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热点 >其他文案 >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7篇 "反思历史背后的教育警示:从最后一头战象看文化传承与价值观塑造"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7篇 "反思历史背后的教育警示:从最后一头战象看文化传承与价值观塑造"

在本网站教研活动中,有位老师精心设计了“最后一头战象”寓言故事的教学,引起了广泛讨论。虽然教学效果不错,但也引发了反思,让我们思考教学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下面让我们来看看这位老师的教学体会。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7篇

第1篇

从这节课是第一课时,在开篇的教学中首先引入了对课文的总体介绍,让学生从表达方法层次接触到一些常出现的名词。如:它是小说,是以时间为序,是以故事的形式出现。这样的开场,学生也许有些陌生,但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必须让他们接触到这些,并慢慢地迁移到以后的学习中。

作为第一课时,学生有了初读课文,认识字词的基础,接着让六年级学生快速默读课文,以“嘎羧临死之前做了哪些事?”作为主线来以引导学生以“小标题”的形式理清文章的条理。这些能力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在这节课上,让学生以默读、批注的方式进行分析课文,感受战象的`内心情感。由于问题有一定的深度,因此学生的发言不太积极,课堂比较安静。即使如此,我仍不怕课堂寂寞,因为它背后的是学生的思考。

课堂虽然不拒绝热闹,因为那是师生之间情感所碰撞出火花的绚烂;但它的另一面应该沉思默想,是学生思维与文本所摩擦的静态之美。因此,在理清文章层次之后,让学生以质疑的形式再次回到战象临死前所做的三件事上:为什么它要重披象鞍?为什么要再回打洛江边?为什么要长眠在战友们身边?……这一个个萦绕于心的问题带着学生再次走进课文,走进战象的内心世界。读文章后把自己的内心想法写出来,这样的批注是有效的学习方法。

交流自己读书所得,解决之前所提出的疑问之时就是学生们移情体验之时,学生们把自己当作战象,设身处地地想象战象要回象鞍的急切心情,想象它见到老朋友之时的激动及所引起的对战争岁月的回忆。通过想象说活,再一次把感情、激情点亮,把动物的忠诚,战士,英雄的气概诠释。本节课以“重披象鞍”“再回战场”这两个话题进行想象说话。

这节课教学的出发点是“让学生静心地读书,让批注成为学生阅读的方式,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写作的基本知识”。但教师的预设滞后于真实的课堂。走进了课堂,老师的导学却让位于学生的主体地位。毕竟课堂是有生命的,它并不完全由老师来掌控,其中的生成才是真正填充课堂的精华。每次老师的一个个框架式的预设都是骨架,是学生们对文本的解读才让整堂课充满灵气。这节课也是如此,老师的表现没有完成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想象中最精彩的情境没能呈现。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7篇

第2篇

11月20日,我有幸参加了在城郊东风小学举办的广州大学(从化片区)实习支教生小学语文、英语课例展示活动,教学展示的是六年级语文上册23课《最后一头战象》,通过与老师们和其他实习支教生的交流讨论,我总结出自己在教学中值得肯定的地方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下面是我个人对本次教学的总结与反思。

这次的教学,有几个方面是值得肯定的。首先是教态方面,这次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我表现得自信从容,眼神、肢体语言等方面的运用都不错,这也是一个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之一,所以平时的常态课我自己也会注意教态这方面的锻炼。而这次教学过程中不会出现慌乱的情况是因为和我的前期准备有关系,前期准备越充分在教学过程中就不会出现慌乱、紧张的情况,我在备课做课件的时候都是不断检查、修改,做好学生预设,并且重复练习操作整个教学流程,所以在这次的教学过程中我的整个教学流程是比较顺畅的,能做到整体把握文本。另外,对学生的评价性语言比较丰富,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能和学生保持互动,小组合作讨论的时候会巡视,并对学生提出意见。

第二个是在教学生字词的时候能结合学生实情,也就是备课的时候能做到备学生。因为六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生字词方面已经有一定的基础,所以教学生字词的时候不用每一个字都强调解释,只需要将生字词去音节展示出来,然后让学生开火车读一遍,读完后和全班的同学一起纠正有错的读音,正音后出示音节全班一起朗读,并让学生说出自己觉得难写、易错的字词,比如劈和遭字,在指出强调后学生就会对生字有一个深刻的印象,知道了哪个生字词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在这里,我发现了自己一个欠缺的地方,就是一些易错难写的字在讲解后还可以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写一写,记一记,这样巩固效果会更加显著。

最后就是教学设计有两个亮点,分别是新旧知识的联系以及注重对学生归纳方法、学习方法的渗透。在导入的时候我是通过联系五年级学过的一篇文章《与象共舞》来激起学生的兴趣,而且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学生就对大象有一个明确的印象,对后面教学的顺利展开做了铺垫;其次就是在研读嘎羧“重披象鞍”这一片段时,明确作者运用了动作以及神态描写来展现嘎羧内心丰富感情的之前我会先提问学生描写方法包括哪些,这样就会调动起学生的知识储备,让他们更准确地回答问题。另外一个是对学生归纳方法的训练,因为《最后一头战象》这篇文章篇幅较长,大概20xx字左右,所以长文短读,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是一个教学重点,在教学时我会引导学生用四字短语分别概括每个部分的内容,这样就做到了通过抓事件来把握整体内容。

虽然这次教学有做得比较好的地方,但是同时也应该反思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和其他支教生的交流讨论以及经验丰富的老师点评后我总结出这节课在教学时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1.学生缺乏朗读。语文教学本来就是要让学生多读多写,无论是教哪个年级哪一篇课文,基本点都是要让学生多朗读,从朗读中体悟感情。《最后一头战象》的教学虽然有让学生朗读,但是齐读太多,缺乏个性化朗读,这样很难读出情感,而且齐读不能分辨出是否每个同学都能体会出文章所表达的感情,所以不仅要他们多读而且还要多形式读,让朗读渗透到他们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以读代讲,学生多读多感悟就能自行体会出文章的情感。在研读嘎羧“重披象鞍”的片段中,我可以指名学生读,分角色朗读或者小组竞赛的形式看哪组更能读出那种感情,通过这样多形式的朗读训练让学生更深刻地感悟文章。

2.不断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在这次的教学中我有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就是整节课几乎都是用同一个语调教学,这样会让学生越听越累,缺乏激情,所以我应该学习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来教授,紧跟课文感情,嘎羧想得到象鞍时心情急切,我在讲解这部分的时候就要用急切的语言要展示,这样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而过渡语方面也需要提高,一个好的过渡语会让教学更加出色,也会使教学流程衔接得更自然,更顺畅,所以过渡语不宜太长而显得累赘,但是也不能没有,如果没有的话教学会显得很生硬。

3.多挖掘教材的语言训练点。我们在解读语文教材的时候要关注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所以在讲授时要注意品读句子的训练,多形式多话力度下去,想象、朗读、练笔等形式都可以,不能仅仅说只是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解决这个问题就足够了,而是让学生通过读懂字词句,联系语境等方法理解文章内容,只有在充分感受的前提下才能进一步去感悟。所以《最后一头战象》在分析“重披象鞍”片段时只是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并没有真正地从文本自身的`语言特点等去理解分析,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紧扣教学点让学生去品读文章的语言魅力。

4.注意课堂调控。这次的教学是讲授《最后一头战象》第一课时,但是最后时间不够,内容没讲完而导致拖堂,所以应该意识到自己的教学内容过多,缺乏一个临时调整,教学设计过程中没有整体把握好节奏,这篇课文在教学设计时内容跨度比较大,所以在课堂的最后部分已经拖不动节奏了,学生也只会上的越来越没热情,可能会产生怠倦感。所以在教学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时间和内容的合理分配,要让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呈现出一种衔接意识,不能太过松散或者过于紧迫。

5.练好基本功。普通话和板书都是我们必须掌握的基本功,普通话要发音标准,语音清晰,而板书要练好粉笔字,同时老师不能出现写错字的情况,因为小学生模仿能力很强,老师起着模范作用,所以老师写错字学生就可能自然而然地跟着写错,这样的影响是很不好的。《最后一头战象》在板书小标题的时候我写错了“垂”字,最下面一横应该是最短的,但是我没有注意到这个细节,是在评课过程中其他老师指出来的,所以以后一定要练好基本功,做好模范作用。

通过这次的教研活动我全面认识到自己在教学各方面的优点和不足,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因为我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提高教学水平,越早发现问题越早改正这样才能不断进步。教学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3篇

?最后一头战象》是一篇关于动物的小说,情感比较深沉,内涵比较丰富、篇幅较长。这篇课文以时间为序,扣住“英雄垂暮”、“披挂象鞍”、“重返战场”、“庄严归去”四个感人的片段,用独特的语言和视角讲述了战象生命历程中最后的辉煌和尊严。

因此,根据我班学生的具体情况,我是这样定下自己的教学目标的:

2、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重点抓住描写战象动作、神态的词语和有感情的朗读来品读课文中的重点段落。

3、引导学生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体会嘎羧丰富的情感,并从中领会人与动物的关系。

在教学中我设计先从整体入手,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在整体感知课文后,让学生谈谈对嘎羧的印象,然后抓住重点语句研读,避免逐段讲解的繁琐,以实现长文短教的目的。学生在充分批注感悟下,体会到了战象的善良、忠诚的高尚品质,受到了教育。

因为课文内容与生活差距太远,没有图片的辅助,悲壮与感人之情会大打折扣。所以我在教学中,投放了不少的图片。但遗憾的是,因为授课形式过于单调,学生本该释放的情感遭到遏制,在一步步的牵引下体会了文中的几句话而已。

我在深深惋惜的同时,也在不停地反思。如何进行长文短教的教学?是否应重点抓住一处(如嘎羧在打洛江畔凭吊的那动人的一幕)进行透彻的研读,继而辐射全文:二十六年前是怎样的一幕?从而体会嘎羧的英勇。在它知生命大限已至之际它为何这样做不去象冢而去百象冢?

总觉得应该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去想象,去填补文中的空白。课后习题中有一道题,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一起讨论。很多时候,这种讨论都会流于形式,成为走过场,少有人提,也鲜有人答。而今天,学生不但提了,而且提得很有价值,值得思考。比如:“为什么人们知道嘎羧要离开了,要给它围上白色的'纱巾,四腿绑上黑色的布块?”“为什么嘎羧死去的时候,它的一只眼睛睁得老大,还凝望着天空?”等等。这些问题一经抛出,便引发了学生的积极讨论。大家开动脑筋,大胆举手,各显神通。学生活了,课堂自然也就活了。

1、要善思: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教师应该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

2、要关注:关注文本,关注过程,关注学生。学生的发展是最核心的,无论什么设计,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发展

第4篇

今天的语文课与学生们共同阅读了沈石溪的《最后一头战象》。这是一篇悲壮、感人、发人深省的动物小说。课文记叙了曾经在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大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来到打洛江畔缅怀往事,凭吊战场,最后在埋葬着战友们的“百象冢”旁刨开一个坑,庄严地把自己掩埋的故事。

文章语言优美,描写生动,以充满深情的笔触歌颂了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读完全文,令人回味,促人深省,动物尚且有此高尚情怀,我们人类是否应该从中感悟些什么,学习些什么呢?

本课课文比较长。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边读边思的习惯已经养成。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先从整体入手,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在整体感知课文后,让学生谈谈对嘎羧的印象,然后抓住重点语句重点研读,避免逐段讲解的繁琐,以实现长文短教的目的。但从实际教学来看并不理想。我抓住文中的几处重点语句分别让学生体会嘎羧的`怀旧、英勇、善良育忠诚等,但由于课问内容与生活差距太远,没有图片的辅助,使悲壮与感人之情大打折扣。因此入情入境地朗读与想象也就无从谈起。反思本课的教学,形式过于单调:扎重点语句──谈感悟──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本该释放的情感遭到遏制,在教师一步步的牵引下之体会了文中的几句话而已,也难怪课堂上会如此沉闷。

我在深深惋惜的同时,也在不停地反思。如何进行长文短教的教学?是否应重点抓住一处(如嘎羧在打洛江畔凭吊的那动人的一幕)进行透彻的研读,继而辐射全文:二十六年前是怎样的一幕?从而体会嘎羧的英勇。在它知生命大限已至之际它为何这样做不去象冢而去百象冢?从而体会嘎羧的善良与忠诚……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去想象,去填补文中的空白。也可采用读写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写一写。这样既充分理解了课文,激发了情感,又使语文训练得以有效的落实。

第5篇

重情重义,有着人类一般的情感。这是《最后一头战象》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也正是因为如此,才有了文章中着重描写的四件事,重披象鞍,泪别村民,凭吊战场、与友长眠。然而,我却忽略了这些去解读教材,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出现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收获不大。本人认为主要问题如下:

重情重义,便是这头战象最让人感动的地方,也应该是课堂中的精神主线,是一堂课的灵魂。在教学时,本人却并没有根据此条来设计教学,而把战象嘎羧所做的几件事情做为重点,然后去研读哪几件事情是战象的反常表现,具体反常表现在哪些句子,哪些动作。因为没有“重情重义”这个中心思想的支持,此时的句子、词语解读完全是空中楼阁,水中镜月。试想,本人如果这样提问:“你觉得一头怎样的战象?它的情深意重又表现在哪里呢?你能揣摩它的内心世界吗?”就可将动作背后隐藏的情感世界呼之欲出。这样,情感落点脚一清二楚,体会方法就是找句子、词语,猜心理。学生的学习方法也明朗起来。

一堂好课,首先应该是学生精神兴奋、不觉得疲劳的课,是课堂氛围轻松的课。课堂上,本人也忽略了这点。课始,我立刻用深情的朗读把自己与学生拉开了距离,课堂变成了一个朗诵者与一群听众之间的.对话。

试想,如果一开始,我问学生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你见过大象吗?你见过战象?没有,那我们能不能通过一段文字见见所谓的战象。这些战象给你的感觉怎么样?由此循充渐进,慢慢进入课堂。课堂说不定会是另外一种生成。

在课堂中,教师应该是起主导作用,而学生处于主动作用。对于六年级来说,教师更应该鼓励学生从个性角度去解读教材,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应该让学生去挖掘文本中有价值的东西,解决他们的学习难点。但是这节课,本人没有给学生机会,没有关注到学生的学习兴趣点和学习难点,没有给学生设置广开言路的提问或板块,而是紧紧围绕着老师的小问题,这也使得学生变成课堂的被动者,使课堂变成一问一答式。课堂也就此失去应有的精彩。

综观全堂课,本人在文本的解读,教学环节的设计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之处。不过能通过这堂课,这面镜子观察到,也不失为一件乐事。

第6篇

小学高年级的课文(特别是写人记事类课文)一般都比较长,而课时又有限,如何做到“长文短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限时快速阅读课文”和“精选教学内容”是两条最有效、最基本的实施策略。比如,《最后一头战象》是一篇悲壮感人、发人深省的动物小说,作者以时间为序,扣住“英雄垂暮”“披挂象鞍”“重回战场”“庄严归去”四个感人的片断,用生动优美的语言记叙了嘎羧生命历程当中最后的辉煌与庄严,以充满深情的笔触歌颂了嘎羧的高尚情怀。教者根据单元训练目标和课文篇幅较长的特点,指导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采用抓主要事件的办法迅速理清文章线索,使学生很快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为“品细节、悟感情、习方法”奠定了良好基础,可以说是事半功倍。

一般来说课文的特点不同,教学设计的主线(思路)就不相同,一篇课文可以设计多条教学主线。比如,《最后一头战象》的`教学主线可以有这样几条:一是基于课文内容较难理解,便以理解课文内容为主线,教学实施时先将课文分为四个部分,然后逐段提问引导,让学生学懂课文;二是基于课文情感性较强,便以体验情感为主线,教学实施时可以引导学生有侧重地朗读,感受主人公的情感变化;三是基于本组教材的训练重点,以“品味细节,体会感情”作为教学主线,也就是在让学生整体感悟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抓住描写嘎羧神态、动作的细节,去领悟主人公的高尚情怀。在本课例中,教师以第三种主线实施教学,既抓住了课文“细节描写逼真、细腻、感人”的基本特点,又比较符合“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求,它的最大优势是既能使学生“得意”(把握主旨,体会情感),又能使他们“得言”(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学习作者是怎样通过细节描写把人物写具体的)。这样教,就是“一石二鸟,言意兼得”。

按“课程标准”的要求,习得方法,既包括作者的表达方法,如遣词造句的方法及常用句式,构段、谋篇的方法,叙述、说明描写的方法等;也包括学生学习的方法,如读书的方法、理解词句的方法和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等。但方法的掌握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反复历练,需要从课文情境中领悟。在本课例中,教师并没有教给学生多少新的方法,而是让学生经历了一个由“悟”方法到“用”方法的过程,即先从一个例句入手,悟出一些基本学习方法(学生在第一、二学段可能接触过,但并未达到熟练掌握运用的程度),然后放手让学生找其他的句子去练、去运用。这样教学,能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教的示范性、主导性和学的主体性、积极性,都能得到较充分地体现

第7篇

?最后一头战象》是著名的动物小说家沈石溪的力作,文章感人至深,让人久久难忘。

由于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在进行本课的学习时,我主要训练用较快速度阅读课文的能力,学习通过对嘎羧行动、神态的描写来突出它的高尚情怀的表达方法。在课堂中,我限定读书时间,读完后,马上进行交流:课文到底讲了什么故事?通过这种快读思考的方式来梳理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教给他们正确的读书方法。为了实现长文短教,在教学中,我主要抓住嘎羧的神态、动作描写,引导想象嘎羧的内心世界,体会嘎羧重情重义、善良、忠诚的高尚品质。我主要抓住重点文字进行研读。如:“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型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火红的朝阳,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这些句子,然后小组交流,说说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时,嘎羧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通过交流,猜想嘎羧是在重温二十六年前那场激烈的战斗,怀念在这里牺牲的那些战友们,回想自己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的'英勇豪迈。于是我马上顺势引导:“嘎羧不仅仅是一头大象,更是一位让人敬仰的英雄。”然后再让学生去读,学生悟得深刻,读得自然也就精彩。

在结尾的时候我出了一道填空题给学生们填,嘎羧是一头——的战象,是因为——。让学生自己回忆在她们心中的嘎羧是什么样的?升华感情,让他们更深刻的理解嘎羧的形象。有的填善良,有的填勇敢,有的填忠诚,等等,通过这一填空,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后还安排了小练笔,让学生更深一层的理解课文。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redian/qitawenan/4xz3z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