触动心灵,获得独特的体验和真切的情感。

3.在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任何一次技能的训练,任何一种知识的获得,任何一个教学环节的具体实施,都不存在单纯的工具性,也不存在单纯的人文性。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模仿、想象等理解、感悟字词的精妙与意蕴,关注语文的人文性;学生同时积累了语言,在大脑中构建优美语言的图式,体现语文的工具性。

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

4.教学资源:教师网络下载,自制课件;学生收集资料,课堂使用。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列子·汤问》,叙述了发生在春秋时代的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悟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后来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将琴摔碎,发誓再不鼓琴。古文以简练流畅的文风诠释了境由心造,琴为心声;云烟万里,知音难求的千古主题。

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文字比较浅显,适合小学生学习。学生能借助注释,读懂课文的意思。

教学时,重点抓住相知时所喜,相别时所哀,来体会知音情谊。

教学难点在于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子期一死,伯牙为何摔琴?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六年级的学生,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目的是让学生再次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学生因为有了古诗词的基础,对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学习方法已有接触和了解,因此在理解、诵读等方面并不会感到困难。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教学方法,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与古代文学大师对话,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抓住文言文艺术特点,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教学中,通过丰富视觉、刺激听觉、提供资料等手段,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把握文言文内涵。

2.师带读,指导如何隔词断句,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2.文章还在哪里提到了绝弦?你对绝弦有了哪些新认识?

2.【返回主界面】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3.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课件第5页】学生想象。

4.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6.这就是真正的知音!感情诵读2──4句。(二)相遇之喜

1.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钟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他一定会对子期说什么?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学生读。【课件第6页】

1.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1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两首诗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学生读【课件第7-8页】

2.【返回主界面】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你想对他说什么?

2.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试着背诵。

导语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听课热情,能够从外部影响学生的认知结构,帮助教师确定新课教学的切入点。

此环节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铺垫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了引导学生读懂古文。学生区分、辨析文言文词意,更好地理解原文。

通过品析伯牙抚琴时子期的善听的描写,巧妙地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挖掘。围绕重点内容,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举一反三, 培养了语文素养,丰富了语感,积累了词汇。

本环节师生形成了知音式的对话交流,入文,入情。将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相知相惜生动地再现出来,让学生感受到两人的真挚情谊。

此环节通过补充资料,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

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文字的魅力。

?课件第一页】呈现轻柔的古典音乐、古典情怀的画面、感染学生的上课情绪。

?课件第二页】将学生迅速引入情境,为学习古文做好铺垫。

?课件第三页】媒体演示教材,将古文语言语境化,直观、快捷地导入课文。

?课件第四页】多媒体突出重点词句squo;便于学生观察辨析,正确掌握句意。

?课件第5页】情景、意境是言语活动的心里需求和动机。展示多幅风光图,精美的图片和音乐渲染,创设情景,增强学生对语言实践的兴趣和积极性。

?课件第6页】课件演示,快捷,简便,并且一目了然。

?课件第9页】创设了一个产生情感共鸣的环境。增添课堂的诗情画意。

板书少而精,提炼了文本的基本要义,便于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后作业与教学有一定的相关性与衔接性;可以充实学生的语言素材,积累语言精华;引导学生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待知音。

第4篇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的一个故事,故事的题目叫──《伯牙绝弦》。师生读课题。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古文,请同学们自己试着读读,争取做到字正腔圆。

2、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同样的一个字却有不同的意思,如“善”;不同的字却表达同样的意思,如“志”和“念”;哉、兮语气词的妙处。

1、追寻思念,感怀千古寂寞、万般惆怅;切己体察,感动一见如故、相见恨晚。

体会朗读“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此时,钟子期仅仅听懂我的琴声吗?还听懂我的什么?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第5篇

绝:①断绝 ②穷尽 ③走不通的 ④独一无二的 ⑤极、??

善:①擅长、善于 ②好 ③善良 ④容易,易于 ⑤办好、弄好

伯牙善鼓琴(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 心怀不善

④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②从这个句子我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从这个句子我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1、在这首伯牙追悼知音钟子期的诗歌中,和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意思一样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最能表达伯牙痛失知音后的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莫逆之交管(仲)鲍(叔牙)之交刎颈之交忘年之交患难之交

第6篇

?伯牙绝弦》已然成为中华文化中关于“知音”最为生动、最为震撼的注解之一。它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以琴相识,以琴相知,最后因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绝弦、遂成绝响的故事。全文共77字,5句话。1句为起,2、3、4句顺承而下,5句急转而后合,语言凝练典雅,抑扬顿挫,生气郁勃。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伯牙和子期的相交正是如此的自然恬淡,顺理成章。它所折射的艺术美感──那种含蓄深沉、清雅自然的风骨,直达“大音希声”、“大璞不雕”、“大美无言”的境界,满足了我们对于这个千古绝唱在感官和心理上的所有期待。读《伯牙绝弦》,带来的不仅是对于故事内容的震撼,更有故事引起的不胜唏嘘的神往以及那种透彻心肺的审美体验。诗人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而在这里,伯牙子期又该经过前世多少次的回眸呢?

教学本文,我期待循循善诱地引领学生增加一些文言文的阅读体验,感受这篇课文特有的语言现象;其次,继续渗透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还能用现代语汇去补充;再有,依托语言层层深入地感知“知音”的真正内涵,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学习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使学生实现文化意象的传承,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确朋友相交的真挚深沉,受到传

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已有一些文言文、古白话文的阅读基础,因为在五年级学过《杨氏之子》、《猴王出世》、《临死前的严监生》等等,而且就词句的理解来说,此文词句更容易理解。当然就课文的内涵和意蕴来讲,文章所讲述的“知音文化”更为丰富和玄妙。我期待呈现学生从无到有,从未知到已知的学习提升过程,因此,课前不让学生准备任何对课文的预习,只凭借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情感体验,循序渐进地推进学习。教学中,我准备了相关的音乐和简单的教学课件。

3、理解“绝弦”、“伯牙绝弦”的意思,质疑导入。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至少三遍,努力把课文读正确。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读好语气词“哉”、“兮”,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理解“谓”、“乃”的意思,以词句的理解提升朗读质量。

课文中哪些句子形象地写出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又真的善听”呢?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理解句子意思,渗透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并用自己的语言补充的古文阅读方法。

运用词语、诗句联想的方式丰厚语言,丰满形象,指导朗读。在此过程中渗透“泰山”、“江河”的文化意味,感知这两个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

(1)读着这个峨峨兮,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泰山?把这样的感觉读出来。

(2)江河在古文里边特指“长江”和“黄河”。想到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又跳出了哪

1、理解“念”和“志”,体味“异字同义”的语言现象。

2、聚焦“志”,循序渐进地感受体味“知音”的内涵。、

(1)理解钟子期与俞伯牙不仅是音律互通,更有心灵上的沟通,志向、情怀的悦纳。

(2)补充伯牙得遇知音前内心的寂寞与孤独,反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4)拓展阅读《列子·汤问》中伯牙的原话,理解后借助成语体会“知音”的境界,再次反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师生配合朗读、同桌互读,感受伯牙得遇知音的欣喜与快乐。在相互配合朗读的过程中直观感知文本前四句语言“对仗工整、琅琅上口、情感扶摇直上”的特点,为熟读成诵打下基础。

从“子期死”这一文本留白处入手,体验文本语言和情感的跌宕起伏。

出示:“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却又痛失知音,使得这个故事更加的荡气回肠。从此,人们不断地在传说和吟诵着它!

借助资料袋,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传,并诵读全文。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redian/qitawenan/w46147.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