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热点 >其他文案 >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共《论语》十二章的读后感3篇 《论语十二章:亦不远矣》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共《论语》十二章的读后感3篇 《论语十二章:亦不远矣》

《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儒家经典之一,十分重要。《论语》十二章是其中精华之一,包含了一些关于修养、教育和政治理念的经典语录,对于今天的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读完《论语》十二章,我深感其思想的博大精深,不仅让我对古代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人生处世有了新的思考。下面将分享我对《论语》十二章的读后感。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共《论语》十二章的读后感3篇 《论语十二章:亦不远矣》

第1篇

2.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积累文中的语句,能熟练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过程与方法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感受语录体散文语言简练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能联系实际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

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相关知识。 2.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熟练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感受语录体散文语言简练的特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板书课题)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语录体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究篇章结构,不讲究篇与篇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时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

?论语》基本上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著作,主要记载孔子的言行,只有一小部分记载孔门弟子(譬如曾子、子夏、颜回等人)的言行。《论语》就自身而言主要还是记事文。但若从先秦诸子发展的整体背景上看,它无疑又是诸子论议文的第一个阶段。《论语》的最大价值,在于真实地再现了孔子平凡、伟大的人格形象;它所记载的孔子的言论,意趣深远,有不少篇章形象而精警。《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①不亦说(yuè)乎(说,同“悦”,愉快) ②吾十有(yòu)五而志于学(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3)古今异义词

?自远方来。?古义:志同道合的人。例:有朋.?朋 ?今义:朋友。??古义:指有才德的人。例:不亦君子乎??..君子?

?今义:泛指品德高尚的人。??食。?古义:粗劣。例:饭疏.疏? ?今义:疏通、疏散。??不可夺志也。?古义:泛指平民百姓。例:匹夫..?匹夫 ?今义:指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人不知而不愠?了解??.?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知?知.?新?知道,领悟??温故而知.

?心所欲?介词,随??七十而从.?从 ?择其善者而从之?动词,采纳,学习??.

①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②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③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名词,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 ..④传不习乎(动词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⑤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 .⑥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⑦曲肱而枕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枕) .(6)文言虚词

?忧?这样的??人不堪其.其? ?择其善者而从之?他的??.

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知新?表顺承?而?温故而.?笃志?表并列??博学而.(7)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

a.人不知而不愠(动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代自己) b.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了动词“择”)

答案示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教师范读,强化解读文义的方法,其余部分由学生讨论交流解决。

答案示例:“单”变“双”。如:学——学习、乐——快乐、温——温习、师——老师、思——思考、知——知道、择——选择。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答案示例: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很有道德修养的人吗?

答案示例: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有疑惑。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答案示例: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发现)他们的缺点,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答案示例:孔子在河上感叹说:“时光像流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答案示例:博览群书广泛地学习,坚定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发生的事情,仁德就在这里面了。

答案示例:第一章:主要谈学习的方法、学习的乐趣和为人的态度。 第二章:主要讲提升品德修养、巩固所学知识的基本方法。 第三章: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升修养的过程。 第四章:讲学习的方法,强调“温故而知新”。

第五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学思结合。 第六章:孔子赞扬颜回安贫乐道的可贵品质。 第七章:阐述了学习应有的态度——以学为乐。

第八章:讲道德修养,不取不义之财,提倡“安贫乐道”。 第九章:谈学习的态度,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以别人的短处警醒并反省自己。

第十章:孔子感叹时光的流逝,有劝人惜时之意。 第十一章:说明志向的确立和坚守是非常重要的。

第十二章:谈学习的方法——博览群书,坚守志向,提出问题并思考。

这一节课我们对本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了理解,下一节课我们将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同学们可以利用空闲时间,自己读一读课文,看看自己能从中得到些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的(

) a.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b.学而/不思/则罔 c.人/不堪其忧 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4.翻译下面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说 愠 逾矩 肱 笃 2.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择善而从: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或好的制度加以实行。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逝者如斯: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箪食瓢饮: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匹夫不可夺志:虽是平民也不可强迫他放弃主

) 张。富贵浮云: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像浮云一样。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 点拨:正确节奏应为“学/而不思/则罔”。 4.孔子在河上感叹说:“时光像流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上节课,我们从《〈论语〉十二章》中学到了很多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方面的知识。这篇课文中的语言虽然很简练,但却蕴含着非常深刻的道理,能够让我们每个人都受益无穷。因此,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本课。

1.课文中哪些语句讲学习方法?哪些语句讲学习态度?哪些语句讲修身做人? 答案示例:学习方法: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④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学习态度: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修身做人: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④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⑤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答案示例: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

十、六十岁是安心知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磨炼,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应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3.如何理解“知学、好学、乐学”这三个不同层次的学习境界?

答案示例:对于学习的效果来说,为了认知而学习的效果一定不如因为兴趣而学习的效果好,而为了兴趣学习的效果则不如因为享受学习的效果好。乐于学习,享受学习,把学习当作一种最大的快乐是最佳的学习方法。而为了任务去学习,则容易产生厌恶情绪,其学习的效果自然就差了,且学习的深度、广度、宽度也将会受到局限,无法发挥出个人最大的主观能动性。而为了兴趣去学习,虽然也可以取得非常好的学习效果,但兴趣是多变的,是不持久的,是易受个人喜恶左右的,自然不如“乐学”的人学习效果好。

答案示例: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对于“不义而富且贵”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个问题能不能互换位置?为什么?

答案示例:不能。因为这三个句子所针对的对象先是“他人”,接着是“朋友”,最后是“自己”,体现了一种由疏到亲、由人到己的顺序,更好地体现了曾子先人后己、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互换后就破坏了这种顺序,也不能很好地体现曾子这种高尚的品格。

答案示例:这一句说明“学”是“思”的基础,“思”能使“学”进步,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答案示例:第七章突出了“兴趣”的作用。说明无论什么事,只要把它当作乐趣,就能学好、做好。

答案示例:第八章表明自己有理想,也能坚守道义,不符合“道”的荣华富贵决不接受,哪怕生活清苦也不在乎。

5.“逝者如斯夫”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明时间的流逝无法阻挡,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 6.理解“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句话。

答案示例:这句话说的是:军队可以改变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轻易改变志向。通过比较说时改变一个人坚定的志向很难。

7.说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中“博学”和“笃志”二者之间有何关系。

答案示例:“博学”与“笃志”是一个人走向成功必不可少且非常关键的两大因素,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一个人要实现远大的理想,除了拥有渊博的知识外,还需要有坚定的意志。如果将坚定的意志比作一颗好的种子,那么渊博的知识就是肥料,可以培养出花和果来。

答案示例:这十二则语录阐述了学习的方法、求知的态度和做人修身的道理,意在启迪我们:学习要有端正的态度,选择好的方法;做人要有仁爱之心,要心胸开阔、意志坚定、理想远大。

答案示例:本课的一些语句思想深刻,富有哲理,已成为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等。

2.说说本文是如何体现“语言简洁,生动传神”这一特点的。

答案示例:每一则语录虽寥寥数语,却大多运用了反问、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表情达意,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使说话人的神态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如第一章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君子乎”就用了反问、排比的手法。

1.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你怎么看待“箪食瓢饮”?

答案示例:甲:颜回的这种治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还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真是不容易,所以说,能吃苦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

乙:我从颜回身上看到了他的那种高洁的学者风范。他不会因为物质条件的简陋而放弃自己的梦想和追求,不会投身于追名逐利的大潮中,最终能坚守自我,不会迷失。 丙:我觉得没有必要完全摒弃优厚的物质条件,利用好它为我们的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不也很好吗?

2.用本课所强化的解读文意的方法,解读下面两则《论语》。

子曰:“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诲女(同‘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解释加点的词。 ①诲女知之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①教导 ②同“智”,智慧 ③大概

(2)孔子说:“仲由,(我)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这节课,我们仿佛穿越时空,成为了孔子的学生,与孔子面对面,听他教授我们学习的态度、方法和做人的道理。通过对《论语》的阅读与思考,令我们获得了心灵的快乐与富足。

以学为乐???学习是为了?《论语》十二章?学习态度?诚实谦虚?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共《论语》十二章的读后感3篇 《论语十二章:亦不远矣》 第2张

第2篇

下面是整理的初一论语十二章读后感,欢迎阅读!!!!!初一论语十二章读后感篇1《论语》中的许多哲理近乎常识,却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远,平凡中见伟大,这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精神。

读《论语》,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对话,让我明白了:要重视个人对家庭、国家、社会和历史的价值!老子是以“柔为主的辩证法,孔子则是以“中为基点,法家和兵家提倡“刚,这是中国文化的三足。

读了《论语》之后,我更欣赏孔子的“中庸之道和“仁的精神。

正所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作为儒学经典读物《论语》可谓是把这一精神阐释的淋漓尽致。

孔子曾说:“墨家兼爱,是无父也;扬子无我,是无君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这句话虽有失偏颇,但是却让我明白了,只有把个人放在社会的伦理体系里面,个人价值才能真正得到体现,个人的人格才能得到彰显。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就是教育我们要在学习生活中吧“学和“思结合起来,勤勉治学,才能学有所成。

就如后世程子对其的解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

以此教育君王要施行仁政,得道才能多助,要懂得民心所向。

对于政治来讲,要想成功的治理国家需要什么?答案是得民心,若想得民心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只有仁。

人并不是被控制的工具或机器,而是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思想特征。

人应该充分发挥自己潜在的才能,才能使个性获得全面的发展。

孔子自己后来也实践了这一点,他后来收门徒三千,有教无类,可谓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这是一种多么难得的对学生和真理孜孜不倦追求的品格!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在今天这个浮躁而喧嚣,熙熙攘攘皆为利往的社会里,这种精神又是多么的难得啊 !一部《论语》让我感悟良多,里面的很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们后人的借鉴。

尤其是其中的“中庸之道更是与今天所提倡的和谐社会相契合。

儒学的那种品德和功能,是可以成为人们安身立命、精神皈依的归宿的。

正如《论语?雍也》中所提到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我认为最精辟的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和“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饭,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第一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这难道不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做客,这难道不开心吗?别人不知道我有学问,而我不介意因为学习是为了自己,这难道不是一个君子吗?告诉了我们:“常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做任何事就可以得心应手。

如果别人对你有误会时,不要生气或难过,只要你做的是对的,别人终会明白的。

第二句话的意思是:“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饭,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呀!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破陋地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可是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的高尚呀!是呀,在现在生活安逸,收入不断增加的今天,人们不是住在高楼就是住在大厦里,还有谁愿意住在那破陋的小巷子里呢?就算是住在小巷子里的话,也不会像颜回那样好学的。

.初一论语十二章读后感篇3是儒家学派的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与其弟子的言行。

?论语十二则》主要讲了两个方面:一是讲学习方法及态度的;二是讲思想修养方面的。

这十则教给了我如何处世待人以及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的是:学习了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不学习就会有害。

小学学古诗《枫桥夜泊》时,其中有一句“江枫渔火对愁眠老师给出的解释是:江边的枫树伴着渔家的灯火,带着思想之愁我难以入眠。

我又查阅了一下,发现“江枫还有一种说法为:“江边的枫树且当时就有一座桥名曰“枫桥。

我将我的想法告诉了老师,老师说:“现在大多采用第一种解释,而且这两种说法处于争论之间,还是选择第一种更为妥当。

老师还夸我善于思考、探究呢!既然“学而思如此有益,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说的是:碰到了寒冷的冬季,这以后才能知道松树柏树是最后凋谢的。

我们正应像松柏一样坚韧不拔,无论何种境地都应坚贞不屈、高风亮节。

文天祥面对着敌人提出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诱惑,义正言辞地加以拒绝,忍受着敌人残酷的严刑拷打,宁死也不肯背叛自己的祖国。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表现得大义凛然,毅然地吼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们应当像他一样坚贞不屈,不畏艰险的环境,保守自己的节操!我们应勇于挑战困难,像松柏一样在寒风中挺立!《论语》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哲理启迪着我们的心灵,它告诉了我们如何为人处世,修身养性。

第3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 ) 不亦说乎( ) 人不知而不愠( ) ...三省吾身( )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 ...一箪食( ) 曲肱而枕之( ) 博学而笃志( )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 .(2)吾日三省吾身 三省: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 .(4)温故而知新 新: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 殆: ..(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斯: 舍: ..(7)曲肱而枕之 肱: .(8)博学而笃志 笃: .3.选出“之”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 ) a.择其善者而从之 b.学而时习之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要编杂志,又要跑发行,老李整天忙得不亦乐乎。 ....b.王明的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老师指出他基础不牢固的弱点,教导他学习应该常温故知...新。 .c.这年秋天,奶奶抱病去世,大家心里很难过,都感慨逝者如斯。 ....d.遇事必详为考虑,而后与部下商议,择善而从。 ....5.填空。

(1)《论语》是 经典之一,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 (体裁)著作。它与《 》《 》《 》合称为《四书》,共二十篇。孔子,名丘,字仲尼, 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家、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

(3)谈“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 (4)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5)在学习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如孔子所说: 6.假如你不小心把陈强同学的一本名著《论语》的封面撕破了,还书时,你该对陈强说些什么?请把要说的话写在下面,语言要简明、得体。

7.诸子百家的思想源远流长,影响至今。从下列诸子的名言中你悟出了怎样的人生道理? (1)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老子 (2)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孟子 (3)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韩非子

8.在学完课文《〈论语〉十二章》后,老师为了使同学们端正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专门组织了一次以“交流学习体会”为主题的座谈会。请你参与进来。 (1)作为主持人,你应该有一段精彩的开场白。现在就请你展示出来吧!

(2)王翔同学想在座谈会上用对联的形式活跃气氛,他给大家出了个对联,请你对出他的下联。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班上的张长林同学非常聪明,但就是平时学习不认真,不肯下功夫。在座谈会上,请你委婉地指出他的不足,并用所学过的《论语》中的语录劝勉他勤奋学习。

9.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 学 而 不 思 则 罔,思 而 不 学 则 殆 10.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1.摘写出出自《〈论语〉十二章》且现在常用的成语。

12.下列句子按内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人不知而不愠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⑤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⑥学而时习之 ⑦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⑧吾日三省吾身 ⑨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a.①②④/③⑤⑨/⑥⑦⑧ b.①⑤⑧⑨/②⑥/③④⑦ c.②③⑥/④⑤⑦/①⑧⑨ d.①②③/⑥⑦/④⑤⑧⑨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redian/qitawenan/6ql5l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