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热点 >其他文案 >

单元教学设计的意义与价值共9篇 享:从理论到实践,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

单元教学设计的意义与价值共9篇 享:从理论到实践,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

单元教学是指从一定的教学目标出发,以一定的基本教材内容为主干,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要,形成适宜的教学内容体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综合性学习和掌握的高效教学方式。其意义与价值不仅在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能力,更能够培养学生全面素质与综合思维能力。

单元教学设计的意义与价值共9篇 享:从理论到实践,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

第1篇

书籍开启了人类的文明,记录了人类的智慧,读书可以让我们收获知识,开阔视野;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陶冶我们的情操;亦可以改变我们的气质,提高我们的层次。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就是将人类浓缩几千年的科技、文化快速习得的最佳方式,读书能够让你在极短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摆脱愚昧和迷信,使你不再是一个空白的人,而是通过读书赋予了自己丰富的知识色彩。一个爱读书,知识渊博的人,能通古博今,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且明知于理,晓知于情。

通过阅读,你能够与先贤们博古烁今,能够与文人骚客们煮酒论歌,使你不再局限于小小生活中的一隅,你可以无拘无束地畅游古今中外,学识遍布四海,随着读书范围的扩大,你也会练就出广博的心胸与远大的理想和信念。

读书,不仅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更是陶冶情操的最为重要的手段和方式。

读书,是一种熏陶,与圣贤神交,与哲人对白,领略圣贤的胸怀和情感,感悟哲人的智慧和思想;读书,是一种享受,咀嚼人文的意味,感受精神的力量,分享思想的光芒,于情、于理,情趣盎然。

胸无江海心难阔,腹有诗书气自华。陋室常余书卷在,清心自有墨香来。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像饥饿的人扑到面包上那样,热爱读书,阅读撼人心弦的高贵作品,亲灸伟大性灵的教化,吸收超越生老病死的智慧精华,让目光投向更广阔的时空,让心灵沟通过去和未来,已知和未知。

有心灵的和谐,便有一份明朗的心情,一份坦荡的胸怀。在迷路的时候,有一份必胜的信念;在遭遇黑暗的时候,便有一缕明媚的阳光照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读书,如森林氧吧和甘泉,改善人的呼吸和血液——润物无声的供给人心境中的氧气,人的神韵里平添了坦然和自信。

在读书时,使我们感觉到人生的旷达与况味,潇洒而坦然; 读书是理性和感性的融合,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读书是精神的享受,是乐趣,冲淡了人的烦恼和无奈。在读书时,使我们领略到书境中的美妙与欢乐,那里有暧巢,抚慰我们烦躁的孤寂的心灵;那里有旷野,拂荡我们困狭的倦曲的胸襟,那里是无声的,却有喁喁低语,袅袅清音;有仰天长啸,惊涛拍岸;有“人籁”和“天籁”的独奏和交鸣。那里是无影的,却有旷代知己,咫尺情侣,有千种风情,万般景观,令人心神摇荡,目迷神驰。

多读书的人,情怀开阔,境界高远,心无挂碍,思无羁绊,心态平和。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多读书的人,谈吐风趣,举止得体,情趣高雅,自有生活的品位。读书是与高尚的灵魂沟通,与优雅的品德对话,读书不仅是高雅的休闲,倘若细细品味的话,还可以让思想有一点余香,情绪有一点缱绻,当然,灵魂也就在阅读中逐渐变得高尚优雅了起来,使之心灵更纯洁、更美丽。

我们的内心世界将因读书而广博,因读书而更会做人、更会做事,从读书中获得的能力将给我们带来更为广阔的社会空间和舞台。人在社会中生活,不可无礼。人生的态度可以充满激情,可以有张有弛,可以与人不睦和投缘。也可以性如烈火,不去温良恭俭让,但心中不能没有正义,不能没有是非观念。有的人轻视文化,对人无礼,不受社会规则制约,正是不读书,没有教养的具体表现。

读书,能够帮助我们走出自我的狭小,回首历史长河,触摸时代的脉搏,关照广阔的生活;当我们在读书与思考中,流连在每一条真理、每一个美好思想、每一幅富有震撼力的场景之中时,那正是将“小我”提升到更高层次的理想与信念之时读书,则可以增长生活智慧,加深对人生的理解和思考,选择和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人生需要不断读书,和着生动的实践,心中的理想与信念在对实践的感悟和阅读的思考中日益丰满与完善。

一个教师,要想能够适应新的教育形势,就必须读书加以补足,况且,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没有一个渊博的大脑是不行的。读书让我们能够很好的乘上时代的风帆,让自己的职业生辉。我们可以从教育理论书籍中获得理论的指导,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指引方向;我们可以从名家名著中获得精神的营养,提高我们的自身素质;我们可以从众多的书籍中找到人生的意义,生命的诠释,心灵的感动。

作为人师的教师,也唯有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够更好的为社会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让我们坚信自己的信念不会改变,让我们在读书中感受人生的哲理。

单元教学设计的意义与价值共9篇 享:从理论到实践,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 第2张

第2篇

探求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阐明生活的意义,理解只有对社会做出的贡献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人生。

(2)理解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以及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

通过学习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使学生领悟和认识实现人的价值的正确途径,认识到劳动和奉献不仅是人的存在方式,也是人的本质和价值的实现方式,形成劳动和奉献的意识,具有自觉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的能力。

让学生正确认识到处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我们成功的起点。通过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的教学,让学生走出自我,勇于向命运挑战,铸就人生辉煌。

情景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讲授法等相结合

3.视频《屠呦呦获诺贝尔医学奖》、《感动世界的尼克·胡哲》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月5日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年诺贝尔医学奖。

屠呦呦简介:屠呦呦,药学家。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在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1955年毕业后曾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1972年成功提取青蒿素,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获得被称为医学界诺贝尔奖的拉斯克-狄贝基临床医学研究奖。2015年10月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学生回顾后回答)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人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社会、他人和自己的需要。

(学生讨论后回答)屠呦呦的人生价值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这是她自我价值的体现,另一方面,屠呦呦成功研制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这是她社会价值的体现。

教师顺势提问:人人都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拥有幸福人生呢?带着这一问题,结合课本,我们一起来探讨屠呦呦是如何实现她的人生价值的。

?设计思路】这一部分承上启下,通过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理解人生价值,体味人生价值,从而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并且还通过时政热点,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疟疾是危害严重的世界性流行病,全球百余国家年约三亿多人感染疟疾。自本世纪六十年代起,氯喹等原有抗疟药因疟原虫对此产生抗药性而失效。所以,疟疾的防治重新成为世界各国医药界的研究课题。我国也从1964年重新开始了对抗疟新药研究。1969年2月,接受了中草药抗疟研究的艰巨任务。当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身体很快受到损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屠呦呦从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地方药志的单、验方入手,还走访当时中医研究院内老中医专家,整理了一个从余方药中选编的以640种药物为主的抗疟方药集。经过近200次的反复实验,1971年10月最终获得了青蒿抗疟研制的成功。()提起当年艰苦岁月和付出的牺牲,屠呦呦没有抱怨,反倒是充满怀恋。

对于研制青蒿素过程的艰苦岁月和付出的牺牲,为什么屠呦呦没有抱怨,反倒是充满怀恋?

学生分成小组,结合教材102-103页,交流和探讨。每个小组形成自己的意见,回答和总结。

(1)。人只有在劳动中,在奉献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创造价值。

劳动???????? 财富????? 贡献????????? 价值????? 幸福感、成就感

劳动?????? 彰显和发挥自己的智力、体力、意志和情感??????? 证明和实现自己的价值

劳动?????????? 创造美好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证明和实现自己的价值

教师小结: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设计思路】通过典型人物、典型事例探讨,让学生探讨只有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劳动是最光荣的。

我们要打造自己的幸福人生,是不是只要劳动和奉献就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呢?还需不需要其它的条件呢?让我们继续探讨实现人生价值的客观条件。

2015年12月7日,应瑞典诺贝尔奖委员会邀请,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女士于当地时间7日在瑞典卡罗琳医学院用中文发表“青蒿素的发现:传统中医献给世界的礼物”的主题演讲。屠呦呦在演讲中首先向诺贝尔奖评委会表示感谢,她说,诺贝尔奖基金会授予我2015年生理学和医学奖,这不仅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对全体中国科学家团队的嘉奖和鼓励。

?讨论答疑】屠呦呦为什么说诺贝尔奖不仅是授予她个人的荣誉,也是对全体中国科学家团队的嘉奖和鼓励?

学生分成小组,结合教材104-105页,交流和探讨。每个小组形成自己的意见,回答和总结。

(1)。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

?讨论答疑】有人认为:“强调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会抹杀人的个性发展。”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①强调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并不否认追求人的个性发展。

②人的个性表现于对他人、对社会的独特的贡献方式,而不应表现为人的怪异和陋习。

教师小结:人是社会中的人,人生价值只能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实现。

?设计思路】通过屠呦呦事例的探讨,进一步让学生明白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具备的客观条件,要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

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我们人生价值实现的基础。同一时代的人面临同样的社会条件,但为什么不同的人,人生的真正价值却又不一样呢?可见,实现人生价值,社会条件并不是唯一条件。人生价值的实现还需要什么主观条件呢?

目标明确、坚持信念是成功的前提。1969年,屠呦呦有机会接受如此重任,她体会到了国家的信任,决心不辱使命,努力拼搏,尽全力完成任务!

学科交叉为研究发现成功提供了准备。从1959年到1962年,她参加西医学习中医班,系统学习了中医药知识。西学中的序曲为她从事青蒿素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准备。

在困境面前需要坚持不懈。七十年代中国的科研条件比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导致一些科研人员的身体健康受到了影响。当青蒿素片剂临床试用效果不理想时,经过努力坚持,深入探究原因,最终查明是崩解度的问题。改用青蒿素单体胶囊,从而及时证实了青蒿素的抗疟疗效。

?讨论答疑】除社会条件外,屠呦呦成功研制青蒿素给我们实现人生价值有何启示?

学生分成小组,结合教材105-106页,交流和探讨。每个小组形成自己的意见,回答和总结。

(1)。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2)。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3)。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教师小结:人生价值不仅需要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更需要我们发挥我们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人生价值。

?设计思路】承上启下,通过屠呦呦坚持不懈、努力贡献的科学精神让学生自己感悟如何砥砺自我,实现人生价值。

结合屠呦呦、尼克·胡哲事例,谈谈自己在实现人生价值过程中存在哪些不足,又该如何做?

?设计思路】感悟升华,通过屠呦呦、尼克·胡哲事例,开放思维,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认识自己的不足,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砥砺自我,实现人生价值。

本节课主要讲解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实现人生价值,要在劳动和贡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统一中实现价值,同时要发挥自己的主观条件,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新课改要求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建立旨在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结合实际大胆对一些问题进行探究,在活动中体验和领悟,从而构建新的知识。本框理论内容比较简单,容易理解,难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本课例在设计时围绕本框的三个知识点:“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和“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遵循“认识人生价值——创造人生价值——实现人生价值”的流程,按照“情境导入——激发情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模式展开教学。并且本课例自始自终运用一个事例紧扣主旨,层层推进,深入挖掘,效果明显。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师生密切配合,特别是对课堂的掌控与引导,避免学生在集体讨论、探究时跑题,从而高效完成本课时的学习。

第3篇

上大学的时候,我曾经因为这个问题思考过很长的时间,现在想来,有点好笑。我曾跟好多哥们儿问到这个问题,他们大多嗤之以鼻,或者给些不三不四的回答,大家嘻嘻哈哈一笑了之。

后来,问到一个同学,他的回答给了我一些启发:生命的意义在于活着。

细细想来,我们考虑问题几乎所有的出发点都从我们出发的,或者说从人类的角度出发的。然而,生命作为一个虚拟的抽象名词,任何我们所谓“活着”的“东西”(暂且称呼为东西了)都是具有生命的。把思考的范围再扩大一些,那么对于所有的生命来说,活着就是其意义。如果死了,那生命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既然生命都是一样的,生命的意义也都是相同的,那么,任何生命的价值也是相同的,那就是——活得更好!这是我后来思考得到的答案。

所有的生命都需要维持生命意义的必须的物质,否则便会活的不好,直至被优胜劣汰,失去生命的意义。

然而,所有生命价值的表现形式都是相同的吗?答案是:否!这也就是人的生命与其他动植物的生命的最大差别!对于动植物来说,它们所需要的.基本全部是物质,越是低等这一特点就越为明显。但是对于人来说,不行!为什么不行?当时感觉到一些东西,但是表达不清楚,直到学完了心理学,才突然有了共鸣。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1.人主要是受满足某种需要的欲望所驱使的需求动物。人类的需要是无止境的,当个人满足一种需求之后,就会产生另一种需求。2。人类所追求的需要具有普遍性,这些需要有层次之分。

由此,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1、首先,生理需要是维持人类自身生存的基本需要,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只有这一点人是与动植物相同的。2、在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人就会产生安全需要,如避免职业病及事故,摆脱失业威胁及某些社会保障的需要。3、再上一层需要,是社交的需要,如满足归属感,希望得到友爱等。4、尊重需要可分为内部尊重及外部尊重。前者指希望自己有实力,后者指对地位、威望的需求。5、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个人的最高需要,要求实现个人抱负,施展才能。马斯洛认为,上述五种需要是按次序逐级上升的。当下一级需要获得满足之后,追求上一级的需要就成为行动的动力了。

这些知识又给了我新的启发,并且与我曾经感觉到但表达不出来的东西很像。当然,对于有些高等的除了人之外的动物也有类似的需求,但是它们全部都是机会主义者,不会象人一样去主动的为了某个未来的目标努力锻炼自己的某方面的能力。(比如动物也有安全的需要那是出于生命的本能;狼群有地位的需要;狒狒家族有等级的划分。)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只有人才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所以,对于人来说,要想让自己的生命有意义,那只要活着就可以了,与一棵树,一只鱼,一头猪没有任何区别。但是要想让生命有价值,就要去努力实现生命的价值,要有融洽的社交包括亲情友情爱情,要努力做一个受人尊敬的人,要实现自我的抱负为所有的生命有所奉献。

所以,对于人来说,除了活着,更重要的是做到以下三点:

第4篇

导语:今天咱们来做一个智力闯关游戏,如果闯关成功,你们的梦想就能实现。游戏的名字是《你做到了吗?》游戏闯关开始!

师:你们都是热爱学习的好学生,因为你们都懂的尊敬老师(肯定每一位学生)。第一关顺利通过。

师:谁能说说日常生活中,你在什么时候动脑解决了什么问题?

师:你们都是爱动脑子的好学生,因为你们生活中一直这样做着,你们就是当代的小曹操,了不起。(肯定每一位学生)第二关顺利通过。

有一首儿歌: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劳动,大脑会思考。动手又动脑,才能有创造。

师:回想一下自己动手解决过哪些让自己困惑的问题?

师:你们真了不起。我相信,即使还没来得及动手试一试的'学生,从这节课开始会动起你一双勤劳的小手,来发现、创造出更多的神奇。希望在以后你们日记中分享你们的成就感。(肯定每一位学生)

师:你们都是热爱学习的学生,又是爱动脑又动手的好孩子。

师:书中自有黄金屋。可是这本一个字也没有的岩石书中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

师:为什么我们看不到,而地质勘探队的叔叔能看得到呢?

小结:地质勘探队的叔叔通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运用学过的知识,动脑又动手,发现了地下蕴藏的宝藏。

师:谁能说说在平时的生活中,通过观察、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今天的你们是胜利者,回到家,你可以非常自豪的对自己的父母说:我一定会成功。理由就是:(出示课件)通过这个闯关游戏,证实了你们具有大学问家杨时热爱学习的态度;天才曹操爱动脑的好习惯;可爱的卡琳娜动手试一试的勇气;磊磊和林林充满好奇的探索精神;懂得了运用学过的知识通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去发现、去创造。你们不成功谁成功。相信你们!加油!!

第5篇

新《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而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它,正因为水与我们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触并认识了它,幼儿天生喜欢玩水,在玩水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有趣而又新奇的现象。因此,我选择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这一科学活动。

大水盆6个,篮子12个,纸、干木块、石子、钉子、塑料杯子、树叶、乒乓球、实心球、硬币若干

(活动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活动的主要环节很清楚地再现,即开始环节、基本环节、结束环节、延伸环节。注:重点表述基本环节)

一、请小朋友们猜一猜,这些东西哪些会浮起来,哪些会沉下去。(设置悬念,引发幼儿好奇心)

二、操作,请小朋友们把桌上的东西放在水盆里,看看结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样

三、请小朋友们把沉与浮的物体分别放在两个篮子里,然后告诉别组的小朋友和老师,哪些下沉了,哪些是浮着的。(纸、干木块、塑料杯子、树叶、乒乓球是浮着的,石子、钉子、实心球、硬币是沉下去的)

五、请小朋友们利用篮子里的东西互相想一想怎样才能把浮起的沉下去,把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把纸用石子压住,把硬币放在塑料杯里………)

六、请小朋友们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会沉下水底,哪些会浮上水面。

第6篇

高中政治课堂的和谐,应是师生和谐、生生和谐和教与学的和谐,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都必须体现以生为本,学生主体,而要达成这一目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从学生身边情景入手,与学生一起在情景中体验中学习无疑是一条佳径。

运用本案在教学实例中明显感觉到,如在分析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及其意义、主体差异性特征时如采用本班发生的个例为情景,效果更佳。如在a班上课时,正巧,a班学生就班主任要求学生早起这件事情上产生了不同意见,并因某些同学迟到,班级同学生与班主任之间发生了小小的矛盾。我在讲课过程中讲到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及其意义、主体差异性特征时果断的舍弃备课教案,引导学生分析刚刚发生在学生中间的这件事,不仅让学生兴趣大增,轻松地理解了这一知识点,而且我进一步学生分析对一事件的不同评价的是是非非,从班任立场出发,从学生立场出发,让学生理解、知道学生与班主任之间不存在利益的冲突,这时产生的不同意见,要善于换位思考,理解和尊重老师,在高考与早起有点苦之间比较、在学习与贪睡这间之间权衡,很自然地让学生接受了老师的要求,缓和了师生之间的矛盾,深化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收到了备课之中想不到的教学奇效,更彰显了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但要注意在个案分析基础上加以深化,要再运用恰当的情景分析把学生情感引入到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立场上来。教无定法,课堂生成资源的运用为高中政治课教学注入了新、奇、趣的元素,在实际教学中务必要灵活处理。

第7篇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自73页至74页“除法的意义”。

1.使学生理解除法运算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9逆运算,认识1、0在除法中的特性。

2.通过引导学生对除法意义的概括,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除法的意义。

这节课,我们要着重研究除法的意义,弄清除法与乘法的关系,认识l和0在除法中的特性。板书课题:

[评析:开门见山,点明学习任务,明确思维方向,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去探究新知。]

2.再同时出示第73页第(2)、(3)题。问:“这两道题怎样解答?为什么都用除法计算?”

比一比:“第(2)、(3)题与第(1)题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议一议:“与第(1)题相比,第(2)、(3)题又分别是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想一想:“根据刚才的分析,想一想第(2)、(3)题有什么共同点?”

理一理:“除法就是已知什么、求什么的运算?”“什么样的运算叫做除法?” 出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4.用一用:要求学生应用除法的意义说明第73页第(2)、(3)题为什么用除法算。

[评析:教师从三道题引入,让学生独立解答,弄清算理,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第(2)、(3)题与第(1)题的异同处,发现乘除法算式中已知数和未知数的变化,进而引导学生通过“说一说”→“议一议”→“想一想”→“理一理”等多种活动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去发现,最终抽象概括出除法的意义。这样,概念形成过程十分清晰,充分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的能力,把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达到教学目的,再通过“用一用”,让学生充分暴露思维,进一步深化对除法意义的认识,实现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1.读一读:让学生阅读课本第73-74页有关内容,理解被除数、除数与商的含义。

2.说一说:“在除法中,什么叫做被除数?什么叫做除数?什么叫做商?”

[评析:通过“读一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再通过“说一说”,创造一个开放性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充分动脑、动口,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强调:乘法是已知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正好与它相反,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说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评析:教师在教学中注意运用了知识迁移规律,学生根据减法和加法之间的关系,类推出除法和乘法之间的关系,渗透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根据36×14=504,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1)504÷14= (2)504÷36=

[评析:教师通过指导审题→指名口答→阐明道理,使学生掌握解题思路

[评析:学生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主动参与,寻找规律,得出结论,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能力,提高了素质。]

[评析: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教师引导学生紧抓“除法的意义”这一关键,提出假设,进行推理,逐步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这是培养小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一种有益尝试。]

[评析:练习是为了内化和巩固对概念的理解,是形成基本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在练习过程中及时反馈、及时调控,让学生切实把握除法的意义的本质属性,从而达到本课时的教学要求。]

[评析:用学生交流自己学习体验的形式来优化学习方法,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1.如果已知两个因数分别是△和○,求出的积是□。你能摆出这道算式吗?

2.如果已知两个因数的积是△,与其中一个因数○ ,求出的另一个因数□。这道算式怎么摆?

[评析:设计具有思维价值的练习,是优化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课末设计了游戏的形式,对本节课的新知识进行梳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各种感官及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把本节课再次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总评:学习是学生的“再创造”活动,这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主观意义上的“创造”,正如数学教育家赖登塔尔所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重视学法指导,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是为了最终的不教,在教学中,吴老师引导学生做到:观察有目的、比较有标准、归纳会举例、概括会分层。创造机会让学生多动脑、动口、动手,重视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发展。教师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寓教于乐。整节课自始至终让学生的各种感官及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为主动学习提供最佳心理准备,使学生学得愉快、活泼,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精神。]

第8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使学生掌握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进行验算。

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以及用乘、除法的意义说明一些题为什么用乘、除法解答。 3.教学用具

35÷5=( ) 54÷6=( ) 32÷( )=8 35÷7=( ) 54÷9=( ) ( )÷4=8

2、导入 :我们已经做过大量的整数乘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对于乘除法知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里我们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乘除法的意义加以概括,使同学们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师提问:观察,比较上面的2种算法,为什么列式和计算方法都不同? 3,4和12在题中分别叫做什么数?

分组讨论:根据上面乘法算式和各部分的联系看,乘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呢? (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乘法的意义。)

教师归纳: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乘得的数叫做积。

(3)有12枝花,平均插到4个花瓶里,每个花瓶可以插几枝?

教师提问:观察,比较上面的2道题,为什么列式和计算方法都不同? 4,3和12在三个题中分别叫做什么数?

第(2)(3)题分别是已知两个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计算。

分组讨论:根据上面除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的联系看,除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呢?

教师归纳: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引导学生观察第(2)组算式,自己总结出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师强调:因为一个数和0相乘才得0,所以0除以一个不是0的数商都是0。

教师说明: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5,0÷0不可能得到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1、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做(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 )。

(1)一个除法算式中,商是8,除数是6,被除数是( )。

(2)一个因数是5,另一个因数与它相同,他们的积是

(4)另个因数的积是72,其中一个因数是8,另一个因数是()。

第9篇

关于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的问题,是人们一直思考最多的事情了,总会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不同答案,但是,归纳起来却不难发现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人的欲望。”我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这样问:“那么,什么叫做欲望呢?”我想,这个问题是不言而喻了。其实,欲望也可分为很多种的,但要归纳起来,却并不难了。总的来看,就有这么四种:权力、利益、情感、梦想。

然而,有些人是为权力而活;有些人是为利益而活;有些人是为情感而活;也有些人是为梦想而活。人的活法有多种多样,不管他是为了什么而活,这个问题已经很明显了。不,应该说是,最最明朗了,那就是“生存和利益。”显而易见,“生存和利益”的关系是如此的密切,但有些时候,也不竟然。

随着人类社会在思想、文化上的不断进步,不断发展,有些人却变得乐观、淡定,甚至是无欲无求,他们只图的是,拥有安定清闲环境,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再者就是希望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尽量让自己的`生活过得好一点。除了这些以外,已别无他求。但是,这些人只占极少数而已。其实,人的欲望,都是随着时间或环境的变化来决定的。比如说,一个朝不保夕的穷苦人,他最期盼的是什么?就是能吃饱饭,等饭一饱,那就无忧无虑,万事大吉了吗?不!事情没那么简单。如果真让他填饱了肚子之后,没准他又在想着别的什么事了,这就是人的本性所在。俗话说得好:“人心不足,得酒想肉。”

虽然,人有这样或那样的欲望是好的,但不能过于贪婪,要懂得适可而止,权衡利弊。不然的话,就会被欲望冲昏了头脑,将陷入欲望的深渊里,最终万劫不复。

人呐,除了各种欲望之外,还需有意义和价值。一个人的意义和价值,不在于做了几件好事或是有多少钱,就能体现出来的?其实,根本不是这样的。如果有这种思想的人,我想,你错了,而且是大错特错。为什么呢?(人生感悟 )道理很简单,那就是你根本没有完全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含义,或许说,你根本不懂什么才是“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那么,什么才是“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呢?在此,我简单的列举一些案例来证明吧。

在我国古代,有很多成功人士,他们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许多文明成就,从而也体现了生命意义和价值。

比如,唐代诗人李白和杜甫,一个是“诗仙,”一个是“诗圣,”他们创作了很多优秀的,脍炙人口的诗篇,并且在民间广为流传,至今已跨越千年了,依然沿用着。说起李白跟杜甫,谁人不知,谁人不晓?在当时,他们又能得到些什么呢?可是,他们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创作出很多优秀诗篇,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名字,却永远不被后人遗忘,这就体现了他们的人生意义和价值。

当年,法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居里夫人,她从几十吨的铀矿石中,花了四年时间,才提炼出十分之一克的纯镭。由于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并再次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后来,有家公司要出高价买断她的制镭技术时,她当场拒绝说,对不起!我不能卖给你们。镭,它是属于全人类的。可见,一位伟大科学家的思想和良知。居里夫人用她的勤劳和智慧,实现了她的科学梦想,也为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从而体现了她的人生意义和价值。

上述事例表明:不管你在做什么,都不要用俗人的眼光,看待物质财富,要乐观看待才行。对于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体现,我们不能光看物质的,还要看精神的。只有精神的,才是最真实的,最好的,最永恒的。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redian/qitawenan/50ge22.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