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热点 >其他文案 >

测量个人工作总结4篇 衡量工作成果:个人总结与反思

测量个人工作总结4篇 衡量工作成果:个人总结与反思

个人工作总结是对个人工作的全面回顾和总结,包括工作成果、工作方法、工作难点、工作收获等方面。通过个人工作总结,可以更好地发现问题,优化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绩效,为今后工作提供更好的经验和借鉴。

测量个人工作总结4篇 衡量工作成果:个人总结与反思

第1篇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眨眼间已经毕业四年有余。在这四年多的时间里,我先后从事了三份工作。在工作的过程中,我不仅加深了对原来学习知识的理解,而且对以前书本中没有接触或接触不深的知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毕业后,我首先到了xx水泥集团xx公司工作。xx实业公司是xx水泥集团的全资子公司,主要业务有工程建设、窑炉砌筑与设备检修,袋收尘器制造与安装等业务。作为工程管理的技术员,我首先接受了焊工培训,袋收尘器制作培训。通过培训,我了解到制作袋式收尘器工艺流程,制作要点,安装要点等等专业知识。先后跟随设备工程师学习材料展开计算、设备制造监察、材料选型等知识。最终能够根据客户需求来帮助选其选定设备型号、设计合适的收尘器型号等工作。在xx的两年里,我主要负责袋收尘器工作,包括收尘器材料额度控制、袋收尘器质量检验、售后问题解决等。曾多次制止工人冒领、多领钢板等材料;曾几次检查出质量问题,并责令工人返工,保证设备出厂质量合格;对于设备售后发生的问题,及时和客户沟通解决,树立了我们公司产品质量合格,售后服务方便、及时的形象,使收尘器销量连续两年大幅增长。同时,在每年对水泥设备检修的工作中,担负起设备现场人、机、材控制及统计的工作。经过数次的检修后,我发现好多项目的检修内容和检修费用比较稳定。向技术科长提出标准项目标准收费的意见,在得到领导的同意后,根据历次数据编写出了项目标准收费的单据,例如:喷煤嘴安装与修复;回转窑窑门修复;收尘器保养等等。彻底解决了长期以来所有项目都要技术员统计人、机、材发生量,经甲方技术人员签字认可收费的烦琐事项,解决了技术员在检修期间因统计数量繁多而导致数据有误现象。得到了领导的好评。在xx年到xx年的两年中,因为工作努力,业余时间参加管理集团图书室等原因,连续获得xx-xx年度,xx-xx年度“集团青年先进个人”称号。获得了“唐山青年志愿者”的称号。

合同到期后,我感觉到国企工作效率低下,方法改进缓慢(我提出的标准化方案虽然得到领导表扬,但是,最终却没有得到延续实施)。所以,我拒绝了公司续签合同。

我的第二份工作是宏茂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封装后段设备工程师。我进入公司的时候,恰好是公司投资200万美元引进荷兰的先进电镀设备。我被分配到电镀车间,和几位同事一起跟随荷兰meco机台的外国设备工程师安装、调试机器。经过三个多月的安装和调试,终于,机器得到了预想效果。我们几个也从一无所知到可以熟练操作机器,并且在设备供应商的帮助下,制订出详细的机台保养计划。我还根据领导的要求,培训了几名操作员和设备技术员;在几位同事的帮助下,我根据机台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和公司5s要求,总结出设备维护中的相关规范:比如《保养注意事项》、《药水存放规范》、《保养衣着规范》、《交接事项规范》、《零配件存放规范》、《事故紧急救护措施》、《工具存放规范》等一系列ppt文件。现在其中的一些已经成为了封装后段设备技术人员进厂培训教材。在工作中,我总是努力学习、总结,在刚开始入厂的时候,我发现还没有投入使用的厂房也在24小时的亮灯,向公司提出间隔开灯的想法,经评估每年可以节约15万元电费。公司给予我物质奖励;在品质标语大赛中,获得了优秀奖,如今,那些标语还挂在公司走廊、食堂等地方。

测量个人工作总结4篇 衡量工作成果:个人总结与反思 第2张

第2篇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20xx年已经在我们身边流逝。从10份来到测量队,工作是紧张充实的,也碰到很多我想象不到的困难,但是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遇到困难,我们要敢于面对和解决。我很珍惜这段时间的锻炼,使我能更快的适应测量工作。工作总结如下:

对前期结构物、隧道初支二衬断面的复核,按沪昆公司通知要求完成了下半年平面和高程控制网复测。洞内导线网布设和定期复核,对测量资料重新梳理,缺少的资料现已补齐。加强现场放样换手复核,对现场技术和施工人员实行交底制度。配合工程部门对工程量复核确认。

工作中不够细心,没有做到上报资料的全部复核,出现了一些低级错误。

1、工作中做到细心谨慎,加强复核,重点、难点工程进行定期复核检查,始终牢记测量工作没有小事,无论多么简单的操作工序都应该把它看作一项大事去做。图纸是施工的依据,规范是过程控制的标尺。

2、内业资料进行责任分工,沉降资料满足要求按时进行评估,不能影响下道工序施工。

3、加强洞内洞外控制网定期复测,确保贯通误差符合设计要求。

4、对测量新学员进行传帮带,使每个人员都能熟练使用各种仪器设备,独立完成所交给的任务。

5、加强自身专业技能知识学习和现场施工管理,认真总结经验,更好的完善自我。

第3篇

西安地铁二号线自20xx年9月开工,目前已接近尾声,在2年的测量工作中,有着不少的经验及心得,还有遇到的困难不少,现将工作中的点滴记录如下:

开工前期主要测量工作为交接桩、复测控制点、埋设加密控制点;在业主通知交接桩后与公司测量一同进行交接桩手续,根据业主提供的资料现场一一确认桩点后,进行接桩复测,确认控制点数据无误,根据现场需要布设加密控制点,并纳入控制网中。

加密控制点埋设并测量完毕后,放样竖井井位,开挖竖井;竖井开挖完成后施工横通道,根据竖井开挖十字线定出横通道马头门,横通道与区间正线为正交。本标段体~小区间竖井位于ydk16+607位置,距离体育场车站149米,距离小寨站750米,由此可以看出往小寨站方向为控制重点,当横通道开挖完毕后进行竖井联系测量,分别于横通道两端及左右线交界处埋设4个控制点。地面导线坐标经竖井联系测量传递到横通道内4个控制点上,联系测量完毕后开始放样正洞马头门,进入正洞开挖。

开挖隧道过程中需使用激光指向仪进行控制,根据断面不同采取的控制方法不同,本标段为暗挖,常见断面控制方法如下:

此类断面一般跨度较小,本标段a断面开挖宽度为6.28米。以往此类断面采取1台激光指向仪+两侧红三角标高控制拱架尺寸,在本标段施工中为控制好断面外观,采取3台激光指向仪的方法控制拱

如在工作中有失误或激光指向仪移位情况发生,可以通过3台激光的尺寸相互复核,及时发现错误。且在其中一台有错误时可以使用其余2台控制,不至于影响施工。

此类断面一般跨度较大,控制难度较高。针对此种情况采取3-5台激光指向仪控制开挖,激光布置具体方法如下图:

i、Ⅲ部为尺寸控制重点,而i部为重点中的重点,故在i部设置2台激光指向仪控制尺寸。一旦i部尺寸控制不到位,必将影响Ⅲ部尺寸控制,而i、Ⅲ部作为断面上部控制不到位,下部就无法很好的闭合,对初支断面的受力必将产生影响,从而导致地面及洞内沉降变形过大。

此类断面除水平距离、高程控制到位外,同步的控制也是重要的环节,可以采取每部开挖时作记录表,以便后续各部施工时使用。

此类断面比crd工法控制难度更大,开挖时采取6-8台激光指向仪控制,上部两侧洞为尺寸控制重点,故在两侧洞分别布置2台激光指向仪。此类断面开挖时同步控制方法同crd工法。

此类断面中洞尺寸的控制是首要前提,由于中洞一般尺寸较小,采取1台激光结合红三角或2台激光分别控制拱脚。条件允许中洞可以采取台阶法断面的激光布置方法。侧洞各用一台激光指向仪控制侧墙即可。

此类断面控制重点在中洞的底部,一定要保证拱架的垂直度,否则侧洞和中洞的底部闭合容易有偏差。

由于初支激光需放样在侧墙上,在以往的初支放样过程中采取直接放样在底板然后使用垂球将点返到侧墙的方法,此方法比较费时间,影响开挖进度;在本项目初支侧墙激光放样的过程中,采取了以下方法:在需要放样的侧墙点的里程位置放样出线路中线点a,置镜a,计算出同步拨角,在此方向上直接用钢尺结合垂球定出侧墙的放样点,这样的方法较节省时间;此方法要求钢尺必须水平,否则难以保证精度。

放样任意里程的方法(此方法需用全站仪):首先放样出一个已知里程的线路中线点并定出线路中线方向,此时设置全站仪内测站数

据(以线路为南北走向为例),x为测站里程,y设为0;后视点坐标x为后视方向上任意里程(此坐标确定线路前进方向,注意不要设置反),y为0;后视定向后便可进行任意点的里程测量,测量出的x坐标为里程,y为此点与线路中线的偏移值。此方法也可应用于初支上个别特征点的净空检查(需输入高程及结合cad)。

目前公司的一般项目均不配备断面仪或断面测量软件,利用有限的条件测量净空是我们所需要考虑的问题,我项目部采取以下方法测量断面:首先放样出需测量断面的线路中线点(或隧道中线点),全站仪置镜此点并定好线路前进方向,此时需用水准仪测量出全站仪的标高,计算出全站仪高程与此点的轨面高程的差值,将此数值输入到测站仪高(注意正负),此时拨角到线路前进方向的法线方向,棱镜高设为0,使用免棱镜测距模式开始断面测量,记录水平距离、

高差(此数据为与轨面高差)。在cad内根据测量出的水平距离及高差可将实际的断面数据与设计断面对比,达到断面测量的目的。

第4篇

测量学首先是一项精确的工作,通过在学校期间在课堂上对测量学的学习,使我在脑海中形成了一个基本的、理论的测量学轮廓,而实习的目的,就是要将这些理论与实际工程联系起来。测量学是研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地面点位的科学,从本质上讲,测量学主要完成的任务就是确定地面目标在三维空间的位置以及随时间的变化。在信息社会里,测量学的作用日益重要,测量成果作为地球信息系统的基础,提供了最基本的空间位置信息。构建信息高速公路、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及各种专题的和专业的地理信息系统,均迫切要求建立具有统一标准,可共享的测量数据库和测量成果信息系统。因此测量成为获取和更新基础地理信息最可靠,最准确的手段。测量学的分类有很多种,如普通测量学、大地测量学、摄影测量学、工程测量学。作为建筑工程系的学生,我们要学习测量的各个方面。测绘学基础就是这些专业知识的基础。

通过这次的实训,才整整了解到,一次测量实习要完整的做完,单靠一个人的力量和构思是远远不够的,也是不可能将要做的工作做好。只有小组全体成员的合作和团结才能让实习快速而高效的完成。正所谓“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只有我么团结起来,什么困难都不再是困难了。另外这次测量实习也培养了我们小组的分工协作的能力,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感情,深化了友谊,将原本的一些“陌生人”联系的更紧密了。当然在实习过程中难免会碰到一些疙疙瘩瘩的事情,闹得大家都不愉快,各有各的方法和见解,但是我们能够及时地进行交流和沟通,错误的一方也不那么的固执,对的一方也不那么的显摆,忘记了昨天的不愉快,迎接新的朝阳!当然也相信学校让我们实训的另一目的是为了让我们每个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怎样熟练的使用全站仪和水准仪,并且能够单独的完成一项工作,达到相应的锻炼效果后进行轮换,以达到共同进行的目的,而不是单纯抢时间,赶进度,草草了事收工,在这一点上我们本组是做的很认真的,每个组员都分别进行独立的观察,记录每一站,对全站仪测量都是在现场进行计算,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没有对上一步的检核,绝不进行下一步的测量,做到步步有检核,回来后还要对内业进行准确计算,因为这样做不但可以防止误差的积累,及时发现错误,更可以提高测量的效率,避免测量的不准确还要进行重测。即使重测,我们怀着严谨的态度,错了就返工,决不马虎,。我们深知搞工程这一行,需要的就是细心、耐心、毅力和做事严谨的态度。所以我们一直在克服以前的缺点,一步一个脚印的想前迈进!

从这次实习中我总结出了几点来避免较大的误差,例如:

(1)标尺要立直,尽量避免晃动,有晃动时,应该选择数据最小的时候进前一定将视野的气泡调平(两侧的线重合),否则造成的误差会很大。

(2)在读取数据时,每位成员都要细心,既要看得准,还要果断,不能犹豫不决,任何一个错误都有可能导致最终的成果的报废。

(3)选点非常重要,点一定要选在有代表性的地方,同时要注意并非点越多越好,相反选取的无用点过多不但会增加测量、计算和绘图的劳动量和多费时间,而且会因点多而杂乱产生较大的误差。

(4)团结就是力量,纪律才是保证经过每个组员的团结工作,在我们组的同学交流测量中的经验时,大家感觉收获都很多,有的说仪器的展点很重要,因为这关系到误差的大小,有的说测量中点不能架设的太远,水准仪施测过程得使用以及架仪器过程中气泡的精确对中和整平,还有就是我们要有一颗爱护仪器的心,对所用的仪器要精心呵护,在学校如此,走上工作岗位后更要如此,这样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得麻烦等等吧。

通过实际的测量实习,让我学到了很多实实在在的东西,比如对实验仪器的操作更加熟练,学会了地形图的绘制和碎部的测量等课堂上无法做到的东西,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动手和动脑的能力,同时也拓展了与同学的交际、合作的能力。一次测量实习要完整的做完,单单靠一个人的力量和构思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小组的合作和团结才能让实习快速而高效的完成。从这十天的测量中,更重要的是让我明白了几个重要的人生的道理:一、人与人之间的协作是相当重要的,如果要是互相配合的话,就会如同一盘散沙一样溃不成军,尤其是在配合如此重要的测量学中;二、令人难忘的三周的测量实习终于结束了,我学会了很多东西,懂得了很多道理。

我基本掌握了课堂所学的测量学知识,知道如何正确使用水准仪、全站仪测量距离、角度、高差等,还有学会了施工放样及地形图的绘制方法。测量学是研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确定地面(包含空中、地下和海底)点位的科学。既然是要测量就离不开实践。实践是对测量学知识的最好检验,只凭在课堂上的听课,我并没有掌握很多具体知识,尤其是对仪器的使用更是一塌糊涂。当

第一天开始测量的时候,我的心里还一阵阵的发愁:该如何把任务进行下去。当动手的时候,发现其实并不难,听别人一说或者翻阅一下课本,然后自己动手操作一遍,就基本掌握了方法。要想提高效率和测量精度,还要经常练习,这样才能做到举一反三。

我懂得了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细致,不能有丝毫的马虎,特别是在使用水准仪,经纬仪这样精密的仪器时,更要做到精益求精。因为稍有差错就可能导致数据的偏差很大,更会导致以后其它量的测量出错,最终导致数据计算的错误,比如我们刚开始测量角度时,一个基准点没有瞄准,导致一个角度偏小,然后角度的闭合差也不符合要求,经过校验,才发现问题出在哪儿。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redian/qitawenan/4xe50e.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