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热点 >其他文案 >

古诗两首《江南春》、《春日偶成》·教案7篇 《江南春》与《春日偶成》- 感受春天所有的美好

古诗两首《江南春》、《春日偶成》·教案7篇 《江南春》与《春日偶成》- 感受春天所有的美好

本文为教师授课用的古诗教案,主要介绍了两首唐代名家写的春天诗——《江南春》和《春日偶成》。通过对这两首经典的解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人对春天的赞美和对生命的感悟,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

古诗两首《江南春》、《春日偶成》·教案7篇 《江南春》与《春日偶成》- 感受春天所有的美好

第1篇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的这首诗看来简单,没有一个字不认得,也没有什么看不懂的。但是,要说出它的好处来,却不容易。第一句,千里莺啼绿映红,说的不过是长江南岸的春天,鲜花盛开,处处鸟语鸣转。问题在于,直接说处处,就没有什么诗意,一定要说千里。在诗歌里,数字,是认真不得的。但是,恰恰有一个人,对这个千里发出了疑问,此人名叫杨慎。他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杨慎《升庵诗话》)这个问题,当时没有人能够回答,又过了几百年,到了清朝,有一个人叫何文焕,他说:squo;千里莺啼绿映红squo;云云,比杜牧《江南春》诗也。升庵谓squo;千squo;应做squo;十squo;。盖squo;千里squo;已听不着,看不见矣,何所云squo;莺啼绿映红squo;耶?余谓作squo;十里squo;,亦未必听得着、看得见。这种抬杠,在逻辑上,属于反驳中的导谬术:不直接反驳论点,而是顺着你的论点,推倒出一个荒谬的结论来,从而证明你的论点是错误的。何文焕最后说,杜牧说千里莺啼绿映红,不过是说诗人觉得到处都是花开鸟语而已。何文焕的原则与杨慎有根本的区别,他认为诗歌只要表现诗人自己的感情和感受就行了。这在当时是一种直觉,今天我们已经有了文艺心理学,大家都知道,诗人带上了感情,感觉就可能产生变异,在语言上就有夸张的自由,没有这种自由,就不能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

进入想象和假定、虚拟境界不仅是诗人的自由,而且是读者的自由,诗人用自己的自由想象,激发起读者的想象,带动读者在阅读中把自己的感情和经验投入到文本的理解中,一起参与创造。越是能激起读者想象的作品越有感染力,读者的想象也是一种创造,这不仅仅表现在所谓夸张这一类现象中,而且表现在许多微妙的方面。如下面一句水村山郭酒旗风,如果用杨慎的逻辑来推敲,也是有问题的:除了水村、山郭、酒旗以外,就什么也没有了?怎么光有酒旗,为什么没有提到酒店呢?风吹着酒旗,为什么没有人呢?等等,这样的问题,是问不完的,这种问题是外行的问题。

诗人调动读者的想象来参与,却并不提供信息的全部,他只提供了最有特点的细部,把其他部分留给读者去想象,让读者用自己的经验去补充。诗歌的语言越能调动想象,越有质量,关键是要有效地调动。诗人要表现的客观世界和主体情感是无限丰富的,人类的语言不可能全部表达出来。诗人只能选取其中最有特征的部分。特征不是整体,但是它可以刺激读者的想象,把他们的经验和记忆激活。被诗人排斥了的部分就由读者凭自己的想象去填充。所以诗人的语言,从正面来说,要抓住有特点的局部,从反面来说,就是要大幅度省略,在特征以外留下空白。

回到这首诗上来,为什么诗人只提供了几个意象:水村、山郭、酒旗和风,就抓住了最有特征的部分?这句诗的省略是很大胆的,四个意象之间的空间关系并不确定。它们是任意的并列还是意象叠加呢?好像没有必要太认真,对于想象来说,精确的定位,是有害的。

要彻底弄明白这个问题,还要明确:诗歌的想象性与语法存在着一点矛盾。

从语法上说,四个名词并列,连介词和谓语动词都没有,连一个独立的句子都构不成。但是,这并不妨碍读者在脑海里把它想象成一幅图画。若是把四者的关系用动词和介词规定清楚了,反倒有碍诗意的完整了。在诗中,意象的空间位置不确定,才有利于读者的自由想象。最明显的莫过于酒旗和风的关系,这关系是浮动的。这是很好的诗句,但是,如果拘泥于现代汉语语法,读者就可能追问:是风中酒旗在默默地飘舞呢,还是酒旗被风吹得呼拉拉响呢?

正是由于意象的浮动,不确定,才有利于诗人和读者的自由想象双向互动。

既然意象浮动的方法有这样的好处,就应该一直这样浮动下去吗?第三、四句诗,杜牧是不是运用同样的方法呢?似乎不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完全是另外一种句法。

前面两句的好处是十分精练,把好几句话合并成两句话,后面怎样呢?后面的两句,说的是有许许多多的寺庙,第三句还难得地提供了精确的数字,那么第四句有没有提供新信息呢?似乎不多。只把前面的四百八十寺变成了楼台和烟雨的意象。这不是把本来一句话可以说完的,分成两句说了吗?

但是,楼台和烟雨是局部,而前面的千里莺啼和水村山郭、四百八十寺,则是大全景。全诗形象的中心是楼台和烟雨。很明显,对于楼台和烟雨,作者不满足于华美的印象,他先是总体感受,然后把它们笼罩在江南特有的烟雨之幕中,玩味、发现、感叹。因为在烟雨之中有点朦胧,让诗人发现佛寺之美,其特点是有点缥缈,超凡脱俗的。接着诗人将这种美的欣赏转化为历史的感叹,南朝已经灭亡了,但寺庙之美却没有变化。

这里有个玩味、发现和激起感慨的过程,如果用一句话,精练是精练了,心理的过程,特别是景观欣赏和历史感叹的双重意味却没有了。用两句写,就显出了心理感知的微妙层次。

古诗两首《江南春》、《春日偶成》·教案7篇 《江南春》与《春日偶成》- 感受春天所有的美好 第2张

第2篇

景、情、理是我国古典诗词的重要元素,也是打开古典诗词艺术殿堂的一把钥匙,在古典诗词教学中,若能披景入情、缘情入境、因理生悟,必将收到很好的效果。

?江南春》《春日偶成》两首古诗都和春天有关,也都有对于春景的描写。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那绿的草,红的花,欢快的鸟带给人美的遐思,淡淡的云,轻轻的风每个字都浸透的美的体味。诗人用精炼而浅显的文字,描绘了一幅唯美的画卷。这一美景,不仅成为诗人记忆中难以磨灭的印记,也感动了千年间的一代代人,沉淀在中华文明的血液里,成为永恒的经典。 色不迷人人自迷,景不醉人人自醉,不知道有多少文人墨客,沉醉在这个美丽的场景,沉醉于这魅力的春天。

如果诗人就此打住,仅仅将一幅图画展给世人即沉默无语。也许,这首诗也能名噪一时,但很快将湮没于历史的风雨中。诗人的高明之处,更在于他没有沉迷于眼前的美景而流连忘返,而是兴起一份对景物,对人性的深思冥想。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此句既有景又含情。诗人先强调建筑宏丽的佛寺非止一处,然后再接以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感叹,就特别引人遐想。有人说,这是诗人对于佛教的讽刺,我也同意这种观点。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不一定非让他们在这里就学会明显的批判,不要硬性的破坏诗人带给我们的关于春天的美丽感受。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抒发作者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偷闲学少年,出语新颖,平淡中寓有深意,这种怡然自得之乐,似乎也感染了读者。全诗色泽协调,情景交融,在程颢的诗作中,这算的上是一首好诗。

第3篇

2、在自读、理解的基础上,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体会其中的含义。

三、多种形式朗读:范读、学生各自练读、指名读、齐读。

?江南春》:桃红柳绿 鸟语花香 水村山廓 酒旗招风

?江南春》:通过对景通过对景色的描绘,作者寓情于景,面对着尚存的佛寺楼台,想到南朝却都早已烟消云散,生出许多感叹。

七、练习背诵:自由练习背诵,同桌互背,小组比赛背,指名背诵,齐背。

选择其中的一首诗,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把诗歌中美丽的春天景色描写出来。

色的描绘,作者寓情于景,面对着尚存的佛寺楼台,想到南朝却都早已烟消云散,生出许多感叹。

第4篇

师:老师在屏幕上打上了几张照片,仔细看一看,能不能猜得出这些照片是拍摄在什么季节?不单单要告诉我什么季节,而且要告诉我从什么细小的地方判断出来的。

生:我从图片上看到天非常晴朗。我觉得春天一般都是这样子的,所以我判断出这些图片是在春天拍的。

师:可能春光明媚给你的印象很深,不过老师要告诉你,春天也是多雨的,不单单是晴朗的。

生:我从左下角那张图上看出柳条已经发芽了,一般是在春天柳条才会发芽。

师:柳树的这个状态说明这是春天。这图上有没有你们熟悉的景物啊?

生:右下角的照片是七宝。(笔者注:上课学生来自于七宝镇上的一所小学。)

师:你看出来,很好。七宝是江南古镇,有将近千年的历史。长江以南大片的地区,我们经常用两个字来定义它,叫江南。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首关于江南的春天的古诗。请大家小声地快速地读一读老师发给大家的讲义。读上面的诗,读上面的作者介绍,读上面注释,现在开始。

评析:执教者精心采用学生故乡景物创设情境,引导其理解江南及其景色的特点,入情入境,且直观,亲切,简洁。

生:我知道了《江南春》作者杜牧他是晚唐的著名诗人,与另外一位晚唐杰出诗人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生:我知道了在公元420到589年的南朝建立了许多,建立了大批佛教寺院。

师:这个时间段和这首诗还是有着很重要的关系。同学们刚才说到的都是和这首诗有关系的一些背景资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

评析:很多课堂上习惯利用媒体之形象、集中的特点出示文字来代替学生的阅读,统一了学生对学习的关注点。《江南春》词句浅显,执教者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纸媒和注释,让其自读,而不是逐句解释,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引导学生交流读懂的背景信息,则能及时了解学生自学情况。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有充分运用已有知识得到自己学习的机会,而不单单成为课堂的配角。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一读。不过,老师的读法可能和你们有些不同哦,请大家仔细听,然后告诉我,老师的读法不同在哪里?

生:我们都是按照一个说法读的,比如说前面四个连在一起,然后断一断,再读后面三个。老师不是这样读的,有时候,前面两个字停一停再读后面,有时候前面连在一起,后面读得慢了。

师:这个同学听得真仔细,她先说自己的读法是四个字三个字这样停顿,而老师的停顿不一样。对呀,读古诗要注意停顿(板书)。我们可以怎么停呢?有好几种方法,老师这里介绍一种,你可以用最方便的2、2、2、1(板书)这样来停。

生:我听出,千下面是一个横,就声音长一点,里下面是一竖就读快一点。

师:这叫做平仄(板书),我们今天学习的古诗,也叫格律诗。它在声音上有一定的要求,所以它必须按照一定的格式来写。在古诗当中,我们把现在普通话里的第一声和第二声称之为平声,它们比较舒展、平缓,当然也有极个别的第一声和第二声的字,发生变化,这个我们暂时不讲。那么第三声和第四声的字,叫仄声(板书)。它比较短促、有力,读得快一点。在我们停顿的时候,特别要注意第二个字、第四个字、第六个字(板书)如果它们是平声,我们要读得长一些,如果这二、四、六位置上的字是仄声,我们读得短一些。

师:对啊,诗里包含着情感,所以你要跟着诗人的这种情感有轻有重地读。

生:我发现老师读的时候,每句后面都会有停顿,停顿好长时间才接着读第二句。

师笑:呵呵,句子与句子之间也要停顿。好,同学们,想学一学这样的读法吗?谁能第一个来试试看。

师:有点味道了,不过有一个字没有读准,不要着急。停顿时要换气。千里——莺啼(拖长)——换气,绿映——红(示范),试试看!

生:千里——莺啼——绿映——红。(有明显进步)

生:千里——莺啼——绿映——红。

生:千里——莺啼——绿映——红(响亮而有激情)。

生:水村——山郭——绿旗——风。

师:这句其实很难读,特别是要注意在停顿时换气。有没有同学愿意再来尝试一下?

生: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生:多少——楼台——烟雨——中。

师:很好,给自己掌声。第一遍就读得这么好。老师配上音乐,再给大家读一遍。

评析:不讲平仄的古诗教学不是真正的古诗教学。如何讲解平仄是古诗教学中的难点。执教者启发学生辨析质疑,然后清晰简明地介绍有关概念,接着又细致周到地组织学生模仿、学习、操练。学生从不会到会,教学效果明显。如果前一板块是诗意的情感导入,那么,这里就是语言的形式学习。

师:同学们,在悠扬的乐曲声中,我们读了这首诗。你从这首诗里,看到哪些景物了?

生:我看到了一个连起来的画面,水面上有许多许多楼台,立在那个烟雨中,景色很美。

生:我看到了有一棵大树,上面有好多黄莺在歌唱,好多鲜花衬托着绿叶。

评析:梳理景物,学生自然而然地由说词语,到说句子说画面。在叙述过程中,学生内化教师提供的信息,体会诗意,并表达出来。同时,学生也会明白,古诗是古人将所见之景描述下来,古今的情感是一致的。为最后的照片描述环节提供了语言素材,奠定了情感基调。

师:色彩多么鲜艳。黄莺在歌唱,还有很多的鲜花,还有树木。一首小诗居然让我们看到了那么多的东西!这就是一首好诗,这首好诗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传诵,传到了明朝。有一个读书人,他读出了一些问题。(播放幻灯片)他说,千里莺啼谁能听得?千里绿映红谁能见得?(生笑)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阁、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这段话是文言,你理解它的意思吗?

生:我觉得千里莺啼谁能听得指的是千里之外的黄莺鸟叫谁能听得到,那么远?我们又不是顺风耳(众笑),千里绿映红谁能见得?离得那么远的桃花还有柳树,谁能看得到啊?

生:就把它改到十里,就差不多能看得见了,也能听得见。

生:千里好,我觉得这个千里是指整个千里都有鸟在叫,有柳树发芽桃花开放,如果改成十里的话,就感觉很近,不怎么美了。

师:对对对,非常好!千是一个平声字,读起来很舒展,感觉很远,地方很大。十,在古代是个仄声字,读上去很局促。

生:南朝有四百八十寺,四百八十个寺,地方肯定很大,肯定能占据一千里(众笑)。

师:你把两句诗里面的数量词合在一起理解,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

生:我认为千里它其实是一个虚数,它表示就是看上去很远。而十里呢,就非常确切,就觉得这个诗,没有多少意思。

第5篇

这是学生第二次集中学习古诗。这五首诗都是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来写的。教学时要调动学生已有的诗欹学习的经验和知识,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丰富倩感,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我国古代诗歌深邃的内涵和优美的韵味,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像力。

以朗读为主要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激发学生的情趣和美好情感。

在黑板上写出曹操、李白、王安石、杜牧、杜甫五位诗人的姓名。要求学生在教师的讲述中抢答。

(1)他,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想像丰富,构思新奇,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被后人称为'诗仙。。代表作有《静夜思》《望庐山瀑布》《赠汪伦》李白

(2)他,是唐代晚期著名诗人,他的抒情写景七言绝句,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被后人称为'小杜'。我们学过的诗有《山行》《清明》杜牧

(3)他,曾是宋朝的一个臣相,唐宋八大家之一,江西临川人。我们在上一个单元学过他的一篇文章王安石

(4)他,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圣',我们学过的诗有《舂夜喜雨》《绝句》杜甫

2•学生朗诵曾经学过的以上诗人的诗句,读得好可示意学生鼓掌鼓励,激发诵读兴趣。

茌江南舂天的大地上,黄莺欢快地歌唱,绿树丛丛,映衬着盛开的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所有景物一览无余,尽收眼底。怎么7下起了春雨,甫朝留下的许多寺庙,笼罩在烟雨蒙蒙中,楼台亭榭,在烟雨中掩映,时隐时现。

(要点提示:诗中描写了莺、绿、红、水、村、山郭、酒旗下寺、楼台。表达了作者对江南无哏贷美和向往之情)

(要点提示:世上唯有明月能分别照见远隔千里的人•将诗人的忧愁之心传与王昌龄,带去了诗人奠大的精神慰藉。将月亮人格化了)

泰山,属五岳之首,主峰海拔1524米,舂秋时的齐国、鲁国两国都可看见泰山。由于山势高耸出奇,山南山北的景色各不相同,可谓神奇秀丽。山中还会升起层层云气,看后使人心胸开阔,睁大眼睛远望,归巢的飞鸟都尽收眼底,如此美景有朝一日一定要登上,看那众多的山都显得低矮渺小的景象。

[问题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此种感觉在什么情况下感受得到?(要点提示:登岳)

(要点提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具有俯视一切的雄混气概)

i•教师结合图画讲述:一个人登上一座山石,面对着波涛翻滚的大海和海中树木茂盛的山岛,看着一轮红日仿佛从海面升起。如果此时的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战事连连告捷,正挥师北征,他会作何感想呢?

(2)学生自由发言:具有(心胸开阔、雄心勃勃、野心勃勃、一统江山、囊括宇宙、称霸天下¨予肯定)。

[问题二]其中最能表达作者志向的句子是什么?试作简要分析。

(要点提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银河代表宇宙,可它们似乎就在大海里运行,从波涛中涌出。诗人把眼前实景和想像融为一体,绘摹出大海万千气象和吞吐星辰、囊括宇宙的气魄)

[问题一]与《观沧海》相比较,二者在写法、结构上有何相似之处?

[问题二]点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的表面意思和深层含义。

(要点提示:表面意思,站得越高就愈加不会被浮云遮住视线,可以看得清、看得远;深层含义,有成就大事业的胸,才能不畏惧谗佞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

第6篇

1、师出示几张镜山广场的春景图,请同学们仔细看看,猜测一下照片拍摄的季节,并且告知是从哪些细节判断出来的。

(生:花红柳绿、阳光明媚、柳条发芽等等可以判断出是在春天拍摄的,而且从假山、玻璃尖塔等也可以判断出是县城的镜山广场)

2、师:镜山是江南的一处风景,长江以南大片的地区,我们经常用两个字来定义它,叫江南。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首关于江南的春天的古诗。请大家小声地快速地课本上的内容。读上面的诗,读上面的作者介绍,读上面注释。

评析:精心采用学生故乡景物创设情境,引导其理解江南及其景色的特点,入情入境,且直观,亲切,简洁。

1、师:请学生回馈,通过阅读了解到了些什么内容?

生:我知道了在公元420到589年的南朝建立了许多,建立了大批佛教寺院。

2、师:同学从资料当中知道了很多小知识,这些知识点和本诗有着很重要的关系。同学们刚才说到的都是和这首诗有关系的一些背景资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

评析:《江南春》词句浅显,执教者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纸媒和注释,让其自读,而不是逐句解释,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引导学生交流读懂的背景信息,则能及时了解学生自学情况。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有充分运用已有知识得到自己学习的机会,而不单单成为课堂的配角。

4、师:老师也来读读,请同学们听听老师读得和你们的有什么区别?

(生:有快有慢、有轻有重,断句也有所不同……)

师生总结:朗读时首先要划分好节奏,同时还因为平仄的不同要有快有慢、有轻有重。我们今天学习的古诗,也叫格律诗。它在声音上有一定的要求,所以它必须按照一定的格式来写。在古诗当中,我们把现在普通话里的第一声和第二声称之为平声,它们比较舒展、平缓,当然也有极个别的第一声和第二声的字,发生变化,这个我们暂时不讲。那么第三声和第四声的字,叫仄声(板书)。它比较短促、有力,读得快一点。在我们停顿的时候,特别要注意第二个字、第四个字、第六个字(板书)如果它们是平声,我们要读得长一些,如果这二、四、六位置上的字是仄声,我们读得短一些。

8、师带读,并逐字逐句的请同学来尝试读一读,适时鼓励和表扬他们。

9、熟读后,教师配乐有感情朗诵古诗。学生集体配乐朗诵。

评析:不讲平仄的古诗教学不是真正的古诗教学。如何讲解平仄是古诗教学中的难点。执教者启发学生辨析质疑,然后清晰简明地介绍有关概念,接着又细致周到地组织学生模仿、学习、操练。学生从不会到会,教学效果明显。如果前一板块是诗意的情感导入,那么,这里就是语言的形式学习。

1、师:同学们,在悠扬的乐曲声中,我们读了这首诗。你从这首诗里,看到哪些景物了?

2、师依次板书学生所列景物。然后要求学生用一两个句子说说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一个连起来的画面,水面上有许多许多楼台,立在那个烟雨中,景色很美。

生:我看到了有一棵大树,上面有好多黄莺在歌唱,好多鲜花衬托着绿叶。

评析:梳理景物,学生自然而然地由说词语,到说句子说画面。在叙述过程中,学生内化教师提供的信息,体会诗意,并表达出来。同时,学生也会明白,古诗是古人将所见之景描述下来,古今的情感是一致的。为最后的照片描述环节提供了语言素材,奠定了情感基调。

3、师表扬学生们的丰富想象力,同时质疑:"千里"如何能听得见莺啼?诗人如何能知道南朝正好有四百八十座寺庙呢?

4、学生自由发表看法,师总结这些两次都是虚数,表示很多的意思。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江南大地上处处生机盎然的景象。

5、评析:执教者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辨析词义。在情境中学生运用之前学过的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如地从不同角度体味千里的妙处。教师的知识储备亮相,不是为了显示课堂亮点,而是丰富了学生学习的资源,因此,材料的巧妙组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角度,思辨之余情趣盎然且不留痕。

6、师:在这样的景象中,你可以听见什么?看见什么?还可以闻到什么?

7、想象画面,调动身体的各个感官,一起来感受江南的美景。再次配乐诵读。

评析:执教者启发学生从视觉、嗅觉等角度体会想象,并与诵读练习结合起来。学生则借助这个过程继续尝试从不同角度体会诗意的方法。孩子是天生的诗人,让他们在一次次诵读中,自己去感受诗中的优美景色。

第7篇

你们关于春天的诗知道得可真多,这个月诵读之星该评给谁呢?这可难位老师了,不过没关系,接着往下比。

4、池州千载诗人持有哪些诗人在此留下了不朽的诗篇呢?(其中重要的有2人:大诗人李白写下了秋浦歌十七首。杜牧在我们池州做过刺史,关心人民疾苦,贡献最大的算他的《清明》诗,因为有了《清明》我们池州的杏村才名扬千古,名扬四海,感谢杜牧。)

1、自由读,反复读(对照拼音读准生字音、并想办法记住字形,尤其是生字旗字,还可以给诗标上平仄,吟诵吟诵)。

2、指名读生字,说字意,组词。(给二类字说意思,组词,一类字记字形,组词)。记字形,书空写。

1、(古诗穿越千年,还那么有魅力,是因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反复吟诵1、2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哪些词语向你传递着这样的信息呢?

千里,写出了范围之广,是虚指,指整个江南广袤的大地。

莺啼1、想象一下,你听到了什么?黄莺在鸣叫,在哪里,怎样地鸣叫),指导完整地说,我听到了黄鸢在__________________里_____________地鸣叫。

2、谁来模仿一下,(一个一个地鸣/集体鸣)根据声音说诗句或词语。(师评:这是几处早莺争爱树,这是两个黄鹂鸣翠柳,这是上有黄鹂深树鸣……)

3、我走到哪都能听到清脆婉转的莺啼,给我带来了美好的听觉享受,这就是千里莺啼。

3、指导看图,小结(鲜艳的红与明亮的新绿互相映衬,色彩明丽,给人强烈地视觉冲击,带来了美好的视觉享受)。

(百般红紫斗芳菲 日出江花红胜火 桃红复含宿雨 水上桃花红欲燃)

2、也可以用诗句来表达你看到的画面。(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过渡:美好环境中,人们的生活一定也很美吧?从哪儿看出来呢?)

2、迎风招展的酒旗仿佛在告诉我们这儿怎样?(这儿谈笑风生,人声鼎沸,这儿歌舞升平,这儿美酒飘香,这儿人来人往……)

3、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放入诗中,用你的声音告诉大家!指名轮读1、2句。

(又听到了,又看到了,这还是画吗?分明是来到了唐朝的江南呀!)

(广袤的江南大地上,到处是莺歌燕舞,到处是花红柳绿,到处是依山傍水的山村和城市!到处是酒旗招展、招揽着南来北往的客人)

5、看到这巨幅江南春画卷展现在你的眼前,想送给他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话好吗? (春深似海、世外桃源、生机勃勃、春意盎然、春光无限、春色无边、莺歌燕舞、诗情画意、春光明媚……)

6、你体会到诗人的什么心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景有多美,爱就有多深)

过渡语:是呀,这样一位有政治才华的爱国诗人,生不逢时,生活在江河日下的晚唐,生活在一个迷信佛教寺宇奢丽的晚唐,社会沉闷压抑,有识之士受到排挤。杜牧熟读史书,看透时局而又无法力挽狂澜。他的内心受着怎样的煎熬呀,当一切美景笼罩在迷蒙的烟雨中时,诗人远眺掩在苍茫烟雨中的楼台踪影,感慨万千。

(放眼望去南朝留下的四百八十寺,又有多少楼台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中呢?)

4、前2句写的是眼前春景,后两句就与古代历史联系起来了,我们可以用两个字来说明——写今,怀古。

6、作者生活的晚唐,统治者当时也太迷信佛教寺宇奢丽。南朝统治者因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求神灵保佑江山稳固。结果这些林立的寺庙不仅没有改变他们必然灭亡的命运,还加速了统治者的灭亡。这真是对南朝统治者的极大讽刺,三百多年过去了,作者重提此事,仅仅是讽刺南朝统治者吗?言外之意,警告当朝的统治者不要再重蹈覆辙,否则必将加速灭亡。这种写法叫借古讽今。

7、烟雨中的楼台,仿佛在说:南朝统治者呀,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烟雨想象一下,用一个词来形容你想象到春雨的样子,古诗句也行?(轮说)(小雨润如酥,画船听雨眠,润物细无声)。

9、师小结烟雨如梦如烟,如烟如雾让我想起了无边丝雨细如愁既写雨,也是写愁,那种愁呀,无边无际,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笼罩着千里江南、笼罩在作者的心头。

前两句景色有多美,诗人爱就有多深,爱有多深,忧国忧民情感就有多浓。

他在《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中写到百感中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碧山终日思无尽,芳草何年恨即休。

同时这样美好景色中也感受到作者对国家命运和前途充满着幻想,虽愁却不消沉,体现了作者诗歌俊爽的风格。

10、让我们再次走进诗中,走进诗人的心灵深处,齐诵全诗。

11、古诗还可以配乐唱,根据诗的情感选用合适的音乐播放《水调歌头》伴奏。

这首诗有动静的映衬,色彩的映衬、山水的映衬、城郭的映衬,千里是空间上的拓展,南朝是时间上的追溯,前两句写今、后两句怀古,借古讽今。

诗人以极具概括性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而又气势恢宏的江南春画卷,给人立体的艺术享受。

杜牧七绝咏史诗,成就最高,创作了许多二十八字史论这誉的优秀作品。希望同学们课后更多地走进杜牧其人,其诗。

2、学会诗中1个生字旗,认识2个生字莺、郭。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感受古诗语言和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慨叹南朝的覆灭,流露兴亡之感,寄把讽喻之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歌曲《春天在哪里》,音乐《水调歌头》屏幕出示相关古诗。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redian/qitawenan/r1glx4.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