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热点 >其他文案 >

儿童观观后感7篇 儿童视界:纯真观后感

儿童观观后感7篇 儿童视界:纯真观后感

儿童观后感,是指孩子们观看各种电影、电视剧、动画片或阅读图书后的思考和感受。儿童对于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的观后感是他们表达自己独特视角的一种方式,也是他们学习思辨能力和情感表达的重要途径。在这个公文网站上,我们将分享儿童观后感,帮助家长和教师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孩子们的情感世界和思考方式。

儿童观观后感7篇 儿童视界:纯真观后感

第1篇

?花木兰》这个故事,因为花木兰的付出,使之流传千古,让更多人记住了这个伟大的名字——花木兰。

木兰从小就是一个好动,调皮却又机灵的孩子,身为女子的她却是从不输于男子,从小就有了远大抱负。敌国来袭,木兰的父亲被选征入伍,她便毅然代父从军,独自面对激烈残酷的战争。即使知道将来要面对千难万阻也从未退缩。

战场是残酷的,身为女子的木兰在开始时并没有那么远大的理想,只是想要活着回到家乡,回到父亲身边,就是因为有生的希望,在遇到困难时她以自己的聪明才智破关斩将,渐渐的她由一名无名小将变成了赫赫有名、有着卓_绩的平北大将军,无不让人佩服,正所谓是巾帼不让须眉!

而反观我们现在,虽然没有那样激烈的战争,但是花木兰那般有着远大理想抱负的思想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作为学生应该早早为自己做好未来的打算,规划自己未来想要走的路,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所以,有着良好的远大目标是我们所必须的,它能使我们更好的前进,向着自己的理想前进,鼓足勇气,坚定信念,坚持不懈,阔步向前方迈进冲破重重障碍,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

?花木兰》这部电影不仅仅是告诉了我们一个女人的传奇故事更是要告诫我们要有好的目标,有理想的目标,在不断完善自己的同时向自己的目标不断前进。就如花木兰一样成为一位现代化巾帼!

儿童观观后感7篇 儿童视界:纯真观后感 第2张

第2篇

“谁说女子不如男”电影《花木兰》就为我们展现了这样一位女英雄的形象。剧中赵薇扮演的花木兰在敌人入侵祖国的时候,本来有机会逃离那个金戈铁马,无数厮杀的并且属于男儿的战场。但是她没有逃避,毅然披上铠甲,拿起长剑,跨上战马,驰骋于大漠硝烟,成为一代让敌人闻风丧胆,让兄弟们敬畏的名将,这是何等的豪迈!试想一下,有多少男儿能有她的成就,看后,我心潮澎湃。

在这部电影中对花木兰的形象刻画的十分细致,也十分人性化。她和我们一样,也曾有过懦弱,也有过逃避,第一次上战场时也有看着敌人的眼睛而砍不下刀的时候,让我觉得非常真实。还有赵薇一直在电影中的形象都是头发蓬乱,肤色发黑,嘴唇干裂,这样的造型恰恰反映了战争的残酷,真实的花木兰就应该是这样,甚至到她衣锦还乡变回女儿身后,她的手指仍是粗糙的。不像现在有些偶像剧中主人公都是俊男靓女,没有一点真实感。

在本次影片中赵薇是我最喜欢的一个演员。她把花木兰演的十分逼真,能够把花木兰从少女到将军心路历程刻画的十分到位,她的努力和执着在这部片子里也表现的淋漓尽致。相比还珠格格里的小燕子,她的确成熟了很多。

当然陈坤的表演也很到位,正是他和赵薇的默契配合,才使得本片更加耐看,更加完美。

第3篇

有的人埋头苦干,无私奉献着;有的人轰轰烈烈,干惊天大事;有的人只身来到他乡,付出着、奋斗着;有的人,为爱,守候着、等待着……

影片《拉贝日记》讲述的是南京大屠杀。画面很有真实性,真实得让人感觉在看纪录片一样。而影片中的一些情节也很感人,不禁让人潸然泪下。

约翰拉贝,是一个德国人,是德国纳粹党。27年前,携妻子朵拉来到南京,并生活至今。他是西门子公司中国南京分厂的总经理,他以他的正直、勤劳、热忱在中国这片热土上奋斗着、奉献着,他心里想的,脑袋里装的,都是南京的子民们。

然而,好景不长,日本的轰炸机马上驶向了南京。在日本的轰炸机轰炸西门子工厂的时候,在拉贝看见有许多中国人遭殃的时候,他马上拿出了德国国旗,并让所有人都躲在旗子下面,免遭一难。因为日本与德国是盟友,日军看见德国国旗,便不会再攻击。就这样,拉贝第一次拯救了南京的子民们。而后,杀戮却越来越多,西门子总公司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决定骗拉贝回国并关掉南京分厂。知道实情后的拉贝十分难过,在回国与留下来帮助南京人民两个抉择中苦苦挣扎。在同意做安全区组委会主席后,拉贝决定留下来,但是他不愿意妻子朵拉卷入这场战争,于是骗妻子上船回国。

“你不陪我回去了吗?那你小心点。”简单的一句话,却让我湿了眼眶,他们夫妻情深,却不得不被残酷的现实分开。然而,更残酷的却在后头,日军炸了朵拉所在的船,拉贝看着在海面上燃烧着的船,大声呼喊着,却没有任何回应,他的世界塌陷了……

拉贝仍然坚持着,因为他还要帮助安全区内的中国人民,他工作、奋斗、计划,尽他的全力做他能做的事,甚至在安全区物资短缺时,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

拉贝,让我很感动,一个德国人,一个中国民族的英雄!我为他保护文明国家的子民而感动落泪;我为他的坚强与痴心而感动落泪。他亲眼目睹了日本人对中国人的种种残暴行为;他保护中国人,尽管日德是盟友,但这并不影响他对中国人的爱。

因为他心中有爱,所以盼来了妻子朵拉重回他的怀抱、盼来了战斗的胜利、盼来了中国人民的笑脸。他深深赢得了中国人民对他的信任与感激。

爱,不分多少、大小,只要你肯付出;爱,不分国界,只要心中有爱!

第4篇

?建党伟业》这部影片是继建国六十年而拍摄的《建国大业》之后的又一部主旋律电影,同样是因为建党九十年,这两部电影从本质上讲属于同一个属性的,可以讲是姊妹篇;同时作为新时代下主旋律电影的创新和突波却又有着对于电影艺术本身的一种严肃,又赋予了其时代和精神的不同,带着范和种种不同的感觉,最后为了市场做出了妥协,但是这个妥协恰到好处,所以这样来讲的话,他们是没有问题的。

可是不得不说的是,同样是这种体裁的电影,两部影片的票房是有差距的,那么就是产生了问题,即为什么,对于这个问题可以有很多的解释,但是真正的电影艺术和真正的好的电影是这样的吗?这样的主旋律电影创新道路是否可以继续下去呢?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这部影片的故事很明了,就是从1911年武昌起义讲起即辛亥革命的爆发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十年间中国大地上的物是人非。其线索也是很明了,即一条是从政治和权力斗争上讲,这点包括宋教仁遇刺身亡、20世纪初的中国有不同的人和物进行了短促而有力的展示,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归结在影片的最后也是暗示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才可以真正的富强。影片整体上节奏很快,在叙事上以时间为线索,突出了重大事件的影响力,展示了重要人物的魅力,将10年的历史浓缩在了两个小时的胶片上,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跌宕起伏的时代和那一代人的命运。

1915年,美国导演大卫.沃克.格里菲斯以美国南北内战为背景,拍摄了《一个国家的诞生》。影片上映后因为浓厚的白人种族优越主义而备受争议,但电影本身长达3个小时,从此开创了全世界史诗巨片的先河。乔治.萨杜尔在《电影通史》中写道:'《一个国家的诞生》使美国电影在企业经营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好莱坞得以摄制那些比意大利影片规模更大、更豪华的故事片,由此开辟了走向超级影片和巨额片酬的道路。该片首次在美国上映的日子乃是好莱坞统治世界的开始,同时也是至少在以后几年里好莱坞艺术称霸世界的发端。'《一个国家的诞生》开创了好莱坞电影人关心政治,积极对历史和政治发言的传统,这一传统一直保存至今。

从这个角度来说《建国大业》已然可以看做是中国的《一个国家的诞生》,但是在成就的比较上当然没有后者更具有历史的意义;而紧随其后的《建党伟业》同样是在对于历史的一种展现。我们在今天的环境下以及在区别于时代的不同和精神信仰的差别下来看待那段历史和电影的叙述中,考究的最重要就是电影的本身要告诉我们的,也是历史要告诉我们的,就是在近代的历史上,在共和和帝制的交替下,在文化和理念的冲突下,出现的种种问题,诚如邹容所撰的《革命军》,将民权民族等种种观念与思考,直接演化为两个字:革命。开头即论:有起死回生,还魂返魄,出十八层地狱,升三十三天堂,郁郁勃勃,莽莽苍苍,至尊极高,独一无二,伟大绝伦之一目的,曰'革命'。巍巍哉,革命也。皇皇哉,革命也。吾于是沿万里长城,登昆仑,游扬子江上下,溯黄河,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呼天吁地,破嗓裂喉,以鸣于我同胞前曰:呜呼!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

第5篇

我很坚信一句话“明天又是新的一天”,其中主人公都是以乐观向上的态度去面对一天的生活,体会生活人生的乐趣,在遇到挫折时,永不放弃,从什么地方跌倒就从那个地方爬起,因为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一天新的生活在等待着你去体验,所谓明天会更好!

“青春时期的任何事情都是考验。”我们在这个时候必定会遇上一个个考验。正如本书中的谢欣然,小小年纪就已经面对了求学、工作、处世等多方面的考验。正是这考验,让她的青春充满色彩,为自己的一生写下了光辉的一笔。只要我们勇敢面对,经得起这个考验,也会想她那样取得成功。经起考验的同时,我们还要倍加努力,顽强拼搏。其他人在这时候都正努力提升自己,我们更不得放松,否则就会落后于其他人。正所谓“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相信,每个人都不想退,都想进,那就需要我们努力地撑起支划桨了。

对异性的好感是青春中正常而又美好的心理现象。在求学的同时,我们也要正确地,大胆地去面对。书中的刘夏与王笑天真让我佩服,他们都很有上进心,都是优等生。且他们之间都有仰慕之心,但是各方面能做到互相帮助,学习上,工作上,互相扶持。两人互相督促,共同进退。这样才会有一个美好的花季。

他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有着不同的思想和不同的做法。但他们的事例很典型,班长萧遥,副班长谢欣然,学习委员陈明,文艺委员刘夏等人,还有那个爱写日记的林晓旭,一心想出国的柳清,爱说爱笑,聪明爱动的王晓天,还有一个不能忘记的是经常迟到,总挨老师批评的余发。他们对求学、打工、出国和发展等种种考验,较早进入他们的视野和现实生活,直接或间接通过多种方式使他们受到影响,面对这样的环境家庭和老师的沟通,并引导他们正确把握人生、认识社会,投身社会实践,培养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抵制不良社会习气和腐朽思想的侵蚀树立远大理想,为特区建设和发展立志成才。

使大家要学习的人物是萧遥,面临竞赛的失败,他的情绪发生很大的变化,受到父亲的启发,使他重新振作起来。他舍己为人,放弃特优生的名额让给陈明,他有很好的出国机会,可他却要靠自己的实力,同学们对他做出这样的决定感到不可思议。谢欣然算得上女中豪杰、行侠仗义,单枪匹马到碧奇厂打工,体验到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由于她的才华出众、塌实肯干被提升为拉长。她又如何说服那些打工妹听从她的指挥呢?我觉得主要是凭借她的诚恳。诚恳的人往往都会容易被他人所接受。陈明算得上全校的尖子生,学习踏实,一步一个脚印可他缺少社会实践,还不如那个经常挨老师批评的余发懂社会经验多呢?他个人也认识到了这一点,我相信他会努力赶上他们的。

第6篇

?红海行动》讲述了中国海军“蛟龙突击队”8人小组奉命执行撤侨任务,突击队兵分两路进行救援,但不幸遭到伏击,人员伤亡;同时在粉碎叛军武装首领的惊天阴谋中惨胜的故事。

虽然是主旋律类的电影,可是却并没有过多的渲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个人主义和“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国家情怀,只是还原了战场现场,看电影的时候就会感受到那个紧迫感。影片一气呵成,没有大段文戏,主要在作战间隙穿插,但却更好展现了蛟龙突击队的状态,两个狙击手之间紧绷又协作的关系,女兵机枪手和石头之间“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情感,表现的不多却又很到位,每个人物很立体不拥挤不冲突,生动地展现出中国海军够“辣”够“燃”!

战争片最容易出现的错误,就是会让人觉得导演在宣扬战争,对于战争这个问题,相信我们每个人并不愿意看见。“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自始至终我们从来没有觉得战争有多大的意义,我们从来没有觉得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手段。而《红海行动》将战争塑造得可怕、凶残、暴力、血腥,就规避了这个问题,并且主角始终是在反抗和营救,从未主动挑起争端。导演这就把握住了一个主要的核心,这也体现出我们“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态度。“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一旦侵犯到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安危,我们也绝不退缩。

影片给人呈现出一个火爆、真实又残酷的战争。战争的恐怖在于我们不明白能活到什么时候。生在和平年代,我们多么幸福,有多少人在守护着我们。看了这部电影你必须会为中国海军自豪,会为身为一个中国人而自豪,因为无论身在何处,祖国都是我们身后最坚实的后盾。

第7篇

太阳日渐衰老,氢核聚变逐渐停止,阳光的减少导致地球进入新的冰河时期。最终,随着太阳的爆炸整个太阳系都将不复存在,人类被迫带着地球去寻找一个新的类太阳系来获得新生,这就是《流浪地球》的大概剧情。

显然,带着地球去流浪,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人类在这一灾难到达之前,必须要完成各种准备工作:制造出能够推动地球脱离太阳系,实现太空遨游的动力系统,找到足够的能源,还得有抵抗宇宙强辐射,躲避陨石碰撞和大型天体引力陷阱等等各种“天方夜谭”式的技术和能力。

或许,地球根本不需要去流浪。到那个时候,我们已经能够捕获宇宙中的新能源,直接加注到太阳上去,来延长太阳的寿命,或赋予太阳新的生命。但这都需要我们人类孜孜不倦地去认识世界,以利用宇宙中的资源来拯救我们的家园。

当然,你可能会说,那还不知道是多少万年,甚至是千万代以后的事情,我们完全没有必要杞人忧天。那,我们可能就大错特错了!人类只有未雨绸缪(mou),有备无患,才会有持续繁荣发展下去的希望。

小朋友们,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也只有一个太阳,她们都很脆弱。我们不只是需要从自身的.小事做起,不丢垃圾,保护环境,热爱和平,我们更需要仰望星空,学习研究科学技术,为地球的未来,为人类的未来,贡献我们的智慧!

最后,我强烈推荐小朋友们去看《流浪地球》这部电影。不过,里面提到了许多科学术语。比如,大天体引力、板块位移、行星发动机等,还提到了牛顿、爱因斯坦、霍金这些科学巨人。所以,我建议小朋友们,平时要多读科学类的书,多学科学知识,不然可能连这部电影都看不懂了!

“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这一句话可能可以算得上是新年最火的一句话了。这句话是来自目前很火的电影《流浪地球》,我从合肥一回来就迫不及待地去电影院观看了。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的是地球快要被太阳吞噬了,人类齐心协力,打算把地球推离太阳系,带着地球去宇宙寻找下一个适合的恒星。但是,在我们地球冲出太阳系的路程中,又被木星引力所吸引,快要撞上了木星,这时电影里的救援小分队结合自己的知识想出了一个拯救人类的办法:把木星点燃,让木星爆炸的气波把地球推开。最后在多方共同努力下终于成功了。

在这部电影里,我最喜欢的一个人物是主角的父亲刘培强,他是主角刘启的爸爸。他有一种勇于献身,舍己为人的精神,在地球的行星发动机由于距离问题无法把木星点燃时,他主动驾驶空间站飞向木星,把木星点燃了,而他自己也牺牲了。

他牺牲了自己,换取了地球的希望。这部电影还有太多让我震撼的地方,电影开始的时候说人类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也许是一次水灾,一次大干旱从而我们的地球变的不适合人类居住了,其实现在由于环境污染,地球变暖,南极冰川融化,海平面的上升都是在暗示地球我们人类唯一的家园已经创伤累累了,我们更要从自己做起注意环保,延缓和改善地球创伤。这虽是科幻片,与现实却是息息相关。

我还在影片里感触最多的是爱,在没有希望点燃木星的时候,全球广播让大家都回家,最后的时间和家人团聚,那些掉头回去参与救援的,也是本着对家人,对家园,对地球的大爱。最后也是刘培强牺牲自己,用他的大爱拯救了地球,用爱,找回希望,我们才能拥抱地球的温暖!

过年放假去看了刘慈欣(以下简称并尊称'大刘')的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流浪地球》。前些年火了一阵子的《三体》应该是已经凉凉了。也许正是因为没有那么多外行看热闹式的关注和指手画脚的帮闲,所以创作者可以心无旁骛地打磨这部作品,《流浪地球》在今年的大年初一,真的不错。虽然故事是假的,但被故事感动后流下的眼泪是真的。

在读《三体》的时候就已经领教了大刘的冷酷。他不在乎主角的个人命运和读者的情感体验,在大刘笔下,任何的美好都随时可以被毁灭,这让主角和读者非常的抓狂甚至绝望。而大刘的作品之所以没有贴上'悲剧'的标签,则是因为每每在故事的'最后,他总是把希望留在那还没有完结的故事当中,让它在读者的心里生根发芽。

如果说最后留下希望是大刘笔下故事光明的一面,那么在他的故事里,也总是有着阴暗的一面:人类总是在这里或者哪里表现出俗称为屁股指挥脑袋的偏私性。在没有现实约束的科幻世界里,大刘把这种自古以来一直存在的偏私性像在显微镜底下一样极端放大,夸张却让人无言以对,故事的绝望感也正来源于此,因为这也是人性的一部分。直面人性中的阴暗面,这是大刘冷酷的一面,他创作的故事也因此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绝望感,而故事的主角不得不面对人性的阴暗面并反抗,这也是人性的一部分。

大刘的作品让我找到了某种共鸣。大学给了我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而我在拿到学位之后,对自己的专业——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举起了反旗:环境无需人类保护,遑论以此为目的的立法执法和司法。资源是有限的,比如石油,这是事实,但是数千年来人类的历史已经证明,因为自古以来一直存在的偏私性的存在,所以人类在用完最后一滴石油之前,会为了争夺最后几滴石油,先流干自己的血。所以对于我来说,从养生的角度出发,放弃思考诸如环境与资源保护这种问题,专注于遵守法律,好好工作,爱身边的人,不主动害别人,这样就可以了。年前师兄弟小聚,多年未见面的师弟听完我的上述见解之后,用他们研究哲学的人的语言正告我:你是一个怀有最小的善意的一个令人恶心的人。我很受用。

喜欢读大刘的作品。在偏私性造成的绝望中,他总是能够找到保存希望的路径,这让人至少愿意去相信希望是能存在的。这种希望的存在并非源自他者的说教,而是脱胎于内省后人性的觉悟,保有这种希望就不会对人性彻底绝望。这让我能够心安理得地继续当一个怀有最小的善意的一个令人恶心的人。何谓人性?自由?平等?博爱?信条?戒律?不,《流浪地球》认为:在某些情况下,自我牺牲是一个合乎逻辑的选项。

初十,我和瑞一起去看了《流浪地球》这部豆瓣评分9.6的国产科幻电影。在兑换票的时候瑞还有些许的犹豫,是看《流浪地球》还是看《熊出没》最后还是选择了《流浪地球》。

近未来,科学家们发现太阳急速衰老膨胀,短时间内包括地球在内的整个太阳系都将被太阳所吞没。为了自救,人类提出一个名为“流浪地球”的大胆计划,即倾全球之力在地球表面建造上万座发动机和转向发动机,推动地球离开太阳系,用2500年的时间奔往另外一个栖息之地。中国航天员刘培强在儿子刘启四岁那年前往国际空间站,和国际同侪肩负起领航者的重任。

转眼刘启长大,他带着妹妹朵朵偷偷跑到地表,偷开外公韩子昂的运输车,结果不仅遭到逮捕,还遭遇了全球发动机停摆的事件。为了修好发动机,阻止地球坠入木星,全球开始展开饱和式营救,连刘启他们的车也被强征加入。在与时间赛跑的过程中,无数的人前仆后继,奋不顾身,只为延续百代子孙生存的希望……

电影结束儿子和我说:妈妈,这是我第一次看电影流泪,虽然只是几滴眼泪。儿子被电影里的亲情和中国人那种克服万难万众一心的精神深深的感动。尤其是刘培强最后和儿子的对话还有牺牲自己挽救地球的大无畏的牺牲精神,牺牲小我挽救众生。

人类如何自救,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电影中刘培强为了人类能够更好的.生活,为了地球在空间站一呆就是17年。姥爷为了照顾两个孩子也可以说是呕心沥血,刘户口对爸爸有深深的不理解,但是最后爸爸选择牺牲自己的时候他还是宁可要爸爸,说明他还是爱爸爸的,他还是期待爸爸回到他的身边……

看了电影心中有太多的感慨,感觉表达不出,希望我们都能够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

?流浪地球》是一部让人倍感惊诧的作品,这不仅在于电影拥有着足以媲美好莱坞的特效制作,更在于电影将国人的乡土情怀尤为出色的融入到了一个恢弘的末世科幻故事中,使电影作为中国首部真正意义上的硬科幻电影,所带来的并不仅是视效上的震撼,更还有着情感上的共鸣。

评判一部科幻电影好坏的先决条件,尤为重要的一点便在于其能否拿出一个独具新颖的看点,《流浪地球》所给出的末世设定,是面对太阳突然膨胀,地球危在旦夕,全世界在各地联合制造地球推动机,推动地球前往其他星系谋求生存,这项需耗时2500年才能完成的星球迁移,便是电影在伊始抛出的“流浪地球”计划。

如此天马行空的构想固然新颖,但如果没有夯实的世界观构建,那么电影很可能便会成为一个笑谈,而《流浪地球》的硬核之处,便在于其既有着宏大的体系支撑,能让人被这一故事所吸引,电影也透过例如同声传译,地下城里的新年,极度严寒下被冰封的北京上海等等细节,为观众更为生动的勾勒出了一个带有鲜明中国韵味的“流浪”末世。

在《流浪地球》所塑造的这个末世里,不同于欧美末日科幻中必然存在的弱肉强食,这是一部没有严格意义上坏人存在的电影,或许这样的构思有着乌托邦的色彩,但这恰也是电影最为深邃的内核,对人性的笃信,使电影面对最后的取舍,发出了没有人类,人类文明就毫无意义的声音。人才是驾驭人类发展最为核心的所在。

围绕这一核心,电影所描绘的是一条以祖孙三代亲情为纽带的主线故事,面对人类生死存亡的抉择,电影所一展的无不是家的眷恋,从宇航员父亲与儿子间的矛盾,到驾驶员爷爷与养女间的羁绊,再到地球行将毁灭时直接点出家的重要,中国式亲情成为了电影着点人性最好的介质,也成为了电影借此去诱人共情最为浓墨重书的一笔。

面对浩瀚的宇宙,地球不过沧海一粟,而对于居住在地球上的我们,它却是赖以生存的家园,面对这部拥有极高完成度的科幻电影,相比视效的外硬,电影借以这样一个宏大的命题,所一展对家的眷恋,对人性的尊崇,内核之硬更为值得肯定。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redian/qitawenan/mo0d5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