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热点 >其他文案 >

《雨霖铃》优秀教案3篇 《雨霖铃》:一场触动心灵的音乐之旅

《雨霖铃》优秀教案3篇 《雨霖铃》:一场触动心灵的音乐之旅

《雨霖铃》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部著名的散文集,其中融汇了作者梅尧臣的诗词、散文及小品文的卓越技艺,以细腻、优美的笔触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份优秀的《雨霖铃》教案,助力教师更好地开展相关学习和教学工作。

《雨霖铃》优秀教案3篇 《雨霖铃》:一场触动心灵的音乐之旅

第1篇

2、导入别离之情诗词中历写不衰的主题,如我们学过的李白的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也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今天来学习一首关于离别的词《雨霖铃》(板书

2、教师补充: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他对北宋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与影响,第一他制作了大量慢词长调,对宋代慢词的发展颇有影响;第二他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善于铺叙、写景、抒情密切结合,语言通俗易懂,音韵和谐美。柳词在宋代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处,既能歌柳词。”

柳永虽然才情卓著,但一生任途坎坷。这首词写的就是他任途失意心情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又不得不和心爱的人痛苦分离的思想感情。

(三)学生随录音带自由读全词理解词义,在音乐中进入词所描绘的情境,并使词的意境在头脑中浮现出来,从而把握词的景与情领悟意境。

2、教师示范:一个秋天的傍晚,一场暴雨刚刚停歇,蝉凄切地鸣叫不已,词人面对着长亭,心情更觉悲凉。京城门外,长亭边,一个临时搭建的蓬帐里他的心爱之人为他送行,两人面对美酒佳肴却毫无心情,正在恋恋不舍之际,船夫催促着“开船喽——开船喽——。”两人双手紧握,泪眼相对,有千言万语要说却哽咽着说不出一句话来。词人想在即将踏上的旅途中只有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霾,空旷的天空。

小结:上篇写的是一个秋天的傍晚,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在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下篇紧承上篇:是词人想象别后的情状,小船临岸,词人酒醒只见习习晓风吹拂杨柳,一弯残月挂在天空。词人现在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

总结:全词凄凉的意境让我们感觉的浓浓的别离之情。

过度:我们的生活里也有别离的苦痛,如何把它用文字表达出来。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雨霖铃》的写法。

“寒蝉”“长亭”“骤雨”词人一开头就捕捉到有特征的秋景来渲染气氛,“寒蝉”透着秋意,而蝉的叫声更让人感觉的悲凉,骤雨过后天气陡然变凉,更使人感到凄切冷落,所以这首词不仅交代了离别的时间、地点、更是在写心情。

“念”字表明下面的景物是想象、的虚构的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空阔的楚天这些景物在南方是很平常的。可是这些平常的景物注入深沉的情感之后就变得不平常不了。那浩渺的烟波,另人惆怅;沉沉的暮霭让人压抑忧伤,那空阔的楚天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词人对景物的描写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这一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有人拿它代表柳词。这没有一个字写情,而没有一个字不写情。李白诗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后,杨柳和离别就似乎有必然的联系了。借杨柳抒离情成了常用的手法。如白居易“杨叶比愁眉,愁长比柳丝。”因为有这种习俗的存在,所以离别的人一看杨柳就会涌起离愁别绪,因而“杨柳岸”三个字明写前景,暗写别时情,显得含蓄而有韵味。词中“晓风残月”也是最能触动人的感情的事物,温庭筠在一首送别词里曾写过:“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曹植也曾写过“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秋月的风是凉的,秋日的`早晨的风更凉;月光是清冷的,残月的光更加清冷,而早晨残月就显得特别凄凉。所以晓风残月给人一种特别浓重的凄凉冷落之感。

这样在短短的两句词里,作者集中写了一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而这幅凄清的画面又出现在一个特定时刻里——酒醒之后,离人饮酒为的是消愁,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更何况是在酒醒之后。

酒醒之后的惆怅和眼前最能触动离愁的景象交融在一起,这情景是多么的凄凉难耐的啊!

词的上片除“念去去”二句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已经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词人和他心爱的人不忍分别而又不得不分别的心情;下片对别后生活的设想,则是虚写了。虚写中所着意描写的是词人孤单寂寞的心情,连良宵好景也排遣痛苦。读完下片回过头来看上片,便会懂得词人和他心爱的人之间的感情是多么的深厚,的确是难舍难分啊!

《雨霖铃》优秀教案3篇 《雨霖铃》:一场触动心灵的音乐之旅 第2张

第2篇

宋词作为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在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宋词从风格上分为两大流派:豪放派、婉约派。提及婉约派,当首推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柳永;而提及柳永,又不能不提到他的代表作《雨霖铃》。多年来,它常诵不衰。历来被认为是抒写离别之情的典范之作。《雨霖铃》这首词以冷落秋景为衬托,淋漓渲染了惜别的场景,进而推测别后的铭心刻骨的思念。层层铺叙,情景交融,委婉多致。表现了柳词细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的特点。

学生刚刚结束唐诗单元的学习、鉴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词是一种抒情诗体,是配合音乐可以歌唱的诗歌。要鉴赏词的艺术魅力,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词的发展脉络,掌握诗与词的联系与区别,把握词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为深入鉴赏词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所教两个文科班,学生的思维活跃,感悟能力强,能积极发言,课堂气氛较活跃。因此只要老师创设出浓郁的鉴赏氛围,搭设好层层深入学习的台阶,学生就能够走进作品的艺术境界,在课堂上充分展现每个人的风采,做学习的主人。

根据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改变传统教学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贯彻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体验为红线,思维为主攻的思想。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老师的诱导之中,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充分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探索和研究中掌握知识,学会总结,学会反思。诗歌鉴赏能力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也是难点。主要考查两方面的内容:

2、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鉴于此,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诵读、感悟、理解、分析,不断地积累,才能真正形成自主鉴赏诗歌的能力。这既是高考的需要,更是提高自身艺术修养的需要。

自制多媒体课件,主要是展示本课的教学流程、知识及方法规律的总结,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扩大本节课的容量,力求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两座丰碑,是一座流光溢彩的美的殿堂。鉴赏唐诗宋词是探寻美的历程,我们已经走进唐诗的王国,接受了艺术的熏陶。今天,让我们再走进宋词的家园,继续这美的巡礼。

(点评:利用导语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对本节知识的重视程度,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实录:学生听老师解说,有的同学脸上露出认同感,求知的.欲望。)

1、(教师)要想很好的鉴赏宋词,就必须了解词的发展史,词的文体特点。首先让学生看课本第50页内容。师生一起边看边总结。

(点评:了解词的文体知识,才能为鉴赏词作扫清障碍,这也是读懂作品的最基本的条件,教师要给与适当的讲解、补充。)

(实录:学生一边看书一边在教师的指导下勾画重点语句。最后教师总结。)

(点评:让学生识记有关词的知识,为深入鉴赏词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录:学生看投影,结合老师的讲解仔细体会,识记重点内容。明确学习的方向。)

3、(教师)由对宋词的了解中导入到对《雨霖铃》的学习,作者简介及背景介绍。

(实录:学生看课下注释,认真识记教师补充的内容。)

⑴师:结合注解自读诗歌,整体感悟。读时注意思考:从题材上看,这是一首什么内容的词作?你是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

(点评:抓住关键词句,整体把握诗歌内容,是正确鉴赏诗歌的前提。)

⑵师:请一名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文本,其他同学作点评。

(点评:诵读的过程也是鉴赏的过程,要让学生敢于读出来,大声地读,声情并茂地读,有感情的在众人面前读,读出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理解。)

(实录:学生范读文本,情感的把握较好,其他学生的点评到位。再让大家推荐一位擅长朗诵的学生读一遍,非常好,全体鼓掌。)

师:全体学生齐读文本,让每个人都初步感知作品的艺术魅力。

(点评: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去感受和理解文本内容。)

师:第一至三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学生先自主思考,形成答案,然后小组讨论,完善答案,最后发言。)

生:深秋时节的傍晚,一阵骤雨过后,离别的人儿对这长亭,耳边传来凄凉而急促的蝉叫声。表达了离人此时内心深沉的痛楚。

小结:清秋节令的寒蝉,衬托着凄切悲凉秋景。人将别、日已晚、雨乍停、蝉声凄。惜别的长亭,凄凉的深秋。壮士分别尚且悲伤,更何况这对一别可能成永诀的恋人呢?通过寒蝉凄切痛楚的叫声、令人伤感的时间和地点以及骤雨初歇后的萧条冷落的景物,营造了离别前的凄凉氛围。映衬出离人此时内心深沉的痛楚。景中有情,字字含情。

(点评:鉴赏诗歌内容、表达技巧,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其中对抒情方式的考查是重中之重。)

师:第四至七句写了离别之人怎样的心情、动作?(生思考、探究并回答)

生:京城门外,情人临时搭起帐篷,设宴饯行,然而离人心情不好,食之无味。正当二人难分难舍之时,船夫却催促登船。足见其留恋之情深。

执手告别,手握着手,紧紧不放,泪眼望着泪眼,此时忆昔日欢聚,想他日离分,无语中又有多少叮咛嘱咐,有多少柔情蜜意,但伤心泪流,千言万语,塞满了喉咙挤满了牙缝,情如潮涌,不知从何处说起。执手凝噎是情态的细致刻画,应属于特写镜头,让我们看到了哀婉缠绵、无比依恋、难舍难分的离别场面。而达到的艺术效果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师:拓展探究,苏轼在悼亡词《江城子》里,这样写他梦见了死去十年的妻子: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课本p64)异曲同工,也具有特别能打动人心的艺术力量。那位同学能鉴赏一下?

(知识积累丰富的学生,能够与老师共鸣,给自己一个展示的机会,增强学习的信心,其他学生也拓宽了视野。)

师:(过渡)这是在凄凉、凄楚的氛围之下,所展现的离人离别时刻的动人场面。为了把别后之愁更甚于离别之时的情形表现出来,离人的未来又将处于怎样的情景之中呢?我们往下看。

师:第九句一个念字,说明下面所写的景物是想象的,是虚写。虽无语凝噎,但思绪万千: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暮霭为何沉沉?给人一种什么感觉?(生思考、探究并作答)

生:江面上,轻烟笼罩,浩淼空旷,傍晚的云气重重地下压,所以是沉沉的暮霭。给人一种压抑、郁闷的感觉。不难看出此处是借此景衬托离愁的无边无际、离人前途的渺茫及情人相见之无期;也反衬离人孤舟行驶的飘零渺小、孤苦伶仃。

师: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和上阙哪些语句相应?本句的作用是什么?

师稍作引导:重点看伤离别和冷落清秋节。(生思考作答)

生发言,师点拨总结:伤离别总括上阙相看泪眼、无语凝噎的情。冷落清秋节与上阙寒蝉凄切、骤雨初歇相呼应本句既承上又启下,为了把别后之愁更甚于离别之时的情形表现出来,用伤别离点题,多情是指多情的人。自古以来,多情的人都是感伤离别的,更何况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时节。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李商隐《无题》诗云:相见时难别亦难。

师: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请展开联想和想象,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绘一下。

(点评: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绘诗句是深入鉴赏诗歌的基础,这一点也正是学生的薄弱环节。)

生甲:今夜喝了别酒以后乘船而行,朦朦胧胧的,酒醒后,将到了什么地方呢?大概已是拂晓,到了杨柳依依的岸边,冷风吹面,残缺的月亮挂在天边。

生乙:倚着船舷的离人抚摸着岸边飘拂的垂柳,遥看挂在天边的一弯残月,习习凉风阵阵袭来,想起与恋人无语凝噎的离别情景,怎能不令人肝肠寸断!

师:这两个句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分析。

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岸柳(谐音留)晓风(寒),残月(冷),景物是孤单单、清冷冷的。这里虽不言愁,但景物已经打上了词人浓重的哀伤、悲愁之情。

师:第五至八句:良辰好景为何是虚设?千种风情怎么会无处倾诉呢?

生:离开了心爱的人,自然没有心情去欣赏。这良辰好景不是等于虚设吗?其实,不只是虚设,每遇良辰好景反而会引起对情人的思念,勾起无限的伤情。两情分离,欢情难再,知音难觅,凄凉倍至。因此,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小结:这是下阙离人设想的今宵和经年所处的景与情,是想象之境,是离愁的进一步拓展。

⑸全词总结:请同学们想一想本词在抒发离别之情时,主要运用哪些表达技巧?

①全词既写了眼前的离情,又写了未来的伤感。处处以景物衬托离情,情景分合,景为情设,而一切景语皆情语,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在情与景的交融中,演绎了一曲凄婉缠绵的离别之歌。

②虚实结合。上片的别时为实,下片的别后为虚。设置情景,留下想象的空间,有回味余地。

⑹师:同学们我们已经深入领会了本词的思想情感、艺术技巧,下面让我们饱含深情,再一次背诵全诗,感受诗歌无穷的艺术魅力。

(点评:教师只要抓住了引导作用的要害,变教为诱,变教为导,就能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发挥极大的创造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实录:全体学生完全投入到诗歌的境界中,接受了艺术的熏陶。)

3、老师播放音乐,师生一起饱含深情地诵读《雨霖铃》,要求不要看文本。

1、这节课的设计,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体现教师和学生互为主体的原则。教学是互动的、平等对话的过程,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只要诱导得法,设疑贴近学生的实际,他们会表现出高涨的探究热情,课堂上从始至终都涌动着活跃的思维和热烈的情绪。学生在思考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能力,同时也暴露出自己的一些知识缺陷,及时得到了纠正。

2、这节课最大的不足是指导诵读的力度不够。课堂教学艺术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既要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又要培养审美理念,形成健康人格。这确实需要教师具有多种教学技能,要上出高质量的课,既要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更离不开再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改革,总结自己的经验和体会,做教学的有心人。教然后知困也,在教学实践中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学相长。

第3篇

1、通过训练巩固诗歌鉴赏的能力,掌握诗歌鉴赏的简单方法。

2、通过朗读品味情感,分析作者用通过景物塑造意境表现情感的借景抒情、虚实结合艺术手法。

古代曾有人生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的说法。但生活是现实的,人的一生中不可能都是顺境总要经历一些磨难与坎坷,悲伤与离别,尤其是离别,南朝的江淹在他的《别赋》中写道:“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家人团聚是幸福的,情人相会是甜蜜的,朋友相逢是欣喜的,然而一旦这些顷刻间就要离你远去的时候,你会怎么样呢?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柳永的《雨霖铃》就是一首写离别的词,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情感世界。

1作者: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他的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词集有《乐章集》。

2创作背景: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适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他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城(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3词牌:《雨霖铃》,唐太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霖,一作“淋”。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戚雨沥沥,风雨吹打皇鸾的金铃上,玄宗因悼念杨贵妃而作此曲。《碧鸡漫志》卷五引《明皇杂录》及《杨妃外传》云:“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霖雨弥旬,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时梨园弟子惟张野狐一人,善筚篥,因吹之,遂传于世。”这也就是词牌《雨霖铃》的来历。

(1)本词写于哪个季节的哪个时间段,当时的氛围是如何的?

上片: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融情入景,虚实相生)

上阙写的是一个秋天的傍晚,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在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下阙紧承上阙是词人想象别后的情状,小船临岸,词人酒醒只见习习晓风吹拂杨柳,一弯残月挂在天空。词人想到这一别后自己的万千风情竟无人可说不禁感慨万分。

要点:“自古”二字把自己的感情赋予普遍的意义,自古以来多情的人为离别而伤心,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下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要和恋人痛苦分别,所以说“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①选取杨柳、风、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象征离别的典型景物,集中在一起,构成为一幅凄清的画面,最能勾起离人对往事的回忆,让人倍感孤单,产生共鸣。

“杨柳岸 ” 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惯。柳””留”谐音,折柳赠人有挽留之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所以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晓风” 古人出行多在黎明时分登程送别,晓风意味着离别。清秋的晓风是凉的,和人凄凉冷落的心境相吻合。

“残月” 圆月象征团圆,而残月相对而言就是离别了。残月清冷的形象暗合凄清冷落之感。

画面出现在一个特定时刻里——“酒醒”之后,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经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诗人此时,昨晚“执手相看泪眼”的情景尚历历在目,而自己却在“千里烟波”之外,离爱人越来越远,“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生活中我们也遇到过别离,结合学习本词的感受谈谈你对别离的看法。

“寒蝉” “长亭” “骤雨”词人一开头就捕捉到有特征的秋景来渲染气氛,“寒蝉”透着秋意,而蝉的叫声更让人感觉的悲凉,骤雨过后天气陡然变凉,更使人感到凄切冷落,所以这首词不仅交代了离别的时间、地点、更是在写心情。

词的上阙除“念去去”二句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已经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词人和他心爱的人不忍分别而又不得不分别的心情;下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则是虚写了。虚写中所着意描写的是词人孤单寂寞的心情,连良宵好景也排遣痛苦。读完下片回过头来看上片,便会懂得词人和他心爱的人之间的感情是多么的深厚,的确是难舍难分啊!

总结:这首千古名词,通篇围绕“伤离别”三字构思: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之时,重在描摹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全词情景交融,词韵谐婉,情深意挚,凄楚动人,具有极强的婉约美,不愧为宋代词坛上的一件精品。

1 柳条折尽花飞尽, 借问行人归不归。(《送别诗》 [隋]无名氏 )

2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3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 [唐]高适 )

4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

二比较阅读《雨霖铃》与《念奴娇·赤壁怀古》(南宋俞文豹《吹剑录》中云“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尝试归纳出豪放派与婉约派的不同特点。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redian/qitawenan/1lv2xn.html
专题