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热点 >其他文案 >

有关计算机教案计算机的教案3篇 "教你如何打造优秀计算机教案"

有关计算机教案计算机的教案3篇 "教你如何打造优秀计算机教案"

本文将重点介绍有关计算机教案的编写,为教师们提供一些应用于计算机教育课程的教案资源,助力学生更好的掌握计算机技能。

有关计算机教案计算机的教案3篇

第1篇

2.通过用计算器求立方根,培养学生的类比思想,提高运算能力;

3.利用计算器求立方根,使学生进一步领会数学的转化思想;

4.通过利用计算器求值体验现代科技产品迅速、精确的功能,激发学习、探索知识的兴趣。

前面我们学习了用计算器求一个数的平方根,现在我们回忆一下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如何利用计算器求一个数的平方根?操作步骤?

在初一学习了用计算器求一个数的平方或立方的方法?(由学生回答操作过程,并对比两者的差别与联系)

对于用计算器求一个数的平方根的方法我们已经熟悉了,那么如何用计算器器其一个数的立方根?与求平方根有何区别和练习?

对于求立方根和平方根的操作过程基本相同,主要差别是在开方的次数上,因此要注意其立方根时开方数是3。

分析:求解时要用到 上方的键 ,因此要用到“2f”功能键转换。

小结:从这道题刻一个观察出用计算器求立方根和平方根十分类似,区别是在倒数第二步的按键将 改为改为 ,只是次数不同。

小结:由于计算器的结果较精确小数的位数较多,在遇到开方开不尽的情况下,如无特殊说明,计算结果一律保留四个有效数字。

今天学习了用计算器求一个数的立方根,求立方根的方法与平方根的方法类似,但要注意开方次数。做题要细心仔细,严格按照步骤操作。

有关计算机教案计算机的教案3篇

第2篇

2、学生知道什么是计算机软件,了解计算机软件的作用。

我们知道计算机又叫信息处理机,因为它处理信息的能力很强。那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样高性能的机器它究竟是由哪些部件组成的呢?

1、先请同学们自己看书p.4-p.7上半部分,边看书边思考:

2、指名学生回答问题①,教师补充说明并注意纠正。

学生答后,追问:谁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

教师说明:硬件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部件,像鼠标、显示器、打印机等;软件是用来指挥计算机工作的命令语言,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离开了软件,计算机就不能正常工作。若计算机只有硬件,就好比人有身体,却没有知识和思想,还不能为人们做事,要让它“活”起来,还要让它掌握“知识”、形成“思想”--这就是软件。

从外观上看,计算机由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器和音箱等部件所组成。

从功能上看,计算机的硬件主要包括中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等。

第3篇

教学内容选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20xx年4月版)中信息技术部分的选修模块1“算法与程序设计”第一章的第一课“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时数为1课时(45分钟)。《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建议“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在高中二年级第一学期或以后开设。

根据20xx年4月版《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的阐述,“算法与程序设计”是普通高中信息技术的选修模块之1,它的前导课程是信息技术的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学生在“信息技术基础”模块里已经学习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掌握了启动程序、窗口操作和文字编辑等基础知识。学生可以利用上述的基础知识,用于本节课的启动visual basic程序设计环境,输入程序代码,运行程序等操作。本节课“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是“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的第一节课,上好这节课是使学生能否学好“算法与程序设计”这一模块的关键。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分析问题、设计算法、编写程序和调试程序等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认识其在算法与程序设计中的地位和作用,它也是后续课程如模块化程序设计、各种算法设计等课程的基础。

与本节课相联系的旧知识是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中鼠标、键盘操作,启动、关闭程序,窗口、菜单操作和文字编辑等基础知识,还有解决数学问题的步骤等知识。

1、让学生了解算法、穷举法、程序设计语言、编写程序和调试程序等概念。

2、让学生知道对现实问题的自然语言的描述,特别是类似程序设计语言的自然语言描述。

3、让学生理解分析问题、设计算法、编写程序、调试程序这一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认识其在算法与程序设计中的作用。

1、培养学生发现旧知识的规律、方法和步骤,并把它运用到新知识中去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讨论、观摩、交流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通过“韩信点兵”这个富有生动情节的实例和探究、讲授、观摩、交流等环节,让学生体验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

本节的重点用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分析问题、设计算法、和上机调试程序等步骤。用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分析问题、设计算法也是本节的难点。

3、印刷《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活动表(见附1)。

让学生在人工解题中发现分析问题、设计算法等步骤,并把它应用到用计算机解决问题中去,这是构建主义中知识迁移的方法。本节课还采用了探究、讲授、观摩、交流、阅读材料等多种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的方法。

教师:“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到处都可以看到计算机的踪影,感受到计算机给学习、生活带来的方便。然而,在惊叹计算机的神奇和享受的欢乐的时候,你是否了解计算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有没有思考过其中的奥妙呢?下面我们先看一个古典的问题:”

学生观看约1分钟的电视剧《汉刘邦》片断,内容大致如下:

“韩信是我国西汉初著名的军事家,刘邦得天下,军事上全依靠他。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不仅如此,还能经常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在与楚军决战时韩信指挥诸侯联军,在垓下十面埋伏,击败楚军,楚霸王项羽因此自杀。”

片断结束时屏幕出现“韩信点兵”问题:“相传汉高祖刘邦问大将军韩信统御兵士多少,韩信答说,每3人一列余1人、5人一列余2人、7人一列余4人、13人一列余6人……。刘邦茫然而不知其数。你呢?”

“韩信点兵”问题1:求整除3余1、整除5余2、整除7余4的最小自然数。

把全班分成16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的同学一起探究、讨论问题。利用已学过的数学知识找出题目已知什么求什么、明确已知和未知之间的关系和写出求解问题的解题步骤。并填写《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活动表中的“探究问题记录表”。如下:

探究问题记录表分析问题(找出已知和未知、列出已知和未知之间的关系)写出解题步骤结果

给5分钟学生讨论,教师在这过程中到各学习小组中,引导个别学习小组分析问题、写出解题步骤。

教师提问2~3个同学,从中逐渐引导出类似如下的分析问题和解题步骤,并给出算法的概念。

分析问题(找出已知和未知、列出已知和未知之间的关系)写出解题步骤

教师解释第3步“另x为x+1”并指出它与数学中的区别,并从上面的解题步骤中总结出穷举的算法。

教师:“刚才有些同学把题目解出来了,答案是67,韩信作为大将军,统率士兵当然不止67人,下面我们来解决一个数据量稍大的问题。”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redian/qitawenan/7110v5.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