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热点 >其他文案 >

《枫叶如丹》教学设计枫叶教学设计5篇 “枫叶绽放教学——《枫叶如丹》课程设计”

《枫叶如丹》教学设计枫叶教学设计5篇 “枫叶绽放教学——《枫叶如丹》课程设计”

本次教学设计以加拿大国歌《枫叶如丹》为主题,通过其激发学生对枫树、枫叶的了解和认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地球自然资源,进一步加深对国家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枫叶如丹》教学设计枫叶教学设计5篇 “枫叶绽放教学——《枫叶如丹》课程设计”

第1篇

正确,流利,有感情熟读课文,了解作者拍照经过,及作者由此带来的感悟,体会天地与人世

3.培养学生积累佳句,片段,体会语言的韵味.鼓励背诵优美段落.

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秋季)我们一起经历了温暖的春天,繁茂的夏天,现在迎来了丰收的秋天.刘老师请来了一位秋的使者(课件出示枫叶照片).喜欢它吗 哪位同学知道关于描写枫叶的古诗

小结:同学们真是善于积累.读了这些诗句,仿佛让你看到了什么 (红艳艳的枫叶)多美啊!不仅古人与枫叶结下不解之缘,今人也同样喜欢写枫叶抒发情怀.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袁鹰先生一起去品味《枫叶如丹》. (解题:丹指红色)

(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一定要把自己最深刻的感受记下来,把有疑问的地方划下来.

2.有疑问吗,说说看 (预设出现的问题:为什么照片起名"秋之生命",作者恍然明白了什么,什么是蝉鸣蛙噪,为什么自然和人世处处相通……)

(三)小结:有这么多疑问啊,老师发现,同学们大多不了解作者恍然明白了什么(课件出示13自然段)

对啊,作者写的是枫叶,为什么和生命有密切联系呢 这生命,又是怎样的呢 那就让我们再一次进入文中寻找答案.请默读课文,在关键的地方做批注.

1.枫叶与生命有怎样的联系 如丹的枫叶也有自己的生命,它的生命过程是怎样的

2.你真会读书,找到了概括枫叶生命的一句话,到了秋季,枫叶呈现了红红的颜色,一片丹的天地,多美啊!大自然要迎来丹的天地,必然要经过绿的世界,对吗 (板书绿,点击第一句)读第一句,喜欢吗 谁能结合课文,联系实际生活详细说说

(引导学生读读—— 尽情谈自己的理解——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蝉鸣蛙噪","至理名言","郁闷","暴风骤雨","孕育","挫折".——理解之后再读)(教师相机鼓励: 说的真好,理解得深刻,老师也有同感……)

想不想走入绿的世界,丹的天地中看看 (点击课件,老师范读)

4. 同学们都忍不住和老师一起来读了,谁来读 让我们感受这震撼人心的生命力 (指名)

5.你想用什么词语夸夸枫叶的生命力 我们的大自然的生命力呢 (随学生发言板书:顽强,长久……)

6.大自然的生命力是如此顽强和长久,我们人类呢 (相通的)

小结:你们体会得很好,作者体会得更深刻,天地万物……,让我们把这至理名言永远留在记忆中吧(齐读)

1.是一件什么事情让作者对自然和人世有如此深刻的感悟

(引导学生概括段意:在澳大利亚作者拍了一张照片——秋之生命)相机板书

2. 就是这张照片,(出示照片)照片中的小女孩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活泼,可爱)

(引导学生抓住动词:蹦,跑到,捡起,跳跃,哼着)——指导朗读.

评价:画面立刻活起来了,真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小女孩,多可爱啊,谁再来读读

4.就在这一刹那间,作者按动了快门,拍下了照片."一刹那",你体会到什么 (时间短,作者毫不犹豫的拍照)我在开始拍照时,是犹豫的,从哪里看出我犹豫着 犹豫什么 课前老师查阅资料发现,作者当时六十岁了.他的头发也许白了,眼睛也许花了,脊背也不再挺直了,此刻,你理解了吗

5.这株枫树就像是作者自己,带着你对作者的理解,读读.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吗

你们真是善良的孩子,你们用语言安慰了老人,而可爱的莉贝卡用她的举动安慰了老人,她就像一片新生的绿叶,让老人感受到强烈的生命力,仿佛生命得到了延续.(指题)秋天新的生命诞生了!

小结:所以这枫树也有了生命的力量,这秋之生命是怎样的 (继续随学生回答板书:跳跃,欢乐,丰富的……)

6.回到13段,现在再来读读,现在你理解了吗 哪些句子让你回味无穷 (学生谈人与自然和谐的感受)

体会得真好,丹,是成熟的颜色,是长久的生命力.枫叶经历挫折,成熟了,才终于呈现美丽的丹色.自然界如此, 人生也是如此,都有这个经过,你的成长是不是也要经历这个过程 (学生谈自己)

是的,只有经历长大,经受挫折,接受考验,人才会成熟,在成熟中才会创造新的奇迹.希望每一个同学在成长的道路上,勇于面对一切,让你的人生充满希望,充满活力,就如同——(齐读课题)枫叶如丹.

《枫叶如丹》教学设计枫叶教学设计5篇 “枫叶绽放教学——《枫叶如丹》课程设计” 第2张

第2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至理名言、心旷神怡、绚烂、静憩”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作者照照片的经过,以及对自然界与人世的看法,体会作者的感悟。

3.培养积累语言,体味语言的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1、师:同学们,秋天已经不知不觉地来到了我们中间。能谈谈你对秋天的感受吗?你认为世间万物,哪一样能代表秋天呢?

袁鹰,原名田钟洛,1924年生,江苏淮安县人。上世纪40年代中期开始文学创作,以散文影响最大。出版散文集有《第一个火花》《红河南北》《第十个春天》《风帆》《悲欢》等袁鹰散文题材广泛,感情激越,思想深邃,作品中描述的一人一事、一景一物,都反映了社会的人情风貌,跳动的时代脉搏,在艺术方面,他的散文深含着诗的因子,具有诗的联想、诗的意境、诗的语言,充溢着诗情画意。

4、激趣:这样一个题目让你想到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1、师配乐范读课文第一部分,学生边听音乐边思考:一年四季中,自己最喜欢哪个季节?并且谈谈原因。

2、自己读课文,思考:文章写春、夏、秋三个季节,到底想赞美大自然的什么?(赞美大自然的生命力)

3、指名读课文,思考:从哪儿可以看出“自然和人世,处处相通”?(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分组汇报,师小结)

1、总结:这篇文章是袁鹰显示年近花甲时的感悟之作,文字隽永,寓意深刻。一个词、一句话或是文字背后的魅力图画都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1、创设情景:同学们,经过上节课的学习,不知道你对秋的认识有了哪些变化?我们来看看诗人眼中笔下的秋天是怎样的。

出示杜牧诗作《山行》,提问: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教师引导学生品味名句“霜叶红于二月花”,它不是因为颜色上的差别,而是霜叶经历了风霜的考验,因而它的生命力更加饱满而茁壮,所以才比二月花红。

2、导入新课:而作家袁鹰对红枫秋景也有自己的理解。今天就让我们来继续学习《枫叶如丹》这篇课文,看看他眼中的枫叶又是因为什么而绚丽多姿呢?

1、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这一部分叙述了一件什么事?(写照相的经过)2、自读课文,讨论:作者对r先生家的枫树的印象,有几次变化,原因是什么?

② 再望望那株枫树,竟如一位凄苦的老人在晨风中垂头无语。)

学生读这两句话,从中体会到什么?(让学生谈体会)

师引导:作者刚刚看到枫树的时候,感觉非常好,红艳艳一片,分外耀眼,继而遗憾,觉得缺少了些什么?(指名说)作者为什么要用一位凄苦的老人来比喻枫树呢?(学生讨论交流)

师小结:老人的心态是孤独、凄凉的,这株枫树与老人的相似之处是一样的孤独寂寞。

师进一步引导:就在这一刹那间,我按动了快门,“这一刹那”指哪个时刻?作者为什么要在那一刹那按动快门呢?(让学生畅所欲言)

3、思考:这张照片为什么命名为“秋之生命”?如果给你这张照片,你会取怎样的名字呢?(生命之树,秋之枫叶等等)

4、自读13自然段,思考:朋友为照片起名后,作者到底恍然明白了什么?联系上下文分析。

5、齐读最后一段,体会什么是真正的成熟,真正的美。(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意见)

师小结:自然界如此,人生亦然,只有经历了长大、挫折,人才能变得成熟,而成熟的美,才是真正的美。

1、总结:在写这篇文章时,作者已经是年近六旬的老人,然而在人生的秋天他却强烈地感受到了生命的欢乐和活力,表现了积极的人生观。而对于我们而言呢,我们应该怎样认识我们的生命,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呢?枫叶如丹,愿我们都拥有一个充满希望与活力的人生。

第3篇

课题4、韵味 枫叶如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初读课文分清层次,学习字词,了解主要内容。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自学感悟。情感价值观:领会严格要求自己,做讲道德的人。重点难点学习字词,了解主要内容学习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记述的?教学准备投影仪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教学设计一、激qing导入出示枫叶图播放音乐提问:你见过枫叶吗?有怎样的感受?(板书)二、对话主题1看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指导小组合作,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初步自学。(教师巡视指导)2交流汇报:*文章主要内容*写作层次:读文中指导重点字词。音:蝉 挫 噪形:诞 旷词:恍然、翕动、三、实践应用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是从哪里体会到的?读一读,注意读得顺畅,说说你的感受。四、课堂小结:你知道了什么?自由汇报引起兴趣,激发探索欲望。1小组合作,结合上下文、查字典理解字词;交流主要内容;画出不明白的句子互相交流。2交流自由汇报:归纳,概括主要内容及写作层次,互相补充,纠正。*了解各段落内容,归纳(语言要精炼)自由汇报:互相提问,解答抓住重点学习、了解、记忆。自由汇报,谈自己的感受。朗读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或段落。四、谈自己的收获。板书枫叶如丹教学回顾课题4、韵味 枫叶如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关键语句的作用,体会整句及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过程与方法:边读边想 展开想象。情感价值观:培养朗读能力。重点难点理解文中蕴涵的深刻道理。理解“成熟的美,是真正的美”教学准备投影仪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教学设计一回味前文,大胆设想导言:同学们,还记得作者刚钓到鱼是那兴奋的情形吗?谁来描述一下。(学生描述)设疑:这样的收获真让人高兴,他们会怎样做?二 、读想议说,体会内容作者对r先生家的枫树的印象,有几次变化,原因是什么?1、读、想指导小组合作,自读课文,圈画出描写任务言行的语句,在你体会到的地方写上标注。2、议、说交流汇报:谈自己的理解 *指导有感情朗读。3、质疑:、“我恍然明白…… 那么真切!”作者到底明白了什么?联系上下文分析三、 总结全文,深化感悟师:结尾表现出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让我们一起读读。四、课堂小结:你有怎样的启示?自由汇报引起兴趣,激发探索欲望。1小组合作,结合上下文、查字典理解字词;交流主要内容;画出不明白的句子互相交流。2交流自由汇报:归纳,概括主要内容及写作层次,互相补充,纠正。*了解各段落内容,归纳(语言要精炼)3、自由汇报:互相提问,解答抓住重点学习、了解、记忆。自由汇报,谈自己的感受。朗读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或段落。四、谈自己的收获。板书 枫叶如丹 自然 人世借物喻理教学回顾

第4篇

?新课标》中提出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做了最合理的定性。我们的语文课要注重字词句篇、知识点的落实和听说读写语文能力的培养。但更需要通过一篇篇凝聚着灵感、激qing和思想的文章,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学生对世界观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学生的情感是极其丰富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切身的体验中学习知识,有理由相信这样的课一定是极富有生活味道的。这就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大力提倡的人文性,也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目标。在《枫叶如丹》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情感的熏陶和激发。或许课文中的知识点在一段时间以后学生会渐渐淡忘,可课文所阐述的人生哲理却要深深地在孩子的心田里扎下根,甚至终身受用。

我在教学《枫叶如丹》这篇课文时就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多多换位思考,把自己想象成文章中的人或物去经历、去体验。使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学习资源之间,实现有效互动。

?枫叶如丹》是一篇叙事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它讴歌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展示出的“韵味”。散文激qing洋溢,又蕴涵深刻的人生哲理。作者通过记叙访问澳大利亚时,照一张照片的经过这样一个小故事,表达了对自然界和人世的态度、看法,揭示了“成熟的美”才是真正美的道理。

重点:培养学生积累语言,体味语言的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1)设置情景:同学们,这几天校园的景物特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秋天给你们的感觉是怎样的?

看来同学们对秋天的感悟还是比较丰富的,有的同学还和诗人有着相同或相似的感悟。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诗人眼中笔下的秋天是怎样的。

教师明确: 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夕阳夕照,枫叶流丹,层林尽染的秋天美景。同学们刚才描绘的很好。诗人傍晚驻足枫林,被这红红火火的画面所陶醉。

思考:作者为何认为“霜叶红于二月花”, 仅仅是因为颜色上的差别吗?

教师明确:秋之霜叶经历了夏秋连两季风霜的锤打考验,因而它的生命力更加饱满而茁壮,所以才比二月花红。欣赏完诗人笔下的深秋美景,接下来我们解读一下作家袁鹰笔下秋景美情美意。

(从学习语言的心理过程看,积累和运用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学习水平级。如果能创设新的情境,将学过的诗歌用一用,给学生有语言实践的机会,这样对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学生语言的发展极有意义。这堂课的第一个环节,就是结合课文内容而设计了的。由于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这个设计是比较成功的。)

(指导学生读好其中的几组排比句,体会作者认识的加深和情感的激发。)

小组讨论: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引发学生对自然、对生活的感悟与理解。(围绕文章主题进行,观点要有根据)

4)学生齐读课文第二部分。教师归纳:“那一刹那”指哪个时刻?

5) 教师明确:小莉贝卡的出现为景物增添了不少生机。

6)教师分析:进入作者照相机镜头的事物有那些?( 静憩的青山,孤独的枫树,朝阳等等)。

7) 作者“……总觉得缺少什么“?作者觉得缺少的是什么?引导学生加深理解“又是孕育新的生命的颜色 ”。 (缺少生命力,缺少活动的事物。)

总结: 莉贝卡的出现打破了画面清冷的状况,使画面有了动感。这个八九岁的小孩就象一片初生的绿叶,她一出现,一股鲜活的生命的气息扑面而来,作者的心灵深处斗然一震,灵感如泉水般汩汩涌出,所以迅速按下快门,拍下一张很具艺术气息的照片,并命名为“秋之生命”。

8) 思考: 这张照片为何命名为“秋之生命”?如果给你这样一张照片,你会取怎样的名字呢? (秋之枫叶/生命之树/ 生命之秋 ……)

9)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想象,画一幅“秋之生命”图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10)小组讨论:为何要将枫树比作老人,有好多事物都可做为“凄苦”的代名词,为何要以老人做比?

教师归纳:作者将枫树比做老人,是将枫树人格化。 看着这株披满一身将要凋零的树叶的枫树,作者联想到了人至暮年,如果没有了生命的活力,就丧失了生活的勇气,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就会变的单薄,没有力量,就好象眼前这株枫树一般孤独凄苦。 小女孩莉贝卡出现后这幅画才有了活力的内涵,令人不得不联想到孕育于秋的新鲜的生命——一张满意的照片诞生了。

(这一教学环节设计的思考题很有价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大组交流,思维有深度,表达有创见;总结时以情激人,画龙点睛,震憾了学生的心灵,受到了高尚品质的熏陶,从而出现轰动效应,掀起教学高潮,充分显示了“工文统一”最佳结合的优势。)

(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我们比较注重课文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比如课文语言的积累,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大量的朗读,让学生熟读成诵,“以读带悟”就是我在教学本课时的主导思想和采取的主要方法。多读可以拓展视野,开阔思路;多读可以丰富语言储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多读可以丰富人生体验,提升人文素养。从而使学生在读懂理解的基础上,比较轻松地达到积累课文语言的目的。)

第5篇

2.正确、流利、有感情熟读课文,了解作者拍照经过,及作者由此带来的感悟,体会天地与人世相通之处。

3.培养学生积累佳句、片段、体会语言的韵味。鼓励背诵优美段落。

2.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自然与人世,处处相通”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课文有了哪些了解?作家袁鹰对红枫秋景也有自己的理解。今天就让我们来继续学习《枫叶如丹》,看看作者眼中的枫叶又是因为什么而绚丽多姿呢?(板书课题)

师:作者对自然界、对人生的深刻感悟是通过一件什么事感悟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品读课文的第二段,从中寻找答案。古人说:“学贵有疑,有疑者方可长进。”请同学们默读这一部分,拿起笔把不明白的问题批注出来。(学生边读书边思考。)

生:我回屋取了相机,把镜头试了又试,总觉得缺少些什么。到底缺少些什么呢?

师:你提得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我把它写到这儿。(板书:缺少?)

生:也就在这一刹那间,我恍然明白。我明白了什么?

师:(板书:明白?)你是个会学习的孩子,你提出的问题恰好是课后的问题,那每篇课文后边的问题往往是关系到全文的主线问题,相信你们明白了这个问题,其它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生:走到院里,迎面是株枫树,红艳艳的枫叶,挂满一树,铺满一地。

(课件1:次日清晨起床,整个青山全在静憩中。走到院里,迎面是株枫树,红艳艳的枫叶,挂满一树,铺满一地。)

师:多么安静的环境,看到这株枫树,你有什么感受?

师:是啊,正是看到了这满树满地红艳艳的枫叶,作者感受到了前所未见的美,前所未见的震撼,于是返回取来了相机,而再看到这株枫树,作者又有什么感受?

生:再望望那株枫树,竟如一位凄苦的老人在晨风中垂头无语。

(课件2:若是画家,会描出一幅绚烂的油画。可我又不是。再望望那株枫树,竟如一位凄苦的老人在晨风中垂头无语。)学生自由读读这段话。

师:同学们,作者是位有着丰富生活阅历的作家,透过这满树的红叶,他看到了这红的背后是什么呢?

师:是啊,一种衰落,美过之后的衰落,多让人辛酸啊。(课件3:出示袁鹰照片。)这就是当时的作者袁鹰。你看,他头发白了,满脸的皱纹。看到这深秋落叶的枫树,不由地想到自己已是人至暮年。谁能读出作者的感受?(一生读)

师:一片落叶一深秋!此刻,在老人的眼里,一片枫叶一片愁啊!谁再来读?(生读。)

师: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听到了也看到了那位凄苦的老人。

看来,你理解了,你真是个善解人意的孩子。这个问题我们解决了吗?

②师:(语调欢快的)这时,木屋门开了,一个八九岁的女孩蹦了出来。你眼前的小女孩是怎样的?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出来的?(课件4:这时,木屋门开了,一个八九岁的女孩蹦了出来,她是r先生的外孙女莉贝卡,他们全家的宝贝。小莉贝卡见我凝视着枫树,就跑到树下,捡起两片红叶,来回地跳跃,哼着只有她自己懂的曲调。)自己放声读读这段话。

生:我感受到了小女孩的活泼。我从 “蹦”字体会出来的。

师:一个“蹦”字就让你有了这样的感受,你可真会读书。

生:我觉得这个小女孩是自由的,无拘无束的。我从 “哼、曲调”感受出来的。

生:我觉得小女孩是富有生命力的,是朝气蓬勃的。我从“跑、捡、跳跃”这些词中体会出来的。

师:孩子们,你们的感悟能力真强,老师为你们高兴。谁能读出小女孩的活泼、快乐、富有生命力?(课件5:大屏幕中的“蹦、跑、捡、跳跃、哼”字变色。分别指两名学生读)

师:于是我按下了快门拍下了一张照片,看,就是这张照片(课件6:出示照片课件),美吗?它美在哪里?

师:最初的一缕朝阳投进山谷,照到红艳艳的枫叶上,照到莉贝卡金色的头发上,多美啊!同学们请注意,小莉贝卡蹦跳着跑走了。此时老人袁鹰看到眼前的枫树又有什么感受呢?现在让我们走进课文的第一段,一起感悟枫树的生命历程。

(课件7:播放动画,展示枫树由绿到红的过程,师配乐朗读。)

这么多想读的,那就推荐一名吧。(一男生再次配乐读)

师:孩子们,你们读出了枫树生命的韵味。刚才我们一起感悟了枫树的生命历程。再来看看这株枫树,想想老人袁鹰此时又会有什么感受呢?(课件8:再次出示枫树图)

师:孩子们,先别着急说。想想枫树的成长过程,再发表看法好吗?

生:它不再是单调的。它春夏季节是绿色的,经历风霜以后变红了,变得更美了。它的生命是有丰富内涵的。

师:那红色的背后又将是什么呢?还仅仅是衰落衰败吗?

师:是呀,就在这一刹那间,作者恍然明白——(课件9:大屏幕出示:枫叶如丹,也许由于有跳跃的、欢乐的生命,也许它本身正是有丰富内涵的生命,才更使人感到真、善、美,感到它的真正价值,而且感受得那么真切。)自己读读这段话。

师:(音乐起)是呀,也就在这一刹那间,作者眼前的枫树不再是挂满一树、铺满一地的景色,而是——你来读。(指一生读)

师:是呀,也就在这一刹那间,作者眼前的枫树不再是一位凄苦的老人,而是——你来读。(指另一生读)

师:是呀,也就在这一刹那间,作者由眼前充满生命活力的莉贝卡,感受到了生命的真正价值,大家一起读。(全班同学读)

师:读到这里,你明白为什么取名为“秋之生命”了吗?

生:是莉贝卡的出现触动了作者,让作者想到了枫树的生命过程,感受到了它顽强而又长久的生命力,而这种生命力才是最丰富的、最有韵味的,所以取名为 “秋之生命”。(板书:丰富)

师:正如我们去香山旅行,满山的枫叶,自然让我们心旷神怡,而正是因为有了这流水般的游人,这鸣声上下的小鸟,才让人们感到不再寂寞了。最后这个问题,解决了吗?

师:正是老人袁鹰看到了金色阳光下,火红枫树前快乐并富有生命活力的莉贝卡,想到枫树经历了春的萌动,夏的成长,风霜的洗礼,有了深秋的美景。枫树如此,大自然如此,我们人类何尝不是如此呢?(课件11:大屏幕出示以下两段话:天地万物,人间万事,无一不贯穿这个共同的过程。而且,自然与人世,处处相通。枫叶如丹,显示着长久的生命力。“霜叶红于二月花”,经历了这个境界,才是真正的成熟,真正的美。)自己读读这两段话。(生读)

师:(握着学生的手)了不起,孩子!老师希望自信伴随你一生!

生:“丹”字让我感受到了枫树经历了风霜的考验变得更美了;而人经历了挫折以后变得更成熟,更美。这时的美,才是真正的成熟,真正的美。

师:枫叶如丹,生命如丹。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课件12:《真心英雄》音乐起)(生再读课题)

师:不经历挫折,怎能变成熟!(生第三次读课题,感情到达高潮。)

师:孩子们,这节课上到这里,对于你们的精彩表现,对于你们给老师带来的感动,我会永远铭记在心。人生是需要过程的,只要你经受过了挫折的考验,和岁月的洗礼,你的生命中必然会有丹的出现!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redian/qitawenan/r1rw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