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热点 >其他文案 >

《失街亭》教案5篇 《失街亭》课程设计方案

《失街亭》教案5篇 《失街亭》课程设计方案

本文主要介绍了一份完整的《失街亭》教案,该教案覆盖了文学欣赏、语文知识、情感态度等多个方面的教学内容,可用于中学语文课程的教学。通过教案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该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文素养。

《失街亭》教案5篇 《失街亭》课程设计方案

第1篇

2、学习本文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学习本文通过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性格。

4、了解诸葛亮深谋远略、赏罚分明、严于自责的优良作风和马谡狂妄轻敌、刚愎自用、死守教条的错误。

一、导入新课(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进入新课)

3、揣摩文意,概括要点。要求学生运用《三国演义》的章回体形式,给课文的四部分命一个小标题。

4、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作者如何围绕线索把错综复杂的矛盾组织起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1。教师介绍马谡其人如何深受诸葛亮重用的相关情节。

狂妄自大、麻痹轻敌、纸上谈兵、脱离实际、刚愎自用、拒不纳谏、违反军令、承担责任

3。作者写马谡主要采用了那些手法?(主要运用了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两种方式)

4。如何看待理解马谡自缚请罪这一情节?(由学生自行讨论,要求讲情道理、言之成理即可)

5.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把《失街亭》中的马谡与“纸上谈兵”(选自《史记》中的赵括作对比。可设计以下表格,让学生在填写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白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

二、读课文,思考: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作者又是如何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

(3)通过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性格。如“斩马谡”一段,以诸葛亮的“三哭”(“挥泪”“流涕”“大哭不已”)揭示出诸葛亮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他执法严明、忠于蜀汉、严于自责、体恤部属等多方面的性格。

三、街亭失守、责任在谁?联系实际,这个故事对我们有何启示?(学生自行解说,答案不必统一)

2、联系课文内容,运用创新思维联系现实生活对《失街亭》谈些新的看法,写一篇读后感。

六、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结束本节课,让学生再次感受磅礴大气的《三国演义》。

《失街亭》教案5篇 《失街亭》课程设计方案 第2张

第2篇

3.学习本文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罗贯中极力描绘的“古今第一贤相”神机妙算、小心谨慎、忠于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2)我们可以说诸葛亮是一个忠诚的典型、智慧的化身、用兵的奇才、治国的贤臣,在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对诸葛亮也非常仰慕,苏轼《武侯庙记》中云诸葛亮:“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龙也!”鲁迅先生也曾有这样的说法:《三国演义》中“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展示幻灯片)这样的性格特点在《失街亭》里有没有体现?体现在什么地方?大家自由讨论一下。

(学生热烈讨论,教师板书:1、智慧的化身,用兵的奇才)

明确:节选部分人物众多,主要人物有诸葛亮、马谡、司马懿,而事实上马谡和司马懿都是作为陪衬来烘托诸葛亮的。作品成功地塑造了深谋远虑、料敌如神、赏罚分明而又严于自责的诸葛亮形象。

(1)课文开头写诸葛亮分析敌情,调兵遣将把守街亭,集中表现了他的精细谨慎和深谋远虑。他根据探细提供的情报,洞察“今司马懿出关,必取街亭,断吾咽喉之路”,于是决定派人把守街亭。他在分派军务时,再三强调指出街亭地理位置的重要和防守困难的条件,他说:“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马谡一再请缨,诸葛亮虽答应了他的请求,但他深恐马谡不能战胜司马懿、张郃,深知魏军主将的厉害,所以他派出平时谨慎的上将王平为辅佐,嘱咐“下寨必当要道之处,使贼兵急切不能通过”,又嘱咐“安营既毕,便画四至八道地理形状图本来我看。凡事商议停当而行,不可轻易。”这些都说明他处理军务精明仔细过人。尽管后来马谡刚愎自用,不听劝谏而失守街亭,也不能苛责诸葛亮。诸葛亮的高明之处还在于对敌方了如指掌。他深知司马懿的老谋深算,了解张郃的勇猛善战,估计到战争总是有胜有败的,主帅不仅应有取胜的安排,还应有应付失败的准备。这又是他的谋略高人一等之处。因此,他分派高翔到街亭东北的列柳城去屯兵扎寨,准备引兵援救街亭。又派魏延屯扎军队于街亭之后,总守汉中咽喉,又派赵云、邓芝出疑兵,惊扰魏兵军心。准备自统大军去取郿城,命姜维作先锋,兵出斜谷,以打开进攻长安之路。这个计划比较周严,战争形势顺利,则可进兵长安;形势不利,万一街亭失守,陷于被动,仍可保存实力,退回汉中。通过作者所写的诸葛亮调兵遣将的场面,足以初见他的深谋远虑了。

(2)用侧面衬托的写法,写诸葛亮料敌如神。主帅在战前的计划、部署,必经战争实践的检验。这里的侧面衬托有①是用司马懿之口来赞扬诸葛亮。司马懿早估计到蜀兵必从汉中咽喉之地街亭,列柳城进军,于是令司马昭探路,果然见街亭有蜀兵把守。他慨叹地说:“诸葛亮真神人,吾不如也!”②是用马谡的失败来衬托。马谡失守街亭,在于不听诸葛亮的军令。诸葛亮曾说“司马懿非等闲之辈”,而马谡狂妄自大,不以为然。诸葛亮指示他在要道之处下寨,阻挡魏兵,他却在山上屯军,犯了兵家的忌讳,让司马懿钻了空子。本来司马懿晚到街亭是难以取胜的。但偏又侥幸取胜,更证明了诸葛亮的远见卓识。③是写高翔轻敌,想依靠夜间劫寨轻而易举地夺回街亭,结果被司马懿偷袭了列柳城,失去了咽喉重地。街亭、列柳城均已失陷,蜀军只有退往阳平关。这又证明了诸葛亮对列柳城、阳平关两地在战争中地位重要的估计正确和调兵遣将的恰当。街亭失守造成了蜀军的极大被动,幸亏魏延守住阳平关,不然处境更为困难。以上从三方面衬托出了诸葛亮的料事如神。

(3)诸葛亮面对逆境能审时度势,干练从容,达到保存实力的预期目的。胜败乃兵家常事。当他听到“街亭、列柳城尽皆失了”以后,首先是自责“此吾之过也”,他并没有气急败坏、怨天尤人,紧接着便有计划地安排撤退。撤退的目的是保存实力,以便再出祁山,北定中原。首先是命令关兴、张苞各引三千精兵,投武功山小路为疑兵,掠扰魏兵,这一步使魏兵不能立即追击蜀军。其次是命令张翼引军修理剑阁,使蜀军能顺利退回汉中,可见诸葛亮面临危险而方寸不乱。再次是密令大军收拾行装,以备启程,又命令马岱、姜维断后。战争的进程证明,魏将曹真闻听蜀兵撤退,急忙率兵追赶。马岱、姜维领伏兵杀来,立斩魏军先锋陈造,曹真引兵逃窜。他们断后获胜,为蜀军赢得了从容退却的时间,能够连夜皆奔回汉中。最后是有计划地撤退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官吏军民和姜维老母。由此可以看出诸葛亮军胜能取、军败能退的从容干练,在撤退时力争主动,更见其谋略超人。

(4)写诸葛亮赏罚分明,严于责己。他在《出师表》中就曾陈述过赏罚严明的治军方针。他的这种思想在本文中依然有体现。赵云、邓芝英勇挫败追敌,不折一人一骑归来,诸葛亮亲率诸将出迎,给赵云、邓芝极大的荣誉,可见他治军有道。“挥泪斩马谡”说明他秉公办事,不徇私情。

师:《三国演义》写诸葛亮,总体上把他当作智慧的化身,而《失街亭》中却写到他用人的失误,而且写了他的勇于自责,有情有义,这就使“近妖之诸葛”有了很浓的人情味,我们也知道了诸葛亮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而不是那种既能呼风唤雨,又能料知后事的神,而使这个人物形象更丰满,更有魅力。让我们一起把“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这一部分朗诵一遍。

2.提问:诸葛亮派马谡守街亭是否草率从事,轻率用人?

(1)马谡在诸葛亮南征孟获时,曾发表过较高明的军事见解。他说:“南蛮恃其地远山险,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叛。丞相大军到彼,必然平服;但班师之日,必用北伐曹丕,蛮兵若知内虚,其反必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丞相但服其心足矣。”

(2)诸葛亮顾虑司马懿深有谋略,认为他是“蜀中之大患”。马谡曾为他出反间计,密派心腹人往洛阳、邺郡等处,散布流言,说司马懿欲反,更伪作司马懿告示天下的榜文,遍贴各处,促使魏主曹睿心疑想杀掉他。结果,反间计取胜,司马懿被削去兵权放归田里。

根据以上的两件事,同学们明确:诸葛亮派马谡守街亭,不是草率行事,而是谨慎抉择。从上面事例可以看出马谡并非庸才,他的“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建议被诸葛亮采纳,他的反间计也收到了效果,因此诸葛亮对马谡是赏识的。街亭失守完全是马谡刚愎自用、一意孤行、狂妄轻敌的结果。因此,不能因为街亭失守就认为诸葛亮用人不当。

3.提问:本文是如何用对比的手法,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的?

明确:本文是通过诸葛亮的“三哭”和马谡的“三笑”的'对比来突出人物形象的,又是通过“三哭”和“三笑”来体现文章生动的情节和极富个性化的语言。

第一次笑是“马谡笑曰:‘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这里笑丞相多心,魏兵怯弱表现了他的麻痹轻敌,他早就把诸葛亮的千叮咛万嘱咐当作了耳边风,而且语气里还有点笑话军师谨慎多余的意味。

第二次笑是“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兵法云:凭高视下,势如劈竹。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当王平向他提出合情合理的建议的时候,马谡满口理论,什么“凭高视下,势如破竹”,什么“置之死地而后生”,把自己熟读兵书当作炫耀的资本,完全听不进王平的一词半语。这个片断写出了马谡的闭目塞听,刚愎自用,只会纸上谈兵。

第三次笑是“马谡在山上见之,大笑曰:‘彼若有命,不来围山!’”。言下之意是,有我马谡重兵把守,居高临下,司马懿根本不在话下。表现他狂妄自大、目中无人。

(2)我们同学应该懂得要全面地看问题,辨证地看问题,大家思考一下,马谡难道真的一无是处吗?

明确:马谡很勇敢,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自动请缨,立下军令状,表现了大无畏精神。也就是我们说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令人感佩!

失街亭后,马谡自缚请罪,显示了他勇于负责任,光明磊落。

通过诸葛亮的“三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深明大义、纪律严明、敢于自责的人物形象。

诸葛亮的“三哭”和马谡的“三笑”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体现了两个性格截然相反的人物形象,由此可看出作者构思的独特,语言运用的精练。

(解说:此问题原本是两个题,通过“三哭”和“三笑”可以把二者结合起来理解,如果学生理解有难度,也可分成两个问题)

明确:本文有高超的描写战争的技巧。多次交锋却跌宕生姿、井然有序。司马懿围山,马谡兵败;王平欲增援,却有张郃阻隔,马谡逃遁,眼见危急,又遇魏延救兵;魏延夺街亭在捷,却突受三面夹击,千钧一发之际,王平救兵又至等故事波澜起伏,层峦叠嶂,如平沙千里,陡有峭崖扑面,于尺幅之中,尽龙腾虎跃之势,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第一种观点,街亭之败,马谡应负主要责任。马谡狂妄自大公然违令,蜀军咽喉之地迅速丢失,造成全局被动。诸葛亮对马谡的缺点并非全无认识,对街亭布防十分细致周密,如马谡屯兵当道抵挡司马懿大军,战局会朝着有利于蜀方的方向发展。

第二种观点,街亭之败,诸葛亮应负主要责任。诸葛亮识人不深用人不当,致使街亭失陷全局被动。司马懿评曰:"孔明用此人,如何不误事?"诸葛亮自承"深恨己之不明",可见诸葛亮用人不当是失败主要原因。

小结:街亭失守,既有马谡不遵守诸葛亮的命令,狂妄自大,骄傲轻敌,也有诸葛亮用人失察的问题,再加上敌人强大,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分。孰是孰非,再来争辩已毫无意义,重要的是作者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感人肺腑的艺术形象。同时诸葛亮的形象与马谡的形象相互衬托,更有利于刻画人物形象。

2、从诸葛亮和马谡身上,我们能找到一些值得借鉴的地方吗?

1:凡事要从实际出发,办事要灵活机智,不可死搬教条。

2:作为领导者处理事务要善于纳言,不可狂妄自大;骄傲自大,盲目轻敌必然导致失败。

3:在矛盾面前要知己知彼,深思熟虑;出了问题要分析原因,勇于自责。

?失街亭》是《三国演义》众多精彩故事中的一个。通过学习本文,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貌。它“文不甚深,言不甚俗”,雅俗共赏,描写精湛,人物传神,善写战争,结构宏大。《三国演义》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书。

执法严明,情义深重,勇于自责。有情而不枉法,执法而不忘情。这才是有血有肉的诸葛孔明,这才是真实可信的孔明!看了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一节,我们才会由衷赞美“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也才会感叹“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惋惜“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原来最使我们感动的不是那个永远神奇的诸葛亮,而是一腔热血、忠心耿耿、情义深重的孔明先生呀!

四、让我们齐背《蜀相》,来结束我们这一课的学习吧!

第3篇

1、了解《三国演义》的内容、地位及其价值,识记有关文学常识。

2、欣赏《失街亭》中的人物描写方法,进而理解诸葛亮的形象。

通过学习课文,明确办事要从实际出发,死搬教条必然失败的道理。

中国明代为世界文化的繁荣做出过不朽的贡献,仅以出现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享誉世界的长篇小说和《牡丹亭》等杰出剧本而言,就足以令世人瞩目。今天我们要欣赏《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精彩片段,借一斑而窥全豹。现在,请大家交流一下各自掌握的有关《三国演义》的情况。

1、《三国演义》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第一部最完整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有人认为它是我国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

2、该书成书之后,不仅国内流传很广,而且流传到国外,英国不列颠博物院、牛津大学图书馆。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都有明代的刊本,日本、俄国都有不同版本流传。它成了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3、《三国演义》的社会影响十分巨大,不仅对政治、军事、思想和文学艺术有着明显的影响,而且在经济领域也表现出不凡的魅力,近十几年,世界一些著名企业的厂长经理都读这本书,有的还把它作为厂长经理必读书。

?明确】全文以孔明派将点兵为故事开端,以马谡拒谏为故事发展,以双方激战,蜀失街亭为故事高潮,以孔明布置退兵,挥泪斩马谡为故事结局。其间错综复杂,多线交互,波澜曲折。行文思路:细作急报(引子)——孔明调兵{开端:马谡争先(咽喉)——王平辅佐(谨慎)——高翔备救(谨慎)——魏延据要(周密)——赵邓疑兵(周密)——自出斜谷(略提)}——马谡拒谏(发展)——司马探营(发展)——双方激战(高潮:司马探营,调遣军马;司马进兵,蜀兵丧胆;王平救援,张郃迎挡;马谡败逃,魏延救援;魏延被困,王平驰援;高翔救援,失去列柳;高魏劫寨,被困获救;败逃阳平关)——挥泪执法(结局)。

1、课文写街亭之战,采用的是全景式写法,重在战争双方的形势分析和调兵遣将等准备过程,蜀魏双方在分析形势和军事部署上各有何特点?从中可以看出这场战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写双方的形势分析,主要是通过双方主帅的语言来写。诸葛亮闻听司马懿兵马将到,立即猜出其“必取街亭,断吾咽喉之路”。司马懿令司马昭前去探路,首先探街亭,“若街亭有兵守御,即当按兵不行”。诸葛亮嘱马谡“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并嘱“下寨必当要道之处”。司马懿闻听“街亭有兵把守”即叹“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当听说守兵“军皆屯于山上”时立即喜日“乃天使吉成功矣”。且看布兵,蜀方派王平在山下十里扎寨,魏方便派张郃阻击;蜀方担心王平不是张郃对手,派魏延去街亭之后接应,魏方两面夹击,三面包抄围困魏延。以上双方布兵互有了解,但是妙在后面蜀方的赵云、邓芝和诸葛亮本人这两路兵马未被魏方料想彻底;而魏方出兵在列柳又不曾被蜀方全然知晓。真是同中有异,各有短长。可见,双方形势分析都看准了街亭为首要战略重地,双方的布兵都以街亭为重心,通盘考虑。这是一场旗鼓相当,高手相逢的恶战,任何一方的一丁点失误,都将导致成为整个战役的失败一方。这种写法表现了作者高屋建瓴,把握全局的大家风范。他把战役放在了整个政治形势和战争形势中予以通盘考虑,为蜀国的国运将江河日下铺下了基石,也为马谡的必死蓄足了形势。作者没有孤立地写街亭之战,而是在不动声色中作了鸟瞰式绘画,把具体的特定的街亭之战与整个战局沟通起来,如此更能突出马谡的错误,增强对“死守教条”教训的认识。

?明确】街亭是蜀兵进军退兵的咽喉之地。毛宗岗在第95回总评中说:“前卷方写孟达不听孔明之言而失上庸,此卷便接写马设不听孔明之言而失衡亭。上庸失而使孔明无进取之望,街亭失而几使孔明无退足之处矣。何也?无街亭则阳平关危,阳平关危则不惟进无所得,而且退有所失也。”这在诸葛亮叮嘱马谡时也说得明白。蜀方固守街亭是北伐的保证,魏方死夺街亭是变被动为主动的关键。魏国要打退蜀军,必然要找其要害,断其“咽喉”。故双方均以街亭作为必争之地。正因为此地如此重要,所以,双方拉锯式的争夺战方如此激烈。

?明确】曲折有致,跌宕生姿。魏兵围山,马谡兵败;王平欲增援,却有张郃打援;马谡逃遁,眼看危急,又遇魏延救援;魏延一路冲杀,眼看就要夺回街亭,却受三面夹击之危;在千钧一发之际,王平引兵来援;魏、王、高会合后计议夜袭劫营,又遭埋伏,奔回列柳,却见城已被占。魏方设计,蜀方中计,时升时落,似大海潮涌,忽起忽伏,如叠嶂层峦。令人忽喜,让人陡惊。真是一波三折,一宕再宕,如平沙千里,陡似峭崖扑面,于尺幅之中,尽龙腾虎跃之势,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表现了《三国演义》高超的战争描写艺术。

4、课文作者是站在哪方的角度来写这一战役的?从哪里可以看出?另一方是怎样处理的?

?明确】是站在蜀方来写这一战役的。从题目“失街亭”可看出。魏方是穿插在情节推进中来写的。整个情节以司马懿与诸葛亮为矛盾主线,穿插诸葛亮与马谡、王平与马谡等矛盾,各线相互牵制,烘云托月,交错起落,围绕街亭这一中心错综展开。课题着一“失”字,很值得品味。全文写一“失”字,皆由用人失察引起,失了街亭,失了战机,失了已夺之地,失了将得的胜利,失了锐气,最终失了灭魏兴汉大业。诸葛亮失察,误用了马谡;马谡失谋,误扎了营盘;马谡失谋、失随机应变,导致失了战略要地,失了性命,失了蜀方的大业;诸葛亮失察,失了用人的正确尺度,失了正确的决策,失了军事家、政治家应有的明智。真可谓一失足成千古恨。

?失街亭》节选自《三国演义》第95、96回,描写的是诸葛亮实现“伐魏复汉”大业的“六出祁山”之“一出”中的一次关键性战役的失败过程。它不仅仅留给人们办事要从实际出发,死搬教条必然失败的启示,而且让人深深领悟到准确识人、恰当用人的重要性;同时,这一节故事中的塑造人物的方法和描写战争的技巧,都达到了极高的品位,让我们在获得独特的艺术美感的同时,又学习了高超的写作方法。

1、言行互补,绘形传神。诸葛亮、马谡等人物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印象,其主要原因是作者在写这些人物时不是静止地交代,而是通过人物的言行来具体表现。用的是中国传统的“略貌取神”法。诸葛亮点将时对马谡说的话,既见精细小心,又显见解清明;他对马谡既有疑虑,又由于有一惯的好感,在马谡主动请缨又信誓旦旦的情况下,终于抹不开面子,委以大任;面对马谡的狂言不休,他已经失察一次,但未引起注意。接着又派王平相助,尽管表现了他谨慎的一面,但是,岂不知马谡哪肯听王平之言,又表现了诸葛亮的再次失察。失败之后,诸葛亮一再自责。先是迎接赵云,言“是吾不识贤愚,以致如此”,后是杀了马谡,痛哭不已,“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表现了不掩过,不饰非,不推倭的品质。他对马谡家属的顾惜,又决非念旧情之故可以完全概括的,其中也包括了他的自责在内:是我的一念之差害了马谡呀!文章从点将、布兵、执法、痛哭等行动和贯穿于这些行动之中的语言,使诸葛亮形象真实可感,活生生地立在了读者面前。马谡也是如此,先是口出狂言,照应了先帝“言过其实”的评价;后是不听劝告,表现固执已见的性格;满口“名言警句”,恰是读书不化的典型;临阵缺乏应变之法,可见缺少实干才能。然而,马谡也是条“汉子”,兵败后,并不投降,也不逃匿,而是自缚请罪,甘愿就死,并不以与丞相的私交而求免死,也不再言希望戴罪立功,有敢作敢当的硬气。马谡的悲剧是“食书不化”的悲剧,是理论不联系实际的悲剧,是刚愎自用的悲剧。其他人物,也是寥寥数笔,便形象毕现,足见作者写人艺术之高明。

2、相互比照,多方映衬。《三国演义》人物塑造,很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对比映衬,在对比映衬中形象更为鲜明。诸葛亮的精细与马设的轻狂,马设的骄矜与王平的慎重,处处对比;司马精的精明与诸葛亮的旗密,司马、诸葛的互相称赏,蜀方将领对马谩的看法与司马父子对马设的评价,多处映衬;敌对双方映衬,自己一方对比,正面对比,侧面映衬,变化多样,手法灵活,不仅使人物形象更为鲜明,而且还给人以深层思考空间。如司马兹一眼就可看出马设“徒有虚名,乃庸才耳,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为何蜀方竟无异议?

?明确】叙事语言,繁简适宜,人物语言,特色鲜明。如“二人拜辞,引兵而去”等出兵过程,两军的扎寨过程,都写得很简,战斗过程写得较详。对表现人物性格有作用的又一定点到,如“孔明寻思,恐二人有失,又唤高翔”;“孔明大喜,素引诸将出迎。赵云慌忙下马伏地……孔明急扶起,执手而言”等,表现了孔明的性格特点,写得很细。人物语言各有特色,都是聪明指挥员,孔明的话与司马懿的话不同,孔明精细周密,老练沉着;司马懿

精细谨慎,又直露畅快,表现了明显的被孔明威压之感。马谡、魏延等人寥寥数语,也情态毕现,非他人所有。

2、有人认为诸葛亮被人为地神化了,其实他也是人,在三国争战中,他也犯了普通人易犯的错误,请谈谈各自的'看法。

?明确】由于《三国演义》的精心塑造,诸葛亮成为“古今贤相中第一奇人”。作者倾注全部感情来写他,以致有写诸葛近似神的说法,即使在失街亭中写他的失误,洗掉了一点“神”气,但也是说他如何知错,如何责己,如何执法,如何通情。有人指出,诸葛亮不是神人,他也有常人的不明智和失误,正因如此,他才真实可信。他的识人之误。用人之错,绝非一次。如华容道错用关羽而放走劲敌,疑魏延屡驳其计而坐失战机等。再如他攻陈仓,

始终未能攻下等,也都显示了他不是全能之神,而是普通之人,或说是杰出之人。更有甚者,批评诸葛亮挟个人私见,高傲固执,不听先帝告诫,以个人好恶和凭关系用人,甚或不用魏延是有阴暗的心理目的等等,则有偏激不实之弊。综观诸葛亮一生,其光辉形象是不容置疑的,错误也是不可回避的,这就是真人。

“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三国演义》“据正史,采小说,征文辞,通好尚,非俗非虚,易观易入,非史氏苍古之文,去瞽传诙谐之气,陈述百年,该据万事”,结构宏大,善写战争,人物传神,影响深远,值得深入研读。今天,在《三国演义》这条大河里,我们只取了一瓢甘浆,就已经领略了其巨大魅力。今后,我们可以继续自己钻研,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写出有价值的研究论文或专著,为我们的文学宝库再增一点亮色。

1、街亭之失,马谡应负主要责任。马谡狂妄自大公然违令,蜀军咽喉之地迅速丢失,造成全局被动。诸葛亮对马的缺点并非全无认识,对街亭布防十分细致周密,如马谡屯兵当道抵挡司马懿大军,战局会朝着有利于蜀方的方向发展。

2、街亭之失,诸葛亮应负主要责任。诸葛亮识人不深用人不当,致使街亭失陷全局被动。司马懿评曰:“孔明用此人,如何不误事?”诸葛亮自承“深恨己之不明”,可见诸葛亮用人不当是失败主要原因。

3、是情之错:其一,怜措之情。诸马之间,两代情,马谡是孤儿,是孔明的晚辈。其二,部属之情。孔明是主帅,马谡是参军,多年共事,感情深厚。其三,爱才之情。诸马共事间,马曾多次出谋划策,被诸葛亮采纳,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并使诸葛亮改变了对马的看法。再当时蜀国缺才士情况下,诸葛亮认为马有才,爱才之情油然而生。其四,面子之情。诸葛提议马谡时,谋士们有不同看法,但主帅既提,就将就吧。情,人世间永恒的主题。但情用得不好,小则害人,大则为祸天下。愿为政者慎之。街亭失守,是主帅诸葛之错,这是肯定的,只是错在感情用事。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是过错有大小,小则害人害己,大则为祸天下。诸葛一生唯谨慎,这是世人对诸葛最高的评价。但诸葛错用马俊,痛失衡亭,既影响了蜀国统一天下的伟业,也影响了诸葛一世英明,不能不为之叹息。此错则莫大焉。想当今,不少为政者,其德不能不为人所敬仰,其才也不得不为人所折服,但其用的人良莠不齐,有的甚至走上了违法违纪和犯罪的道路上。何也?绝大多数因感情用事,当然也不排除少数人善于伪装自己。

4、关键并不在失街亭,而在诸葛亮此次北伐的战略错误。蜀汉势弱,曹魏势强,诸葛亮战略上处于劣势,非用奇谋不能取势。如从魏延之议,以奇兵经子午谷突袭长安,以主力由褒斜道猛攻都城,二地守将夏侯、曹真(二人此次皆为诸葛亮战败)绝非诸葛亮对手(时司马懿赋闲苑城),则长安指日可下。司马懿的评论可证这一观点:“诸葛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取长安,早得多时矣。”二出祁山的失败也证明此路不通(后北伐即不再走此道)。“诸葛一生惟谨慎”,不使险招坐失良机,也只有“长使英雄泪满襟”了。

第4篇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也是小说的卷首词。歌声高亢浑厚,意境深邃悠远,歌词里却包含着笔墨难尽的历史沧桑。每当这首歌回响在耳畔,我们的思绪都会情不自禁地被它引向电视剧《三国演义》中那动人的画面,引向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那动人心弦的争霸故事。节选自第95回和96回的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早已脍炙人口,京剧里就有《失空斩》(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孔明挥泪斩马谡)的经典曲目。

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了解《三国演义》第95回和第96回梗概。

3、指明学生翻译课后练习二中出自《三国志》中的两则史料。

明确:译文1.诸葛亮出兵祈山。魏主曹睿加封张郃特进的官职,派他统领各路军马,到街亭抵御诸葛亮的将领马谡。马谡依仗南山的险要,不到山下据守城寨。切断了马谡部队的取水道路,发动进攻,将马谡打得大败。

2.诸葛亮亲自率领大军攻打祈山,军队阵容整齐,赏罚严肃,号令明确,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离曹魏而响应诸葛亮,关中一带,訇然震动。魏明帝亲自西临长安督战,命令张郃抵御诸葛亮,诸葛亮派马谡率领军队为前锋,与张郃在街亭交战。马谡违背诸葛亮的部署,措施行动不当,被张郃打得大败。诸葛亮迁移西县百姓千余户,回到汉中,斩马谡而向大众谢罪。

明确:史料所记只是一个梗概,而小说则进行了虚构和加工,加进了一些虚构的细节,如:增加了蜀方守街亭的人员,将魏军主将设为司马懿,添进了许多符合人物性格的对话(马谡拒谏),对人物的神态动作做了细致描绘(挥泪斩马谡)等。

1、导入:小说不同与史事,艺术的虚构正是小说的魅力所在。作为“七分事实,三分虚构”的《三国演义》,一些情节、故事乃至人物与史实有出入,或者全系文学虚构,并不影响其文学、历史价值。唯其形象、生动,人物的性格更鲜明,一些故事情节才深入人心,为人们津津乐道,使三国往事家喻户晓。

明确:诸葛亮为了确保街亭的安全,派王平协助马谡,再派高翔、魏延屯兵列柳城和街亭之右,作为援军。突出孔明善于分析形势、小心谨慎的特征,烘托出街亭在战略上对于蜀军的重要性,反衬出下文马谡的狂妄、轻率。

提问:史料可证,街亭之战,魏军主将是张邰,司马懿与此战无关。那么,小说为什么要将诸葛亮的对手改作司马懿?

明确:小说中的司马懿,既精通兵法又有实战经验,绝非等闲之辈。派子侦察、亲自巡哨、摸清守将的谨慎、知己知彼,断绝水道、围而不攻、放火烧山、多次设伏的善于用兵,反衬出马谡的狂妄轻敌、纸上谈兵。

多谋善断的司马懿确诚心地赞叹诸葛亮 (司马懿叹曰:“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 ,还从侧面衬托了诸葛亮的指挥若定、用兵如神。

提问:赏析马谡的语言,找出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语言描写,概括人物的性格

明确:一笑:“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 (一意孤行,公然违令,目无“丞相”)

二笑:“汝真女子之见!……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汝莫乱道!……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阻耶?”( 死守“兵法”,刚愎自用,看轻同僚)

三笑(大笑司马懿):“彼若有命,不来围山!”(妄自尊大,目空一切,小觑劲敌)

小结:王平的谨慎谦恭反衬马谡的骄傲蛮横,对马谡语言的直接描写,充分展示出一个自视甚高、轻敌麻痹、夸夸其谈、目中无人的谋士形象。

明确:诸葛亮在斩马谡前后,感情错综复杂。作者写他“挥泪”、“流涕”、“大哭不已”三次哭态,惟妙惟肖地描绘出他当时丰富的内心世界。诸葛亮涕泪纵横,一为北伐失败痛惜,一为马谡违令遗憾,一为识人不深悔恨。种种情感,积累良久。斩将之时,难以自抑,猛然喷发。

第一次,想起马谡亦为人才,相处日久,“义同兄弟”,为严明军纪,不能不杀,有情而不枉法,执法又不忘情,诸葛亮泪如泉涌,其情至真。不用“揩”、“抹”、“拭”等常用字,著一“挥”字,一见诸葛亮痛苦之深,一见诸葛亮决心之大。

第二次,当蒋琬劝阻他时,打动了他的心,但马谡既立了军令状,“军中无戏言”,所以忍心“流涕”说:“合当斩之。”“流涕”比“挥泪”悲伤程度又深一层,可见诸葛亮内心的矛盾,既爱惜马谡,又不得不处治马谡。

第三次,当“武士献马谡首级于阶下”的时候,诸葛亮又“大哭不已”。想到有负先帝重托、未听先帝遗嘱,痛恨、悔恨、内疚、自责,各种感情交织在一起。诸葛亮是个大智者,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大哭不已”淋漓尽致地刻画出诸葛亮此时真实情态。

小结:诸葛亮的"三哭",揭示出诸葛亮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他执法严明、忠于蜀汉、严于自责、有情有义等多方面的性格。

a.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表现人物性格。 作品中的人物有正反、主次之分。正反对比,用次要衬托主要是本文描写人物的一个重要手法。如将诸葛亮的知己知彼、小心谨慎,同马谡的纸上谈兵、狂妄自大对比;用次要人物王平的正确建议,衬托主要人物诸葛亮部署的正确。(间接描写)

b.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情态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性格(马谡“三笑”、诸葛亮“三哭”)。(直接描写)

第一种观点,街亭之败,马谡应负主要责任。马谡狂妄自大公然违令,蜀军咽喉之地迅速丢失,造成全局被动。诸葛亮对马的缺点并非全无认识,对街亭布防十分细致周密,如马谡屯兵当道抵挡司马懿大军,战局会朝着有利于蜀方的方向发展。

第二种观点,街亭之败,诸葛亮应负主要责任。诸葛亮识人不深用人不当,致使街亭失陷全局被动。司马懿评曰:"孔明用此人,如何不误事?"诸葛亮自承"深恨己之不明",可见诸葛亮用人不当是失败主要原因。

第三种观点,关键并不在失街亭,而在诸葛亮此次北伐的战略错误。蜀汉势弱,曹魏势强,诸葛亮战略上处于劣势,非用奇谋不能取势。如从魏延之议,以奇兵经子午谷突袭长安,以主力由褒斜道猛攻都城,二地守将夏侯、曹真(二人此次皆为诸葛亮战败)绝非诸葛亮对手(时司马懿赋闲苑城),则长安指日可下。司马懿的评论可证这一观点:"诸葛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取长安,早得多时矣。"二出祁山的失败也证明此路不通(后北伐即不再走此道)。"诸葛一生惟谨慎",不使险招坐失良机,也只有"长使英雄泪满襟"了。

小作文:结合史事、人物性格、心理,分析诸葛亮一生谨慎,为什么会任用马谡为将。

第5篇

学习《智取生辰纲》,我们了解了施耐庵那精巧的艺术构思,也欣赏了梁山好汉们的智勇双全的气概,相对于施耐庵的《水浒》,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又向我们展现了另外一种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和历史风云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三国古战场看看那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吧。

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大约生活于公元 1330年至 1400年之间,名本,字贯中,别号湖海散人。他可能是山西太原人(还有庐陵、钱培、东原等不同说法)。曾经充当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的幕僚。他写过词曲,杂剧,以小说的创作成就最大。他“与人寡合”,而“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他可说是中国第一个用全力作小说的作家,其作品包罗万象,著有小说《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是其代表作,也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

(教师简要介绍《三国演义》的成书和故事要点,街亭之战的战前情况。详细见教师用书)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卷首词)

a 司马懿非等闲之辈(平常的人) 男亲自哨见(探见)

b 彼若有命,不来围山(有性命) 孔明跌足长叹(跺脚)

c 把魏延围在垓心(战场的中心) 又命马岱、姜维断后(在后面掩护军队后退)

d 只鼓噪呐喊(击鼓喧哗) 思舜帝殛鲧思禹之义(杀死)

四.请用《三国演义》的章回体形式,给课文的四部分命一个小标题。

1.教师介绍马谡其人如何深受诸葛亮重用的相关情节。

(提示:自骄自傲、目中无人、死守教条等,只要符合这些意思即可)

(提示:直接描写主要是语言情态描写:主要是马谡的三“笑”

“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岂一街亭不能守耶?”

“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一“笑”

“汝真女子之见!……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二“笑”

“汝莫乱道!……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阻耶?”

……此一些语言充分展现出一个自视甚高、轻敌麻痹、夸夸其谈、目中无人的谋士形象。

一是通过写王平的谨慎谦恭反衬马谡的自骄蛮横;二是通过写诸葛亮的自责沉着侧面衬托马谡的无知幼稚;三是通过写司马氏父子的机谨善谋和笑反衬马谡的无能。)

(可以看作是对马谡的后悔,勇于承担责任,也可以看作是对马谡的嘲讽,或者还可以看作是马谡还想以此博得诸葛亮的怜悯,借以逃脱罪责等,只要学生讲清道理,言之成理即可。)

分析其他人物,讨论评价“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感想

“吾累随丞相经阵,每到之处,丞相尽意指教。今观此山,乃绝地也。若魏兵断我汲水之道,军士不战自乱矣。”

①知人善任,小心谨慎:马谡熟读兵法,派他守街亭;王平做事谨慎,派王平协助马谡

②知彼知己,机智多谋:料到司马懿必取街亭,早作防备;查看布兵图样,知马谡无知;街亭失守,稳妥撤兵汉中。

③勇于自责:街亭失守后说:“大事去矣,此吾之过也!”

④有情有义,赏罚分明,不徇私情:自己喜欢马谡,尽管马谡自缚来见,还是挥泪斩马谡,但答应替他抚养子女。

“挥泪”显示其对人才的爱惜;“流涕”是因为内心矛盾,既爱惜马谡,又不得不处治马谡;“大哭不已”是为有负先帝重托,未听先帝遗嘱。

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这一设计意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明确: 1.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表现人物性格。 作品中的人物有正反、主次之分。正反对比,用次要衬托主要是本文描写人物的一个重要手法。如将诸葛亮的知己知彼、小心谨慎,同马谡的纸上谈兵、狂妄自大对比;用次要人物王平的正确建议,衬托主要人物诸葛亮部署的正确。

2.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情态表现人物性格。如马谡的三次"笑曰"(①"笑"诸葛亮"多心",②"大笑"王平"真女子之见",③"大笑"司马懿"彼若有命,不来围山"),表现了马谡狂妄自大、麻痹轻敌的性格和思想。

3. 通过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性格。如"斩马谡"一段,以诸葛亮的"三哭"("挥泪""流涕""大哭不已")揭示出诸葛亮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他执法严明、忠于蜀汉、严于自责、体恤部属等多方面的性格。

抓住人物语言,体会反复照应的效果(使作品脉络清楚,结构紧凑)。(学生寻找完成,教师只做点示)

(学生各抒己见,可以认为是马谡的责任,也可以认为是诸葛亮的责任,还可以认为两人都有责任,但理由论据要充分,说服力要强。)

2.课外阅读《三国演义》,针对三国归晋的结局,说说三国灭亡的原因,然后写成一篇短评。(仅限于已经阅读过一次的学生)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redian/qitawenan/gx5p2l.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