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热点 >其他文案 >

有关融合作文3篇 "融合: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有关融合作文3篇 "融合: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融合作文,是指在写作过程中将多种元素融合在一起,以达到更丰富、更精彩的表达效果。它可以融合文学、科技、社会等不同领域的内容,既能激发写作兴趣,又能提高写作水平。在现代社会中,融合作文已经成为写作方向的一个重要趋势。

有关融合作文3篇

第1篇

今人眼中,“融合”二字的魅力难以言说,仿佛只要与它沾上了边,就是好的。取来旧的事物,去芜存菁一番,便能是让人赞叹的新鲜事物。曾听人说笑话,说一家汤品店打出广告,“本店汤品融合少林寺醒酒汤及武当山消食秘方”云云,姑且不论守酒诫的和尚与辟谷的道士看到这则广告之后作何感想,光是从最迎合世人心理的广告也如此称道“融合”来看,它的好处自不必说。

便如同工业上的合金,将几种不同的物质融合在一起,生成的合金熔点低硬度大,造福于人;还有为人称道的郑燮“六分半书”,板桥书法自成一格,细看过去博采众家之长,合起来看都是郑板桥——实际上就是一种融合,却成就一代大家。

这些都是融合入之妙处的例子,融合过后的事物可以有前身这样那样的特性,但本质上并不是它的任何一个前身,完完全全是新的自我。就好像古人行文多爱用典:简单的几个字引入一段风流韵事或古雅篇章,自己的文字里也就带上了那种味道。只是用典的水平也有高低之分,文力不到,却偏偏要在文字里带上沉甸甸历史感,就算做到了,那些古旧也都是虚的,无法在文中作长久的驻足——经不起推敲,好的用典应当让人觉得没有用典:就算是不知晓那些典故的人,也能读懂,与“典故”相配套的词是“化用”。像是繁华落锦,与文章合为一体,只是让它多了点古韵与趣味。这两种用典就是两种境界了:是简单地放在一起,粗糙粘合一击就散,还是将它们融合,成为一个真正的整体。

融合失败的例子,用一个词便能形容贴切了,“一盘散沙”。书法如是,为文如是,人心亦如是。看史书知道,让一个新兴的帝国陨落,实在是很简单的——只要侵占了一国之都,便是全境沦亡。这和现在的战争,亡一国非得鲸吞全部的国土并且面对层出不穷的抵抗不同。因为新兴的帝国,往往刚从疆场杀伐中定下国土,人心还都处在流离之中,对于新的政权没有归属感。建立一个国家,是“封疆定国”,“封疆”只是第一步,要使民心一统,认可了国家并且将自己与之存亡系于一体,才是国家,而不是散沙。这样的情况在历经多年成长的古国中不会发生:首都沦亡,还可以迁都,可以有副都;人心虽然动荡,但都系在这块他们世代生存的国土上,是一个整体。民众对于一个国家开始产生归属感,那就是融合的成果。

整体还是分散的个体,这便是是否融合的最好评判标准。合为一体,才是“融合”。

有关融合作文3篇

第2篇

竖为经,横为纬,你可否想象一个不规则球体以几十亿年的姿态不停旋转着,23时56分4秒为一周。地球上的物体跨过经纬分界线,在一个周期又一个周期的循环中渐渐融合着,渗透入彼此的脉络。也许这大了点,那么小到原子、离子,也在化学变化中不断交融、结合,最终生成崭新的物质,被人们慢慢熟悉。

早在高科技出现之前,就有这么一群人,渡过大海或穿越沙漠,攀过高山或行离平原,到达一个他们从未到达的地方。张骞的西域之行,那梦中的驼铃在风中轻响,象征着天朝的茶叶与丝绸,越过漫天黄沙,运往周边国家。郑和下西洋,满载着明朝的“珍贵资料”,横渡大海,让无数外人见证了中国的强大。日本几度派出使臣来中国学习,阿拉伯人把中国士兵带往欧洲教授造纸术。不只是中国,甚至当英国从占领了几百年的殖民地撤出后很久,那个殖民地还照着英国的习俗生活着。

在这几千年中,古人用自己的方式互通交流。是的,这是一种交流。同时,也是融合。发明的产生,文化的进步,生活的方式,在融合中逐渐产生出自己独特的支脉,产生新的生活方式。

也许不只是生活方式,从剑桥留学回来的徐志摩将西方的浪漫美与中国的格律美融合在一起,合成了优美的新诗。诸如此类的例子数不胜数。于是,我们的生活在融合中变得缤纷多姿,如此多娇。

自近代以来,随着高科技的发展,融合的理念渗入越来越多的领域。在去年举办的世博会中,这一词语体现得淋漓尽致。有的馆将人文与自然融合在一起,倡导大家全新的生活方式;有的馆将科技与生活融合在一起,展现了方便快捷的日常生活;有的馆将美食与创意融合在一起,新颖别致的食物造型拉住人们的目光。

这是各个领域的融合,交汇在一起变成了全新的思维创想。而发展高科技后,不用再像古人那般跋山涉水,一张轻巧的机票足以让你到达任何能到达的地方。换而言之,如今的融合速度已远远超过古代,人们的接受能力也愈发增强。

所以,事物更新的速度正以几何级增长。但,无论从古至今,事物都在更新。正如化学变化那样,事物在融合后必然会产生新物质,这是融合的本质。在不断地融合,不断地更新之后,社会得到了发展,文明得到了进步。而清朝的结局告诉我们,固己守本、闭关锁国最终只能一无所有。

第3篇

物极必反。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创造出了这个成语,同时也创造出了这个词,融合。物性本双生,如何实现融合,达到和谐的统一,这才是物质几近完美的最高境界。

法国作家曾说过一段话:“似的。对于宇宙,我微不足道,但对于我来说,我就是一切。”人与世界的存在,这种区别是如此的泾渭分明。人类的生命在弹指一挥间,灰飞烟灭,而世界的存在却五光十色,流光溢彩。可是,千百年来,有多少文人墨士,在历史上,在我们的脑海中,或淡笔勾芡,或浓墨重彩。他们的生命如此短暂,却因为某一刻的随笔而赋予了成就的永生。这是一种融合。当精神融合了时空,生命长短等俗物,已然挣脱枷锁,有限蜕变为无限,短暂升华成就了永恒。融合,是引申,是接洽,是极致。

人生走到了岔路口,有人会孤独,会彷徨,会退缩。当智者与勇者狭路相逢,两者合取其一,我们是否也会感到孤独无援,岸然无措?理应,这两者不是极端,他们是可取的褒义,为何不尝试两者融合,以追求至极完美?勇者好似一把坚矛,而智者则像是一轮圆盾,二者融合,合二为一,冲破眼前之障,只是时间的问题。一攻一守,一文一武,如此说来,两者似乎也存在理应融合之处。融合,是成功的关键,是前行的保障,是超越的自我。

著名学者刘墉曾举过一个有趣的例子:鱼大刺也大,味道不好吃起来却方便,鱼小刺也小,吃起来麻烦味道却极佳。有人会因为这而放弃眼前的美味,弃之如履。同样,成大事与拘于小节在人们看来似乎是无法完成的任务。成大事可不拘小节,在我看来,就与刘墉所述之论一样,事物的角度不同,获得的结果也一定会截然不同。为何不尝试融合,当宏观与微观的完美融合,成就的才是细致绝伦的完美。成大事而拘小节的漏洞百出,是一种缺陷,是一种带了缺憾的美,而不是完美完整的成功。融合,是细节的成败,是万物的包容,是大局的和谐。

也许,当我们真正懂得如何融合,何为融合之时,我们早已暮年,这是我们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去不断探索前进的过程,我们的生活与学习,同样受得融合之惠。当融合成为了我们灵魂与肉体和洽调和,才可以拥有同样宽广包容的胸怀,融合与万物,融合与天地,成就融合之永生。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redian/qitawenan/k5nd6p.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