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热点 >其他文案 >

小学三年级下册PEP英语教学计划6篇 "Get Energized: A Comprehensive Teaching Plan for PEP English in Third Grade

小学三年级下册PEP英语教学计划6篇 "Get Energized: A Comprehensive Teaching Plan for PEP English in Third Grade

本文介绍小学三年级下册PEP英语教学计划,教学目标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重点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整个教学计划以趣味性和互动性为核心,注重呈现实际场景和情境,帮助学生轻松掌握英语知识。

小学三年级下册PEP英语教学计划6篇

第1篇

小学数学教学的计量单位中,时间单位比较抽象,难以体验一个单位具体有多少,而且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也不完全一致。所以,教材把时间单位的教学分成两段安排。本单元是教学时间单位的第二段,在二年级教学的时、分、秒的基础上,再来教学年、月、日的知识,以及24时记时法。全单元安排四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

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1 年中的月份数、大月、小月的天数,以及判断平年、闰年;认识24时计时法,会用24是计时法表示生活中的时间,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大月、小月的判断方法。掌握判断年份数是整百数的年份是否是闰年的方法。理解和发现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能正确进行互换。

1.经历收集、观察、统计等过程,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正确判断大月、小月。

2.通过年、月、日的学习,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追问:×年×月×日,有的同学还知道×时×分,你知道这些信息里都包含哪些信息吗?(年、月、日、时、分)

2.解题:这些都是时间单位,我们已经认识了时、分、秒,这节课我们要认识年、月、日。

学生分组探究课前准备的2020__年历,把年历中每个月的天数填入下表:

学生在独立观察、思考、统计的基础上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统计结果。

介绍:一年有12个月,有31天的月份是大月,有30天的月份是小月。

引导:把上面表格中的大月涂上红色,小月涂上绿色。观察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介绍:一年有12个月,有31天的月份是大月,有30天的月份是小月。

引导:把上面表格中的大月涂上红色,小月涂上绿色。观察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①大月有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小月有4月、6月、9月、11月。

提问:你有办法记住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吗?

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相关知识进行交流,教师适时归纳。

①7月和8月是连续的两个大月,7月以前的单数月是大月,8月以后的双数月是大月。

②拳头记忆法:(出示教材第45页拳头图)教师边演示边口头讲解用拳头记忆大月、小月的方法,要求学生边看、边听、边跟着学。

学生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并在练习本上写出过程。

方法二:将大月的总天数、小月的总天数和2月的天数加起来:

让学生先交流题中节日的具体日期,再独立在年历上圈出来,最后集体订正答案。

让学生在今年的年历上圈出六一国际儿童节、五一国际劳动节和三八妇女节,并说说分别是星期几。

让学生观察年历,讨论交流,教师适时引导:元旦是每年的第一天,也就是1月1日,今年的最后一天过完了,下一天就是下一年的元旦。

1.知道平年、闰年的基本含义,初步了解“四年一闰”的道理。

2.掌握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并能解决一些有关的生活问题。

3.能积极参与寻找、发现平年与闰年的关系,对数学产生好奇心与求知欲。

1.谈话:小华每次过生日都要种一棵“生日树”,她在12岁生日那天种下了第3棵“生日树”。你知道她的生日是哪一天吗?

(1)课件分别出示20__~20__年的年历,将每年的2月份用不同的色块提炼并排列起来。

引导:这是20__~20__年2月的天数,依次观察,每年的2月有多少天?填在下面的表格里。

③揭示平年和闰年的含义:根据2月天数的不同,我们把年份分为两种,2月只有28天的年份是平年,有29天的年份是闰年。(板书)

提问:仔细观察表格,平年和闰年的出现是随意的,还是有一定的规律?你发现它们有什么规律?

指名回答并引导学生共同发现“四年一闰”的规律,再让大家将表格中的闰年圈出来。

通常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公历年份数除以4没有余数的一般是闰年。公历年份数是整百数的,必须除以400没有余数才是闰年。例如,20__年是闰年,而2100年是平年。

谈话:同学们,你们想知道为什么会有“四年一闰”的规律吗?这里面包含很多的天文知识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本第48页“你知道吗”的内容。

指名阅读短文,并让学生解释“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的意思。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并板书:公历年份数是整百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如20__年、1600年是闰年,2100年、1800年、1700年是平年。

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方法,再指名回答,最后集体订正。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一年有4个季度,把12个月平均分成4份,每3个月是一个季度。

师出示表格并追问:你能算出今年每个季度的天数吗?

追问:今年是平年还是闰年?(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1.通过练习,强化学生对年、月、日之间关系的理解。

2.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填空:平年的2月有( )天,全年有( )天;闰年的2月有( )天,全年有( )天。通常每( )年里有( )个平年,( )个闰年。公历年份数除以( )没有余数的一般是闰年;公历年份数是整百数的,必须除以( )没有余数才是闰年。

引导猜测:小明的生日是下个月的第1天,你知道是几月几日吗?

要求:请用类似“我的生日在教师节前两天”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生日让其他同学猜。

(1)提问:你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吗?在今年的年历上把它们圈出来。

(2)追问:爸爸、妈妈的生日过了吗?在爸爸、妈妈的生日这一天,你为他们做了什么?还没有过的同学,你打算怎样给爸爸、妈妈过生日?

让学生根据题意,挑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月份,找出×月1日是星期几,制作一个月历,并完成以下要求。

(1)要求:每次用长方形横着框出3个数,说说这3个数之间的关系,算出它们的和。

先指名回答,再将学生的算式随机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寻找规律。

(2)要求:每次用长方形竖着框出3个数,说说这3个数之间的关系,算出它们的和。

先指名回答,再将学生的算式随机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寻找规律。

提问:同学们,我们平常所说的一年四季和一年的四个季度一样吗?

指名回答,明确:一年四季与一年的四个季度是有区别的。

1.认识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生活中的时间。

理解和发现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能正确进行互换。

1.谈话:羊村要召开羊羊运动会,这一天,懒羊羊通知喜羊羊:“明天5时到羊村体育场参加跑步比赛。”第二天,喜羊羊天没亮就出发了,早上5时赶到体育场却发现一个小伙伴也没有,一直等到傍晚5时才开始比赛,这是怎么回事?(学生自由发表各自意见)

师:原来,一天有2个5时,懒羊羊在通知的时候没有说明是早上的5时,懒羊羊在通知的时候没有说明是早上的5时,还是傍晚的5时,导致喜羊羊在早上5时就到了达了。生活中经常因为这样的描述出现错误,为了简易、不出错,广播、电视等部门都用24时计时法。

2.揭题:本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下24时计时法的相关知识。

提问:这是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的节目预告表,你从中知道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引导学生明确:这里用的是24时计时法,14:00是下午2时。

(1)出示倒计时的场面,提问:见过这个场面吗?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一起倒计时,当我们倒数到1的那一瞬间,钟面上的时针、分针、秒针都指到了几?(12)这个时刻意味着什么?

结合演示,教师介绍:新的一天开始了,此时是几时?(夜里12时),月亮高高挂,我们正在睡觉,时间继续走,早上8时,我们在哪里?(学校)时间继续走,中午12时,我们回到家,在家里吃饭。到这时,时间已经悄悄走过了钟面的一圈,回到了12时,时间继续走,开始第二圈的旅程,到了晚上8时,我们要上床睡觉了。当时间走到晚上12时时,这一天就过去了,它又将开始新的一天。

提问:现在时针一共走了几圈?(结合彩条,让学生看清走了2个12,是2圈)一共走了多少个小时?(24小时)

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针走一圈的时刻时,钟面上的时针指几就是几时,表示时针走第二圈的时刻时,钟面上时针所指的数加上12就是24时计时法的时刻。

引导学生明确:(1)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时,这个时刻从0时起过了几小时,就直接说几时;而普通计时法为了区别两个不同的时段,要在时间前面加上凌晨、早上、下午、晚上等词。(2)中午12时之前表示的时刻相同,1时之后,表示的时刻相差12小时。

追问:16:00是下午几时?18:30呢?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16:00是下午4时,18:30是下午6时30分。

1.说一说:羊村运动会上喜羊羊早到是谁的错?如果你是懒羊羊你会怎样通知喜羊羊?

让学生用两种计时法分别描述:明天下午5时或明天17时。

出示图标,提问:你认识这个图标吗?(禁止机动车通行),7:30~18:30表示什么?从上午几时几分到下午几时几分禁止机动车通行?绿色圃中小学教om

提示:钟面上表示的时间可能是上午,也可能是下午,可能是白天,也可能是晚上。

1.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学会推算出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

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24时计时法,你能说说什么是24时计时法吗?

出示教材第53页的节目预告表,并提问:你能把这些时刻改成普通计时法吗?

指名汇报后引入第 课时 这是我们上节课学习的24时计时法,24时计时法还能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很多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学习新的知识。

提问:这张预告表上的节目你喜欢吗?最喜欢哪一个节目?根据你的观察,你觉得哪个节目播放的时间会长一些?你是怎么想的?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om

引导:播放的时间是这个节目从开始到下个节目开始的时间,《动画剧场》从什么时候开始?(14:00)什么时候结束?(16:00)一共播放了多长时间?

师:钟面上是从2:00到3:00经过几小时?(1小时)从3:00到4:00经过几小时?(1小时)一共就是经过几个小时?(2小时)

提示:画线段图时只要画出经过的时间的开始和结束部分。

明确:从14:00到16:00经过的时间,还可以用减法计算,根据“结束时刻-开始时刻=经过的时间”可算出播放时间。

谈话:刚才我们计算了《动画剧场》播放的时间,现在我们再来算一算《智慧树》播放的时间。(出示教材第53页“试一试”问题)仔细观察,《智慧树》从什么时刻开始播出,什么时刻结束?(8:10播出,8:40结束)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组织学生集体讨论,教师结合学生的思路,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

追问:8:10应该怎样表示?中间的这段线应该平均分成几份?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开始时8:10,应该把8时和9时这一段平均分成6份,表示60分钟。

出示情境图,提问:根据这个情境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提出问题:这个图书室每天的借书时间有多长?应如何解答?

引导:先分别算出两个时段的时间,再把两段的时间相加,就是每天借书的时间。

出示题目,指导学生看题,理解题意。让学生具体说说题中有哪几个商店,它们的营业时间分别是怎样安排的。

提问:算一算每个商店每天各营业多少小时?哪个商店的营业时间长?

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解答,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的做题情况。鼓励学生勇敢表达自己的解题思路,最后师生共讲评。

出示题目,学生读题,指名说说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

提问:能直接用下午5时减上午9时吗?怎么办?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吗?

小结:如果两个时刻不在同一时段,可以将普通计时法时间转换成24时计时法再计算。

(1)引导:小明是几时睡觉的?什么时候起床的?这个时间从第一天晚上的8时跨越到第二天的早上的6时。能不能用我们之前学习的方法计算?应该怎样计算?

方法一:先想第一天24时前睡了多少小时,再和第二天睡觉的时间加起来,即24-20=4(时),4+6=10(时)。

方法二:先想晚上8时到第二天上午8时经过了12小时,再减去2小时,即12-2=10(时)。

学生可能还有其他的计算方法,只要合理,教师都要给予肯定。

1.巩固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的转换方法,能灵活运用24时计时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掌握计算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的方法。

灵活运用计算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的方法与解决问题。

1.复习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的知识及两种时间表示法的转换方法。

2.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完成24时计时法的相关练习。

要求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全班反馈。教师适当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引导学生看图,从问题中找到数学信息,进行分析理解。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小华周末一天的安排是否合理,有没有值得改进的地方。

(1)先全班读题,分析题意,找出题中解决问题的关键;再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明确思路。

(3)提问:王叔叔11:40到车站,准备乘车去机场,能赶上什么时间的班车?

(3)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探讨推算时间的方法。教师巡视,及时给予必要的指导。

小学三年级下册PEP英语教学计划6篇

第2篇

1、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和对比活动,引导学生经历复式统计表的产生过程,并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会填写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2、使学生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经历复式统计表的产生过程,并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理解复式统计表,知道使用复式统计表的意义,会对复式统计表进行分析。

师:等于什么呢?很多人有自己的想法了,真不错,带着我们的猜想,一起进入今天的课堂吧!

1、师:孩子们,姜老师请了我班的两个小助手,他们帮我做了一项调查统计,并且分别制成了两张“单式统计表”

师:请看[边说边按课件]让我们静静思考、静静读懂它。 [课件出示单式统计表]

师:孩子们,哪个活动是这两个班是喜欢的啊? 预设生[猜测]:玩电脑或其他

师:咦,怎么会有不同的答案呢?(原来刚才三(1)班还没看清楚啊!) 师:那你希望老师把这两张表格怎么放就能一眼看出来呢? 3、逐步合并

(1)左右放置 (2)上下放置 (3)调整活动项目顺序放置 (4)去掉第二张表格的活动及项目名称推上去。

师:为什么可以这样并?(因为两张表的活动项目是相同的,所以可以去掉一张表里的活动项目,直接推上去)

师:[手指活动及人数一列]那么这些是不是都很合理了呢? 师:追问:你觉得这里不合理,你想怎样改呢?

同桌两人一张表格,咱们把它给填完整,把不合理的地方变得更加合理,比比看哪组做得又快又美观。

第3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1、创造情景让学生说说“前、后、左、右、向左、向右、向后转”。复习和感受方位。

2、组织学生活动:面向黑板,指一指前、后、左、右。

3、师:“谁认得东、西、南、北方向?你是怎样认识的?”

3、东和西是相对的,那西边是哪边呢?教室的西边有什么?

4、组织全班活动,起立,指一指东和西。指左边练习表达:这边是北。指右边:这边是南。练习用教室的北和南各有什么说一说?

图书馆在操场的东面,体育馆在操场的面。教学楼在操场的面,大门在操场的面。

先观察,你从对话中了解到什么?(可以确定了两个方向:北和西)

你能说说哪边是东、哪边是南吗?说说房间是怎样布置的?东南西北方向各有什么?

3、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我们学校的东西南北方向?各个方向各有什么?

4、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我们东莞市的东西南北方向?

5、背儿歌:早晨起床面向太阳,前边是东后边是西,左边是北右边是南。

第4篇

本班共有学生31人,男生21人、女生10人。大部分学生学习目的性明确,学习动机强,动手动口能力较强,有一定的创新实践能力。但由于地处山区,学生的视野狭窄,见识少,认识事物的能力差,有待于加强培养。

本册教材共有6个案例,分为:新学期开始了、风、光的游戏、节日、粮食、环保设计。每个案例分为二小块,每个小块又包括想一想、说一说、做一做、写一写等活动,内容丰富多彩。

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xx大精神为指针,以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学观念为重点,实现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过渡,努力打破学校的封闭性,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社会、生活和学科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动手动脑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它的总体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的意识和能力

2、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4、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必将彻底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其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素质,落实素质教育,培养新时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2、扎实进行语言训练,着重进行段的训练——读懂一段话,写好一段话,继续对学生的识字、写字给予重视,帮助他们积累词汇和句式,掌握基本的表达方法。课堂教学中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朗读、默读和做其他各种练习的时间。要扩大训练面,使全体学生参与训练,保证学生有足够的个体活动时间,训练应严格要求,及时反馈和矫正,讲求实效。

3、注意听说读写的联系。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学表达,从读中学写。在作文训练中,要充分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表达方法,鼓励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事,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4、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要根据课文特点,选择学法指导的时机,有的可以在学习课文前,如查字典确定字义、多音字确定读音等;有的宜在学习课文中,如连句成段的两种方法(总分和并列),有的可在学完课后再次总结,如说一段话的意思。在学法指导时不必过多地讲道理,应多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练习,在实践中达到熟练的程度。

第5篇

1.向学生介绍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使学生学会看这两种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1.在前几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包括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一个或多个单位)来表示统计的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问题加以解决。通过这些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本单元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让学生认识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此外,教材在这儿还介绍了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平均数。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1. 本册“统计”中认识横式统计图,与认识竖式统计图在其他要求上没有太大的区别,使学生对竖式统计图与横式统计图比较观察,更容易理解。

2. 安排的“简单的数据分析”这一节,除了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的统计知识(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之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目的,就是结合实际问题,进一步教学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作出合理的推断,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以前在教学“平均数”的概念时,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上,而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很少提及。实际上,平均数作为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量数,是统计学中应用最普遍的概念,它既可以描述一组数据本身的总体情况,也可以作为不同组数据比较的一个指标,教学时要注意体现这一点。例如,坐公共汽车时,身高在110厘米以下的儿童可以免票,这里的“110厘米”就是根据某一年龄儿童的平均身高得到的,体现了平均数在制定政策中的作用。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复式统计表》教案教学设计

1、 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

1、 通过对现实生活事例中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让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使学生学会根据复式统计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使学生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使学生能根据复式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很多关于统计表的知识基础,教学时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方式探索新的知识,通过这种学习方式,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开放性。

学生在二年级下册时,就已经学会利用统计结果进行合理的预测,能初步理解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要注意结合实际情景,使学生理解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要使用统计,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例如,在做一项决策时,对已有的数据进行统计学上的分析,其结果便能对科学决策提供依据,这就体现了统计的一个主要功能,通过有限样本的数据分析来推断总体样本的大致情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使学生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会根据复式统计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通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使学生能对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提问:这是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活动情况,你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

提出要求:你能把这6个兴趣小组的人数填在下面的统计表中吗?

指出:这里的每张统计表都只是反映男、女生最喜欢的活动的人数,如果要对男、女生最喜欢的活动的人数进行比较,就显得不是很方便了。所以,人们就想到把这些简单统计表合并成一张统计表(出示例题中的复式统计表)

1、谈话:请同学们先认真观察这张表,在想一想,表中各个栏目是什么意思?

情境中的第三个统计表填写了男生和女生最喜欢的活动数据,像这样的统计表就是复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可以表示多组数据,单式统计表只能表示一组数据与单式统计表相比,复式统计表更有利于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

(1)复式统计表左上角的一个格用斜线隔成三部分,分别表示出表内横向、竖向所放内容以及所统计数据的名称。

(2)竖排表示所统计的对象是男生和女生,因此对应表头处写“性别”。横排表示的是最喜欢的项目情况,因此对应表头写“活动”。中间部分是不同性别、不同活动的相应人数,因此在表头对应的中间格写“人数”。

从第一个单式统计表中可以知道,男生喜欢的活动分别是什么,对应的人数是多少。从第二个单式统计表中可以知道,女生喜欢的活动分别是什么,对应的人数是多少。观察这两个统计表可以发现,每个统计表的活动都一样,调查的都是看书、踢球、看电视、画画、跳绳和玩电子游戏。第三个统计表包含三项内容:活动项目(看书、踢球、看电视、画画、跳绳和玩电子游戏),人数,性别(男生、女生)。根据表中调查的数据可以判断出男生和女生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哪个数据大,那个活动就是学生最喜欢的。要想知道调查的人数一共是多少人,把各个项目中的人数相加即可。我们还可以根据表中的数据的大小,,对这次调查的结果提出看法和建议。

小结:刚才的每张统计表都只能反映一个小组的男、女生人数;用刚才的统计表不便于比较不同小组的人数,这张统计表不仅便于比较各组人数,而且能看出四个小组的整体情况。

引导:如果把刚才的几张统计表叫做“单式统计表”你觉得这张统计表叫什么名称?学生讨论后揭题。(板书课题)

先让学生说说题目提供的是什么数据,再指名学生介绍一些与这些数据有关的事。然后让学生把上面的数据填写在统计表里。

学生完成后,提问:你能说出中国哪一届奥运会获得金牌数最多吗?俄罗斯金牌数最少的一届呢?美国获得金牌数在三个国家的排名分别是多少?从上面的统计表中你还能了解些什么?

1、某书店20__年第二季度的图书售出情况如下,根据所给数据制成统计表。

四月份:教辅书2631本,文学类图书3452本,工具书302本。

五月份:教辅书3689本,文学类图书2478本,工具书352本。

六月份:教辅书5634本,文学类图书1953本,工具书427本。

2、下面是三(1)班同学饮食情况统计表,想想怎样填写表中空缺部分。

看了这张统计表,你能得到哪些信息?你对我们班同学的饮食习惯有什么建议?

第6篇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 第1课时

1、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亲身感受物体的表面,正确理解面积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用不同图形作单位度量面积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

3、使学生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感受用正方形做面积单位的便捷与合理。

教具准备:卡纸若干、眼罩、毛线绳、桔子、长方体教具

同学们,这是?对了!我们最熟悉的数学书。那今天这节课的数学学习,就从我们的数学书开始。拿起你的数学书,伸出你的小手,从边缘开始,学着老师的方法,来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现在放下数学书,还像刚才那样,摸一摸课桌的表面,大家看!这是什么?谁来摸一摸它的表面?同学们,你还对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感兴趣呢?用你的小手摸一摸,看看能不能有所发现。

生汇报自己摸面的感受(发现有的面是平的,有的面是弯曲的。发现有的面大,有的面小)。

总结: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在数学上,物体表面的大小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叫做“面积”。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面积。

同学们,那我们现在可不可以说,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那黑板面的大小就是?那谁来说一说你刚才摸的物体,表面的面积指的是什么呢?

接下来,老师想进行一个测试,测试的方法是,请同学上来,蒙上眼睛摸两个面,然后根据自己的感觉,判断一下哪个面积大?哪个面积小?

现在老师把刚才他摸的这个面画在黑板上,这是什么?它是不是一个封闭图形呢?刚才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那现在我们可不可以说,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封闭图形的面积呢?当然可以!那现在我们就可以说,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3、猜一猜——既有所拔高,又为小组活动做铺垫。

好了,我们来放松一下吧,玩一个小游戏!游戏的名字叫“猜物品”。怎么猜呢?老师这儿有4种备选物品,根据老师的提示,发挥你的想象,选出你认为合适的物品,准备好了吗?第一件物品:它的面比数学书封面大一些,但比课桌面小一些。它是什么?第二件物品:它的面大约是4个数学书封面那么大。它是什么?(引出方法:摆一摆)第三件物品:它的面大约是6个手掌面积那么大。

学生通过眼睛观察即可判断面积大小。师加大难度,让学生想办法验证通过眼睛观察得到的结论。引出 “重叠法”。

让学生回忆在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是怎么做到的?学生会回答“用尺子量”,此时教师适时引导,“用尺子量其实也就是看线段里有几个1厘米,那现在要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可提示学生:“是不是也可以沿着这个思路来想办法?”学生有了新的思考,最后发现,也像1厘米的长度单位那样,我们也可以用一模一样小一点的图形摆一摆,看卡纸上能摆几个小图形,就能比较出来面积的大小。

通过小组展示、汇报,发现有的小组用三角形摆,有的小组用圆形来摆,但选择正方形来摆的小组占多数。通过采访,明确了只有用正方形来摆,才能恰好摆满卡纸。最后老师提问:如果想准确测量一个图形面积的大小,你们觉得选择什么图形来摆更合适?并告知学生,其实,国际上也就是用正方形来度量面积的。

师出示一种比较面积的方法,即用毛线绳沿图形围一周,谁用的毛线长,谁的面积就大。让学生判断这种方法是否合适。通过探讨,学生明确了围一周指的是周长,而不是面积,进一步加深对面积的理解

请三名同学上台抽取题目,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在黑板上摆出作品。用六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磁卡,分别拼出一个周长最长的图形,周长最短的图形,任意图形。之后,请学生仔细观察这三个拼组图形正对着我们的面。问:你们能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吗?并说一说你的理由!

将第三名同学摆出的任意图形,变换形状。通过观察、探索、发现虽然形状不同,但它们的面积却是相同的。

请同学说自己收获。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带着今天的收获,走进生活,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新的收获。好了,这节课就上到这。下课!

本节课,我从学生熟悉的数学书开始入手。通过摸一摸、猜一猜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对“面积”有了更加准确的理解。在对比两张卡纸的大小时,学生先是用观察法,然后是重叠法。最后,在两种方法都无法得到结果时,老师通过适时提醒:“同学们,我们在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时,是怎么做到的?”使学生有了新的思考。最后引出统一单位来度量面积的方法。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同时,度量意识也得到了培养。最后拓展提升部分,通过拼一拼、变魔术的活动,学生对面积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在我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了统一单位的必要性,度量意识也得到培养。但也由于我的引导,学生的思维受到了限制。我想如果我在一开始,允许学生用身边的物品去度量两张卡纸面积大小,学生的思维可能会打开,最后再探索到用一模一样的正方形来度量会更好。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redian/qitawenan/2xq31z.html
专题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