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热点 >其他文案 >

《秘密》读后感6篇 《秘密》:打开心灵的钥匙

《秘密》读后感6篇 《秘密》:打开心灵的钥匙

《秘密》是一部经典小说,被誉为“心灵鸡汤”。小说主人公海伦通过与一位神秘老人的交流,逐渐认识到每个人都会有一些秘密,而这些秘密有时会让我们变得孤独、痛苦,只有敞开心扉,放下心结,才能真正实现内心的解放。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享读后感,为读者带来更多灵魂的启迪。

《秘密》读后感6篇 《秘密》:打开心灵的钥匙

第1篇

老早前就听人推荐过《秘密》,那会儿翻看了《秘密·实践版》,很肤浅的认为,这就是一本心灵鸡汤类的书嘛,没什么特别之处,所以,也就没怎么看进去。

这次又被好几个朋友推荐这本书,决定静下心来好好看看,翻了几页之后,发现的确透露出一股神奇的力量,至于具体是什么力量,当时还说不出来。于是,想到读书群里,小伙伴儿们提出的新年共读,不如就从这本书开始,一起去探寻一下这本书的神奇之处吧。

今天,是xxxx年第一期共读活动结束的时间。这次的活动,没有之前的紧凑感和严苛规则,特意留出了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比如阅读方式、输出方式等,都未做固定的要求。当然,正如我之前几次一样,这次依旧算是一次探索性的尝试——我想摸索一种能够持续适用的“共读”方式。

我没有做过专门的社群运营,之前也一直害怕自己建的群成为“死群”,但对于读书群,我是希望持续做下去的,只是对于运营模式,我还没想太清楚,这也是群里现在只有少数十几位小伙伴儿的主要原因——我还不敢加太多人进来,怕心理压力过大。

不过,不管怎样,先行动吧,毕竟,经验都是在不断行动的过程中积累的。

这本书虽然跟其他心灵励志书一样,对于有些唯心的想法,说得十分绝对,让人感觉有“夸张之嫌”。不过,如果是真正去感受过书中所说的那股来自宇宙的神奇力量的人,再来读这些文字,会觉得非常认同。

当然了,这跟我们所说的星座运势对号入座是不一样的,因为这股力量是可以真实感受到的,而不是说不清楚的那种。

还是跟我之前说的那样,所有的值得看的书,底层逻辑都是相通的,这本也一样。

(1)吸引力法则绝对存在,要学着吸引好的,不要坏的。

我记得上初中时,我就开始为“找朋友”这件事烦恼。因为我很重视友情,我希望自己能够结识到同样爱学习、有善心,也同样对朋友绝对忠诚友好的挚友。我自认为自己的择友标准极其严苛,所以,最后能真正成为好朋友的,都可算是“人间极品”了。

其实,那时的我不知道,这其实也是一种吸引力法则的体现。因为我们经常会对跟我们相似的人群,投入更多的关注度。

虽然,最终与我们玩得上或者玩得好的朋友,很多看上去跟我们自己的性格大相径庭,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我们总会在某些大的方面找到共同点。还有很多的事实,都可以证明:吸引力法则是真实存在的,这是一种很神奇的力量。

关于书中所提到的,我们要经常提出更加正向的要求,少说“不要、不能”等否定性的要求,我深有体会。

记得小时候,老师给我们讲过一个小故事。说是妈妈让小明去买铅笔,千叮咛万嘱咐:千万不要买红色的,要买绿色的。小明一路上边走边重复妈妈的嘱咐:不要买红色,要买绿色;不要买红色;不要买红色……等到了商店,小明只记得“红色铅笔”,于是就买了一大盒红色铅笔回去。

其实,这种正向的要求,正是我们在潜意识里给自己定的目标。只要我们时刻记着这个目标,自然会让自己的行动慢慢靠近目标,最终,目标一定会实现。

(2)心(思想)的力量很强大,“唯物”和“唯心”结合,才能让结果更优。

我们从小接受了很多唯物主义思想,很容易忽视“唯心”的思想。在我看来,“唯物”和“唯心”都过于绝对,二者其实是可以有效结合的。用“唯物”的思想去做事,用“唯心”的思想去做人。

人和事是分不开的,所以,我们需要从自己的内心和思想里,找到做事的动力;同时,我们的思想也需要符合客观世界的规律,并通过所做事情的反馈中,让自己的思想慢慢成长和进化。

(3)心有所想,梦想才可能走近现实,自信的力量十分强大。

过去很多年,我都在追逐一个词,那就是——自信。我知道,身边很多人也都在寻觅这个词。因为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教育方式,让我们很多人从小就在远离自信的路上越走越远。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做不到,是我们不敢想,更不敢去做。

但《秘密》一书告诉我们:只要你想要的,你都可以去想;而且只要你一直想着它,它就真的会来到你身边。

这看上去像是忽悠小孩子的魔法,但你试试就会知道,这个魔法对成人也同样管用。

以前,我们时常喜欢说:这地球少了谁都照样转,所以,一个人,对于这个世界、这个地球而言,是多么渺小啊。

但《秘密》一书却说:你要相信,宇宙就是为你而存在的;太阳也是为你发光发热;你所见到的花儿,只为你散发芬芳。你就是宇宙的`中心(更别说地球了)。

多么伟大的观点啊:如果你不存在了,宇宙也就不存在了。是啊,如果你不存在,你怎么见得到宇宙呢?毕竟,这宇宙,是你眼中的宇宙啊。即便宇宙存在,那也不在你的世界里了——因为你不在宇宙中,所以,宇宙也就不存在了。

十分唯心的观点,但却十分有道理,是不是?这让我想起来“难得糊涂”几个字。是啊,有时候,活得不那么较真,或许也就不必那般累了。

正如《思考,快与慢》中所说,我们都有两个大脑,第一大脑属于第一反应的“情绪脑”,第二大脑才是真正的“思考脑”。很多人习惯于用第一大脑来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是很危险的。

我们的思想和意识,很神奇。有时候,虽然他们来自于你的脑中,但等你仔细一想,会发现,这似乎并不是你真正所想要表达的。有些人,做了一些事之后,会感觉奇怪:我怎么会做这样的事呢?

是啊,这就是你做的啊,只是,是在你“下意识“的情形下去做的。人的大脑天生有惰性,如果我们不对大脑进行控制,它只会根据以往经验或是某个印象片段,随意发挥。有时候,发挥得好,可能可以称之为“灵感”,发挥得不好,也可能会制造“灾难”。

而且,你只对你自己负责。就像前面说的,宇宙只属于你,这个宇宙在你心中,至于别人怎么看这个宇宙,那是别人的事。我们要对自己负责,且只对自己负责。个人的边界感,或许也是需要我们长久去学习的功课。

以前,我们常说:要学会付出爱,爱身边的所有人,你就会收获爱。但其实,这只是一种索取爱的想法。本书中说:要想爱他人,首先要爱自己。只有足够爱自己,你才有付出真诚爱的能力。是啊,一个不会爱自己的人,怎么知道如何去爱他人呢?

现实也是如此,很多人在到处索取爱,却不知道,真正的爱的来源,其实是你自己对自己的爱。当然,我理解这里的“自爱”,更多的是保持对自己身心需求的觉知和意识,同时也正如书中所提倡的,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也是爱自己的方式之一。

当我们真正学会了“自爱”,就不会因为寻求不到“爱和认同”,而产生失落和悲伤感,就会有更多幸福和喜悦感。

关于感恩,我一直很认同它的力量,但以前,我只是从践行中感受到了这股力量,并没有多想:这股力量从何而来?

这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忽然理解了,为何感恩能让人幸福?

因为,我们很多人,习惯了去追逐自己缺少的东西,就像我们所有的目标,都是现在不曾拥有的,或者已经失去的。但感恩,会让我们专注到自己当下拥有的事物上。事实证明,人如果学着享受已有拥有的满足,就会感受到更多的幸福。

?秘密》一书读完,接下来,就是好好践行《秘密》(实践版)了。让我们一起好好运用和感受这股来自宇宙的神奇力量吧!

《秘密》读后感6篇 《秘密》:打开心灵的钥匙 第2张

第2篇

“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我们总能感觉到它的存在,但要给爱下一个定义却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我们每个人对爱的理解不尽相同,蒙特梭利关于爱的理解是:爱不是原因,而是结果,它的动力就是本能,是生命创造的力量,在创造过程中,他产生了爱,这种爱充满了儿童的意识,并影响着儿童的自我实现。

星期天,本想好好地睡一觉,可一大早就被孩子叫醒了,你是不是也会觉得很讨厌呢?我们来听听蒙特梭利是怎么说的:早晨,儿童进入父母的房间唤醒他们,这是件令父母极讨厌的事情。但是,如果不是爱,还有什么东西会使一个小家伙一醒来就去寻找他的父母呢?黎明,当一个儿童去找他的父母时似乎是要说:“天已经亮了!是早晨了!”而且,孩子走到父母跟前,不是为了去叫醒他们,而只是去看他所爱的那些人。这就是成人与儿童的不一样。

蒙特梭利对儿童的细微观察和心理探究真的是让人佩服。也让人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一些固有的观念,我们是否真的了解儿童,是否知道他们的心里在想些什么?我们真该适时的转换一下角色进行思考,这样才能让自己更好地理解儿童的世界,了解童年的秘密。人们对儿童心理上的创伤仍然知之甚少,但是他的伤痕大多数是由成人无意识地烙上去的。这些创伤,几乎全部都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儿童的心理所造成的,我们自以为是为了孩子好,但其实却造成了相反的后果。好心办坏事的例子,太多了。

一直以来在成人的脑海中,保护自己的财产使其免遭侵犯,这几乎是成人的自然法则。所以,我们经常会阻止我们的孩子不让他们做很多事情,怕打坏东西总是让孩子按照我们的节奏来生活。同时,对成人来说,有一条自然法则,即最大效益法则,这诱使他运用最直接的手段,在尽可能少的时间内达到他的目的。当他看到一个儿童正在做巨大的努力做某些似乎毫无成效的事情,而这些事情他本人一瞬间就可以做完,并且做得完美得多,这时他感到痛苦,就想去帮助这个儿童。正如许多人迫不及待地教小孩子识字,过早地强求他们通过阅读书本来识字也会产生一种消极的影响。成人的快节奏或者成人的虚荣心理强加于孩子的成长发展节奏,追求这些并不很重要的东西会削弱孩子们生机勃勃的心灵。

当一个成人看到儿童端了一杯水,他就开始害怕这只杯子可能会摔破,当他感觉到这一点时,他的贪婪就使他把这杯子看作一件珍宝,并从儿童手中把它夺过来。另一方面,儿童还必须适应他的行为习惯,但是他从来也没有得到许可去展现连续的行为过程。如果儿童正在工作或者专注于游戏,成人就会打断他,认为该是成人设定该做某事的时间了。小孩就会被催促着完成或者终止他手上的工作,而听令服从于成人,这些都是相当不好的。当儿童工作时,他并不是为了获得某些进一步的目的而如此做的,他工作的目的就是工作本身,当他重复一项练习,使自己的活动达到一个目的时,这个目的是不受外界因素支配的。这就让我想起了文文,连续每天重复做蝴蝶生命循环嵌板,这个过程持续了两个星期,这样独立专注重复的行为,许多成人却不理解。其实,就儿童个人的反应而言,他停止工作跟劳累没有联系,因为充满精力是儿童的特征。

冲突的原因,有的是由于成人没有真正理解儿童,不了解儿童的自然特性,不了解儿童拥有一个积极的精神生活并能逐步完善起来,错误地认为只有通过成人的照料和帮助,儿童才会被奇妙地激发起来;有的是由于成人本身只注意儿童心理的`需要,不去了解他们心理的发展规律,不考虑他们特有的心理发展;有的是由于成人的自私自利,或千方百计地保护和隐藏一些东西;有的是成人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看成一贯的正确的模式,把儿童纳入自己生活方式的轨道之中,而且从自己的角度看待儿童心灵有关的一切或判断儿童好坏和善恶;有的是由于成人的傲慢与偏见,硬把自己的意志和快速的节奏强加于儿童,并替代儿童;有的是由于成人的熟视无睹而产生的麻木态度,其实儿童可以采用与成人不同的方式和节奏做出惊人的征服。

所以我们要相信自己的孩子,就像我们的教育理念一样,遵循自然,静待成长。

那么,到底成人与孩子之间的冲突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当儿童的发展达到他能够独立行动的阶段时,儿童跟成人的冲突也就开始了。处于支配地位的成人对儿童自发活动的压抑,必然造成对儿童纯洁心理状态的创伤,使得儿童不能正常地发展,以致产生心理的畸变。

由于敌意和不相容的环境,加上成人的盲目和压抑以及不适当的干涉,会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做出各种畸变。

今天想结合自身的一些情况来展开说明一下我心灵畸变的情况。

自卑感:在成人的蔑视、暴虐和不适当的干涉下,不断受到挫折的儿童会产生自卑感,压抑行动的欲望,甚至陷入冷漠和恐惧的状态之中。

恐惧:在过分依赖成人的幼儿身上特别容易发现。成人利用幼儿的无知,借助到处存在着的可怕形象使得幼儿的恐惧加剧。可能还怕过马路、害怕床底下有猫、害怕雷雨的夜晚。

而我怕黑。我恐惧黑夜已经影响到我的生活。回想起来,这与我童年的经历密不可分,小时候跟随外公外婆长大,外公外婆是渔民,我自小在船上长大,船上没有电,晚上没有光亮的灯,只有连接锂电池发出微弱灯光的小灯泡。暗黄暗黄的灯光下,让整个人都不愉快。有时候也会有闹脾气有情绪的时候,此时他们便和我说,“你不听话就把你送到那没有灯的地方!”。海上有航标,航标发出一闪一闪的红光,他们在我有情绪而没办法让我停止哭闹时,他们就会说“那是鬼的眼睛,再不听话便开船把你载到那里去,绑在航标上”。这些话,真的是刻骨铭心,回想起来宛如历历在目。渐渐地,我恐惧黑暗的来临。至今,没有灯,我不敢独自一人睡觉、没有灯,我会不敢上楼回家、没有灯,我不敢上洗手间、没有灯,在黑暗里,我寸步难行。甚至,我决不允许把自己一人独自留在封闭黑暗的地方!

这些畸变已经成为了我心理的一部分,已经严重影响到我现在的生活。成人常说孩子不乖,这何尝不是成人与幼儿的冲突,这何尝不是长辈与幼小的冲突。我们也常说幼儿有吸收力的心灵,我想如果要治疗任何疾病应该考虑一个人童年时所发生的事情。使儿童接触现实,体验和理解他周围环境的任何东西,有助于他们摆脱感到害怕的紊乱状态。

“儿童是成人之父”,对老师来说所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去了解尚未被认识的儿童,并把他从所有的障碍物中解救出来。教师必须去掉内心的傲慢和发怒的坏脾气,使自己沉静、谦虚和慈爱,系统地研究自我,以便发现自己身上某些具体的缺点。而不要只注意儿童的坏脾性和如何纠正儿童错误的行为。教师首先要清除自己眼中的沙粒,然后他才能更清楚地知道如何消除儿童眼中的尘埃。也就是蒙特梭利说的,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才会去掉儿童眼中的刺。对儿童进行观察,对儿童困境进行反思,并提供必不可少的帮助和指导。通过这本书的学习,我最大的收获便是接纳孩子,接纳自己,静待成长,我希望我的孩子们都能健康成长!

第3篇

一位从事幼儿教育三十多年的朋友梦,在一篇分享她自己的育儿经验的文章《用心陪伴孩子的成长》里强烈推荐蒙台梭利女士的《童年的秘密》为父母必读书目,使我有幸在即将退休的年龄拜读这本伟大的影响全球数亿孩子的教育圣经,掩卷沉思,感慨良多。这本1936年出版的书对于我们国家目前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依然有着极强的学习价值和指导意义。

通过阅读,让我知道养育和教育儿童都必须遵守大自然的生命规律,认识到研究对儿童成长发育具有重大影响的“敏感期”的重要意义。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往往犯下一个错误,就是认识到儿童是独立于成人的个体,却没有为他们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没有给儿童构建起一个他们心理成长所需要的环境,没有认识到“劳动”可以使儿童回归正常化,不知道儿童具有“劳动”的本能,不知道儿童是在“劳动”中成长起来的,正如作者所言:“无论是福祉还是感情都无法替代劳动的作用,无论是惩罚还是奖励都无法消除心理的偏差。”

成人和儿童之间本应该互敬互爱,和谐相处,但现实是他们之间不断发生冲突,冲突的根源在于他们彼此不理解。成人每天紧张工作,需要完成很多任务,就像紧绷的发条没有一刻闲暇,没有精力去关注儿童的心理需求,顺应儿童缓慢的节奏,满足儿童的需要。另一方面,儿童也越来越不适应成人那种复杂而紧张的生活。现代文明让自然的生活状态——简单、平和、缓慢的生活状态遥不可及,成人为了避免儿童受到外来的伤害,细心呵护孩子,甚至包办代替孩子完成很多本应该由孩子自我成长的事情,于是很多孩子不幸的成了一个没有活力的人,成了大人的奴隶,成了随波逐流的浪人。殊不知儿童也是劳动者和生产者,他们也承担者非常艰巨和重要的任务,那就是自我塑造。他们的心理发展过程是一种无意识的劳动,儿童不欢迎成人的干涉。

我有时候也在想:人究竟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人如何完成从一无所有到拥有无穷的智慧和力量?蒙台梭利女士给了我很好的答案。我们可以从每一个儿童身上观察到这个惊人的创造过程的全部细节,我们的眼睛每天都可以领略到这些奇迹的发生,正如作者所言:“儿童是人类之父。”不可否认,儿童是成人的前身,在儿童的世界里成人应该是附属品,而不应该是统治者,儿童应该成为他们王国的主人,儿童的王国应该与成人的王国相互依存,这是整个人类和谐的实质。

通过本书的阅读,我第一次认识“主导本能”这个概念:个体和物种为了生存需要而表现出来的持久性的本能。它是生物内在的敏感性,它可以被视作生命内在形成的思想意识在外部世界被付诸实践,它是引导生物从短暂(个体)走向永恒(物质)的持久性的智慧,而不是一种暂时性的冲动。主导本能在引导幼体生命成长方面有着不可思议的力量。蒙台梭利认为:大自然遍布神迹,而生物就是这些神迹的创造者……新生命降生以后没有任何生存经验,面对外部环境无法自我保护。但是主导本能用激情点燃了生命的力量,让它们不断克服重重困难焕发活力,即使有成年生命的呵护,大自然也不会让弱小的`新生们享受安逸,成年生命只能配合后代尽快完成“化茧成蝶”的过程,而不能替代这个过程。

不幸的是人类却在破坏这些自然规律。现实世界充满竞争,现实迫使很多人不得不为了生存不停努力不停奋斗,很多人由于忙碌而无暇思考。于是很多成人用自己的生活逻辑对待儿童,没有耐心蹲下来以儿童的眼光看世界。我自己就是这样一个愚蠢的成人,我也曾经把孩子当做一个麻烦制造者,由于工作辛苦或者生活辛苦根本不愿意理解孩子,不允许孩子亲昵我,常常一句:“去去去,妈妈忙着呢!”或者一句:“不要打扰我!”常常毫不客气地把孩子驱赶开去。我也曾想让孩子按照我(成人)的节奏去行事为人,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感到深深的自责。

我想和我一样的成人一定不在少数。我们的这些行为就像在用外力打破蝴蝶幼虫的茧,强迫它飞翔;也像是把蝌蚪拉出水面,迫不及待地让它用肺呼吸,让它褪去令人讨厌的灰色换上绿色的“新装”。这个时候我们成人根本没有注意到儿童身上不同于成人的特点,也没有意识到儿童需要一个适合他们成长的节奏和环境。

是的,爱是人世间最高尚的艺术形式,我们给予儿童的爱不应该掺杂任何虚伪的成分。慷慨的爱可以生成宝贵的精神财富。可是我们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呢?放眼望去,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孩子的教育都比较成功,相反,做不到这一点的人,制造了多少教育的悲剧?“亲子关系危机”司空见惯。是到了我们该反思自己的时候了。成人与儿童的竞争不是维系生命的那根纽带,成人与儿童斗争不是我们内心真实的呼唤,成人“打败”儿童不是生存的秘诀,只有牺牲或者说抛弃自我才能使生命得到重生。我们必须思考:在养育教育孩子过程中,遵循自然规律,成人需要牺牲什么?成人需要抛弃什么?如果没有成人的自我救赎,我们很难成就孩子,弄不好会给孩子一生的发展埋下不好的祸根,阻碍他们健康成长。

通过本书的阅读,我重新认识什么是父母的使命。作者认为父母不是儿童的缔造者,而是守护神。父母应该净化自己的爱,摒弃一切自私自利或者懒惰懈怠的思想,将人世间最深厚的爱倾注在孩子身上。父母应当积极面对当前社会上出现的儿童教育问题。家庭除了给儿童提供物质支持,更要给孩子提供精神和智力支持,尽力保证孩子健康成长。

曾几何时,教育成了惩罚的代名词。在教育者心中,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儿童服从成人,成人制定的规则代替了自然规律。不可否认,目前的学校教育给一些孩子带来痛苦,繁重的学习压力让一些孩子产生恐惧、厌恶心理,导致神经衰弱,这些孩子失去信心和快乐,心中充满沮丧和忧郁。很多父母会忽视孩子的这些痛苦,他们更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因为共同关注学业成绩,很多父母会和学校结成联盟披着教育的外衣共同惩罚和折磨孩子,不自觉地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加深孩子的痛苦。到目前为止,还有人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殊不知棍棒使孩子的心离你越来越远,父母有可能正是用棍棒为孩子打开地狱之门。

我有一个非常聪明的学生,他的爸爸就把惩罚当做天赋的权利,口头禅就是“该打就打”,竟然送给我一把“戒尺”让我替他“该打就打”,据孩子说他家门背后放着各种棍子,长的短短、粗的细的、木头的金属的……应有尽有,从他记事起,父母常常会抡起棍子修理他。这个被修理大的孩子学习和生活习惯都不好,上课要么睡觉要么故意捣乱引起老师和同学们注意,很少认真听课,靠着天赋的聪明学业成绩还不是很差。我想如果他的父母不是滥用天职,有耐心用爱按照蒙台梭利女士的理念去教养孩子,这个孩子一定会更优秀。

另外,学校教育不是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做的,总有孩子不适应,就像《窗边的小豆豆》里的小豆豆,她还被就读的第一所小学“退学”呢,但是她的父母是真正爱孩子会教育孩子的,他们没有成为学校的联盟一起纠正小豆豆,而是选择了同样尊重和接纳孩子天性的巴学园,共同把小豆豆培养成为一位杰出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小豆豆天生爱说话,第一次见小林老师一口气说了四个小时)。父母们应该学习小豆豆的父母,即便找不到巴学园这样的学校,也要帮助孩子一起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而不是简单粗暴的和学习联合起来“修理”孩子。

父母大都没有经过培训就上岗,孩子是上帝交托给我们的珍贵礼物,如何完成教养他们的神圣使命?学习,终身学习。

第4篇

暑假又来临了,在今年的暑假里,我和妈妈去新华书店又买了好几本课外书,其中我最喜欢读的一本就是美国作者伯内特的作品《秘密花园》。

书中的人物有:乐观向上的玛丽、活泼健康的迪肯和极端古怪的柯林。还有女仆玛莎、园丁本·威瑟斯塔夫和通人性的知更鸟。故事讲述了:骄纵任性的小女孩玛丽在遭遇家庭变故、失去双亲以后,来到她姑父克雷文先生的庄园的故事。在陌生的环境里,倔强的玛丽没有被许多的不幸击倒,她被女仆玛莎、园丁本·威瑟斯塔夫和通人性的知更鸟却打开了久闭的心扉,玛丽和健康有爱心的迪肯成了好朋友无论是在身体还是心理上都开始健康地成长。

在我和妈妈一起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进行了互动,分段来读,我们互相纠正了对方读错的音,遇到都不认识的字时,我查阅字典找到了正确的读音,我还把我们仲老师教我们的好方法和妈妈一起学习,就是在阅读中把读过的好词、好句、好段在书上画出来并收集在摘抄本上,加深印象,在以后的写作中就能用到了,而不是一味的读过之后就忘记了。

?秘密花园》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活泼健康又热爱大自然的.迪肯,他的博爱不仅赢得了小动物的信任,也教会了玛丽和柯林如何才能拥有一颗爱心,使极端古怪的小少爷柯林认识到了自己性格的缺陷,从而恢复了身体健康,更让他树立了生活的信心。我还喜欢《秘密花园》里的那个神奇、美丽的花园和可爱的小动物们。

?秘密花园》是一本特别有意义的好书,读完让我收获了很多,让我懂得了要自信、乐观、坚持信念,遇到困难不能退缩,而要勇往直前,还有关心并帮助你身边有困难的人。

第5篇

?秘密花园》这本书是老师推荐我看得,刚翻开这本书我就立刻被书中的人和事所吸引,书中的主人公玛丽从小脾气暴躁,更因为自卑而消瘦,因为不开心,不笑而显得丑极了,所以不愿意与人交谈大家伙都不愿与她交朋友:仆人们惧怕她,父母不与她交谈,大家都远离她。

终于有一天,一场瘟疫来到,玛丽最喜爱的仆人因此丧命,当她伤心在幼儿房睡着了,玛丽家的人都因病而死,玛丽醒来后,有人将她带走了,来到了农场,小伙伴们嘲笑她,还为她编了一首嘲笑她的歌,而玛丽也因此更加伤心,脾气古怪。终于她来到了他舅舅家里,她遇见了一个个性开朗、不懂礼貌的仆人——玛莎,也遇见了玛莎个性温柔的妈妈,和她十几个兄弟姐妹尤其是迪肯,这个热爱大自然的'小伙子。玛莎妈妈送了玛丽一根跳绳,玛丽跳着跳着就遇见了园丁及他的伙伴——一只画眉,通过画眉鸟的指引,玛丽找到了被封锁十几年的花园,正是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让她重新认识了周围的人们,她学会照顾植物的同时,也学会了怎样去关心别人,当柯林睡不着觉的时候,玛丽唱着歌引他入睡;当柯林郁闷时,玛丽陪着他看书……她和狄肯建立起了真挚的友谊,帮助柯林成为了一个活泼开朗的健康少年,这都是秘密花园的魔力。

小伙伴们,遇到挫折,我们也应该像玛丽那样微笑着面对,合上书,我感受到了玛丽、狄肯、柯林之间的美好友谊,感觉到了大自然的神奇,这本书让我懂得了要珍惜生命,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要微笑着去面对,开开心心地过好每一天!

第6篇

本书叫做《图灵的秘密》,顾名思义,本书主要讲解的是图灵在发明图灵机的过程中发表的可计算性的原始论文,以及他在此过程中的思想,想法,可以让读者充分的了解到图灵的思维,附带了大量真实的历史资料,同时在论述的过程中穿插讲述了一些图灵的个人成长经历,包括图灵发明的图灵机对对于人们理解计算机、人类意识和宇宙产生的影响。本书具有值得阅读学习的价值,可以让我们对于最开始的计算机有一个理解,由此可以帮助我们在以后的学习计算机的过程中由更好的理解。

本书主要描述的人物就是图灵。阿兰·麦席森·图灵,是英国著名的数学家和逻辑学家,享年42岁,被称为计算机科学之父,人工智能之父,为现代计算机逻辑的奠基者,他首先提出了“图灵机”以及“图灵测试”等重要的相关概念,在当时为二战破译德军密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帮助盟军取得了二战的胜利,为二战结束提前了至少3年。人们为了纪念这一位伟大的人在计算机领域内做出的巨大贡献,人们专门设立了“图灵奖”,“图灵奖”在现在相当于是计算机领域内的诺贝尔奖项,以此来表彰对于计算机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人,由此可见,图灵的伟大。

本文的开篇便别出心裁,直接以一个古老的故事展开,古亚历山大一个老人埋葬自己的儿子后,为了转移自己的悲伤,开始整理的大量的代数问题之后汇总为一本书,并将这本书命名为《算术》,也叫做丢番图,并以其中的数学问题作为开头,充分的体现除了这本书的专业性。作者在解开题目之后又及时补充了相应的数学知识,相关的历史北京,并对其中的重要人物做了描述,由此可见这本书叙述的连贯性,严谨性。并且本书的第一部分的题目就是“基础”,由此可见,在计算机中最基础的其实还是数学,数学培养我们的逻辑思维,运算能力,数学在计算机中的地位十分的重要,在这时,我不禁能够理解到计算机对于数学的高级要求,也激发了我认真学习数学的决心。仅仅只是阅读这个第一部分便能是我受益良多,我不禁感慨道数学的魅力与有趣,情不自禁的沉浸于数学的海洋中,也让我反思为什么我们在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大学,还只是将数学视作一种压力,一种折磨人的东西,为了完成相应的考试,为了获得相应的分数,将数学变成一种十分功利的东西,这难道不是扼杀了数学的魅力,减弱了学生对于数学钻研,学习的动力吗?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学校将数学变成了负担,教成了算数,这是一种可悲的事情。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了解到了许多新的数学知识,就比如说自然数的集合与正偶数的集合或者正奇数的集合都具有一样的势,这是因为没有不同的无穷,无穷都是相同的。本书第一部分描述的丢番图方程的可解性,以及这其中的运算,实数的不可数,这些知识都是平时我们学习不到或者是经常忽略的一些东西,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获得相当大一部分的数学知识的补充,这些都是引人入胜的数学知识,生动,有趣。然而在如今我们对于数学所剩下的大部分只有各式的题目,各种解题方法,为了做题而做题,我们的心中只剩下了各种的运算方法,这不禁让我感到十分的遗憾,也因而激起了我对书中所描述的讨论的向往。

本书的第二部分的主题虽然是可计算数,表面上看起来是另一种对于数学的描述,但是在实际上,他并不是这么简单。从第二部分的第一篇文章“图灵的学业”便能看出来本部分并不仅仅只是在简单的描述图灵的思想,其中的数学知识,更是在讲述图灵的生平,图灵的成长过程,以及对于他研究发明“图灵机”,提出“图灵测试”的重要原始论文《论可计算数及其在判断性问题上的应用》的解读。在这种繁琐复杂的解读过程中穿插这对于图灵生平的描述,一紧一缓,结构紧凑,在向读者解释科普的过程中放慢节奏,让读者从图灵的生平的描述中缓解,这样的模式设计,让人不禁感慨作者的细腻。在文章的开头有一本对于图灵而言正式开启他科学观察,并且对他理解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更加深远的影响,在其中有一句对图灵影响深远的话,“显然,人体也是一台机器。”当然在描述图灵的生平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会描述到一位人物,克里斯托弗。他是图灵的好朋友,而且图灵实际上是一个同性恋的人,克里斯托弗是他所喜欢的人,虽然并没有明确的证据表示两人曾今有过身体接触,但是可以考证的是他们经常一起做实验,一起学习,一起交流,互相陪伴。克里斯托弗突然间患病并且在一个礼拜的时候死去,克里斯托弗的去世基本上让图灵感到崩溃,他的精神支柱,他的谨慎信仰崩塌了。但是他在之后继续钻研数学,考入了剑桥大学,认识到了冯·诺伊曼,以及他之后的导师麦克斯·纽曼,纽曼可以说是对图灵产生了巨大影响的人,对图灵之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如果当时不是纽曼的慧眼识珠,及时发现了图灵那一篇论文,可能图灵的论文也不能够发表,之后的“图灵机”和著名的“图灵实验”也许也不能出现,或者说更晚的出现。虽然对于论文的解释看起来十分的枯燥,需要一点耐心以及毅力,但是在文中,论文的内容已经被解释的相对与简单理解。图灵在他的论文里使用了一种全新的论证的方式,,先定义了一个“图灵机”(实质上是一种机械运算过程),之后图灵在通过论证“图灵机”是否可计算来判断数的可计算性,这种证明的方式真的是令人打开眼界,不得不服,我想也许就是这种创新性的思维方式才奠定了图灵在计算机领域的卓越成就吧,我们需要学习的就是这种大胆的想法,不能被平日里的条条框框封锁住自己的思想,将自己的思想解放出来。

本书的第三部分的命名为判定性问题,主要讲解的也是图灵的思想,以及对于图灵著名的原始论文《论可计算数及其在判断性问题上的应用》的相关解读,与第二部分相同的是其中也穿插着部分图灵的经历,在我看来就是这些因素使得《图灵的秘密》这本书没有看起来那么枯燥。图灵在他的一生中提出了著名的“图灵试验”,这个是图灵提出来的关于机器人的著名的判断原则,也是他第一次提出了“机器思维”的新概念。所谓的“图灵试验”其实就是一种测试机器人是否具备人类智能的一种试验方法,被测试的对象一般是一个机器以及一个人。也正是这个试验,试验出了人工智能这一种说法,为之后的人工智能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因此图灵也成为了人工智能之父。读到这里我不禁感慨图灵的智慧以及他广博的学识,大胆的创新思维。在当时那个封闭,科技相对落后的时代,能产生这样的思想火花,令我想起了一句中国的古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毫无疑问,图灵就是一位这样的伟大的才人,我们后人是站在他的肩膀上进行发展与传承的。

本书的最后一个部分扩展了图灵的思想,对图灵的思想进行了更进一步的补充以及说明,并且提出了“万物都是图灵机”的概念。并且在最后一章又重新回到了最开始的丢番图方程,在全书上进行了遥相呼应,在我看来这是一步十分高明的手法,从哪里开始从哪里结束,首尾呼应,是最后的读者能感受道本文行文的严谨,以及科学性。

在我看来《图灵的秘密》绝对是一部值得阅读的好书,虽然在这本书里面,有许多的专业术语,有许多的数学公式,更有各种各样的人名,概念名称,但是在作者的详细解释之下,相对还是可以理解的,虽然语言艰涩难懂,但是在通过认真细心的阅读完成之后,绝对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可以极大的丰富我们的知识面,拓宽了我们的知识领域。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一些事情,也让我对一些事情保留了一些看法与猜想,也许这就是这本书带给我的好处。并且对于图灵这个谜一样的人物,本书给了一个十分详细的介绍,但是对于图灵的部分秘密也许随着他的逝世,我们再也无法理解,但是我们会始终铭记着这意味伟大的人,钦佩着他的成就,也为他坎坷的一生唏嘘不已。希望我们可以学习到图灵的创新大胆的思维,并能运用到我们的学习以及生活中去,希望图灵的在天之灵可以的到安息,他在我们人类的史册中将一直熠熠生辉。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redian/qitawenan/6qv8ll.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