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热点 >其他文案 >

《端午粽》教案10篇 "传承中华美食文化,品味端午粽的魅力:教你如何制作传统美味的端午粽"

《端午粽》教案10篇 "传承中华美食文化,品味端午粽的魅力:教你如何制作传统美味的端午粽"

《端午粽》教案是一份针对端午节传统食物——粽子的教学资料,包含粽子制作的历史渊源、制作过程及相关文化知识等;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培养动手能力。

《端午粽》教案10篇

第1篇

1、认识“端、粽”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偏旁;会写“午、节”等7个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掀开、剥开、裹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粽、总”是平舌音,“端、间、分、念”是前鼻音,“肉”是翘舌音。结合偏旁识记,如“端、粽”;熟字、部件方法识记,如“端、粽、节、总、据、念”;联系生活识记,如“米、豆、肉、带”;熟字组词识记,如“端午、节日、总是、空间、分开、知识、据说、思念”。笔画“长横”出现在本课要求学习书写的4个生字“午、真、豆、节”中,要引导学生写平、写舒展。

读好长句子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长句子主要在本文的第2、3自然段中出现,在教学这两个自然段时要加强对长句子朗读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读好长句子的方法。教学时,可以采用“内容分解法”,引导学生对长句子的内容进行分解,明白句子所表达的内容,再运用各种方式练读、巩固,并在其他长句子朗读中加以运用。

文章用词丰富,如“美滋滋”“又黏又甜”,这些鲜活的词都是第一次出现,“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这些词也能使描述的事物更形象。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对语言进行归类和运用。

1、制作字卡,结合生活实际了解粽子的样子、味道。

1、认识“端、粽”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偏旁;会写“叶、真、豆”3个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掀开、剥开、裹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1、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展示端午节丰富多彩的习俗。

(2)说一说在端午节这个中国的传统节日里,人们都会做什么。

课件出示外面绿绿的,里面白白的,咬上一口黏黏的。

(4)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有吃粽子的习俗。孩子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你们都吃过哪种味道的粽子?和大家说一说。

2、揭题:多么美味又与众不同的粽子啊,这节课让我们走进《端午粽》,来共同品味一下课文中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

操作指导上课伊始,教师要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出发,谈一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教师要给出更准确、全面的介绍。

课件出示(1)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做到词语连读。

(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圈画本课的生字: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

(2)借助拼音,反复拼读圈画的生字,认识新偏旁“立”“米”,观察“立”“米”作偏旁时有什么变化。

1、同桌相互检查,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

(1)“粽”是左右结构的生字,左边是“米”,右边是“宗”。我是运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它的。

(3)我是用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识记“米、豆、肉、带”4个字的。

2、教师随机出示大米、小米、玉米,绿豆、青豆,牛肉、羊肉等的图片来帮助学生熟记生字。

课件出示豆:甲骨文像高脚器皿,内部加一横表示器皿中的食物,上面的一横表示盖子。金文省去中间的一横。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盛食物的高脚器皿。

多媒体课件出示生词:端午节、粽子、总会、糯米、中间、十分、红豆、鲜肉、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

2、以小组为单位,抢读生词,读正确的小组得到词卡,并且领读,得到词卡最多的小组获胜。

操作指导本环节教师要遵循先学后教的规律,明确学习任务和要求后让学生充分自学。注意强调“粽、总”是平舌音,“端、间、分、念”是前鼻音,“肉”是翘舌音,注意声母r的发音。交流检查时可以设计游戏环节,巧妙地将学生带到主动学习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

3、教师指导学生用多种方式朗读,指导读好长句子。

课件出示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2)这句话由外及里介绍了关于粽子样子的3个方面内容,我们可以让学生分步读好。

(2)学生观察图片,从颜色、形状上来描述箬竹叶的样子。

课件出示叶:左窄右宽,左边的“口”要写在横中线上,右边的横对准“口”的中间,不要太长。

课件出示真:10画,上下结构,笔画中横最多,下部框内三横不与横折的折段相接,不要丢了下边的撇、点。

豆:7画,独体字。上窄下宽,中间的“口”应该写在横中线的上面,最后一笔长横要写平、写舒展。

操作指导本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阅读课文:通过自由朗读、创设问题情境朗读、合作朗读等方式带领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可对长句的内容进行分解,明白句意,便于朗读。笔画“长横”出现在了本课要求学习书写的4个生字“午、真、豆、节”中,要引导学生写平、写舒展。

操作指导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作业,要做到有布置就有检查。朗读作业可以利用视频形式展示检查。

1、会写“午、节、米、分”4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2、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1、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端午粽》的字词,这节课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找动物。以小组为单位读词语,看看哪个小组读得最准确。

(2)小组派代表选择喜欢的小动物,每个动物后面隐藏一个本课的词语,小组同学认读词语,获胜的小组得到相应的小动物图片。

操作指导以游戏的形式复习词语,不要夸大游戏本身,避免分散学生注意力。分段朗读课文可以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抓中间带两头”是课堂教学的好方法。

(1)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从哪三个方面介绍粽子的特点的。

思考:课文是从哪三个方面介绍粽子的特点的?找出相关的句子画一画,写一写,读一读。

(1)交流一——样子美: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课件出示粽子是用xxxx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xxxx糯米,中间有一颗xxxx枣。

课件出示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粽子是用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的枣。

③小结:像“青青、白白、红红”这样的叠词更能体现出粽子的特点——各种颜色相间,色香味美。朗读时,让人仿佛品尝到了香甜的味道。

④指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描述粽子的外形特点。

⑤引导学生抓住“里面、中间”这两个方位词把停顿读正确。

(2)交流二——气味香: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

③指导学生抓住“一……就……”这组关联词语朗读,品味粽子之香。

(3)交流三——味道甜: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

②融情想象,指导朗读。要指导学生美美地读,边读边想象粽子的甜美味道。

2、师生交流汇报。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很多,结合课文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种类。

1、品读课文第4自然段。和你的组员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汇报交流: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操作指导在精读课文环节教师要充分合理地利用好活动卡,结合学生的学情带领学生展开学习。每次布置的学习任务要适量,学一程,展一程,教师点拨与学生交流展示融为一体。以读代讲,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

(1)老师今天带来了几个美味香甜的粽子,同学们想不想吃?

课件出示节:5画,上下结构。上扁下长,草字头的长横要写平,横折钩在横中线上起笔,折钩稍左斜,长度适中,竖要写直。

午:4画,独体字。注意两横的长短、间距。最后一笔竖要又直又正。

1、过渡:我们“品尝”了香甜的糯米粽,再来书写“米”和“分”。

课件出示米:左右对称,先写点、撇,再写“木”,横、竖分别在横、竖中线上,撇、捺要舒展。

分:上面的“八”稍微宽一些,撇、捺要舒展,撇伸到左下格,捺不能超过横中线,“刀”放中间,先写横折钩,再写撇。

3、师生讲评,展示学生作品,互相评价,激励进步。

操作指导低年级指导书写过程中写正确是前提,教师还要渗透间架结构的布局规律,指导学生把字写得大方规范。

2、总结:每年端午节我们都会吃粽子,今天通过学习《端午粽》,我们不仅“品尝”了美味香甜的端午粽,还知道了端午节的由来。每当我们吃着美味香甜的粽子时,不要忘记缅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操作指导本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总结学习收获,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全面回顾,同时引导学生对端午粽有更深刻的理解,对端午节这个节日有更深的了解,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1、“吃粽子”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上课伊始,带学生走入情境,感受端午节品粽子的节日气氛。通过“品尝”端午粽,学生对端午粽的外形、种类及端午粽的由来有了进一步的认知。

2、“品”粽从“读”粽开始,通过多种形式、方法的朗读,增强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提高了学生阅读的能力,以读代讲,在读中进行识字教学,使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3、合理利用学生活动卡,把自主学习落到实处,尊重学生的自学,在学生充分展示交流后,教师进行点拨,让学习真正发生在学生身上。

《端午粽》教案10篇

第2篇

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等十三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午、节、叶、米、真、分、豆”等七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3、通过图文结合,理解“箬竹叶、糯米、裹着”等词语,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红红的枣”等词语。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了解端午节习俗和来历。

了解传统节日和习俗。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端午粽》这篇新。(板书课题:端午粽。)

1、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想,讲了什么事情?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2)同桌交流,再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自读、小组读、分段读。)

(1)出示生字卡片,“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指名读。

(1)出示我会写的7个生字:“午、节、叶、米、真、分、豆”,指名认读、领读。

书写要领:“分”上面八字要延展,下面是“刀”不是“力”。“午”最后一竖不要写出头。

第3篇

4、通过参与端午节环境创设,感受参加端午节庆祝活动的乐趣。

(活动过程的表述不必具体到将老师、同学的全部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当把活动的主要环节很清晰地再现,即开头环节、基本环节、结束环节、延长环节。注:重点表述基本环节)

1、请爷爷给小伴侣讲屈原的故事,了解端午节的来历。

2、小伴侣自由和爷爷沟通自己收集的`有关端午节的资料。

进一步了解端午节时人们进行的一些活动:如赛龙舟、吃粽子、挂艾枝、洒黄酒、挂香囊等。

请奶奶向小伴侣介绍包粽子的材料及方法,幼儿尝试包粽子。

和爷爷一起用布和竹棍做成龙舟进行龙舟大赛,请幼儿四五人一组,套上龙舟,进行划龙舟竞赛活动,先取到红绸一组为胜。旁边请几位幼儿为他们摇旗呼喊。

请奶奶示范香囊的做法,把碎布缝成校口袋,放进香料和少许艾草,合上袋子,幼儿学做香囊。

第4篇

1、认识本课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新偏旁,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正确书写“午”“豆”“节”。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读好长句子。

1、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能按笔顺正确书写3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游戏:小汤圆、圆又圆——元宵节!吃月饼、赏明月——中秋节!再过些日子就是端午节了!反过来考考你们,端午节吃什么?(粽子)也叫端午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课文。

揭题小游戏,创设“节日与美食”的情境,不仅为课文的学习做了铺垫,而且在语境中学习了生字“午”,认识本课两个新偏旁。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长句子多读几遍。

(4)赛跑齐读:生字全躲到粽子里了,快把它们叫出来!

(1)你还知道哪些豆?老师也带来几种豆,认识吗?

毛豆短,蚕豆扁,红豆圆圆像两点,豇豆长长托上面。

生字“豆”的教学从学生生活中来,通过各种豆的巧妙组合,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识记字形。

6、我们读着读着,脑海里一定还留下了温暖的画面:(出示三幅图)

统编教材对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提出:能找出课文中的信息。针对这条建议设计此环节,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整体感知。

1、端午节到了,外婆包粽子的食材有哪些?指名回答。

(1)箬竹叶你见过了吗?老师带来了,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什么样的箬竹叶?

(2)加上颜色读: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

本课叠词很有特点,富有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韵味十足。正着读、反着读,回环复沓,既积累了叠词,也为读好长句子做了铺垫。

(4)一张箬竹叶、一小把米、一大颗枣,在外婆的手里就变成一个好看的粽子啰!读句子。

出示: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读好长句子是本课的重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重难点,设计了由词到短语,再送到句子里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自读慢慢学会长句子的停顿,掌握读好长句的方法。

4、读着读着,老师想起自己小时候过端午节,我的奶奶也忙着包粽子,奶奶包着我看着、奶奶煮着我等着,你想到了什么呢?

小结:青青粽叶香,浓浓端午情,外婆还给我讲端午节的故事,告诉我永远要纪念的人,想知道的`小朋友们也可以把端午节的故事找来读一读。

在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老师讲述儿时端午节的记忆,唤起学生的记忆,想起自己过端午的情景,亲情、传统佳节的传承在回忆中渐渐清晰。

节字长横盖下方,午字长横摆稳当,豆字长横托上方。

读好书、写好字是第一学段的主要任务,本课三个生字“午”“豆”“节”有一个共同的笔画“长横”,寻找汉字书写的规律,学会一类字的写法,从而习得写好字的要领,贯彻落实课标的写字要求。

第5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朗读好课文。

2.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积累"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设计意图】听写字词,观察图片,回忆课文内容,尽快进入到课堂中。

(2)读了这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外婆总会煮好了盼我们回去)

(3)从"一到""总会""盼着"你体会到什么?(外婆浓浓的爱)

(2)外婆包的端午粽看起来怎么样?谁来读读相关的句子。(指名读)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①你能把表示颜色的词圈出来吗?你有什么感觉?(美)

(3)这粽子不仅看起来好看,闻起来也很香,从哪儿能看出来?

你觉得这清香是什么样的味道?(箬竹叶的`味道,糯米的味道,枣的味道)

你能用"一……就……"说个句子吗?(我一回到家就写作业)

(4)现在来看看粽子吃起来味道怎么样?(又黏又软,十分好吃!)

(2)读读这句话,你觉得文中哪儿写了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哪儿又写出了花样多?

(第2自然段写了粽子十分好吃,第3自然段第2句话写了花样多)这样的句子就叫过渡句,它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4)仔细读读这句话,你体会到什么?(外婆不仅勤劳能干,而且质朴大方)

(5)指导朗读。读出粽子的花样多,读出外婆的勤劳能干、质朴大方。

"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人,创造出新体诗"楚辞",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

(3)据说人们为了纪念屈原,把五月五日设为端午节,并在这一天互相赠送粽子作为礼物。现在你知道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了吗?

(4)原来,这小小的粽子,不仅包含着外婆的爱,还寄托着我们中国人这么丰富的感情,让我们一起读一读第4自然段吧。

?设计意图】逐段分析文章,可以从多角度把握内容,包括文章的结构、文章的内容、还有涉及课本之外的知识的,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端午节,"品尝"了外婆包的端午粽,感受到浓浓的亲情。我们还知道了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认识了伟大的诗人屈原,真是收获多多。让我们再来美美地读一读课文吧。

2.你还知道我们国家有哪些传统节日吗?你能说说这些传统节日都有什么习俗吗?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习俗:看灯、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

清明节:农历三月初八(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那一天,公历4月5日左右);习俗:扫墓、踏青。

?设计意图】总结端午节的来历,同时拓展我国传统的节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们掌握文章内容、掌握传统节日,更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第6篇

1、学问目标:正确认读本课“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等十三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午、节、叶、米、真、分、豆”等七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3、通过图文结合,理解“箬竹叶、糯米、裹着”等词语,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红红的枣”等词语。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了解端午节习俗和来历。

了解传统节日和习俗。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宏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师:今日我们就来学习《端午粽》这篇新。(板书课题:端午粽)

1、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想,讲了什么事情?

(1)用自己喜爱的方法读课文,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诞生字词。

(2)同桌沟通,再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自读、小组读、分段读)

(1)出示生字卡片,“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指名读。

(1)出示我会写的7个生字:“午、节、叶、米、真、分、豆”,指名认读、领读。

书写要领:“分”上面八字要延展,下面是“刀”不是“力”。“午”最终一竖不要写出头。

第7篇

1、认识“端、粽、节”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偏旁;会写“午、节、叶”等7个生字。

3、朗读课文,学会读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难点:读好长句,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1、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与一种食物有关,大家来猜一猜是什么吧!

课件出示谜面:一个白胖子,裹着绿毯子,腰上扎根细绳子。(同学举手猜谜)

2、同学们真聪明,没错,这种食物就是——粽子。出示课件:粽子图片。

1、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圈出生字,读读,想想,有什么好的记字方法。

4、把生字放回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将课文读通读顺。学生自由朗读,标出全文自然段。

3、师:外婆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4、谁来读出外婆期盼的心情?(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观察分析: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比比谁是火眼金睛,看得最认真,最仔细。

3、师范写“节、叶、米”等字。重点指导:“竖”画的写法。(午、节、叶、米)

“竖”画的写法:“午、节、叶”为悬针竖;“米”为垂露竖,“米”要左右对称。

(板书课题)有没有人知道粽子是什么时候吃的?端午节是在什么时候?你们还知道哪些中国的'传统节日呢?(学生自由举手发言)同学们知道得真多,那有没有哪位同学能告诉我,人们在端午节这一天还会做什么啊?(学生回答)没错,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等。(课件出示有关端午节习俗的图片)

1、学生自由朗读第2、3自然段,指名说一说,读完之后,你知道了什么。

2、教师让学生画出描写粽子的句子,齐读画出的句子。

3、分析句子。第2自然段中描写了粽子由外到里的样子、颜色、味道。

师:箬竹就是竹子的一种,叶子宽大,是一种很好的包粽子的材料。

师:粽子颜色十分丰富,糯米是白白的,枣子是红红的,粽子外衣是青青的。

5、学生想象粽子的样子,并拿彩笔在自己的图画本上画一画,比比谁画得更好看。

6、师:齐读第3自然段,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花样。(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

7、出示: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师:你从中读出了什么?外婆是一个怎样的人?(善良、乐于分享的人)

2、老师讲解爱国诗人屈原及他沉汨罗江的历史故事。

3、指名读第4自然段。师:谁能告诉我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啊?(屈原)

4、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6、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

2、教师回顾总结:这篇课文讲了外婆给“我们”包的端午粽,以及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更加了解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及其来源,课后同学们去了解一下中国的其他传统节日吧。

这篇课文,我从学生实际出发。学生们都吃过粽子,知道人们在端午节都会干什么。因此,我用谜语导入时,学生很快就猜出了谜底。通过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学习知道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与爱国诗人屈原有关,并适当地向学生普及端午节的传统文化知识。

第8篇

?端午粽》是本册书的第十篇文章,本单元围绕“家人”这个主题,编排了《静夜思》《夜色》《彩虹》《端午粽》四篇文章。《静夜思》是一首古诗,语言浅显易懂,儿童诗《夜色》和散文《彩虹》想象奇特,用孩子的视角,童趣化的语言进行表达。《端午粽》是关于传统节日习俗的,生动的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通过讲述传统节日风俗,引导学生了解热爱中华传统文化。

?端午粽》本篇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第1自然段先介绍端午节,外婆会煮好粽子等我们回去;第2自然段具体介绍了粽子的色、香、味;第3自然段重点写了粽子的花样多;最后点出了端午吃粽子习俗的由来。课文语言比较形象,比如对粽子样子、味道的描写中,分别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时、糯米、枣,可以归类积累,同时在学习叠词的基础上,感受句子韵味和节奏,口语表达时,也可模仿运用这一类词语。

读好长句子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长句子主要在本文的第2、3自然段中出现,这两个自然段时要加强对长句子朗读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读好长句子的方法。

1、多种形式巩固生字和词语,会写“真、节”2个生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掀开,剥开,裹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自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农历八月十五、正月十五、腊月初八、五月初五分别是什么节?有什么习俗?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活动拓展孩子的知识面,让孩子对我国的传统节日进一步的了解。】

孩子们你们坐得直,听得认真,我可喜欢你们了,那让我们一起玩个 “赛龙舟”的游戏

端午节我们总会吃粽子,粽子里面有糯米、红豆、红枣(zo),

还有大肉,据说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q )原(yuán)。

?设计意图:创设“赛龙舟”的游戏,将静态的生字动态化,把字融入词中、句子中再现,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用游戏的方式复习生字,为课堂营造了一种和谐、宽松、愉快的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师生平等对话的氛围。】

2、文中是如何描写粽子的?让我们赶快读读课文的第二段,在第二段中找一找吧。

3、请在文中把描写颜色的意思用横线画出来,你能照样子再说一些这样的词语吗?

(白白的.、红红的、青青的、绿绿的、黄黄的、黑黑的)

4、看到有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这些颜色,你猜一下这个粽子味道怎么样?(好吃、香、想吃)心情如何?那请你带着这种心情,读一读这一句话。

5、外婆包的粽子味道到底怎么样呢?让我们赶紧去看看吧!

(2)师范读课文。学生做动作,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孩子感受独处也是一种快乐】。

外婆包了哪些花样的粽子?你喜欢吃哪种味道?吃了粽子心情如何?

外婆把粽子让我们带回家分给邻居吃。你觉得外婆是怎样的一个人?

?设计意图:减少无效的讲解,增加有效阅读,使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培养语感。】

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积极主张楚国联合齐国抗击秦国,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纳,反而被罢了官发配到边远的地方。楚国快要灭亡时,农历5月5日这天,屈原投汨罗江自杀。屈原投江后,楚国人民为了不让江里的鱼虾鳖蟹吃屈原的尸体,就往江里投食物。年复一年,人们为了纪念屈原,每逢端午节那天便用竹叶把糯米饭包起来,做成菱角形的尖角粽子,划着龙船到汨罗江,投到江里祭祀屈原,这就是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船的来历。

?设计意图:认识汉字书写的规律与变化。感受汉字的结构美。】

1、推荐阅读课外书《一朵花的童话》中《婆婆路》的片段。

?设计意图:本单元围绕“家人”的题材展开描述,推荐阅读《婆婆路》让孩子再次感受家人在一起的快乐,也可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第9篇

1、情感目标:体验过端午节的快乐,萌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3、能力目标:主动参与端午节活动,能与同伴交流分享有关端午节的经验。

1、经验准备:幼儿与家长共同进行有关端午节的调查及信息采集。

2、物质准备:艾草、粽子、香囊等物品,端午节来历的'图片;赛龙舟视频等。

(2)提问:你看到了什么?这是什么比赛?为什么要赛龙舟?

(1)鼓励幼儿结合调查表及信息资料,以小组形式交流分享已获得的相关经验。

(2)提问:什么时间过端午节?端午节是怎么来的?

(3)教师结合图片,以故事形式与幼儿共同梳理、提升经验。

(2)引导幼儿结合艾草、粽子、香囊等物品,进一步了解端午节的各种习俗。

(3)鼓励幼儿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表现人们过端午节的习俗。

4、幼儿品尝并交流各种风味的粽子,感受和体验节日的快乐。

美工区:为大家准备制作粽子的材料,区域活动时可以尝试做粽子。

第10篇

本课内容是浙江摄影出版社的《小学信息技术》四(下)的第11课《端午节》,属于络应用单元,整个单元主要是上资料的应用,体现一个收集信息、信息、加工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过程。而本课侧重于主题性综合运用与练习,要求学生能熟练运用搜索引擎查找资料并下载管理。

导入部分教师,采用猜词游戏,要求学生根据端午节的三个习俗猜节日。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掳取学生的学习心。教师设计了三个学生相对陌生的习俗,提升猜测的难度,让学生通过搜索来获取正确答案。一方面由于未知,才需要搜索,为用而学,进一步体现出了信息技术的实用性;另一方面也是关注学生关键词的选择,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搜索能力。

本课的重点是主题性应用,而主题应源于学生的生活。通过说一说“你了解的端午节”,让学生一起感受身边的端午节,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再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学生思维,由学生自主提出希望进一步研究端午节的内容。教师则从由来、习俗、文化等各个方面加以归纳引导,并最终由学生自主选择主题进行探究,充分体现出主体性。

本着快乐学习的原则,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设计了一个“赛龙舟”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活跃课堂气氛。由于每组主题搜索文件资料的质和量决定着龙舟前进的速度,所以组员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一定会合作奋进,有效地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同时,教师巧用小程序将比赛结果显现展示,有效帮助教师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得学生更为量化,更加显现化。

教师在课堂中通过体验不同关键词对搜索效率的影响,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关键词提炼的重要性,进一步落实操作技能。同样,通过文件归类前后的不同,让学生充分领会分类保存的重要性,指导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品质。

1、游戏:出示ppt,让学生根据画额、悬钟馗像、用癞蛤蟆皮洗澡三个活动猜一猜是什么节日。

2、学生利用络查找正确的答案;教师巡视掌握情况。

②根据学生情况,在学生操作未出现多关键字的情况下,教师以《教你一招》的方式,强调多关键字在搜索中的重要作用。

2、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继续深入了解端午节的欲望。

3、说一说:你还想从哪些方面端午节?学生说的同时教师适当进行引导归纳,传说、由来、习俗、文化等,并板书。

4、引导学生明确要将找到的资料保存下来,并且能分类保存;请个别示范操作过程;在学生示范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要先建立〈端午节文件夹〉;然后在word中进行保存。

5、在查找和保存资料的过程中,要建立相应的文件夹,便于以后这些资料的查帐和使用。

1、让学生确定查找的内容;并且在电脑中建好“端午节”的文件夹。

②学生进行资料的查找和保存(用时10分钟左右)。教师巡视掌握学生操作的具体情况。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redian/qitawenan/25mk3z.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