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热点 >其他文案 >

物理《电动机》教案设计6篇 "电动机教案设计:探索动力与效率的奥秘"

物理《电动机》教案设计6篇 "电动机教案设计:探索动力与效率的奥秘"

本文主要围绕《电动机》教案设计展开,旨在为教师们提供一份全面、有针对性的物理教案。通过深入研究电动机的原理和结构,本教案旨在帮助教师们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对于教授物理课程的教师和学生而言,本教案将是一份极具参考价值的教学材料。

物理《电动机》教案设计6篇

第1篇

本节课是初中物理中比较难以讲好、学好的一节课,即使在高二,教师讲好这一节课依然有很大的难度。尽管高二教学中有左手定则来帮助判断推理,学生听完课想顺利掌握电动机的工作原理也还有困难。所以本节课我想调动更多有用的感性的手段来协助,增加操作性,降低理性要求,减小难度,使学生更顺利的掌握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第一,要紧紧地顺着《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实验现象,得出磁场对电流作用力的方向与两个有关因素来判断。

第二,着力点在于认识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只能摆动,不能顺利转动的冲突,发现摆动原因,并找到顺利转动的改进方法。

第三,利用作简图方法让学生自己体会理解线圈中的电流方向是如何在换向器的作用下变换的。

①实验:通入直流电的导线(简单线圈组)在u形磁铁中受到一个力的作用不同作用;

②总结结论: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方向跟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有关;

④模拟电动机的工作转动半周后摆动,找原因,想方法;

⑤换向器变换线圈内电流方向,使线圈持续转动下去;

⑥真实电动机的结构,换向器的作用,电动转动快慢、方向,如何改变。及常见故障。

从最简单的通入直流电的导线(简单线圈组)在u形磁铁中受到一个力的作用开始,让学生认识到,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实际上是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而不是对线圈的作用;

改变电源两极接线,变换导线(简单线圈组)电流方向,则它们在u形磁铁中受到相反方向的作用;

调换磁极方向,导线(简单线圈组)在u形磁铁中受到另一个力的作用。而这个力跟第一个力的方向一样。由此总结出结论如2。

2、结论: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方向跟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两个因素有关。两个因素只改变一个,力的方向必然改变;两个因素全部改变,方向则必然不变。

接着介绍简图法,让学会用简图表示通电导线的剖面图,即电流流入和流出的剖面图。并利用它们来表示刚才实验中的各个现象,受力的对应情况。结合已经总结的两个因素,进行下列练习。

练习1:如何判断磁场对电流作用力的方向,从而能够推断通电导体或线圈的各段在不同条件下在磁场中受到的力的方向如何改变。

练习中的磁场、导线通电情况与后面的电动机剖面图情况一致,为认识电动机做准备。并指出(2)是电动机转动中重要位置:平衡位置――受到一对平衡力的作用。而(1)的受力情况很有利于转动称为启动位置。

先根据磁场、导线通电情况剖面图判断电动机的转向,接着进行模拟演示,认学生了解这样的电动机只能摆动而不能转动。如下图:

将这个线圈在启动位置、平衡位置、以及再转过大约90度的三个位置画出来,与学生一起分析线圈的受力与速度的关系,找出摆动的原因:前半周能转动是受到一对动力作用而不断加速,后半周减速并回摆是受到一对阻力的作用。

这种电动机的优点:①能在一定的范围内来回摆动;②摆动范围可以控制;缺点:不能持续转动。

应用:①电流表的表头。②音乐教师教学中的节拍器。③各种摆动玩具。

要想制成一个能持续转动的电动机,就要去除助力,或变阻力为动力。如何实现?大家展开讨论。

有同学就联想到前几天布置的作业――自已制作的自制电动机,一端转轴油漆全部刮去,而另一端,只刮半周的情况。如果不留半周,

电动机将一直通电,前半周动力,后半周阻力而来回摆动。留半周就让线圈自动在后半周断电,去除阻力,线圈由于惯性自动转过去。因此,可以用第一种方法是:①后半周断电。

当然,根据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的有关因素,还可以用第二种方法是:②只变换线圈内电流方向;第三种方法是:③只变换磁极。

以上的三种方法中最好的是③,这需要一个特殊的装置:换向器,它的结构是两个金属半环,中间留有间隙,彼此绝缘;还需要两个电刷与之配合。但是,换向器是随线圈转动的,而电刷是和定子固定的。工作原理是:换向器随线圈转动。主动在越过平衡位置后切换电刷,使线圈内电流方向改变,阻力就变成了动力。同时与学生一起用简图分析换向器如何进行变换线圈内电流方向的练习。如下:

总结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通入直流电的线圈在磁场中受到磁场力的作用而转动,线圈在越过平衡位置时,换向器切换线圈中的电流方向,阻力变成动力,使线圈持续转动。

真实电动机的结构,换向器的作用,电动转动快慢、方向,如何改变。对直流电动工作中的常见故障有初步的认识。

结构:部件:定子、转子。主要构件:线圈、换向器、磁体、电刷

演示电动机变快的方法:调节电源电压,电压增大时,电动机转动加快;换用强磁场,电动机转动加快。除此以外,更多匝数的线圈、加轴承等。改变电源方向,电动机的转向变化;改变磁场方向,电动机的转向也变化。

影响快慢的因素有:电压;磁场强弱;线圈匝数;阻力大小等。

物理《电动机》教案设计6篇

第2篇

如课本图12—10的挂图和模型,两个箭头标志(可用饮料盒铝片制作),自制直流电动机模型(参见图12—2),直流电动机原理挂图一幅,小型直流电动机一台,学生电源一台。

提问:上节课我们做实验给磁场中的导体通电,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

提问:这个力的方向与哪两个因素有关?(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强调:改变电流方向,或改变磁感线方向,导体受力方向就随着改变)

提问:出示如课本12—10甲的挂图和模型,根据上面的结论,通电线圈在磁场中是怎样受力的?(学生回答:ab边受力向上,cd边受力向下)

提问:在这两个力的作用下,线圈怎样运动?(学生回答:线圈会转动)

提问:这个现象中能量是怎样转化的?(学生回答: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教师陈述:电动机就是利用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而转动的现象制成的,它将电能转化成机械能。下面我们来研究电动机是如何利用上述现象制成的,当然,我们先讨论最简单的一种电动机—直流电动机。给出直流电动机定义,并板书:

很多同学可能马上想到通电线圈在磁场中不能连续转动(转到平衡位置要停下来),而实际的电动机要连续转动。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此处可告诉学生把理论用于实际需要再付出很多劳动,还可简介各国对理论应用于实际的重视,以培养学生对应用科学的兴趣)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还得进行深入研究。

提问:在上节课的演示实验中,线圈转到平衡位置时是立即停止吗?为什么它不立即停止?(学生答:由于惯性线圈会稍转过平衡位置)

提问:转过平衡位置后,为什么它又转回来呢?(利用模型分析:转过平衡位置后,ab边受力仍朝上,cd边受力仍朝下,正是这一对力使线圈转回来的)

提问:要使线圈不转回来,应该在线圈刚转过平衡位置时就改变线圈的受力方向,即使线圈刚转过平衡位置就使ab边受力变为向下,cd边受力变为向上。怎样才能使线圈受力方向发生这样的改变呢?

引导学生回忆影响受力方向的两个因素,从而得出:应该在此时改变电流方向,或者改变磁感线方向。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改变磁感线方向就是要及时交换磁极,显然这不容易做到;实际的直流电动机是靠及时改变电流方向来改变受力方向的。

?1、使磁场中的通电线圈连续转动,就要每当线圈刚转过平衡位置,就改变一次电流方向。〉

提问:怎样才能使线圈刚转过平衡位置时就及时改变电流方向呢?

让学生想办法并开展讨论,教师下去了解学生的情况并鼓励和指导。

教师出示:两个半圆铝环和电刷,指出:靠这两样东西就可以解决问题。待学生思考片刻,教师出示已准备的与课本图12—12相似的模型,说明铝环与线圈的连接情况和铝环与电刷的配合过程。

?2、换向器的作用:当线圈刚转过平衡位置时,换向器能自动改变线圈中电流的方向,从而改变线圈受力方向,使线圈连续转动。〉

让学生仔细观察课本图12—12,进一步弄清楚线圈转动过程,重点是甲图和丙图,回答教师填空式的提问:

甲图:电流方向是a→b→c→d,受力方向是ab边受力向上,cd边受力向下,转动方向是顺时针。

丙图:电流方向是d→c→b→a,受力方向是ab边受力向下,cd边受力向上,转动方向是顺时针。

出示:直流电动机,介绍主要构造:磁极、线圈、换向器、电刷。

演示:给直流电动机通电转动,提高学生兴趣(若时间不允许,可省些演示)。告诉学生:下节课同学们将自己装一台小直流电动机,进一步弄清楚它的有关知识。

让学生阅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了解直流电动机的优点和应用。

(2)比较直流电动机和交流发电机,从原理、构造和能量转化等方面说出它们的区别。

1、本节采用程序性的提问和讨论,启发学生弄清线圈受力情况和转回来的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2、换向器是教学的难点,制作放大的直观模型很有必要。靠这一节课教学,一部分学生可能还没有完全弄清楚,下节课学生将进一步认识它。

3、通过前面几节的学习,学生识图能力应该有所提高,本节电动机原理图要尽量让学生自己看图理解。

第3篇

1.能让电动机通电运转,能拆装简单的电动机,能就电动机通电为什么运转,提出自己的猜想。

2.通过拆装简单电动机的实践过程,认识电动机的两大组成部分,并学习用合理简化的方法对事物进行分析。

3.培养学生动手学习的习惯和积极投入对电动机原理探索的兴趣。

培养学生动手学习的习惯和积极投入对电动机原理探索的兴趣。

电动机模型,电源,导线,开关,线圈,蹄形磁铁,多媒体等。

多媒体展示机床、电力机车、汽车、电梯、电扇、冰箱等各种电动玩具,同时播放他们运转时的声音。

提出问题:什么带动机械转动的?猜想其转动的原理是什么?(板书课题)

阅读教材并结合生活实际,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预习导学”部分。

电动机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电气化设备,电动机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从而带动各种生产机械和生活用电器的运转。电动机的应用很广,种类也很多,但它们工作的原理都是一样的。由学生讨论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电动机。

学生交流,师生结合课文p22图17-1共同点评,教师及时归纳。

如图17-2(a)所示,用导线把模型电动机与电源、开关连接起来。闭合开关,观察电动机是否转动。并思考:

(1)在实验中连接好电路,开关闭合后,电动机是否转动?

(4)和邻组同学交流一下,电动机的转动方向是否一样?如不一样,是什么原因?

要想知道电动机通电后为什么会转动,就要了解电动机的内部结构。

教师结合利用课件结合课文图17-3,通过展示电动机模型,然后分拆电动机,观察电动机的构成,介绍电动机模型中的磁体不动是定子,线圈能够转动,是转子。

复习:奥斯特实验的发现——电流周围存在着磁场,并通过磁场对磁体发生作用,即电流对磁体有力的作用,

电动机的转动,可能与电流和磁体有关。磁场可能会对通电线圈产生磁力而使线圈转动。

学生交流,教师介绍对复杂的事物进行简化,是一种常用的思维方法——简化法。运用简化法,检验磁场对电流是否有作用,需要哪些实验器材?怎样显示磁场对电流有力的作用。

实际电动机的结构比较复杂,我们可以对电动机是主要部件进行合理的简化。

(1)学生交流,教师适当结合课文图17-4电动机转子线圈的简化过程:

电动机转子上的线圈组→转子上的一组线圈→一组线圈中的一个线圈→一个线圈中的一段直导线。

(2)定子的磁铁或电磁铁可以用蹄形磁铁来代替。则通电线圈受力转动的问题可用线圈或单根直导线和蹄形磁铁来进行实验研究。

学生课外活动试一试制作一台简易电动机,观察:(1)它能不能转动?(2)改变线圈中电流的方向,转动情况有什么变化?

?例1】电动机是一种高效率,低污染的动力设备,广泛地应用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下列家用电器中应用了电动机的是(??)

?解析】洗衣机主要是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它就是利用电动机来工作的。故答案为c。

?例2】电风扇是我们生活中的常用电器,工作时它自身的温度会升高,下列有关它的说法正确的是(??)

?解析】电风扇中使用的是电动机,电动机在工作时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由于线圈是有电阻的,根据焦耳定律可知,电流通过导体时是要发热的,因此在工作时其温度是不断升高的。故答案为b。

?例3】?要使直流电动机的转速加快,下列采取的措施不可靠是(??)

d.再增加一个磁铁,使该磁铁的磁场与原有的磁场方向一致

?解析】通过电动机线圈的电流越大,电动机转动得越快,所以a措施可行;提高电压,也可以增大通过电动机的电流,所以b也可行;将磁铁的磁极对调,只是改变了线圈的受力方向,只能改变电动机的转动方向,所以c不可行;增加一个磁铁,可以加大线圈的受力,所以d可行。

请同学们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随堂演练”部分。

1.了解电动机的结构:电动机的两个最主要的部件是定子和转子。定子由电磁铁组成,而转子由线圈组成。

2.电动机转动原因的猜想:电动机的转动,可能与电流和磁体有关。磁场可能会对通电线圈产生磁力而使线圈转动。

请同学们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课时作业”部分。

第4篇

?电热电动器具原理与维修》是由荣俊昌主编、为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使用的中等职业学校国家规划教材。该教材中的电器产品,都选用最常见、最典型的',在学生应知应会的基础上,突出实践环节,面向实用,以提高技能为目标,采用分模块(电热和电动)、分层次(基础和应用)编写,体现了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和学以致用的原则,因此非常适合我校学生的学习。本节是该教材中第二大模块(电动)中第一层次(基础)即:第二章第二节,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是后面学习所有电动器具必备的基础知识,起铺垫作用。

1.知识目标:掌握单相异步电动机的结构组成和故障检修,了解单相异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2.能力目标:掌握单相异步电动机的拆装技能和排除单相异步电动机通电后不转的故障。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合作学习的意识和研究

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满足不同认知水平学生的学习需要,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法和通过拆装实物研究结构的分层教学法,并灵活运用其他辅助教学方法。

充分运用多媒体视频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并结合实物演示,以启发引导、设疑提问等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本课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课的知识重、难点。

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情况呈现三层金字塔结构,因此,我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分组,每组里各层次水平地学生均匀分布,这样可以让小组内部掌握较好的学生来帮助相对较弱的同学来理解知识的重点,同时也通过小组互助、教师指导而突破难点。

我所教的学生是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学生,这个班男生居多,女生较少,大多数男生喜欢动手实践,但是他们理论知识薄弱,认知层次和知识结构不同,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学生整体情况呈现一个三层排布的金字塔型结构,即:对知识熟悉和会一些的、会一点和一点也不会的三个层面,而最下层的往往占绝大多数,是学生当中的主体。

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本节课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小组互助、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归纳总结”的学习方法来学习。

在此,我本着“由生活走向电子,再由电子走向生活”的教学理念,采用“一样二用”的授课思路,“一样”指单相异步电动机的外观及组成,“二用”分别指单相异步电动机的用途和单相异步电动机如何使用(工作原理和实际电路),以一条教学主线“单相异步电动机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是如何转动的?→突然不转怎么办?”贯穿整堂课,并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逐层深入探究和分析,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知识重点,突破难点,进而完成整个授课过程。因此我设计的教学过程如下:

我这里设置的是用多媒体演示来复习直流电动机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和应用范围。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因为通过对直流电机的整体结构认识和把握,可以让学生学习单相异步电动机有个很好的思路,通过对比,更好认识两种电动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采用多媒体视频,即屏幕上播放现代家居生活中常用的各种家用电器:洗衣机、空调(电风扇)、抽油烟机等,学生欣赏画面的同时,感受电气化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方便,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想“这些家用电动器具的转动都需要哪个重要设备?”,我拿出单相异步电动机的实物,进而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单相异步电动机”

设计意图:这种创设情境的导入方法来源生活实际,形象生动直接,容易吸引学生,并可激发学生急于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可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同时也体现了“由生活走向电子”的教学理念。

设计意图:通过《单相异步电动机的拆装》视频播放,让学生在感官上熟悉各部分结构后,进而采用分组限时竞赛的方法让学生对电动机实物进行拆装,要求每组都能说出所拆下电机部分的名称,特别是定子绕组,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该部分,并顺势设置疑问,为什么有一个绕组转动不了呢?

在此过程中注重强化学生的动手、观察、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在情景中主动、积极的接受学习任务,从而乐学。

这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主要运用多媒体动画模拟其工作原理,以广泛使用的单相电容式电动机为例,对难于理解深奥的理论知识点采用的是幽默、诙谐的方式讲解,进而启发引导学生来共同解决“电动机是如何转动”这一个问题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可以使抽象而枯燥的难点知识变成形象、生动的感官接受,可来调动学生的兴奋点,结合教师的梯度讲解可积极引导学生使他们由难于学而变成易于学,进而乐于学。

介绍单相异步电动机的具体应用,被广泛应用于家用电器、电动工具、医疗器械等方面。特别是家用电器中常见的洗衣机、电风扇、空调、暖风机、抽油烟机等。

设计意图:本环节我主要采用视频与讲授法相结合,回归到“由电子走向生活”的教学理念,并且也是“一样二用”授课思路“二用”中“电动机用途”的体现。

这是本课的重点。我主要按照“故障现象→故障原因→故障排除方法”的思路,并以单相电容式异步电动机常见的典型故障:即电机不转为例。结合上面所学的电机结构组成和了解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去探究、自主分析归纳产生此故障的可能原因和排除其的主要方法,教师再加以辅助分析归纳。

设计意图:本环节这样设计就是遵循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并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自主去探究,自主归纳总结可能出现的一系列故障,教师辅助分析,最后老师用课件对单相异步电动机的常见故障以列表形式进行相应的补充说明。进而可以充分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和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对实验室已有的洗衣机、暖风机等电动器具设置相应的故障点,来检测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

设计意图:在此我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采用分层教学法和梯度练习,使学生真正的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进而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结合板书内容,帮助学生理清本节的授课思路和掌握知识重点,这样可以使学生思路更加清晰、有助于系统的消化所学知识。

从学生自己家里的实际出发,试着找出2种应用单相异步电动机的家用电器,亲自去动手拆装一下,做好记录,形成实验报告形式的书面作业。

设计此作业目的为了更全面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生活中就有电子,学习电子要为生活服务。进而体现了“由生活走向电子,再由电子走向生活”的教学理念。

板书设计主要呈现单相异步电动机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应用范围和故障检修。

设计意图:依据“一样二用”的授课思路,以一条教学主线,帮助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思路,突出了教学重点,强化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整堂课充分体现了“由生活走向电子,再由电子走向生活”的教学理念,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学思想,通过一样二用的授课思路和一条教学主线来贯穿整堂课,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创设情境和讲练结合,使学生在掌握本节课知识的同时,并能把电子专业知识转换为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动手实践能力,从而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第5篇

3、会画直流电动机模型的电路图,会按电路图连接电路。

电动机模型(散件),变阻器,电源(干电池若干),开关,自制电动玩具。

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直流电动机原理。要使直流电动机中的线圈持续转动下去,需要一个什么重要的构件?它在其中起何作用?(换向器;线圈转过平衡位置时改变线圈中电流的方向,使线圈持续转动下去。)

直流电动机中换向器是否真正起到这个作用呢?怎样使直流电动机中线圈转动的快慢和方向发生变化?今天我们在实验里就从学装直流电动机模型中来研究这些问题。

边演示,边强调指出:①直流电动机模型的安装顺序是从内到外,从下到上的。

板书:〈直流电动机模型安装顺序:支架→线圈转子→电刷→定子(磁极②安装时电刷与换向器之间的松紧、线圈转子与定子之间的间隙要适中。③安装完毕后用手拨动一下转子,观察运转是否处于良好状态,否则应加以调试。

问:我们现在要使已安装完毕的电动机模型运转起来,想一想需要哪些器材?(电源、开关、导线)

进一步问:如果要使电动机转动快慢发生变化,还要什么器材?

引导学生分析,通过改变电路中电流或电压,则应串联变阻器。

请学生按实验小组分组进行画直流电动机电路图比赛。教师巡视、辅导。然后请各小组同学同时开始安装直流电动机模型,按画好的电路图连接电路。经检查电路无误后,请同学将滑动变阻器移至最大值处,合上开关,调节变阻器,让电动机正常运转起来。再请同学断开电路。

问:同学们回忆一下,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方向(转动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电流方向、磁感线方向)现在要使电动机模型中的线圈转动方向发生改变,应该怎么办?引导学生得出:将电源两极对调或将磁铁的两极对调。

请同学观察:对调电源两极前后电动机线圈转动方向是否改变;对调磁铁的两极前后电动机线圈转动方向是否改变;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电动机线圈的转速随电流大小怎样变化。

(1)出示教师自制的直流电动小玩具,简单叙述制作方法,并演示。鼓励学生课后完成。

l、直流电动机模型型号不一,注意选用合适的电源。

2、根据学生具体情况,也可在黑板上画出直流电动机模型的电路图。

实验器材:直流电动机模型(散件),干电池组,滑动变阻器,开关,导线若干。

2、画出直流电动机模型与变阻器、电源、开关组成的串联电路图(图12—4)。

4、经检查无误后,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至合适位置,观察电动机线圈转动情况。

第6篇

说课应当围绕“课标、教材、教法、程序”进行,基于本次讲课的特殊性,很有必要从“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整合”的角度加以阐述。

?电动机》是在讲述磁现象、电流的磁场基础上,为了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电和磁之间的联系而设置的一节课。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教学方案、创设教学情境,充分体现“实验、整合、实践”的思想,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课标》上说:“物理教学离不开现实的物理情境”。在《电动机》教学中,第一课时,用实验引导学生探究了“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第二课时,运用“信息技术”操作平台回顾了上节内容,研究了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利用“信息技术”研究电动机的工作原理,用实验和flash动画演示电动机的工作过程,收到了常规实验教学的效果,体现了“物理教学离不开现实的物理情境”的思想,更为重要的是,运用电脑技术,将电动机的工作过程化为慢动作、分解动作、对比动作,直观、形象、深入浅出地揭示了电动机的工作原理,解决了常规教学中“实验现象不太明显、教师不容易讲清、学生很难听懂”的难题,更好地突出了“电动机工作原理”这一重点,突破了“换向器的作用”这一难点。课后的实践操作题“制作模拟电动机”,使实验得到了验证,又一次体现了实验的思想。

这也是选择《电动机》作为多媒体教学的重要原因之一。

多媒体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是为学科教学的高效率、高质量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应运而生的。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当植根于学科,着眼于学生的成长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是一种工具,应当服从于学科教学,服务于学科教学,而绝不是相反。

?电动机》的教学设计,从教学准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等方面都体现了整合的思想。“电动机工作原理”部分,用实验和flash动画演示,用分解图片、对比图片分析,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电动机应用”部分,采用视频、图片还原生活现实情境;“课前引入”用图片引领学生走向生活,“课后实践”将物理知识、生活观察、社会调查、动手动脑、人际交往、信息技术甚至语文写作融为一体;课件背景,翻页按扭,自定义动画等等,都体现了“生活、物理、社会”的联系与整合,体现了学科间的渗透,体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与应用。

在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的整合中,学生不仅能够轻松自如地学会物理学科知识,弄懂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认识生活与物理的关系,而且学生由被动学习的接收者和被填灌对象,转变为课堂学习的认知主体,信息加工主体以及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

物理与生活联系紧密,学习物理离不开实验,学习物理应当注重实践操作。本节课中两道生活模拟场景题目,渗透了物理与生活的关系,并运用计算机的交互性特点,使问答具有随机性;另外两道真正意义上的“走向生活、动手动脑”的题目,题目中的“采访”、“查阅”、“记录”、“拆机”、“制作”,无不体现“物理综合实践”和“研究性学习”的思想,“上传报告”、“下载视频”则是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成果的延伸应用与拓展深化。

总之,集文本、图片、动画、视频于一体的多媒体技术使课堂教学容量更大、节奏更快、形式更新,使学生的视野更广、兴趣更浓、能力更强。

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加强了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拓宽了物理学习的领域,培养了学生勤于观察、乐于动手、善于思考、勇于探究的自主性求知习惯和创新性思维意识,以及获取、利用、加工信息的能力。“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不再是一句空话,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应用和拓展。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redian/qitawenan/50kgd1.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