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热点 >其他文案 >

关于寒假见闻作文集锦4篇 寒假奇闻异事:见闻杂谈

关于寒假见闻作文集锦4篇 寒假奇闻异事:见闻杂谈

寒假见闻作文集锦是一个汇集了大量寒假期间学生们所见所闻的精彩作文的专题。在这里,我们将分享各种有趣、独特和动人的寒假感受,让读者感受到这个寒假的独特魅力。无论是家中团圆的温馨场景,还是旅行中的探险经历,这些作文将带领我们走进不同的世界,感受寒假的精彩与奇妙。

关于寒假见闻作文集锦4篇 寒假奇闻异事:见闻杂谈

第1篇

“今年的冬天为什么没有下雪呢?姐姐……”“因为今年是暖冬。”“暖冬?暖冬就不下雪了吗?”“当然!”我得知这个消息后必然是十分的失望,要知道在我们这要想见到一场雪是十分的不易的。 除了20xx年的那一场雪外我就没有见到过比这还大的雪了。所以我十分想见雪,就在这天我这个愿望也实现了。

那天,爸爸开着车漫无目地的跑着。我问爸爸“要去哪?”“带你欣赏自然风光。”“在那?”“不知道。慢慢走总会有的。”不一会,前面就出现了一块大石碑上面写着“药王谷”“走,进去看看。 ”爸爸把车开了进去。一进去就是盘山公路弯弯曲曲的直通山顶。越往里走就感觉越冷,看着温度计上的度数一度一度的往下降身上就感觉越发的冷。不禁意间忽然发现从天上飘落下来几个小白点,仔 细一看是雪!“雪!雪!……”我不禁喊出声来。车慢慢的往上开,雪也不断的增多。渐渐的快到山顶了,山上的雪越发的多了。依稀能看见几棵树上有几片稀稀疏疏的雪。再继续往前就能看见成片成 片的雪景。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片冰雪的世界无比的美丽。

我迫不及待的冲下车,捧起一把白雪像是见到了久违的朋友感觉好亲切啊!我拿起一坨雪,放在地上滚啊、滚啊、滚啊、滚……,滚成了一个大雪球,堆成了一个雪人。我和妈妈打雪仗你一下,我一下 玩的十分的开心。虽然手冻的冰凉但我始终不愿放下手中雪球,因为这里实在是太美了。

时间总是在你最快乐的时候过的最快。很快夜幕就将临了,我该回去了。我望着这满山的白雪默默的在心里说了一声“再见!”虽然我要这座美丽的“药王谷”说“再见!”和这美丽的雪说“再见!” 但我总算圆了我的冰雪梦。

关于寒假见闻作文集锦4篇 寒假奇闻异事:见闻杂谈 第2张

第2篇

寒假的一天,妈妈带我去游玩,我和妈妈一同来到位于苏州齐门路以东、东北街以北的 苏州博物馆新馆, 听说它是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亲自操刀的在故乡的 “封笔” 之作, 在这里的所见所闻都是前所未有的,令人赞叹。 苏州博物馆新馆占地 10666 平方米,建筑占地 6170 平方米,整个建筑群最高不超过 17 米。

新馆建筑群坐北朝南,被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 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和行政办公区。新馆建筑为地面二层,地下一层。有书画厅、 两塔瑰宝厅、明清工艺厅、吴文化厅和临时展厅,另设有书店、影视厅、多功能厅、贵宾厅、 观摩室、书画装裱室、文物修复室、陈列设计部、考古部和一个近千平方米的地下库房、面 积达 570 多平方米的图书馆。设有“吴地遗珍”、“吴塔国宝”、“吴中风雅”、“吴门书画”这 4 个富有苏州地方特色的系列常设展览。 其中位于地下一层的 “吴地遗珍” 系列包括史前陶器、 玉器等主题展室。 地面一层的“吴塔国宝”系列包括虎丘云岩寺塔佛教文物和瑞光寺塔佛教文 物两个主题展。 馆内还珍藏吴江海堤、 吴县草鞋山、 苏州越城等三个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一批生产工 具和生活用具,其构形惟妙惟肖,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馆藏从虎丘塔发现的五代越窑青 瓷莲花碗,造型精美别致,釉色晶莹滋润;

从瑞光塔发现的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 年)所 制“真珠舍利宝幢” ,虽历千年之久,仍然斑斓璀璨,富丽堂皇,体现了当时在雕刻、镶嵌、 漆工、金银细工等方面高度的技术水平;同时发现的宝幢内木函四壁彩绘 、天王像和木刻 版妙法经华经册等,也是价值很高的文物。特别在地下一层,珍藏了 70 余幅清代苏州地区 状元书扇,其数量占清代地区状元数量的一半以上,是具有地方特点的书画扇。 通过这次参观,使我对吴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真是一次有意义的寒假见闻!

第3篇

去年的那一天是大年初一,天气晴朗,阳光明媚,我们全家乘上了734路公交车,去太太家拜年。没想到,从出发站到终点站这短短的60分钟中,竟让我亲眼目睹了自私与狭隘的冲撞,也让我看到了:美是这样消失了的。

在车站等了大约20分钟左右,车终于来了,我上了车,迅速地找到了一个靠窗的座位,一路上欣赏着沿途的风光。马路两旁的人们穿上了节日的盛装,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一派平安祥和之景。由于,734路公交车的终点站是龙华寺,今天又是初一,去烧香拜佛的人异常的多。所以随着一站一站的过去,车上的人越来越多。过了隧道,已经连站的地方都没有了。此时,我的身旁站着一对中年夫妇,男的身穿蓝色外套,女的戴着一副井边眼镜,手里拿着个香袋,看样子他们也是去龙华古寺烧香的香客。在他们周围紧贴着好多人,都想从那对夫妇身后往里挤。可那位中年妇女偏偏有意识的.把身体往后靠,也就是这个不起眼的小动作竟引发了轩然大波。有个男同志气得大喊起来:“你这个女人怎么搞的?你要挤死我啊!”紧接着又骂出一大堆不堪入耳的脏话。那一对中年夫妇也不甘示弱,骂得更凶。车上成了舌战的战场,本来平静祥和的美被破坏无遗了。其他人只能连连摇头,不断的劝阻。谁知他们居然越发越厉害的吵。直到终点站下车,他们才停止下来,这场争吵才告一段落。

说实话,我真的不想就此批判这件事到底谁对谁错。我只是觉得:新年的第一天,大家都应该和谐相处也一定都希望新的一年里能过的健康、快乐。所以,大家更应该拥有一颗宽容的心,不应该处处计较。只有这样做,才能真正使我们的生活过得更加美好。

第4篇

记得小时候,我经常去外公家——礼源,那里曾经是造纸之乡。今年寒假,外公带我亲眼见识了古老的造纸术,听外公讲述了这个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

大家应该都见过农村祭祀或寺庙里的那种黄色的纸,那你们知道它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吗?外公告诉我这是一件非常艰巨而又繁琐的工程。首先,夏天里要冒着炎热到山上去砍嫩竹子,背下山来(外公的背就是这样被压弯的),用刨子削去嫩皮。再把竹子浸在水里半个月,然后捞出来砍成一小断一小断的,再放到石灰水里淹。十几天后捞出竹子在大锅里煮一煮,用清水洗干净后,放入尿缸里浸淹后,再用水洗干净。最后用人力手工磨碎,就这样坚硬的竹子变成了柔软的像黄棉花一样,真是太神奇了!

告诉你们一张纸还没做完呢!接下去又是一个辛苦的过程。做纸工要把打好的纸浆放进一个跟我人差不多高的大水池里。调好水和纸浆的比例,用一张像鱼网一样叫“联”的东西伸进水里轻轻地兜起来,用力把在网上的水抖掉。这时候网上就铺了一层薄薄的像黄毯子一样,拿起网轻轻放在一个架子上。外公说,这可是非常讲究技术的,如果用力不好,纸就会一凹一凸的。就这样反反复复兜网、抖水、放纸,连续五六个小时才能做出一摞纸(由于长年的站立,外公下肢静脉曲张很厉害。)再把纸压干,分段,用嘴吹开一个角,慢慢一张一张撕下来,在阳光下晒几天,等完全干透了,一张黄纸就产生了。如此艰辛复杂的工作,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做纸工们已经精疲力尽,但始终传承着这个传统文化。

虽然这种古老的造纸术差不多已经销声匿迹了,取而代之的是先进的机器纸。但这是那时礼源人民的谋生手段,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之一,这古老的造纸术一直留在了造纸人民的记忆中。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redian/qitawenan/qgvwmd.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