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热点 >其他文案 >

论语读后感高中3篇 经典智慧:高中生读《论语》得到的启示

论语读后感高中3篇 经典智慧:高中生读《论语》得到的启示

《论语》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教育始祖”。高中生读完《论语》后,不仅能够领略到先贤智慧,还能够理解到人生道理与价值观。本文将探讨高中生读后感,为读者提供一个深入了解《论语》的途径。

论语读后感高中3篇 经典智慧:高中生读《论语》得到的启示

第1篇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身为中国人,不但要关注当代文化,更应当回顾由我们的祖先从生活中感悟到的心得。由于我学识尚浅,只能品读一些短小易懂的古文,但也一样受益匪浅。

孔子应当说是中国儒派的创始人了,他的《论语》记录了他的一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言论,大多关于学习,最适合我们小学生阅读。

?论语》中有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学习知识并不仅仅是学习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经常温习,巩固知识。同时,要把学习当作一个充实自我的过程,怀着愉快的心境去对待它。另一句“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也在强调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还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体会、新发现。从表面上看,要“温故知新”很困难,但只要你换一个角度去想,总会有新的发现。而我们也从过程中获取了更丰富的经验。孔子的这学习方法古今通用,也是现代教育人士提倡的。经过细读《论语》,仅阅两句话,就收获了这一学习方法,难道那些对古文不屑一顾的人还不刮目相看吗?

?论语》中有一段“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讲的是积累的重要性。仅有积累一撮撮不起眼的泥土,时间长了才能成为一座山,到时风雨自然兴盛了。仅有积累一滴滴的水,才能汇聚成深渊,蛟龙自然来了。仅有积累每一件小小的善事,长期不断,也就养成了品德,心灵也自然升华了。仅有积累一步半步,才能走到千里之外。仅有积累每一股细流,才能构成江海。不就是用举例的方法告诉我们,脚踏实地地积累每一份看似渺小的知识、经验,最终就拥有了相当庞大的实力,成功自然会尾随而来了吗?

?论语》只是众多经典古文中较优秀的一部,经常品读古文,不仅仅能够使我们拥有更丰富的知识,还教会我们学习、做人,它们难道不是我们的文化教师吗?

论语读后感高中3篇 经典智慧:高中生读《论语》得到的启示 第2张

第2篇

继易中天在央视《百家讲坛》讲《三国》闻名于世之后,又一颗新星北师大教授于丹也因在央视《百家讲坛》讲《论语》而冉冉升起。他们的书也正在热卖。其实央视《百家讲坛》已经播出了多年,在坛上讲课的专家、学者也不计其数,为何独有他们更火红呢?我想除了他们所讲的内容是家喻户晓的以外,在易中天恐怕是三国的故事,一般的老百姓都是从《三国演义》上所知,有人讲三国的真人真事则自然引起了大众的关注。而在于丹则不只是听故事,找真实,其内在的原因,只怕是要归结到人生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方面了。

?论语》,人人皆知是孔子的语录,在旧的私塾里是孩子们必读的。尽管比较通俗,其实在儒家经典里有着独一无二的地位。它是儒家思想的始祖,不论是汉代的董仲舒疾呼“废黜百家,独尊儒术”,还是宋人程颢、程颐倡导的“存天理,去人欲”,都是孔子“仁”说的扩展。关于“仁”说,任继愈先生有一段概括地描述:“儒家之学,只是一个‘仁’字。只有体会到‘仁’的真义,才能以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才能把人家的痛苦当作自家的痛苦,与别人的生活不是分隔的而是相通的。这样,宇宙人生才不致分成两片,因为它本来就是一个整体。存此‘仁’,即是忠,把此‘仁’推广,即是恕。忠是仁之体,恕是仁之用。所以说,忠因恕见,恕出忠出。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广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再推而至于博施济众,万物各得其所,以至于位天地育万物,这都是恕的事。尽心以行,诚敬以守,无时无地不在推广此仁之心,这就是忠的事。”(《任继愈禅学论集》p.164)但是“二程”的以理学为核心的儒学比孔子当初所倡导的‘仁’却走得更远了。

儒家学说或者说儒教,早在“五四”时期已得到了深刻的批判,为什么八十多年后的今天又来重提呢?我想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如果孔子的学说不加以扩展,原汁原味的拿来,恐怕有用的东西所占的分量要比后来“新儒家(new-confucianism)(见《任继愈禅学论集》p.171)”即“二程”、朱熹理学理论中所占的分量要多。因此,从孔子的《论语》中剔除糟粕以后,可以吸收较多的养分,以为今用;二来恐怕也是顺应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潮流。

?论语》出现在中国古代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时期,其中除了阐述“礼”的规范以外,也还有许多有用的成分,和谐就是其中之一。

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也就是说,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当然。“礼”是当时的行为规范,与今天的道德规范不可同日而语。但是,今天要建立和培育新的道德规范也必须有一个和谐的环境,这一点是共同的。

不过,孔子不仅倡导“和为贵”,而且指出“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就是说,和是有原则的,不能为和而和,必须以礼为指导原则。今天,“和”是有原则的也是必然的要求。

孔子还提出了“信”的概念。于丹引用了孔子的一段话: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于丹《论语》心得p.10)这一段话不仅是指出“民”的重要,同时也提出了“信”的重要。今天,要建立和培育新的道德规范,使人民确立这种信念,并且自觉遵守这一规范,人人在这个规范内行事,违反法律的事自然也就少了。所以人民的信念是首要的。

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以人为本”。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应当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规范建立了,并且教育官员与人民都去遵守它,那么,道德失范、违章违法、刑事犯罪的人自然就少了。所以孔子说:“以约失之者,鲜矣。”

近些年,国学热在中国大地兴起,传统文化典籍备受推崇,不但大学里开设了国学课程,不少地方也开始出现私塾教育。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与传统文化有关的讲座、活动,十分火爆。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通过电视媒体,解读被誉为中国人《圣经》的《论语》,当然会火起来。从这些看来,《于丹〈论语〉心得》的出现,是否意味着某种意义上的道德回归呢?

第3篇

生于孔孟之乡,对《论语》总有种特殊的感情。我们从学生时代就开始接触《论语》,其中的经典论述,大家熟读于心,印象深刻。以前读《论语》多是为了考试,如今再读,却是为了更好的自己,通过《论语》的学习,启发了我的心灵,让我在纷繁复杂现实生活中,能更好的处理各种关系,找到人生本该追求的努力方向和人生价值所在。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从前读《论语》,虽然读过了多是死记硬背,并不能完全的理解其中的内涵意义,今日再读《论语》还是那个《论语》,却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感悟。它就好比是一个塔,粗读一遍是推开塔门踏入了第一层,虽得以感受它的气魄却不得窥之全貌。再读是登高步入第二层,视野得以更宽阔,感受得以更深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想要穷千里目,须得更上一层楼。多读、精读必然会带给我们新的感悟,不只《论语》,所有书籍也同样适用,我们超声科每间诊室的超声设备旁边都放置了超声专业相关书籍,主任要求我们平时多读书,只有具备了扎实的基本功,才能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从这里,我了解到,知识怎样学才能记得牢,就需要多积极的思考能做到学以致用,可以举一反三,我来到超声科快两年了,这近两年的时间里,我见过很多的患者,每个患者的病情看似相同,却又千变万化,对患者的处理更不能死搬硬套,要学会灵活运用,抓住每个患者病情的重点和要点,才能更好的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

?论语》强调"仁、义、礼、智、信",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否则就有失于君子的标准,学习《论语》让我们有了精神的依靠和寄托,有了信仰有了为人处世的准则,当碰到问题时,不至于迷茫,身为一名医务工作者,胸中常萦绕着一种职业荣誉感,这种荣誉感来自于身上的白大褂,来自于身处科室的团结友爱,来自于身后医院各个科室的默契协作,还有我们医院为立文化的指引。我们医院是一个整体,而我们每个人都作为整体的一个部分而努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千百年前孔老夫子的话说就是"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我们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在共同努力前进,与大家同心同行,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再读《论语》就好像是与孔夫子进行了一场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对话,我不再是灯下苦读千年前文章的一个后人,而是孔夫子席前相距不过丈远的学生,感受着古人的容智与仁爱,并成为一粒种子,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把我们的传统精髓发扬传播。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redian/qitawenan/lz76de.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